我国传媒智库研究的知识图景与学术进路
2023-04-20王欢冉鑫
文/王欢 冉鑫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新闻出版行业智库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入推进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等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出台,也为我国传媒智库的建设明确了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重点任务。政策的持续赋能为我国传媒智库的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也推动了其学术研究领域的发展。笔者通过文献计量的方式,分析国内近15年传媒智库研究的知识图景与学术进路,以期对传媒智库研究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一、文献来源与研究工具
笔者研究样本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数据库,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采用美国华裔学者陈超美团队开发的CiteSpace软件进行研究。
1.文献来源。据CNKI查询及综合研判,传媒智库作为一个研究主题,相关研究始于2008年。为了反映我国近15年传媒智库的研究全景,尽可能保证本研究的综合性、全面性,本研究以“传媒智库”“媒体智库”“出版智库”等相关主题对CNKI“期刊来源”中的“学术期刊”进行精确检索,选择“学术期刊”中的“全部期刊”,检索时间均设置为2008-2022年(检索及数据截止日期为2022年10月28日)。经过样本数据清洗,剔除新闻、会议、访谈、文摘及与主题关联度较低的文献,最终确定有效样本文献385篇。
2.研究工具。本研究主要采用美国华裔学者陈超美团队开发的CiteSpace.v.6.1.R3(64.bit)可视化软件,对文本数据进行动态网络分析和知识图谱可视化处理,设置年度切片时间为1年,对传媒智库的研究机构、核心作者、期刊来源、关键词等信息进行计量统计,绘制生成传媒智库研究共现、聚类、突现等知识图谱,描述和预测该研究领域的学术脉络与进路。本研究还运用SATI4.0软件作为辅助计量分析工具,统计文献题录信息,形成计量图表和研究结论。
二、我国传媒智库研究概况
本研究对传媒智库研究的年度发文量、研究机构发文量、核心作者、期刊来源进行计量统计,以分析15年来我国传媒智库的研究概况。
1.年度发文量分析。文献的年度分布情况可展示学术发展的时间脉络与过程。据统计,传媒智库相关研究较早的文献出现于2008年共3篇。文献量从2014年开始缓慢增长,到2018年达到峰值,共计76篇。2018年3月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加快新闻出版行业智库建设的指导意见》出台,与我国传媒智库的研究热度高度趋同,促进了传媒智库研究成果的增量。2019年后文献量有所回落,但一直保持在较为稳定的水平。从文献总体数量来看,2008-2017年文献数量较少,仅有90篇,2018-2022年共295篇,年均文献量不足26篇,研究成果产量不高。
2.研究机构发文量分析。对我国传媒智库主要研究机构进行统计分析,可揭示该研究领域的主要学术团队及其科研实力。借助SATI软件对文献第一作者单位(统计一级研究机构)进行频次统计,结果显示发文5篇及以上的机构有11个,分别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19篇),新华社(15篇),广东惠州报业传媒集团(9篇),中国人民大学(8篇),人民日报、人民网(共8篇),光明日报(6篇),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上海大学、暨南大学(各5篇),发文共90篇,占文献总量的23.38%。媒体、高校和研究院构成了国内传媒智库方面的重要研究力量。
3.核心作者分析。核心作者是某研究领域的重要力量,在文献计量学中通常采用普赖斯定律来判定核心作者。将385篇文献转化为Endnote格式的纯文本文件导入SATI软件,对文献第一作者进行频次统计,结果显示共有305位作者至少发表过一篇文献。经统计,发文量超过2篇的作者共计55人,发文共计128篇,占比33.25%,未超过50%,说明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笔者结合发文质量和数量,将发文3篇及以上的13位作者认定为强核心作者,包括王斯敏、王艳(各5篇)、陈旭钦(4篇)、魏玉山、张新新、张云中、吴亮、李忠、杨柳春、施蕾蕾、廉强、蒋勤国、夏青(各3篇),共发表文章44篇,占全部样本文献的11.43%。
