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心理育人研究
——以潮汕文化为例

2023-04-19卢梦凡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潮汕心理健康育人

卢梦凡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揭阳 52200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任务,并强调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加强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建设,不仅是提升当代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整体素质、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有效方式。

高职院校心理育人也需因势利导,使之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优秀文化是积极心理品质生成的文化源泉[1],将其融入高校心理育人的有关问题成为讨论热点。地方文化资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本地的缩影,蕴含了丰富的正能量,是珍贵的心理育人资源和生动素材,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具有重要价值。学者李元雄[2]探讨了湖南省永州市优秀地方文化在本土高校心理育人中的运用,包括“德孝”文化的熏陶、“和合”中庸的调节、自强不息精神的驱动、理学文化的激励及红色文化的滋润;陈显捷等[3]探究了优秀齐鲁文化在人际心理、情绪调适、挫折心理和人格心理等方面融入本土高校大学生心理育人上有诸多的契合点。那么,潮汕地区高职院校如何创新心理育人实践?结合时代特点,发挥地区文化优势,发掘心理育人资源,提升心理育人成效,已成为应然选择。

一、潮汕文化融入本土高职院校心理育人:何以必要

潮汕文化是“由讲潮汕话的民系(潮人)所创造的一个文化共同体”[4],经过历史沉淀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体系。依托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充分挖掘潮汕文化中蕴含的积极心理因子,使其与本土高职院校心理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对于创新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工作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符合心理育人发展趋势

心理育人需要优秀的文化作支撑。美国文化人类学之父博厄斯提出“文化决定人格”理论,他的两位弟子米德和本尼迪克特在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揭示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以形成不同的心理行为特点,塑造不同的人格特征。其后,林顿和卡丁纳提出了“文化与人格的交互作用”理论[5]。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力被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并展开研究,注重文化融入心理健康的实践机制探索。然而,盲目借鉴西方文化认同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必然脱离本土实际,造成严重的“水土不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潮州时评价潮州文化是块宝,“守住这块宝,守住文化活招牌”。潮州文化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潮汕地区高职院校借助本土文化优势开展心理育人工作,充分利用凝聚在本地区的文化精神以及反映这些精神的历史文物、事件、遗迹和杰出人物等特色资源,可以促使心理育人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这是顺应心理健康教育人性化、理性化和个性化发展的新趋势,是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培育有信念、有本领和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必要途径。

(二)切合高职学生现实所需

当代高职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不可小觑。社会环境迅速发展致使竞争加剧,多元文化和价值冲突加深,处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承担着来自自身、家庭和社会的压力,需要应对的问题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经济问题、学业问题、就业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等往往同时出现,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便容易出现压抑、焦虑、无助、挫败的心理。关注高职学生的心理需要成为育人重点。高职阶段是“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心智成熟的重要阶段,而高职学生是自我价值感高的群体,他们对说教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和排斥心理。为此,高职院校创新心理育人实践、增强工作实效势在必行。潮汕地区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工作渗透地方文化资源,如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感受革命先辈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一批手艺人追求卓越、默默奉献的精神。这是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对象内心世界和心灵体验的有效举措,可以排除正面说教可能引起的反感情绪,赋予学生在情感和情绪体验中思考和锻炼的机会,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三)发挥独特优势与作用

国学泰斗饶宗颐先生评价潮汕文化不仅具有中国地域文化之底蕴,而且自具特色[6]。潮汕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古城文化核心区的建制形态体现了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出花园、七样羹等各类传统习俗传承了“崇文重礼”的中华文化基因;宗祠、庙宇、牌坊和各种民俗活动等彰显了中华民族忠孝友亲的价值取向;品种丰富、工艺精湛的工艺美术品体现了中华民族高超的审美水准;开拓进取的海内外潮人形成了一批具有强烈文化认同感的成功潮商群体[7]。总的来说,潮汕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始终保持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审美追求和家国情怀,影响了一代代潮汕人民的价值观念、思维习惯和心理品质,也在他们的言谈举止和待人接物等行为方式打上深深的烙印。潮汕文化“外化于行,内化于心”,也必将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本地区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和谐与发展,达到与学生心理共鸣的效果。潮汕文化与本土高职院校心理育人的融合,有助于因地制宜推进心理育人工作,丰富心理育人的内容与方法,为高职院校心理育人提供新思路,开辟新途径。

