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愚公群体的精神特质分析

2023-04-19李树陈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愚公群体精神

李树陈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济源 459000)

近年来,随着主流媒体的宣介,很多来自基层一线的优秀群体和先进个人脱颖而出,他们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方面做出不凡的成绩,一旦进入公众视野,就会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这些先进群体和个人在多年的基层实践中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经年累月、忘我工作,为社会创造了丰富的价值。他们认准目标,有干事业的拼命精神,并将之作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精神坐标。他们或许是朴实无华、善良淳朴的老农民,或许是学识渊博、技能精湛的农技专家,或许是带领乡亲实现脱贫攻坚继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领头羊,他们被亲切地称为改天换地的“新愚公”。广泛挖掘主流媒体近年来宣介的“新愚公”们的先进事迹,深入分析和探讨他们的精神特质,就能够找到他们身上所展现的时代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今后更好地实现强国复兴伟业、继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

一、新愚公群体的主要特征

谈到“新愚公”,我们自然会想到老愚公的传说。战国思想家列子借愚公这一形象,描述了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奋斗不息的故事,其中所蕴含的拼搏进取精神和浓厚育人基因已深度融入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百花园中。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曾多次引用愚公移山故事,并进行总结和升华。他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实现抗战胜利、夺取全国政权就要充分信任和发动群众。他的引用恰到好处,推介深入人心,升华高屋建瓴、寓意深远。愚公移山精神很快就成为家喻户晓、传承至今的中华民族精神图腾。

从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到如今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时代主题在变,但老愚公身上所蕴含的精神力量犹在。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发扬斗争精神,不得“软骨病”不患“恐惧症”,努力在精神层面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做到困难面前不低头、各类挑战面前不退缩。每个人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都时刻横亘着各种困难和挑战,是畏手畏脚、无所作为,还是积极主动、放手一搏?这些都是考验我们综合素养的现实命题。

近年来涌现出来的新愚公群体给了我们明确答案。在我们广泛熟悉和知晓的新愚公群体中,有三十多年埋头苦干只为修建一条民生渠、继而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全国先进典型黄大发老支书,有以“六老汉”为代表的扎根沙漠、治沙造林的甘肃古浪县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群体,有35年如一日、矢志于山区开发与治理的“太行新愚公”河北农大李保国教授,有耗时7年、绝壁上“啃”出一条出山公路、继而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重庆巫山县下庄村毛相林老人,还有变卖所有家产、凿通通往外界的道路、致力于全村更好发展的河南辉县回龙村张荣锁支书等:在他们眼里,所有的困难都是对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政治品格、宗旨意识、意志品质和精神风貌的综合考验;他们坚信只要下定决心,吃透问题的症结所在,找到化解问题的门道,干部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因地制宜发动和组织群众,就能拧成一股绳,勠力同心,最后取得丰硕成绩。通观全国各地涌现出来的新愚公群体,他们的事迹展现出鲜明特征,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工作或事业面临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不管是修路、建渠,还是改变山区面貌、防沙固沙等,自然生存环境的恶劣是客观事实。艰苦卓绝的自然条件,困不住有想法有定力的新愚公们。越是艰险困顿,越是能够激发他们知难而进、筚路蓝缕的志气和决心。他们身上,始终体现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1]的伟大建党精神。他们把建党精神化为真切的实践,在艰苦奋斗、干事创业中得到验证。通过齐心协力去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密切了基层干群关系,谱写了新时期改天换地的新篇章。

(二)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至关重要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党员干部走在前面、干在前面,百姓看到眼里、记在心上,就容易凝聚起正能量。修路建渠、农技推广、挖掉穷根等,都有一个解放思想、凝神聚力的过程。这些新愚公们立得正行得稳,从改变百姓的认知和拘谨思维入手,不厌其烦去沟通做思想层面的工作,让大家开动脑筋、树立信心,专注投入行动,在实践摸索中不断看到希望、坚定信心,最终一起找到最合适的化解问题方法和途径。

(三)为国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保驾护航

党中央高度重视基层脱贫攻坚的实效性,各级政府对基层民生改善的政策扶持和及时有效的精准指导对百姓改善条件也特别关键。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减少了很多基层群众的负担。在改变困境过程中,扶贫模式也逐渐由“输血”变“造血”,政府层面的不断帮扶和基层群众穷则思变的内驱力的融汇,形成了持久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各方力量的综合作用,促使基层新愚公群体能够干出一番事业,在基层树立一座座丰碑,成为党组织卓有成效、治理乡村的典型和代表。