4.期刊来源分析。通过研究传媒智库文献的期刊来源有利于了解文献在期刊上的分布情况以及文献的质量和水平。借助SATI软件对文献期刊来源进行频次统计,结果显示,2008-2022年传媒智库研究385篇样本文献,发表在107种学术期刊上,期刊专辑类别主要为“新闻与传媒”“出版”“管理学”“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教育综合”等类别。借助文献计量学中布拉德福定律可测评核心区域期刊的种数,计算公式为:M=2ln(e0.5772×Nmax)。其中M表示核心区域期刊数量,Nmax表示刊文最多期刊的刊文量。根据取整原则,判定刊文量位列前8名的期刊为核心区域期刊,分别为青年记者(27篇)、中国记者(23篇)、新闻战线(23篇)、传媒(22篇)、传媒评论(18篇)、科技与出版(15篇)、出版广角(14篇)、南方传媒研究(13篇),共发文155篇,占文献总量40.26%,对如何建设好传媒智库提出了许多可行的建议。发文量靠前的期刊为《青年记者》《中国记者》《新闻战线》《传媒》,占文献样本总量的24.68%,成为国内传媒智库研究的重要平台。
三、我国传媒智库研究热点与趋势
文献的关键词能够有效反映文献内容的核心精髓,本研究运用CiteSpace对传媒智库文献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聚类分析和突现词分析,以呈现传媒智库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前沿趋势。
1.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分析。通过CiteSpace对时间跨度为2008-2022年文献中共现关键词进行分析,其中网络节点类型为关键词(Keyword)和主题词(Term),时间切片为1年,经数据转换与运行后得到传媒智库研究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如图1所示。关键词间联系较为密切,研究主题热点较多,关键词共现图谱以“媒体智库”“新型智库”“智库建设”“学术期刊”“媒体融合”“主流媒体”“智库发展”“出版智库”等为主要核心内容。
图1 2008-2022年传媒智库研究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2.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分析。关键词图谱聚类结果可反映出近15年我国传媒智库研究的热点主题。对传媒智库主题文献数据中的“关键词”类型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绘制得到2008-2022年传媒智库研究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如图2),显示网络密度为0.0083(Density=0.0083),模块值为0.8759(Modularity Q=0.8759),平均轮廓值为0.959(Mean Silhouette=0.959)。其中,模块值(简称Q值)和平均轮廓值(简称S值)能够反映聚类边界清晰度与聚类规模,Q>0.3表明聚类结构显著,S>0.7表明聚类规模可信、高效。研究显示,传媒智库研究的聚类结构和规模均显著,最终生成8个主要关键词聚类,其产生的顺序从#0到#7,聚类标签为#0“媒体融合”、#1“媒体智库”、#2“新型智库”、#3“智库”、#4“传媒智库”、#5“学术期刊”、#6“影响力”、#7“智库产品”。传媒智库研究领域的聚类分析结果呈现出清晰的知识群组模块,反映出2008-2022年间传媒智库的热点研究领域。
图2 2008-2022年传媒智库研究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
3.突现词知识图谱分析。通过burst detectio突现词探测技术可发现词频的变化趋势,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传媒智库的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从图3可以看出,位列前6的突现词按照爆发强度排序,分别为“智库产品”“知识服务”“出版智库”“智库发展”“传媒智库”“协同发展”。其中“智库产品”的爆发强度最高(Strength=3.41),但持续时间较短,仅从2019年到2020年维持了一年。2019年“协同发展”突现并持续至2022年,可见传媒智库协同创新发展是研究的热点和趋势。2020年“知识服务”和“出版智库”突现并持续至2022年,也成为未来学者持续关注的研究热点。
