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学生认知负荷的表征、成因及优化

2023-04-20明月聂雅怡刘翔鹰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认知负荷双减政策

明月 聂雅怡 刘翔鹰

摘要:认知负荷过高、学业负担过重是中小学生学习过程的真实写照。在“双减”政策实施过程中,认知负荷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从内在认知负荷看,学习者先前经验的自动化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学习材料的复杂性依旧处于高位;从外在认知负荷看,由教学设计不足、学习活动方式复杂引发产生的外在认知负荷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但仍存在次生风险;从关联认知负荷看,样例教学、课件呈现为教师教学的主要表现形式,但仍存在有利于学习的关联认知负荷减少的现象。究其根本,功利性的单一价值观和自我多元化发展的矛盾冲突越发剧烈、学生评价机制不健全导致教师授课难以真正降低难度、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合理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师教学效能低下、学生心理投入不当以及错误学习策略引发学习效率低下和自我效能感降低等等都是学生认知超负荷的主要成因。构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良性教育生态是消解学生认知负荷过高的根本途径。应改革招考制度和教育评价机制,使教育实现育“分”到育“人”的轉变;大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着重提升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的质量以实现均衡发展;建立学生学习活动服务体系且由教育者指引与主导,提高受教育者学习活动指引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关注教育者和学习者的隐性负担,提高减负成效;大力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能力,转型为正确的教养方式。

关键词:“双减”政策  认知负荷  学业负担

引用格式:明月,聂雅怡,刘翔鹰.“双减”背景下学生认知负荷的表征、成因及优化[J].教学与管理,2023(12):63-68.

认知负荷过高、学业负担过重是中小学生学习过程中常见的现象。众所周知,学生在学习和活动时必须进行大量的认知加工任务,比如阅读文字材料,逻辑推理内容和进行入脑入心的操作训练。从该角度判断,在学生学业负担中认知负荷过重是其根本,学业负担从根本上就是学生在进行学习活动时所投入的心理资源的总和,即学生能感知到的要在学习活动中所承受的认知加工任务总量。因此,认知负荷的多与少就是反映学生学业负担是否过量的主要依据和核心指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认知加工任务,如果超过本身所能承受的心理和认知资源总量,则其后续的认知加工活动就不会进行,则会出现认知上的过载负荷。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在全社会引起轰动并获得广泛关注,也彰显出中共中央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方向与决心。“双减”政策实施已过一年,因“作业过多”“教学过程组织不合理”等原因导致的认知负荷过高有所缓解,但部分认知负荷过重依然存在,甚至在小范围内得以扩散和蔓延。认知负荷过高或出现超负荷,就会产生学习活动中的心理疲劳,心理疲劳的主要成分就是认知疲劳。已有研究表明,学生的认知疲劳与抱怨、易怒、低成就感、情绪低落、悲伤、焦虑、不安等不良的情绪有关[1]。情绪作为一种与心理健康息息相关的非智力因素,对受教育者学习过程中的压力感知和责任感有着重要的影响。认知疲劳极大可能诱发消极的情绪,对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双减”政策实施过程中,学生为何认知负荷过高?什么原因导致其学业负担过重?如何消解学生不合理的认知负荷?这些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

一、中小学生认知负荷的表征

认知负荷是指在一个特定的作业时间内施加于个体认知系统的心理活动总量[2]。学习者在教育活动中的认知负荷是指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与任务、心理投入以及时间压力的感知与体验。从“双减”政策实施前的“超前、超纲、超量”“唯分数、升学论”等现象,到“双减”政策实施后的“一刀切”“家长学业焦虑”“网课热”“虎妈狼爸”等转变,认知负荷过高、学业负担过重仍是我国中小学生学习过程的真实写照,贯穿教育活动的始终。

