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教育构建“教学做用创”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

2023-04-19杜福磊侯瑞丽王培义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校企岗位育人

杜福磊,侯瑞丽,王培义

(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1450)

进入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代责任。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职业教育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优化专业与课程供给,促进职业教育的“专业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群”实现无缝对接。

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经过不断探索,我们提出并实施建构了“教学做用创”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新模式,系统搭建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框架体系,着力培养学生岗位技能、职业发展和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学生的职场竞争力、岗位适应力,有效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一定的探索价值和启示意义。

一、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的理论政策依据和实施的必然性

(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求改革的必然方向

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颁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 2020年9月16日教育部等“九部委”联合颁发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部署了我国的职业教育全面实施“提质培优”行动。2021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规定:“职业教育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法律形式将“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技能型社会,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1],进一步明确了我国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

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旨在积极响应国家人才培养政策导向,力求在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进一步促进高职教育办学特色的形成,切实提高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提升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作出对策性研究和探索性实践,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是高度一致的。

(二)积极应对就业创业的必由之路

随着工业4.0时代到来,人工智能席卷全球,国家实施了“中国制造203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抢占人工智能时代制高点”等系列重大战略。一些简单重复性岗位、工种正在逐渐消失,传统型岗位面临着智能化改造,而新工作岗位又在不断产生,工业、企业“机器换人”已成为时代不可逆转之潮流。产业、企业发展要升级,人的智能也要升级,肩负培养产业大军、高技能人才重任的职业教育更要转型升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职教学生实现成功就业创业的必由之路。

(三)服务地方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必然所需

创新驱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将在传统产业提质发展中高位嫁接,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抢占先机,在未来产业孵化和培育中前瞻布局。职业院校必须围绕区域产业发展办专业、围绕企业需求育英才、围绕地方需要促就业,大力实施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战略。

二、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内涵与学理逻辑

(一)“教学做用创” 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核心要义

1.总目标要求

“教学做用创”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的总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厚德精技”为育人宗旨,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需求,着力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技能和专业创新能力,提升学生职场竞争力、岗位适应力和就业创新创业能力,全方位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毕业即就业”。

2.“五位一体”的具体目标要求

在教学和人才培养实践中,主要采用分段式组织教学,即前两年以校内学习为主,实现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完成实验—实训—工学结合(跟岗实习);第三年(不少于6个月)以生产性实训为主,完成岗位实习、实训—专业教研—毕业设计等环节。教学过程中,坚持“教学做”一体化,“教”的方法根据“学”的内容,“学”的方法根据“做”(动手能力培养)的要求。专业技能需要怎样做教师便怎样教,需要怎样做学生便怎样学,怎样教和怎样学都以该怎么做为中心。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设定上,都要与“岗位需求”和“专业技能证书”融为一体,实现课证融通,实施以赛促学、以考促学、以证代考的教学改革[2]。“用”即应用,将生产性实训(岗位实习、专业教研、毕业设计)与企业生产环节融为一体,强调在企业真实工作环境中完成企业真实工作任务。“创”就是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以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和“众创空间”为平台,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现教室即职场(车间)、上课即上岗、作业即作品(产品)、实习即工作、毕业即就业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课堂教学改革目标,实现真正意义上“岗课赛证”综合育人。

(二)“教学做用创”的学理逻辑

“教学做用创”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新模式是一个线性递进的过程,其实践程度是不断加强的,是一个强有力的闭环路径。其关键是通过老师有针对性的“教”引导学生有效的“学”,通过学生有效的“学”然后再去实践性的“做”;通过“做”加强知识领悟与实践体验在实际岗位中的“用”;在“用”中逐步提升到创新创业的“创”。在这个逻辑链条当中,新模式逐层深入,效用逐层增强,其价值实现是一个“由认识到再认识”的深化过程,是由理论到实践、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再到成功实践的具体提升过程。其逻辑起点是“教”与“学”,逻辑终点是“用”与“创”,中间环节是“做”(即反复实践),这样就构成了“教学做用创”人才培养新模式育人体系构建的核心。其中“教”与“学”是基础,“做”与“用”是关键,“创”是目标和结果。三个部分相互关联,互为前提,全面、系统构成了“教学做用创”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的全链条路径。