图3 2008-2022年传媒智库研究突现词知识图谱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主要采用CiteSpace、SATI软件,以我国2008-2022年传媒智库研究领域的385篇学术期刊文献作为样本数据,对其发文量、研究机构、核心作者、期刊来源、关键词进行文献计量与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并结合文本内容综合分析发现,随着我国智库与传媒智库相关方面国家政策的出台,传媒智库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
1.在传媒智库研究现状方面。研究发现:一是从CNKI文献数量及年度分布来看,传媒智库相关研究发文量不高,近15年仅有385篇文献,且研究起步较晚,早期研究成果较少,相关研究在2015年后才得到一定发展。二是在研究机构中,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华社发文量最多,相对而言形成了该领域的重要研究平台。三是从核心作者来看,发文量较高的作者是王斯敏、王艳、陈旭钦、魏玉山、张新新等作者,说明传媒智库研究领域已经有研究经验丰富、影响力强的专家加入,但研究队伍人员数量不足。四是从发文期刊来看,《青年记者》《中国记者》《新闻战线》《传媒》四家期刊发文量最高,刊文总量均超过20篇,说明高水平新闻传媒类学术期刊对该领域研究给予了较高关注。
2.在研究热点方面。笔者对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等研究结果进行综合研判,认为我国传媒智库主要有三个研究热点。一是传媒智库建设路径研究。主要包括传媒智库建设,智库型传媒机构建设和传媒机构智库化转型路径等方面研究。魏玉山提出建设新闻出版领域新型高端专业智库要体现高端、体现专业、体现新型。王磬音从优化功能定位、储备培养人才、推动技术融合、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出版业智库发展路径的建议。二是学术期刊智库化研究。学术期刊是传媒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者在对传媒智库进行探讨的过程中,基于学术期刊智库化给予了更多的关注,研究成果较为丰硕。三是传媒智库与媒体融合研究。在媒体融合时代,传媒智库建设的融合发展与转型是一个热点研究主题。例如,李忠论述了建设文化大数据智库推动传媒业融合创新。张开琳、冉开梅以党建全媒体为例,探索党建全媒体智能化、智慧化、智库化之路。
3.在研究趋势方面。经过综合分析,笔者认为传媒智库未来的学术进路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媒智库协同发展研究。对传媒智库协同创新发展的战略规划和路径设计提出具体操作方案,构建传媒智库的协同创新发展模式,需要更多的研究投入。具体可从传媒智库协同创新运行机制、传媒智库联盟建设、健全传媒智库制度保障体系与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二是传媒智库知识服务研究。目前已有一些学者进行了此方面的研究,例如,尹达、杨海平从知识社会学视角出发,剖析新闻出版智库知识服务内涵与需求,从需求发现、知识组织、成果应用与传播几个方面提出智库知识服务能力体系构建策略。但近年来此方面研究成果相对不足,根据关键词突现等知识图谱分析,传媒智库知识服务仍是未来的研究趋势。三是传媒智库人才培养研究。研究发现,近年来对传媒智库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等方面研究的涉猎较少。代表性成果有倪薇钧提出了管理、激励、交流、评价、准入与退出等5个方面改善意见,以完善我国新闻出版智库人才建设机制。人才是传媒智库建设的核心力量,未来应着重加强传媒智库人才的相关研究,提升传媒智库研究人才和建设人才的素质和水平。
因一些业界、学界专家加入研究队伍,我国传媒智库的研究成果质量较高,但总量不足。通过分析研究热点可发现,现阶段传媒智库研究已形成若干重点主题,问题研究意识较强,但尚未形成更加系统完善的学术体系。因此,本文对促进我国传媒智库的深入研究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传媒智库研究队伍建设。呼吁更多专家、学者加入传媒智库研究队伍,加强科研交流与合作,共同促进传媒智库建设及研究的发展。二是努力构建中国特色新型传媒智库学术理论体系。深入探索和挖掘传媒智库领域的重要研究主题,促进传媒智库研究的深层化、系统化、多元化,特别是做好传媒智库协同发展、知识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研究,以进一步推动我国传媒智库研究和建设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