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新四化”的跨界融合型汽车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改革
——基于南通职业大学的实践

2023-04-19陈蔓生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汽车产业跨界技能

曹 健,陈蔓生,吴 炜

(南通职业大学 a. 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b. 校长室, 江苏 南通 226007)

当前,世界汽车产业正在发生一场巨变,呈现车辆与能源、计算机、电子、信息、大数据和交通等诸多领域跨界深度交叉融合的特点。汽车“新四化”发展中,“电动化”改变了汽车的能源驱动方式,“智能化”使汽车从机械走向智能,“网联化”结合5G 技术,给智能化应用提供大数据支持,而“共享化”则催生了新的汽车经济模式。汽车产业“新四化”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此,本文基于南通职业大学的实践,探究面向“新四化”的跨界融合型汽车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改革思路与措施。

1 汽车产业“新四化”发展对从业者的新需求

“新四化”发展的汽车产业是一个融合众多领域先进技术的战略新兴产业,其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规格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一需要从业者擅长抽象思维和全局思维。与传统汽车以发动机、变速器和底盘为主要核心部件不同,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在于三电(电池、电机、电控)系统、环境感知系统、决策和控制系统。这些系统运行原理更加抽象,对从业者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整车电子电气架构也从传统分布式向域集中式发展,并向车辆集中式架构演进,这就需要从业者以更加全面的视角来分析、处理复杂问题。

二需要从业者形成多元融合的知识架构。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实体与虚拟、制造业与互联网、机械工程与信息网联、产品与体验正走向深度融合,对从业者知识的系统性要求将更高。造车新势力以颠覆者的姿态进入汽车产业,创造了新的技术、产品和服务,并且跨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仍在快速迭代升级。这就需要从业者具备更加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更强的持续学习能力。

三需要从业者兼备软硬件复合技术技能。在智能制造和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汽车行业从业者的主要工作对象是智能化装备,使用智能软件或平台来监控、维护和运营各类智能装备将成为其主要工作内容。因此,从业者不仅要具备操作和维护机械设备的能力,还需要了解生产工艺,并具备平台控制、管理及维护,数据挖掘、处理与分析等知识和技能。

四需要从业者具备适应跨领域岗位变更的能力。在“新四化”的浪潮下,汽车主机厂将逐渐转型为提供出行服务的供应商,汽车制造前端市场和汽车营销服务后端市场将逐步融合,人才的边界也日渐模糊。因此,汽车行业从业人员不仅要熟悉前后市场,适应汽车产业由线型垂直产业价值链向网状交织的出行生态圈演进的趋势,还要有较强的持续学习能力,适应产业迭代所带来的职业、岗位的跨领域变革[1-3]。

2 汽车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与汽车行业“新四化”发展对从业者的新需求相对照,当前汽车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人才培养理念存在偏颇。长期以来,汽车领域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以提升技能水平为着力点,而在家国情怀、理想信念、人文素养等方面的深度浸润不够。学生对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国家战略与建设汽车强国的目标认知不足,大局观念、报国理想有待进一步培塑;教学内容弱化了数学、物理等学科的知识基础,教学过程以单向知识传授和验证性实践训练为主,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和思维能力培养无法适应行业新要求。

二是培养方案迭代更新速度慢。与产业发展进程相比,人才培养方案的更新相对滞后,专业核心课程仍以机械工程知识为主,智能化技术和网联化技术方面的知识相对偏少甚至缺失,明显跟不上汽车产业转型的速度;教学条件和教学设施与市场脱节,学生解决真实场景问题的能力有欠缺[4]。

三是个性化精准化培养不足。人才培养模式刚性有余,柔性不足,不能满足学生多元的兴趣、专长及职业发展方向,对学生内驱力激励不够;跨学院、跨专业培养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学生个性化发展受限于时间、空间、制度等诸多因素,效果难达预期。

3 跨界融合型汽车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路

我国汽车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要加快汽车产业“新四化”的步伐,助力汽车产业发展,建成汽车强国,就需要培养大批心怀理想、全面发展、具有跨界融合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因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一要树立全人格的人才培养理念。学术先需明道,方能大成,有道者术方能长久。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确立道术并重的理念,由传统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拓展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5],创新多维度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汽车“新四化”时代新人。

二要设计跨界融合的人才培养途径。打破校内外边界,实现产教深度融合,从学校主导模式转变为多元主体跨界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标准、课程、资源及师资等关键要素与产业的发展保持同步,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规格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6]。破除专业壁垒,由单一专业培养拓展为跨专业培养[7],重构专业群课程体系,拓展专业宽度;实施柔性化培养方案,帮助学生打牢专业基础的同时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