1.内在认知负荷过重表象普遍化

由学习材料的内在元素与特征作用于工作记忆的负荷为内在认知负荷,它一般是由学习材料的难度、呈现方式及与之相联系的学生先前知识经验等因素引起的[3]。内在认知负荷与学习材料的性质相关,在学习材料元素高度交互作用、合适图式还没被学习者有效掌握时,高度的内在认知负荷就会产生。所学材料本身的难度、多少以及复杂程度决定了内在认知负荷,所学材料的信息元素越多、交互作用越强,所占用的内在认知负荷就越高[4]。“双减”后升学需求没有变,招考制度和教育评价机制没有改革,意味着原先学习材料的复杂性没有改变,加之“双减”后降低了作业数量和时长,学习者较少进行重复性训练与实践性活动,没有解决学生在学校“消化不了”的问题,学习者不能使先前经验熟练和自动化,没有通过有效掌握把合适图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占用过多的认知资源,就会导致高度的内在认知负荷的产生。北京开放大学校长褚宏启谈到:“我最担心的是部分学校会用力过度,建立了全面系统高大上的作业体系……但是作业更难了甚至更多了,这时作业治理的反面就产生了。”[5]这样无疑加重了学生内在认知负荷。

2.外在认知负荷过重现象有所改观

与学习材料的内在特征一样,工作记忆的负荷还源于学习材料的组织与所呈现的方式,这就是外在认知负荷。即在教学与学习活动中,对达成学习目标与学习者来说是不必要的,因此,也被称为无效的认知负荷[6]。相较以往的减负令,“双减”的突出特点是对课堂教学质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方面,它尽可能地优化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即“应教尽教”。“应教”强调教育者筛选的教学内容要更有系统性、合理性;“尽教”关心的是如何教,选用的教学方法要灵活,真正把学生教懂。另一方面,它尽可能地避免部分教师“课上不讲课下讲、校内不讲校外讲”这样轻重倒置、舍本逐末的现象。“应教”强调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框架,学生能进入更广阔的知识天地;“尽教”强调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方法创造多姿多彩的课堂,学生能学愿学乐学。从“双减”政策实施前“课中填鸭灌输、课后题海战术”的教学活动来看,作业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了课堂教学活动,加重了受教育者的学业负担,因此“减作业”是减负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除了像以往的减负政策一样规定了作业时间,“双减”还强调作业指导、作业管理与作业质量。即“双减”涉及微观指导与宏观管理,对作业的“量”和“质”都做出了要求,更具有整体性、系统性,有利于真正发挥作业对教学的补充与强化作用。

3.关联认知负荷减轻

所谓关联认知负荷并不是学习材料元素本身所引发的,如果学习者所学习材料的难度较低时,意味着内在认知负荷也比较低,拥有剩余的认知资源,学习者可以通过利用这些剩余的、额外的认知资源进行图式的加工建构与自动化。关联认知负荷在建构图式时不是必须的,但投入后又有利于图式的建构与自动化,也被称为相关认知负荷。良好的教学设计应适度增加学习者的相关认知负荷,使之在图式建构中投入更多的尝试,寻求更好的信息加工方式,进而提升学习质量[7]。“双减”政策落地实施后,教师可以运用多元化教学形式构建高效课堂,在学习者拥有大量剩余的认知资源可以利用时,教师可充分应用这些认知资源,适当增加关联认知负荷,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既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又促进学习者图式的建构和自动化,并削减繁杂的学业负担,落实提质减负的教学目标。“双减”后,学生的课后时间重新回归校园,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课后育人理念的实现,但這也不可避免地给教师带来工作负担和心理压力,挤占了教师备课、学习和教研时间,使之无心关注课堂教学质量,导致有利于图式自动化的关联认知负荷减少。

二、中小学生认知负荷过重的成因探析

从前文分析可知,“双减”政策实施过程中,学生认知负荷过重主要表现为内在认知负荷过重扩散蔓延、外在认知负荷过重有所改观但仍存在次生风险和有利于学习的相关认知负荷减少。需要注意的是,内在认知负荷过重和相关认知负荷减少并非“双减”政策实施后的“新型催化品”。究其原因,既需要从我国的教育传统出发寻找背后的文化根源与历史原因,也需要从现行的教育环境与制度中寻找“推波助澜手”。

