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形塑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记忆教学探析

2023-04-19

煤炭高等教育 2023年4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中国共产党

刘 薇

历史记忆是集体记忆中以历史形态呈现和流传下来的记忆,“是一个社会中多数成员脑海里留存的对过去事件的系统性再现”[1]。历史记忆借助文字、图画、仪式、节日、纪念场所等实体形式创建并保留下来,通过回忆、叙述或重构等手段加以强化,被共同体成员所依赖并形成普遍认同。政治认同是社会个体成员在一定的社会联系中确定自己的身份,如把自己看作某一政党的党员、某一阶级的成员、某一政治过程的参与者或某一政治信念的追求者等等,并自觉地以组织及过程的规范来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一般而言,按照对象层次与范围不同,政治认同可分为国家层面的政治认同、政治制度与政策层面的政治认同以及政治价值观层面的政治认同。在当代中国语境下,形塑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就是形塑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具体包括:(1)国家层面的政治认同,即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政府的认同以及对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认同;(2)政治制度与政策层面的政治认同,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认同,以及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种法律、制度、规定、规范等的认同;(3)对政治价值观的认同,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道路认同、文化认同,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政治认同是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前提,历史记忆是塑造政治认同的重要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作为高校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本身所兼具的历史学的基本属性,使其具有了通过建构历史记忆的方式来塑造和巩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价值功能。以“纲要”课为载体形塑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对于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政权稳固、促进我国社会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历史记忆形塑国家层面的政治认同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同是国家层面政治认同的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政府作为维持政治权力运转的国家机构,体现着国家权力;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政府的组织者和掌控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的语境下,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政府的认同以及对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纲要”课承载的历史记忆在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认同、政府认同与执政党认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确立国家认同的心理归属

国家认同是认同主体对自己所在国家的主权、地理、历史、文化等要素的认可与赞同。国家认同的形成要以“我属于这个国家”的心理归属作为前提。“纲要”课承载的历史记忆从疆域认同与历史文化认同两个层面塑造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心理归属。

“国家”首先是一个领土概念,体现了主权行使的范围。在这样一个物理空间内,人们能够体验到一种群体的统一性,内心深处会产生一种“我属于这个群体”的自然情感。而对于这个产生群体统一性感受的物理空间,人们也会自然而然地迸发出一种“热爱”,产生“我热爱这片土地”乃至“我属于这片土地”的心理归属感。“纲要”课通过建构近代中国四分五裂、主权丧失的创伤记忆,能够使学生深刻理解领土完整、主权独立、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同时,中华儿女为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维护国家独立统一而英勇反抗外来侵略的动人情节,也能够激发学生“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浓烈情感,从而形成一种“我属于我的国家”的心理归属和情感共鸣。

历史文化是连接群体成员的情感纽带,它凝结于历史记忆,在群体成员之间建构起同一性,形成“同根”“同源”的心理感知,成为铸就国家和民族的根基与灵魂。国家统一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坚韧不拔的民族品格,使得中华民族在面对残暴的殖民侵略之时表现出了极大的历史韧性,获得了空前的民族觉醒,形成了空前的民族团结。在“纲要”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建构中华儿女为救国救民而流血牺牲的英雄形象,分析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现象,深刻揭示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与国家危亡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从中得以充分意识到其自身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也具备着同样的民族精神、民族品质和民族情感,进而形成对民族和国家的情感认同与心理归属。

2.记录中国共产党获取政权的过程

在国家层面的政治认同中,执政党认同与政府认同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其中,对于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是关键。而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首先来自于对其执政地位的认可。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纲要”课承载的历史记忆,完整再现了中国共产党获取政权的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改变了近代中国“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境地,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进行了28 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实践充分说明,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不可能实现的。”[2]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政权的历史过程为其奠定坚实的“执政之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必然的历史结论。“纲要”课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的共同往事,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获取执政地位的历史逻辑,为大学生认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

3.凸显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核心价值

人们对执政党的认同,本质上就是对其意识形态以及意识形态之下的核心价值取向的认同。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与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纲要”课教材全面建构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诞生的历史记忆,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近代社会的高度契合,深刻理解中国人民选择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因。同时,作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之下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就是“人民至上”。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3]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正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纲要”课承载的历史记忆通过多种形态凸显着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例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解决土地问题维护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依然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根本的执政理念,“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2]。“纲要”课承载的历史记忆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人民至上”的核心价值,为塑造大学生的执政党认同提供了充分的意识性资源。