二、新愚公群体展现的精神特质

鲁迅先生在1934年发表的《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一文中,曾经指出:“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2]新愚公群体虽然很普通很平凡,但他们朴实无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在长期奋战中弘扬拼命三郎精神,去力所能及地改变大家的生存和发展境遇,堪称当代中国发展的脊梁。在他们身上,体现了鲜明的中国共产党人格力量,展现了别具一格的精神特质,成为我们今后强国复兴大业的精神财富。

(一)知难而进,艰苦奋斗

正如前文所述,新愚公群体在决定带领大家齐心协力干一件事之前,都面临着诸多困难。有先天自然环境的恶劣导致的饮水、出行等困难,也有百姓日复一日、有心无力导致的无奈、无助、无解的困窘。当残酷严峻的生活生存条件成为人们想干一番事业的巨大障碍时,最需要树立起来的是一种志气和决心,需要弘扬铁人王进喜那种“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3]。贵州遵义草王坝村(现为团结村)老支书黄大发作为土生土长的村民,对缺水和贫穷有着刻骨铭心的感悟,自身坎坷的身世从小培养了他不屈不挠、倔强、不认命的个性。他生在旧社会,13岁成了孤儿,滚过草窝、睡过牛棚、吃过百家饭,受尽了人间一切苦难,是党的关怀和远亲近邻的帮助,让黄大发有了安全感、归属感,感受到浓厚的人间温暖。他年轻时候曾发誓,今后一定要为草王坝做点事情,报答父老乡亲。这份初心在日后的坚守中,不断培养出他忠诚执着、朴实刚毅、大公无私、敢想敢干的好品性。事在人为,有志者事竟成。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黄大发作为基层党支部负责人,许下“水不过去,拿命来铺”的誓言,团结和带领200多名群众,历时36年,先后克服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苦难,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战天斗地,硬生生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创造了山区水利建设史上的新奇迹,被乡亲们尊称为“山神”,从根本上结束了村里“滴水贵如油”、长期缺水的历史。引水这一核心生存困难化解后,他又带领乡亲们开展“坡改梯”,把改造后的梯田种上水稻,村民开始真正过上吃饭不愁的日子,村里粮食年产量从原来的6万斤增加到近百万斤。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行动,兑现了当初要让大家吃上白米饭的承诺。在他的带领和感召下,乡亲们逐渐改变了原来的认命保守思维,纷纷行动起来,树立了主体意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管是修村路、架电线、建学校,还是后来发展中药材、有机稻米、有机高粱、精品水果,养肉牛、生态猪和蜜蜂,老百姓都积极响应、全力配合。人心齐泰山移,压茬儿推进的富民利民举措,从根本上解决了村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彻底改变了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事实胜于雄辩,黄大发老人和乡亲们用行动践行了新时期的愚公移山精神——“咬定目标、苦干实干、锲而不舍、久久为功”[4]。黄大发老人的感人事迹,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号召的鲜明体现,也是“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5]新时代贵州精神的真实写照。在基层正是有千万个像黄大发老人一样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的新愚公,才有了我们今天在广袤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大好局面,奠定了我们基层社会治理和谐稳固的基石,也成为乡村建设中农家子弟顽强奋斗的最佳案例。