(四)树立高职学生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作出许多深刻阐述,“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潮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聚着向上向善的人格力量,为本土高职学生精神品格的塑造、心理品质的培养提供了丰富而直接的教育素材。高职院校将潮汕文化融入心理育人工作,一方面切实考虑了受教育对象的文化背景,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文化自觉;另一方面充分调动了高职学生对潮汕文化的认同,有助于树立高职学生的文化自信。高职院校应加强整理潮汕文化资源,使之成为本土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促使学生了解和喜爱地方优秀文化,从而培养他们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激发他们建设家乡和祖国的热情。就潮汕文化本身而言,它在一代代青年大学生中持续传播,切实进入青年精英的认知和意义世界,将使潮汕文化获得持久不衰的生命力,有利于潮汕文化的传承和弘扬[8]。

二、潮汕文化融入本土高职院校心理育人:何以可能

深厚的潮汕文化蕴含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将之归类整理、挖掘提炼,使之有机融入本土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工作,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育人效用。

(一)借潮商文化,育开放包容、奋勇拼搏之心理

潮商文化是以海洋文化为基础的。“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地处沿海的潮汕人在海洋经济的发展中学会了贩鱼、贩盐等基本的谋生技能,也在生产中形成独特的海洋文化。海洋文化是开放的、流动的,具有反抗意识,信奉拼搏冒险精神,崇尚抓住机遇的能力,潮商把这种文化形态融入自己的性格中,形成开放的心态、自立的人格、顽强的生存能力及创新的精神品格[9]。在各类陌生的环境中,吃苦耐劳的潮人们奋勇拼搏、自强不息,使潮商的足迹扩展到全球,涌现出李嘉诚、马化腾、谢国民等一批著名企业家,他们为地区建设和国家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影响了一大批为了生存和发展勇于闯荡的中小型企业创业者,形成了“有人的地方就有潮人,就有潮人的生意”的景象。

潮商文化为潮汕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培养适应能力和抗挫能力提供了极好的范本。高职学生从中学阶段来到大学阶段,三年后踏入就业阶段,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需要迎接生活、学习、情感、就业等各类不同的挑战,容易发生适应不良并产生挫败感。因此,引导他们学习潮商开放包容、自立自强的心态,奋勇拼搏、迎难而上的精神,通过制定良好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准自身的出路,有助于更好地适应环境、成就自我。

(二)借善堂文化,育乐善好施、团结互助之心理

潮汕人是一个重教重宗的族群,深受儒学和佛教滋养,“以善为本、以诚待人、好人有好报”等理念深入人心,因而潮汕善堂遍布各个角落,乐善好施蔚然成风。受善堂文化的影响,潮汕人民重视生命、热爱生活;多数潮商热衷于各项慈善事业,通过捐资修桥造路、兴学育才、赈灾恤难、敬老安老等不断地回报家乡和社会。潮汕的善堂也通过海内外的移民流传到世界各地,成为海外华侨的精神家园,起着凝聚人心和文化启蒙的作用,促成了潮汕族群的感恩之心、助人之心。善堂文化还熏育了潮汕人团结互助、重义守信的情怀。潮商秉持着“天下潮人一家亲”的理念,在外地,他们以共同的方言和地域单位为纽带联结起来,帮助同乡解决食宿、推荐就业、助贫治病,为其在新环境中提供平安落脚点。正是共同的血缘、地缘联系着海内外潮人,使他们合作求存而不忘根,实现了团结互助、共同发展[10]。

借助善堂文化的熏陶,能够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和互助之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当代高职学生由于自我意识还不完善,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导致同学关系、室友关系、家庭关系紧张而出现心理问题,甚至伤害自身或他人的生命。善堂文化强调重视生命、与人为善、团结互助,潮汕地区的本土高职院校要大力宣扬这种为人处世观,强化对学生生命观、人际观的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借红色文化,育敢于担当、艰苦奋斗之心理

潮汕地区是一片革命热土,无论是在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潮汕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各种革命斗争活动,为潮汕地区解放和整个民族独立英勇奋斗,留下了许多光辉荣耀的红色文化资源。周恩来同志指导潮汕首建中共党支部、两次东征在潮胜利、“潮汕七日红”播撒革命火种、开辟“东兴汇路”积极抗日、潮阳区屿北村联中师生投笔从戎走向革命战场、汾水战役、黄花山战役等可歌可泣的红色历史事件在潮汕大地演绎;涌现出彭湃、许怀仁、杨石魂、张木葵、许包野、马淑辉、马士纯、陈植芳、吴文兰等一个个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艰苦奋斗的红色革命人物;留下了汕头市东征军革命史迹陈列馆、大南山革命历史纪念馆、渔民公馆、樟林古港,潮州的“七日红”革命纪念馆、凤凰山革命纪念公园、潮州革命烈士纪念碑,揭阳的汾水战役烈士陵园、普宁大南山什石洋村、揭西火炬村等一批红色革命旧址和遗址。