4.塑造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形象

良好的党员形象是塑造政党认同的重要因素。政党成员是政党的主体,由政党领袖和普通党员构成。政党领袖由于其自身在政党发展以及在各种政治活动中的突出贡献和巨大影响,在民众当中具有更高的威信力和更强的影响力。政党领袖在一定程度上是政党形象的“代言人”,“公众习惯通过他们的言行判断政党组织形象的优劣”[4]。政党领袖的言行会影响社会群体对政党的认知、情感和评价,进而影响对政党组织的认同塑造。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发展以及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改革与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党的历代领袖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光辉的形象维护和提升着中国共产党的形象。“纲要”课一方面通过宏大的国家叙事展现党的领袖人物领导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不断扩大党的政治影响的历史过程,突出其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以及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作用;另一方面,则通过细腻的个体叙事展现党的领袖人物作为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展现其崇高的思想品德、强烈的政治责任感以及高度的政治自觉等优良的个人品质和政治思想境界。如此,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建构光辉、完整、鲜活的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形象,以此来形塑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情感认同和行为支持。

5.彰显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成就

一个政党的执政效果如何,她为民族、国家和社会做出过什么样的贡献,创造过什么样的价值,是否具有带领国民抵御风险、战胜困难以及创造更美好生活的能力,是其能否赢得民众认同的根本因素。“纲要”课承载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百余年来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记忆,为形塑大学生的政党认同提供了有力的业绩支持。“纲要”课通过建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英勇奋斗的历史记忆,再现了其领导人民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进程,能够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独立做出的巨大贡献,为形塑执政党认同奠定历史根基。实现中国人民“富起来”的伟大开端在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纲要”课强化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富起来”的历史记忆,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能够夯实大学生认同中国共产党的现实基础。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向前发展,实现了中国人民“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纲要”课教学全面再现这一伟大历史进程,极大地增强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信心与信念,进一步固基他们对中国共产党未来执政地位的认同。

二、历史记忆形塑政治制度与政策层面的政治认同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及各种政策的认同,包括对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创立并逐渐完善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之上的各种法律、规定、规范等的认同。“纲要”课承载的历史记忆能够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政策形成和具有的历史必然性、独特优越性、公平正义性与现实有效性,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

1.历史基础:历史必然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立足中国实际,在中国革命、改革与建设的长期探索中逐渐建立并完善起来的。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产生、发展和完善的历史过程,是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前提。一方面,“纲要”课通过呈现近代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替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现象,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存在的合理性,而这种合理性建立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之上,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对这一历史本质的认识,是形塑大学生认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另一方面,“纲要”课承载的历史记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持续发展的制度体系。“纲要”课教学再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建立、改革到完善的历史过程,帮助学生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健全的连续性认知,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实现着自身制度体系的发展与完善。这种强大的自我完善能力,使学生坚信这是一个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的制度体系,从而极大地增强对这一制度体系的信心与认同。

2.现实基础:独特优越性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还来自这一制度体系自身独特的优越性。“纲要”课承载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历史记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曾指出:“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制度,较之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具有极大的优越性。”[5]“纲要”课通过大量的文字符号、翔实的历史数据,以及许多前所未有的历史现象建构历史记忆,有力地证明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中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迅速发展,实现从落后的农业国到先进的工业国的历史性转变。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渐确立并不断完善,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得到了充分发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总体看来,从“一穷二白”到今天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主义中国迅猛发展。中国社会发展的历时性改变既存在于“纲要”课建构的历史记忆中,也存在于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的“当下”的现实生活中。这种鲜明的对比能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突出的优越性,从而固基他们的制度自信,坚实他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的现实基础。

3.伦理基础:公平正义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公平正义性,能够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这是形塑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的伦理基础。“纲要”课教学有力地向学生证明社会主义制度是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制度。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6]改革开放后,公平正义更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全面总结和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十三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其中就包括“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7]。“纲要”课教学通过鲜明的历史符号和生动的历史情节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公平正义性进行阐释。一方面,建构历史记忆讲清公平正义的原则、价值和理念是如何体现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体系之中的;另一方面,与现实相关联,说明公平正义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得到充分发展。通过抽象概念与具体情节相统一、历史记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方式,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认识到公平正义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政治属性,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最能够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制度体系。

