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2023-04-20余婷婷
余婷婷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优化教学机制和模式,成为教育教学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认识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对学生后续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小学数学教师应注重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将增强学生学习动力视为导向,制定出完善的教学计划,着重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与解题能力。本文针对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意义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学对策
引言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模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要求教师研究、改进教学模式并找到最佳教学方法,将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视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也是小学数学教师完成教学大纲规定内容的必然要求。教师必须不断优化数学教学模式,将数学核心素养融入实践课程,提高整体教学质量,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意义
1.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的学习潜能与其自身的兴趣点、性格、认知能力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课堂教育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是教师指导学生建立系统性学习模式的重要路徑,想要保障学生在课堂学习环节获取更多的知识,巩固学生数学知识基础,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机制,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同时,善于探究更深层次的理论知识。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开展日常教学工作期间,应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视为导向和目标,在“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全面完善和优化教学体系,力求推动教育教学革新工作进程。
1.2符合学生发展需求
以往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数学书面成绩,导致整体教学工作出现片面性、单一性的弊端,不仅不符合多元化教学要求,还与学生自身发展相违背。在此前提下,小学数学教师应立足于大局观的角度上,从多个角度上参与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加强教学管理的同时,促进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提升。教师在落实教学改革工作之前,应对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多个方面,只有教师对学生有足够的了解,才能保障教学工作有的放矢,加强学生课堂体验。现阶段,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借助多样、高效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不断丰富自身知识架构,一方面实现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提升,另一方面实现向社会输送优质人才的教育目标。
2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策略
2.1强调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应用体验
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数学,更要引导学生应用数学。通过对小学生数学学习情况的调查发现,部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相对机械,难以运用所学知识为生活服务。针对此,教师应设计与现实生活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和解答,让学生体验学习和应用数学的无穷乐趣,进而强化学生数学学习动机,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了“长方形面积”的相关知识后,教师结合生活情景设计问题,并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加以解决。题目:某小学为了使美术室更加美观,准备在美术室的后墙贴壁纸,后墙中有一个长 2 米,宽 1 米的门。壁纸每平方米 56 元,贴完这面墙需要花费多少钱?本题考查学生对长方形面积的理解和掌握,检测学生对长方形面积是否能够灵活应用,能不能正确理解面积的意义。能力层级方面侧重考查学生的一维空间想象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指向学生的空间概念、运算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发展。通过读题分析,学生会发现要想知道贴壁纸用多少钱,就需要知道壁纸的面积,然后根据生活经验,学生理解门上不需要贴壁纸,所以需要用长方形后墙的面积减去门的面积,再根据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就可以求出贴壁纸的总价。学生在做题时经历了整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解决了这一问题之后,教师为学生设计实践性作业,即让学生根据解题经验,自己收集数据、设计问题、解决问题,完成对长方形面积知识的运用。这样的设计为学生自主体验提供了机会,让学生通过面积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迁移数学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2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数学核心素养是一种复杂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能够让学生更加妥善地处理数学问题,获得问题解决的能力,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进行讲授式教学,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在真实情境中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尝试解决数学问题。在以往的教学中,虽然教师会设置数学题目,但题目大多是虚拟的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设置的,这类题目通常都有一个标准答案,学生只需要将所学的知识点套用到题目中,就能够解决问题。
2.3改变评价方式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明确评价的目的,通过评价使学生加强自我认知,引导学生不断进步,提升综合素养。测验是传统教学中评价的主要方式,这种评价方式过于注重知识性,忽视对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评价,存在明显的弊端,不能够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评价的目的既不是将学生进行优劣等级的划分,也不是审判学生的学业成果,而是让学生了解自身的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因此,教师要注重评价的客观性和鼓励性,以评价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不断进步,提升学习自信。教师要采用新的学习评价方式,通过表现性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进一步学习。表现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活动过程、活动结果进行评价,根据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过程、课堂中的发言行为、作业完成情况、测验成果等多方面进行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的结果,也注重学习的过程,从多角度、全方位对学生评价。教师还可以制作学生档案,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如成长历程、学习情况和表现状况等,搜集学生的学习成果,更加全面地评价学生的核心素养。
结语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教学教师要依据核心素养进行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学生的特性探究有效的教学方式,注重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从设置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整合综合性的教学内容、改变评价方式等方面出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学习能力,使学生养成勤于动脑、主动思考的良好数学习惯,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从而达到数学教学的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1] 孙迎智.提高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9.
[2] 王惠萍.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数学概念教学阶段分析[J].新课程(上旬).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