三要构筑场景化、个性化的学习生态。人工智能时代,技术快速迭代,适应未来不确定职业、解决复杂新问题的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8]。按照建构主义理论,实现有效学习需要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以此来建构自身的知识和技能体系。这就需要将人才培养“从传统的关注建筑于学科体系之上的显性知识(间接经验的复制与再现),转向更多地着眼于蕴含在行动体系之中的隐性实践知识(直接经验的生成与创建)”[9],充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和信息化平台等手段,从群灌式、同一化教学转向场景化、互动式、个性化培养,让学生“有能力学习、有能力成长、有能力上升”。

4 跨界融合型汽车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措施

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重点产业的重大需求,瞄准传统汽车制造、新能源技术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相互融合和渗透的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南通职业大学以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为切入点,积极开展跨界融合型汽车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适应汽车产业“新四化”趋势。

4.1 确立“价值塑造、知识构建、能力发展”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

(1)价值塑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态度

积极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校园文化引导师生思想,通过日常教学规范和行为规范,润物无声地引导学生打好人生底色;坚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在教学实施中有机融入价值塑造的元素,嵌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工匠精神培塑,涵养学生敬业、乐业意识。

(2)知识构建: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

强化数理知识、人文知识教育,打造通识课程、专业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人工智能思维。结合传统汽车知识,聚焦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高新技术,强调汽车基础知识与新能源动力驱动、环境感知、通信互联等知识的融合,帮助学生打牢宽厚知识基础。同时,强化专业知识与产业知识的对接,让教学内容尽可能保持与市场技术同步更新。在教学方法上,建设数字化资源和智能化学习环境,推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逐渐改变学生待哺式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形成自定义目标、自学、自测的学习闭环,提高学生知识获取的效能。

(3)能力发展:提升学习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针对高素质现场工程师的素养与能力需求,构筑基于校内资源的“汽车专业群通用能力学习平台”、基于项目载体的“专业实践教学平台”、校企共建的“行业企业实践平台”三级平台,不断探索知识内化的能力提升模式。学生逐级完成“体验式学习”“专用实践能力训练”和“融通发展能力训练”,提高自身知识和技能的可迁移性,成为适配专业群岗位的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4.2 铺就“产教融合、专业融通、课岗融贯”三融育人的人才培养途径

(1)产教融合,构建协同育人体系

对接产业变化和消费新需求,按照专业群服务周边汽车产业企业集群要求,结合政府、产业公报等公开资料数据,经调研、汇总、统计和分析,重新确立知识、能力跨界融合的汽车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格。以校企合作项目为载体,以深度合作的汽车制造企业、本地大型汽车经销商及本地汽车电子产业园等为支撑,以共建人才孵化基地、产业学院、教师工作站、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等形式为驱动,实现产教间组织、资源、文化的多重融合,形成校企设备互享、人员互聘、课程互商、项目互促、能力互助的机制,实现人才培养“通用技术+技能方向”互通。

(2)专业融通,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

一是专业互融,科学组建专业群。以国家认定的高水平专业——新能源汽车技术为核心专业,对接南通汽车零部件产业和汽车现代服务业,选择了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智能技术4 个专业构建培养跨界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智能新能源汽车专业群,确保群内专业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融合贯通且各有侧重。

二是路径互选,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针对生源个体差异与学生多元发展需求,采用“分类型、分领域、分阶段”相结合的方式,按照“大类培养、专业分流、个性拓展”三个阶段培养,赋予学生选择权。在一年级安排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学习,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在二年级进行专业分流,组建企业品牌订单班、学徒制班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专业方向、汽车品牌和学制模式,满足其个性化发展需求;在三年级安排模块化学习,让学生根据个人职业规划自主选择,提升综合能力,适应企业的差异化需求。每学年结束,根据学生意愿和综合测评进行二次选拔,实现人才培养的动态调整。

三是师资互助,打造特色双师课堂。打破教师行业边界,组建跨界教师团队。针对汽车电气化、智能化、网联化等新技术特点,跨学院组建知识结构互补的教师团队,共同备课、协同施教;联合深度合作的企业,打造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施教的双师课堂。

(3)课岗融贯,构建专业课程新体系

紧密对接汽车产业职业岗位需求,融入1+X智能新能源汽车证书标准和企业标准,构建相互支撑,交叉融合,能够实现底层共享、中层融通、高层分立互选的“通识+平台+模块+方向”的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