1.功利性的单一价值观和自我多元化发展的矛盾冲突趋于剧烈

受传统文化中某些因素的影响,我国不同领域仍存在大量的秉持“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理念。一直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深受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及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无论学校还是教师都将教育重心与目的放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为了考取优秀的分数、升入理想的大学,坚持“学历至上”和“升学率至上”,把学生的学习内容完全进行框架式的限制,一定程度上异化甚至否定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本真意义。部分家长希望通过教育使子女实现层级的变迁。这些强烈的“功利性”目的,使学生绝大多数时间在“题海战术”中度过。学校、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的“畸形”目的,“阳奉阴违”地对待“双减”政策,极大地削弱了“双减”政策的实施效果。

教育应给予学生的是灵魂的教育,是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不应拘泥于书本知识与考试“套路”。学生应该拥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进行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均得到发展,实现“五育并举”。通过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在这个过程中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起文化自信,成为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2.学生评价机制不健全导致教师授课难以真正降低难度

作为教育评价的核心,学生评价在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性化发展情况、发现学生学业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帮助学生加强自我了解以及帮助家长和教师了解学习者的同时,会反作用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对教师的价值倾向和教育选择产生影响。评价的本质功能是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和学业进步服务[8]。“双减”政策的落地,对深化学生评价机制的改革提供了契机,但在短时间内“唯分数”论的评价机制难以彻底改变,目前中小学学生评价机制尚不健全,当前教育评价方式仍以及格率、升学率和优秀率为主,“一考定终身”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动摇和改变。为了实现所谓“高质量”的教育,学校会千方百计地以奖惩、考核等方式将升学率、及格率等固有观念传递给教师,教师自然而然会通过采用题海战术、加大授课难度和占用学生课外时间等方式,给中小学生加重认知负荷和增加学业负担。新课程大力提倡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但由于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等不易量化,学生评价的应试化导向应运而生,直接导致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和以考试分数给学生贴标签[9]。教师迫于这些量化的考核指标的压力,不敢降低授课难度,不敢缩减难繁偏旧的学习内容,不得不采用题海战术,最终导致不断加重学习者的认知负荷。

3.教学设计不合理、教师的教学效能较低

一成不变、一劳永逸的教学设计是不存在的,要求教师要善于察觉教学对象、教学条件、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并以此来调整教学设计,对教学进行重新设计从而保证教育教学的效果。不合理的教学设计之所以存在,究其原因在于一些教育观念落后的教育工作者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实效性,在一定程度无法很快把握教学设计和课程改革的实质,很多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来讲授新课,学习材料的组织和呈现方式不太合适与恰当,占用学生多余的认知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外部认知负荷,从而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一些能力有限的教师由于无法做到在教学过程中的“低耗高效”,其教育教学工作就在越想教好越教不好的恶性循环中不断重演。一些教师把考虑的焦点放在自己如何讲得好、怎样讲得有新意,却很少考虑学生的认知负荷对学习活动的影响和作用。一些教师也想拥有合理的教学设计,但不知道新思路、新方法、新设计是否能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同时不太想放弃已经习惯了的教育方法和教学设计,于是简单地把新旧设计拼凑起来使用,这种不科学不合理的教学设计,也变相地加重了学生的外在认知负荷。

教师教学效能并非纯粹心理学意义上的效能感,而是主体感受与具体情境的交融。教学效能在教育学意义上指教师能够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业成绩的一种客观能力以及教师对自身这种客观能力的主观认知[10]。教师教学效能是学习者认知负荷过重的直接来源和现实根源[11]。部分教师教学效能感不稳定,具体表现为:教育教学能力较低或不自信,坚持传统落后的教育教学观念,教育教学行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欠缺,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分离与脱节,现代化教学方式与手段运用效果不佳甚至很少使用,教学内容的“难繁偏旧”与现代教育观念的冲突,教学设计的固化等等,无形中占用了学习者的认知资源,增加了负荷,从而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4.学生心理投入不当、错误的学习策略引发学习效率低下和自我效能感降低