三、“教学做用创”人才培养新模式建构的实施路径与具体举措

(一)创新管理机制,构建全链条教学管理保障体系

遵循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制定“教学做用创”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新模式相关配套的聚集“建设、运行、保障、评价”为一体的保障体系,具体包括九个方面:一是基于产业、专业能力需求和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完善课程体系;二是基于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岗位证书)培养需要,重构所有专业课内容;三是基于岗位工作过程和生产流程,组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四是基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双创”能力培养需要,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推进“课堂革命”);五是基于“教学做用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建设模拟仿真和一体化生产性实训场所;六是基于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提高需要,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七是基于构建新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多举措促进现代信息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度融合;八是基于推进1+“X”证书制度,建立“教学做用创”一体化课程评价体系;九是基于配套、激励、全面、有效的原则,构建全链条教学管理质量保障体系等。

(二)深化“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新模式建设走深走实(教、学)

1.打造一支“德技精湛”的教师队伍

一要优化教师整体结构,制定教学创新团队、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培养和管理制度;二要发挥学术和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研究水平,从而在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三要制定企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达到50%以上;四要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训、挂职实践,积累 “双师”实际教学经历,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五要适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占全部师资的25%),营造课堂教学改革新气象;六要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包括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级各类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与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等;七要着力组织开展并积极参加国家级、省部级教学能力竞赛和课程思政课堂教学创新比赛等,不断加强教师的“厚德精技”能力、专业教学能力、综合育人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的培养;八要不断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对“双师型”教师的考核评价要充分体现现代技术技能水平与专业教学能力的有机结合。

2.建设一批优质精良的规划教材

一要加强教材建设改革研究,完善教材的编写、审核、选用、使用、更新、评价监管机制,提高教材的选用质量;二要立项建设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校级、省部级校企合作共编教材,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三要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四要及时动态更新教材内容,及时将新理论、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等充实进教材内容,实现“岗课赛证”教学内容的有机融通[2]。

3.形成一套精准施教的职教教法

一是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通过课堂教学、实验实训、岗位实习三个关键环节的改革,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改革;二是着力推广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案例教学、项目化教学、仿真式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推动实施“课堂革命”;三是每学期组织一次全校性的“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奖赛”,每年实施校级“课堂教改”研究项目立项,在教改实践中总结形成一套精准施教的职业教育成功教法或案例;四是改革考试考核方法,着重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专业技术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双元”育人,在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中具体实施“六个对接”“九个共”“七个有”“三业贯通”“四链融通”的教改新举措(做、用)

一是职业教育坚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之路,要围绕“双高”建设,积极探索和实现“六个对接”:人才培养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专业设置对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专业链构建对接产业链人才链和创新链、学生能力培养对接职业岗位需求、教学过程对接生产研发过程、实验实训内容对接职业岗位标准[3]。二是真正做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工作,要达到“九个共”,即校企双方实施“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资源共享、教材共编、课程共开、过程共管、责任共担、就业共谋、成果共享”的“九共”协同育人实践,构建校企合作办学命运共同体,开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格局。三是在举办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校企合作育人的特色产业学院、学徒制学院、专业联盟建设等方面,要切实达到“七个有”的要求:(1)要有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的协议;(2)要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基地和牌子;(3)要有校企双方合作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4)要有学生顶岗实习的专业对口岗位;(5)要有吸纳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成果;(6)要有“双师型”教师培训的过程成果;(7)要有校企合作双方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一套完整的“教学做用创”的教改成果资料。四是职业院校要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就业,贯通“产业、专业、就业”立交桥(三业贯通)。五是以专业学院为主导,与产业学院、众创空间、专业联盟等相协同,为各二级学院搭建校企合作育人宽广的运营平台,打通教育教学与实验实训无缝对接的“最后一公里”。六是精准培养人才,服务产业发展,要融通“产业链、专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固有壁垒,着力打造“三业”(产业、专业、就业)贯通、“四链”(产业链、专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融通的特色产业学院、学徒制学院的育人新模式。