一是“通专”融合,重塑课程体系。打破通识课与专业课割裂的局面,让通识课与专业课相辅相成,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升级通识课程,加大课时占比,着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分析认知和阅读表达能力。增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课程,将数据思维和信息能力纳入基础训练范畴。同时,注重在通识课中融入专业课涉及的知识和案例,在专业课中验证通识课所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并融入有助于学生态度、情感和社会环境伦理养成的内容。

二是提炼共性,序化融合模块。整合提炼汽车“新四化”对从业人员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共性需求,兼顾传统汽车和智能新能源汽车行业,将“新能源汽车高压电安全”“C 语言程序设计”“车载网络通信技术”与“汽车电工电子”“汽车机械基础”“汽车维护与保养”等汽车传统基础技术课程一同设为专业群平台课程。突破知识边界,按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重构课程体系,使原先分属不同课程的知识内容按照汽车制造和营销服务“装调标定—集成测试—营销策划—服务接待—维护保养—诊断维修”的过程重新融合和序化,形成模块,帮助学生形成基于应用的知识结构。

三是课证融通,设计教学内容。突出专业课程的实践性,根据“1+X 汽车运用与维修(含智能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装调”“汽车维修工职业资格”“低压电工证”等证书标准中的职业技能要求构建学习内容,将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对接,开展证书认证考核,让学生在实践和应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助力学生个性化成长和高质量就业。

四是产学相通,搭建实践体系。以岗为纲,突出岗位对职业技能的梯次需求,构建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双线四段”梯次实践体系。校内,在依照领军企业标准建设的高保真学习工厂中,以融入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要素的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围绕核心岗位能力要求,实施“车辆结构认知—维护保养—集成调试—诊断维修”渐进式实践,完成“基础—专业—拓展—综合”的螺旋上升式能力培养;校外,与市域汽车产业优质企业共建高水平实习基地,在企业指导教师一对一指导下,学生在基地经历“识岗、试岗、竞岗、上岗”四个阶段的培养,逐步形成“岗位认知能力、单项基本操作能力、独立执行能力、综合应用与创新能力”,最终达到独立上岗的要求。

4.3 打造“场景职场化、任务项目化、资源数字化”三化合一的人才培养方式

(1)学习场景职场化,形成职业素养培育新模式

按照汽车制造和服务领域岗位群的具体工作能力需求,把握从功能布局、设施装备到生产标识、操作规程、行为规范等工作环境要素,设计具有职业氛围的“高保真”校内学习情境空间,结合校外行业企业实践平台,实施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教学,并融入5S 现场管理要求,培养学生职业习惯、职业规范和安全意识,形成“职业情境,项目育人”的职业素养培育新模式。

(2)学习任务项目化,形成知识建构和能力发展新样态

围绕学生能力发展这一目标,借助公司、车间、实训室等职场化环境,按照模块化课程体系要求,根据汽车企业真实生产任务设计课堂学习任务,实施行动导向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或分小组完成任务、项目或作业,让学生亲历实践、探究、体验、反思、合作、交流等深度学习过程,在“用”中学,在不断地体悟与执行中融会贯通,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学习资源数字化,打造个性学习和有效学习新空间

一是打破时间、空间局限,拓宽学生学习途径,拓展学习视野。实施“院—校—省—国家”四级在线开放课程培育机制,鼓励教师将教学内容与企业培训资源进行融合,校企合作开发建设微课、在线开放课程、专业教学资源库等场景模拟体验式教学资源,满足学生对汽车产业及其职业深度体验与认知的需要。

二是突破教学难题,提升教学效能。联合教育科技企业,针对危险程度高、场景再现难、看不见、摸不着、进不去等教学难题,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新能源汽车高压安全作业、动力电池系统、驱动电机、环境感知等虚拟实训项目库。

三是推行教学方式变革,通过雨课堂、职教云和慕课堂等信息化手段重塑教学流程,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利用随堂测验、弹幕互动、课堂数据分析等多种功能,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测验结果再对某些知识点进行深入讲解,强化教学效果,以期达到精准育人目标。

5 结 语

汽车产业正发生颠覆性的变革,产业技术多路并行发展,产业人才的培养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实践表明,“三位一体、跨界融合、三化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汽车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的有效路径。

猜你喜欢

汽车产业跨界技能
高级技能
跨界
跨界
装配式支吊架在汽车产业集聚区的应用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B&O继续跨界 B&O BeoVision Eclipse TV
画唇技能轻松
跨界之道
付于武: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十三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