“双减”政策施行,大量以“应试”“唯分数论”“只教做题技巧”为导向的校外培训被取缔。在学生的认知负担过重得到缓解的同时,仍有部分学生难以接受和适应“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秉持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念头,加之家长们仍然信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学习者急切地希望填补所剩的学科培训时间的“空白”,大多采用题海战术,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学习效率低下,逐渐丧失自我效能感。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由于使用不太合理甚至是错误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效率低下。事实上,在“双减”政策施行后,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实现了双重减轻,然而很多学生一时间难以适应改变了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观念和教学内容等等,这种适应占据了学生的心理资源,导致较高的认知负荷,加之学生评价机制没有改变,以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未从根本上得到转变,使得大部分学生仍采用传统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来参与学习活动,主要包括加工策略和时间压力的策略性适应等等,不适合的学习策略加重了学生的认知负荷,没有更多的认知资源来加工学习材料的元素,就会出现“记不住、写不了、听不懂”等学习效率低下的表现。

二是由于心理投入不当导致学习动机不足和自我效能感降低。心理投入主要指学生学习活动中投入思维、注意、记忆、感知、想象等认知成分。心理投入是认知负荷中最核心的部分,学习者如果认知超负荷,最主要和最重要的是超负荷的心理投入,高度的心理投入超负荷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学习体验不深,久而久之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很容易造成“破罐子破摔”的局面。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能成功地完成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与推测[12]。学业自我效能感是具体应用于教育教学中的自我效能感,也称其为学习自我效能感,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能否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技巧成功完成某项任务的主观判断[13]。在“双减”政策实施中,部分“优生”受网络媒体扭曲事实的影响,认为“双减”政策背景下竞争更为激烈,学习者知觉到分量过重或者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方面产生了畏难情绪与逃避心理,产生了消极的心理预期,实际学习过程中心理努力减小,心理投入会不足,不利于学习;另一方面,某些内容只得到了浅显的加工,甚至没能得到加工,降低了学习效率,形成了学习过程的难点,产生了学习心理消极的体验,自我效能感逐渐降低。

三、构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良性教育生态,降低过高的认知负荷

“双减”政策的指导思想中已经明确要为学习者构建良好教育生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即“五育并举”和健康成长。教育生态包括教育的主体及其周围的客观环境,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是主体与客观环境各个要素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学生认知负荷过高破坏了义务教育的良好生态。除传统文化因素外,现实层面“分数为导向”的学生评价机制、客观上教师授课难度没有降低、学生学习活动中心理投入不当与家长教养方式的不恰当等生态系统中长期存在的难题,都是学生认知负荷过高、学业负担过重的主要成因。消解学生认知负荷过高的根本途径是在优化传统教育理念与方法的基础上,构建有利于学习者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良性教育生态。恢复与构建“双减”政策下的教育生态,需要从政府、教师、学生、家庭等多个维度深入考察与分析教育系统的内、外部生态环境。

1.改革招考制度和教育评价机制,使教育实现育“分”到育“人”的转变

在教育改革中,人们屡屡批判中考和高考选拔制度,其被视为学生认知负荷、学业负担越来越重的根源。然而,各国都有相应的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我国选拔制度几乎已经成为实现社会阶层纵向提升的重要通道,促进了社会阶层的合理、公平流动[14],而招考制度和评价机制中超负荷的元素,即不合理的元素,才是导致学习者学业压力、负担过重的根源。

一是改革教育评价机制。在实施“双减”政策与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育评价体系应从关注学生的分数,转向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应注重从“唯升学论”“唯名校论”走向“多元评价、全面发展、综合录取”的深刻转变;应从过分关注学习者智能的发展,转向关注学生言语、逻辑、自我认识和身体运动等多元全面发展。