(二)心中无我,甘于奉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奖仪式上讲话指出:“英雄模范们用行动再次证明,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只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6]在基层一线中,有很多平凡而普通的人,愿意用自己所学所长去服务好群众的生活和生产,时刻做到了“心中无我、不负人民”的至高境界和高尚的人生追求。河北农业大学的李保国教授就是这样一位优秀典型和杰出代表。他出身农家,知晓农民生活之艰苦,面对邢台太行山区土壤贫瘠、干旱缺水、“十年九旱不保收”“年年造林不见林”的重大难题,工作伊始就随单位课题攻关组扎根在邢台山区,始终坚持做好整地和种树两件事,决心把最美论文写在太行山上。他以问题为导向,坚持做到“百姓脱贫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本着“生产为科研出题、科研为生产解难”的理念,把科技兴农、脱贫攻坚和教书育人有机融合起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脚踏实地做学问和本分纯真做人相结合。他把讲台搬到田间地头,他带领的硕士生、博士生的专业学习、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都保质保量在田野乡间、太行山上完成,他所带的学生专业功底扎实,所学技能实用,为人勤勉精进,毕业时供不应求。他矢志推动农民向知识型、技术型和职业化转变,想方设法通过“扶智”工程来提升山区“造血”功能、彻底拔掉山区百姓的“穷根”。作为知名的经济林专家,30多年来,他无偿为农民提供种植培训服务,有时甚至自己垫钱,培育出“富岗”苹果、“绿岭”核桃等全国知名品牌,帮助农民和企业培育出大片苗木,自己和家庭没有要过一分苗木钱。他所扶持、培育的几十家山区开发样板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他却没有分过一份股份、拿过一份红利,但要求相关企业一定要做到成果可复制、可推广、可产业化,真正去带动更多农民发家致富奔小康。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正是他无私奉献、舍小家为大家、真心实意地付出和投入,百姓才有了真金白银的收获,大家就把李保国教授当作他们的贴心人和领路人。几十年的辛苦劳作,每年在基层扶贫200天以上的奔波劳累,透支了他的身体。他患了严重的糖尿病、疲劳性心脏病,并因此失去了他宝贵的生命。作为一名高校科研人员,李保国教授用一生的坚守忠实履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最高宗旨和神圣使命。他牢记初心使命,用几十年的坚守,实现了把山岭绿起来、百姓富起来的奋斗目标。如今,140多万亩贫瘠荒山披上绿装,10多万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太行山上果木成林、四季苍翠,是对他这位“老山人”最好的回答,也是他这位新时期“太行新愚公”一生勤勉为民、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最好见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批示所指出的那样,“李保国同志堪称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育、科技工作者要学习李保国同志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自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7]。李保国教授忠诚于党、为民爱民、淡泊名利、扎根基层的精神品质,是我们广大科研工作者和教师砥砺奋进的精神标杆,激励着无数后来者去扎根基层作贡献,在默默奉献中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梦想。

(三)锲而不舍,持之以恒

做事情要有一股子韧劲、拼劲,要干就干出个名堂的干事创业氛围,已经内化为当代愚公移山精神的新内涵,而这种精神追求业已成为很多领域和各条战线奋力拼搏的真实写照。尽管地域不同、所代表的行业不用,但很多先进典型所蕴含的那种具有普遍性的优秀品质是相通的。当前,我国相继启动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这些重大举措标志着我国“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全面展开,这是我国新阶段构筑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攻坚战,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甘肃位于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交汇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对国家生态安全发挥着重要的战略保障功能。而甘肃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地处河西走廊东端、腾格里沙漠南缘,昔日自然条件之恶劣,远超人们的想象,而以“六老汉”三代人为代表的“全国防沙治沙英雄群体”为该地区治沙造林发挥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为保护被沙漠化逐渐侵蚀的家园,20世纪80年代初,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6位村民,在当地“政府补贴、个人承包、谁治理、谁拥有”政策引导下,不甘心将世代生活的家园拱手让给肆虐的沙漠,迎难而上,义无反顾挺进八步沙,在沙地里挖“地窝子”当家,坚持驻站在沙漠去植树造林。实践中,他们采用“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科学办法,一点点增加树木成活率、扩大植树战果。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十余年的苦战和坚守,沙漠有了树、树渐渐变绿,日积月累,“六老汉”用辛勤的汗水浇绿了4.2万亩沙漠,为后人树立了榜样打下了根基,也为当地百姓植树造林带来了希望和信心。20世纪90年代以来,贺中强、石银山、罗兴全等第二代治沙人为了父辈的嘱托,子继父业又挺近沙漠,接过前人的铁锹,继续植树造林,“到2003年,通过乔、灌、草结合,封、造、管并举等措施,‘六老汉’及其后人建成了一条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8公里的防风固沙绿色长廊,使7.5万亩荒漠得以治理,近10万亩农田得到保护,八步沙变成了树草相间的绿洲”[8]。2017年,郭朝明的孙子郭玺加入林场,成为第三代治沙人,全面尝试“打草方格、细水滴灌、地膜覆盖”等新技术,使得防沙治沙技术进一步得到升级,为林场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经过40多年来的坚守,以“六老汉”为代表的林场职工,先后在八步沙、黑岗沙以及北部沙区等地方完成治沙造林25多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40多万亩。他们摸索出一条“以农促林、以副养林、农林并举、科学发展”的生存发展之路,生生把昔日寸草不生的沙漠,变成当地人民增收致富且能够长久安居乐业的“金山银山”,谱写了从“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的绿色篇章,成为西部地区“两山论”的生动实践,为干旱荒漠区防沙治沙创出了一条典型的成功之路,也为构筑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作出重要贡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8月21日在八步沙林场所指出的那样:“新时代需要更多像‘六老汉’这样的当代愚公、时代楷模。要继续发扬‘六老汉’的当代愚公精神,弘扬他们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进取精神,再接再厉,再立新功,久久为功,让绿色的长城坚不可摧。”[9]“六老汉”三代人接续奋斗、终见成效的感人事迹,再一次向我们展现了新愚公精神的蓬勃力量,即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益于人民的福祉和长远发展,都要牢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准则,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然有我的历史担当,保持战略定力,注重总结经验,遵循科学精神,有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韧劲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恒心,就一定能把事情干成。