(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创)

一是职业院校要将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就业能力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二是搭建起“双创”理论课程、技能培养、实践训练、众创空间服务“四大平台”;三是通过开展创业讲座、创新成果展、讲好创新创业故事、创新训练营等活动形式,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四是通过专业教育、专业实习和岗位实习,打通“双创”能力提升路径,实现学生认知、创意、实践、就业、创业和发展等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五是积极组织开展校级专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积极组织参加省级、国家级专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检验培养成果,调动学生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的积极性。

(五)塑造智慧生态,让数字化、信息化赋能职教高质量人才培养

一是现代职业教育要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教育技术,主动适应和把握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新趋势,促进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3];二是利用信息技术重塑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过程,强化师生互动,推动教师利用微课、慕课等多种在线开放课程资源来创新课堂教学;三是持续推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提升实验教学的信息化、智能化和现代化水平,让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赋能学校高质量人才培养;四是以智慧平台带动智慧教育,依托国家及省级智慧教育平台,加快学校在线平台建设,推出一批专业教学资源库、在线开放课程等,建成一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实践与实训案例资源,有效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的有机结合,不断提升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六)构建“教学做用创”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创新体系

经过近三年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在教改中形成了“1个目标、2个突出、3个模块、4个结合、5个提升、6个保障”的“123456”全方位人才培养工作的完备体系建构。

“1个目标”——即全力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着力打造精工技师的“母校”,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摇篮”。“2个突出”——即突出地方性专业建设特色,突出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发展能力。“3个模块”——即构建与人才培养方案相对应的“基础课互通、专业核心课分设、专业拓展课互选”的专业群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模块[4]。“4个结合”——即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教学内容与竞赛、技能证书和岗位技能需求相结合。“5个提升”——即最后达到:提升专业(群)建设质量,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创新创业能力的目标要求。“6个保障”——即从教学管理、师资队伍、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教学质量监控、教学信息化数字化赋能、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六个方面来切实保障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真正实现。

(七)人才培养新模式建构与实施的应用成效

2020年,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供用电技术专业群入选河南省高等职业“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学校。全校建设过程中均深入实施“教学做用创”五位一体教学模式改革实践,学生在各种职业技能大赛、技术比武、就业和升学等方面彰显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近三年我校在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中获得国家级奖励3项,省级奖励85项,师生联合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7件。仅2023年在参加国家级技能竞赛、省级技能竞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我校就获得了国家级三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专升本考取率显著提升(由过去的7%提高到2023年的35%),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大幅上升,毕业生就业率三年来都在96%以上,实施“1+X”证书学生“双证”获取率达90%以上,形成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的双向促进提质培优育人机制,涌现出了一批以张亚东、邓安洲、李帅、陈磊、冯洋洋、刘陈洋等为代表的新型高技能人才,获得了“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就业创业成功人物”“国家技能竞赛获奖者”“河南省最美大学生”等荣誉称号。近三年来,中国教育报网站、省教育厅网站、今日头条、《人民日报》《河南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先后多次对我校的人才培养成果作了报道。电力工程学院的优秀毕业生邓安洲获得“全国最美一线工人”荣誉称号;机电工程学院优秀毕业生冯洋洋,现任郑州维普斯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技术研发部部长,设计的卫生自动化包装设备出口多个国家,销量达到亚洲第一;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优秀学生刘陈洋,在校期间就获得发明专利三项。2020年6月,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报道了我校机电工程学院农家学子张亚东同学。他在新冠疫情突然爆发、学校实施线上教学期间,在家乡庄稼地和菜地里自己动手设计建造“高铁之路”的机电实验项目(高铁在庄稼地蜿蜒穿梭而行、穿越自建的铁路、隧道、桥梁之间运行自如,自报站名),在他的家乡引起强烈反响。事实说明了“教学做用创”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建构与实施应用确能取得显著效果。

猜你喜欢

校企岗位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