二是改革中高考命题内容和考试题目容量。化解学生认知负荷过高、学业负担过重,迫在眉睫的是对考试命题内容和题量的优化与改革。首先,适当降低考试的题量和难度,减少考试试卷中所包含的信息元素,精简考试的内容,过多的信息元素会造成学生认知超负荷;其次,试卷容量的设计要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超过受教育者认知发展水平所能接受的范围,必然导致认知超负荷,试卷容量的设计一定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一味地揠苗助长,忽视学生的身心健康。

2.提升教师教学效能,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双减”政策并非一减了之,虽然大力压减了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但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个性化的学习需要以及家长对于优质教育的期待和需求没变,并直接转嫁给了学校教育。对整个教学活动以及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始终产生着广泛深远影响的是学校系统内部的生态环境,而这一环境正面临着困境[15]。学校教育要真正成为教育教学的主战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习者的认知负荷过高、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

首先,教师应把最佳效能模式作为目标,要分析教与学的成本效益,尤其是学生的心理投入成本,竭尽所能减少学生外部认知负荷对认知资源的消耗,扩大与增加其相关认知负荷,精心组织教学活动,使得教学效能最优化;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样例,要考虑学生的先行经验,考虑样例的功能及类型,生动活泼地应用样例,样例教学要结合精细加工训练;再次,教师要根据教学环境、教学条件和教学对象来调整策略,不同的情况适用于不同的策略,认知负荷理论的教学策略主要包括:临近原则、感觉通道原则、多重呈现原则等等,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策略,降低学生外在认知负荷;最后,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不要局限于追求多样性和趣味性,最重要的是考虑如何将复杂的信息用合适的方式传递与呈现给学生,减少冗余信息,尽量做到不呈現无关信息,从而达到好的学习效果。

3.建立学习活动服务体系,提高对学生学习活动指引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学生学习能力不足是学生认知负荷过高、学业负担过重的主要根源。“双减”政策出台与施行的过程中,并没有太多的提到受教育者的学习方法优化、能力培养和效率提升的问题。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调整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心理投入,优化学生的认知负荷,让学生明白心理投入是最为重要的,引导学生考虑在学习活动中的心理投入情况,如果心理投入超负荷,就应采取短暂的放松、娱乐、运动等形式来调整心理投入,反之,当心理投入不足,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大心理投入,保证学习的效率。其次,教师应有意识地促进学生图示的建构和自动化,并使其成为知识系统。图式的获得和自动化,一方面可以促使较小的认知元素整合成较大的认知元素来进行图式加工,节省认知资源。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认知加工的速度和质量,实现快速且高效率的学习。再次,教师要教导学生充分发挥元认知在学习过程中的计划、监控作用,精心设计学习过程中的策略,促使学习效率的提高。“学无定法,但有法可鉴”,学习活动中有大量的学习策略可以借鉴,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特点以及教师教育风格,然后结合具体的学习策略进行学习,例如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注意策略等等。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学习时间的设计,合理设置与安排时间,利用好黄金时间。教师应让学生明白每个时间段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以及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明确学习活动中的心理投入量,尽力做好合理分配,提升时间投入效能。

4.关注教育者和学习者的隐性负担,努力提高减负成效

“双减”对隐性负担的关注是一个良好的开端[16]。在教育生态系统中,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心理负担尤其值得关注,学习者心理负担过重也会占用认知资源,导致认知负荷过重,影响图式的加工和自动化,影响学业情绪,久而久之影响学习效率。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在社会层面,合理分配教育资源,转变社会传统文化中“学而优则仕”的教育观念,降低就业竞争压力;在学校层面,改变以往片面追求优秀率、及格率和升学率的状况,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在家庭层面,选择正确的教养方式,对孩子有合理的期望;在受教育者层面,也是最为重要的,应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自己的认知发展水平有清晰的认知,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进行选择和建构学习内容,避免在学习中超负荷。对于教师而言,“当出现角色超载时,这很可能导致教师透支自己的生理资源与心理资源去完成过量或过重的任务,长此以往则会对教师的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产生负面的影响”[17],职业倦怠就很容易产生,教师会逐渐失去教学热情、失去对学生应有的耐心,随之也会降低教学效能,势必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能力与教学业绩,这种状态下学生的外部认知负荷过高,自然难以解决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减轻教师隐性负担的措施有:第一,减轻教师的负担与压力最重要的是明确教师课后服务的职责范围;第二,实行弹性工作时间等灵活的管理制度,改革以往机械打卡等要求,提供给教师更多的自由时间;第三,保证和提高教师的薪资待遇,提供必要的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尽可能减少教师的“后顾之忧”。