4.实践基础:现实有效性

现实有效性是塑造制度认同的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是一套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制度体系。”[8]“纲要”课建构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践探索的历史记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现实的有效性。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她经受住了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检验,取得了巨大的实践成就。这些巨大的实践成就既体现于国家快速崛起、社会快速发展的宏大叙事中,也体现在人民群众实实在在日常生活的微观叙事里。在“纲要”课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通过亲历者叙说、媒介载体传播、文字实物印证等方式建构大学生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以来国家日益强盛、生活日渐富足的历史记忆,使他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四十余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从而有力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所具有的显著有效性。由此,不仅在思想和情感上强化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而且在行为实践层面也会激励他们自觉坚持好、维护好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使他们坚信在这一制度体系的保障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创造更大的辉煌。

三、历史记忆形塑政治价值观层面的政治认同

政治价值观层面的认同,大体包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认同、理论认同、文化认同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政治价值观认同是最高层级的政治认同。“纲要”课承载的历史记忆具有促进大学生政治价值观认同的功能,有助于塑造大学生坚定的政治信仰、正确的政治观念和积极的政治态度。

1.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

形塑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就是使大学生在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上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支持和认可。“纲要”课承载的历史记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寻找历史依据,充分说明这条道路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不断进行社会主义实践探索,取得了很大成绩,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改革放开之后,中国共产党立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9]。“纲要”课的教学内容建构了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记忆,清晰地帮助学生厘清两个历史阶段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使他们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改革开放之后为解决新的社会矛盾、更快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而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创新发展,其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改变。同时,通过全面建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记忆,可以使学生从思想上更加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让学生坚信“只要始终不渝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0]。

2.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同

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在充分肯定其科学性、先进性和实践性的基础上,坚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向引领。认知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是形塑理论认同的前提条件。一方面,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深层土壤。“纲要”课通过再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历史情节,塑造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群体形象,介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现象,帮助学生建构“先进中国人”认识、接受与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记忆。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也从实践层面验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纲要”课教学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历史事件为标志性节点,对其进行历史记忆的建构,以此帮助大学生架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宏观历史框架的认识。同时,通过分析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普遍陷入低潮而中国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历史现象,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环节的有效性,这是对其科学性最有力的证明。总之,它能够使学生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11],从而更加坚定对这一理论体系的认同。

3.中华民族的精神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形塑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就是引导大学生从思想观念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认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母体,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要求。“纲要”课通过文字符号、实物符号和文物古迹等丰富的历史符号再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在建构中国革命、建设的历史记忆过程中,教师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意蕴,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是支撑中国革命与建设不断走向胜利的精神动力。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集中体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改革与建设中形成的各种优良传统、作风以及培育的各种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纲要”课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认同的塑造,主要通过建构以伟大建党精神为开端、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架构的历史记忆来完成,通过生动的历史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诠释中国革命、改革与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精神的丰富内涵,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正是这种精神文化的力量不断激励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终赢得了中国革命的彻底胜利,创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

4.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形塑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就是将大学生原本差异化的个体价值观统一于社会主流的、共同的价值体系之下。“纲要”课承载的历史记忆有助于塑造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首先,“纲要”课通过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事件、社会现象唤醒大学生“当下”的历史记忆,引发他们对当前社会主要矛盾、主要问题的思考,并通过理论分析使他们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是如何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的,以此证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依然有效。这是促使大学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重要维度。其次,“纲要”课以实现中华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历史发展的主线,其建构的历史记忆是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追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历史进程的完整再现。无数仁人志士在这一共同政治目标和远大政治理想的感召下,将毕生精力奉献于国家、民族的发展之中。这样生动的历史情节和鲜活的历史形象,能够唤起大学生关注家国命运的政治情感,让他们自觉地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联系起来,并最终转化为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行为实践。再次,爱国主义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主旋律,“纲要”课建构爱国主义的历史记忆,其目的是唤起学生的爱国情感,使他们深刻理解爱国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集中体现和深刻内涵。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孕育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而中国近现代史正是一部先进中国人不断改革创新、除旧布新的历史。“纲要”课建构的历史记忆充分说明变革和开放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常态,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改革与开放具有历史的合理性。最后,“纲要”课架构纵横的历史时空,在比较的视域中引导大学生认清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中国封建社会的荣辱观、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荣辱观具有本质区别,认清其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本质,以此塑造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认同。总之,“纲要”课立足于丰富的历史素材,多维度地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记忆,促进和深化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