三、新愚公群体精神特质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10]新愚公群体身上所展现的精神特质和高贵品性,有着深刻的共同“思想内核”和“文化基因”,对强国复兴进程和当代青年有着深刻的启迪和教育意义。

(一)新阶段推动强国复兴梦的精神动力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受国际上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全球经济处于艰难复苏过程中。要和平、求合作、谋共赢是历史大潮流,但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逆全球大势于不顾,固守着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的霸权霸道霸凌思维,为全球和平发展增加不少负能量。事实证明,“以斗争求安全则安全存,以软弱退让求安全则安全亡;以斗争谋发展则发展兴,以软弱退让谋发展则发展衰”[11]。中国人有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的优良传统和伟大的抗争精神,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是我们的奋斗底色。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我们已经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有很多成功的作法,但面向未来新征程,面对西方势力不间断的封堵、遏制和打压,必然会遇到越来越多的风险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讲的斗争,不是为了斗争而斗争,也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斗争,而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知重负重、苦干实干、攻坚克难。”[12]新时期,我们应该大力弘扬新愚公群体的伟大斗争精神,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主动迎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大局,有效化解经济发展、科技安全、社会稳定、生物安全、外部环境、党的建设和其他领域的重大风险与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的新天地,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艰巨而伟大的社会革命提供不竭精神动力。

(二)新时代青年健康成长的精神指南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人民的精神世界更加充裕富有,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始终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10月底在河南省安阳市考察时强调:“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就是一两代人的事,我们正逢其时、不可辜负,要作出我们这一代的贡献。”[13]纵观我国各地涌现出来的新愚公群体,他们都是在极其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锻造了不畏困难、不惧风险、矢志不渝、善作善成的风骨和品质,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顽强意志,团结和带领人民再接再厉,取得了让世人感叹的成就。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很多年轻人物质条件相对更好一些,他们在承平日久中长大,没有经受过严峻斗争和艰苦环境的磨砺,容易出现安逸享乐、一切都理所当然的思想,久而久之会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养出一定的惰性。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一旦青年群体有养尊处优的习性和得过且过的保守思想后,他们就会陷入物质主义的陷阱,意志消沉、不思进取,自觉自愿躺平在舒适区,很容易在各种复杂环境下迷失自我,在考验和挑战面前出现心慌意乱、手足无措局面,这不仅有害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成长,也很容易为我国今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埋下隐患,必须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实践证明,越是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越是在形势严峻、情况复杂的关键节点,就越能练胆魄、磨意志、长才干,这是我们人人必须要迈过的心智成长成熟的沟坎。为了尽早去掉年轻人会出现的骄娇二气,就需要向新愚公群体学习,脚踏实地,务实重干,有崇高的理想信念,时刻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保持艰苦奋斗、奋发有为的精气神,在经风雨、见世面中去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不懈奋斗谱写人生的华丽篇章。

猜你喜欢

愚公群体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现代愚公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拿出精神
谁更应当“愚公”
愚公移山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