5.大力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与教育能力,构建正确的教养方式

家长教育能力不足与教育水平不高是学生认知负荷过重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大力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教育水平显得尤其重要。首先,引导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通过开设正确教养理念的讲座、开展家长讨论会等形式,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的观念,形成尊重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可持续发展以及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平衡好短期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和休息时间,还可以通过让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方式,例如家长可参与学生课外、校外活动和教师评价等等,促使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其次,引导家长转变对“双减”政策的认知误区。主流媒体、网络平台、社区乡村等应当积极宣传“双减”政策,引导家长正确理解“双减”政策,避免出现个别媒介恶意传播“双减”的负面影响,规避“校外减负、家中增负”的情况。再次,逐步减少家长对职业教育的成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平等的职业观念,消除家长对体力劳动职业“低人一等”的刻板印象,营造重视职业教育的社会风气和氛围。最后,通过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提供热线咨询等方式,引导其形成正确的育儿观念,给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和心理援助,减轻由于家长教养方式的不当给孩子带来的压力和过重的认知负荷。

参考文献

[1] 邹志伟.学生学习过程中认知疲倦及其现状[D].郑州:河南大学,2012.

[2] John S.Cognitive load during problem solving:Effects on learning[J].Cognitive Science,1988,12(02):257-285.

[3]  John S,Jeroen J G V M,Fred G W C P.Cognitive Architecture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J].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1998,10(03):295-312.

[4] 赵俊峰. 解密学业负担[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7.

[5] 褚宏启. 作业的异化与正常化[J]. 中小学管理,2021(10):58-59.

[6] 孙崇勇. 认知负荷理论及其在教学设计中的运用[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7:36.

[7] 庞维国. 认知负荷理论及其教学涵义[J]. 当代教育科学,2011(12):23-28.

[8] 彭波. 学业负担过重:归因分析与解决路径[J]. 当代教育论坛, 2015(01):21-25.

[9] 张晓东. 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原因及对策[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33(26):26-28.

[10] 李红梅,靳玉乐,罗生全.教师教学效能的价值论审思[J].教师教育学报,2018,5(04):15-21.

[11] 罗生全.着眼于教学效能与学习效能提升的学业负担问题解决[J].教育发展研究,2018,38(10):3.

[12] 陈琦. 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41.

[13] 陈亚萍,李晓东. 学习自我效能感研究现状与展望[J].教学与管理,2014(06):17-19.

[14] 樊本富.统一与自主:高考改革之争[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102-106.

[15] 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

[16] 付建霖.试论“双减”在我国减负历程中的地位与作用[J].宜宾学院学报,2022,22(03):56-64.

[17] 李超平,张翼.角色压力源对教师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25(01):114-119.

[作者:明月(1981-),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齐齐哈尔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聂雅怡(1999-),女,重庆人,齐齐哈尔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生;刘翔鹰(1995-),男,重庆人,重庆市南川中学校,二级教师,硕士。]

【责任编辑  杨  子】

*该文为2018年度黑龙江省教育厅基本科研业务费面上项目“新时代背景下中小学卓越教师人格建构与培养研究”(135309433)、齐齐哈尔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高中生生涯适应力:自我同情和心理弹性的影响”(QSX2022-34JL)、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重点有经费课题“新高考背景下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建构与研究——以南川区为例”(2019-17-080)、齐齐哈尔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儿童诚实品质与诚实教育研究”(YB201827)、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双端式”心理咨詢的探究与推广(202110232109)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认知负荷双减政策
政策
政策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助企政策
政策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双通道假设理论在特色档案网页设计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