潮汕红色文化凝结了革命先烈的意志和情感,折射着他们崇高的爱国情操、坚定的革命信念、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不断攻坚克难的强大精神动力。将这些积极心理因素融入本土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实践,可以帮助高职学生克服利己主义、缺乏信仰和担当、容易半途而废等消极心理,形成胸怀集体、敢于担当、坚持不懈、艰苦奋斗的积极心理品质。

(四)借非物质文化遗产,育修身养性、追求美好之心理

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潮汕的一大特色,也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民俗、建筑、人物、生活环境等不同角度对潮汕地区的形象进行了全方位刻画和展现。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多样,美术类的有木雕、嵌瓷、剪纸、潮绣、阳美翡翠玉雕,戏剧类的有潮剧、铁枝木偶戏,舞蹈类的有英歌、狮舞、蜈蚣舞,民俗类的有功夫茶艺、灯杆彩凤习俗、乔林烟花火龙,杂技与竞技类有南枝拳,等等。这些饱经历史风雨洗礼而今又鲜活如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着千百年来潮汕人民的智慧结晶,体现着潮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及朴素的审美情趣,承载着潮汕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也发挥着强大的感召力作用,以璀璨的文明之光为新时代潮汕地区发展带来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

潮汕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培养本土高职院校学生情绪调适能力难得的材料。借助工夫茶、剪纸、木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学生感受蕴藏在其中的求真、趋美、社会担当的人文情怀,激励学生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中修身养性,不计较小得小失;平复骚动情绪,保持内心平和;胸怀大志,精益求精,追求美好生活。

三、潮汕文化融入本土高职院校心理育人:何以可行

新形势下,潮汕地区高职院校要积极利用潮汕文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紧扣学生发展实际,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创新心理育人实践,使之接地气、可持续,提升心理育人效果。

(一)融入校园文化,营造心理育人文化氛围

文化构建价值意识就是通过众多的文化场域在人的心理机制上不断产生意义的过程[11]。校园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场域,其所蕴含的文化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全面而深刻的文化熏陶,同时能够启迪学生的品格和性格。潮汕文化进校园由来已久,但往往难于执行、无法落地。因此,构建潮汕文化融入本土高职院校心理育人的工作机制十分关键。学校层面要重视潮汕文化的宣传教育,积极推动和指导优秀潮汕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社区,扎实推进师资培训、课程建设、校园环境和学生社区配套建设等各项具体工作,将潮汕文化的精神元素融入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推动学生学习潮汕文化,强化学生对潮汕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此外,广泛开展潮汕文化融入心理育人的第二课堂活动。从学生视角切入,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空间,设计“潮汕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沙龙、情景剧、征文朗诵、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党团日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感悟潮汕文化的精神元素和内涵,并转化为实践。

(二)融入课程建设,打造心理育人课程体系

课程教学是心理育人的重要渠道,将潮汕文化融入本土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工作,应该高度重视心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一是形成特色教材。鼓励教师开展潮汕文化专题研究和教材编写,形成一系列完整的潮汕地方文化课程教材体系,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进行补充,促使教育更具针对性和直观性。二是开设地方特色课程。依据潮汕特色文化资源,开设潮商文化、潮汕善堂文化、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课程,向学生系统普及潮汕文化的内涵,加强学生对优秀潮汕文化的认可。三是重视教学过程设计。根据当前高职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想实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融合潮汕文化经典案例的形式回应学生关切,注重优秀潮汕文化心理育人资源的转型更新和继承发扬。

(三)融入社会实践,搭建心理育人实践平台

潮汕文化盛行于潮汕大地,搭建学生感知潮汕文化的实践平台,能够增进学生对潮汕文化的沉浸式心理体验,锤炼带有地方优秀文化底蕴的心理品质。一方面,潮汕地区高职院校可以成立潮汕文化研究、体验、传承的专门性社团,学生在其中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如开展文化调研、口述史、非遗体验,参观当地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遗迹等活动,身临其境地领略潮汕文化精神和风土人情,感受潮汕民间文学艺术。另一方面,高职院校需重视建立校内外联动机制,完善校外学习基地的建设和学习项目的开发,如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活动、文化传承活动,促使学生走进潮汕社区,增加与社会的联系,提升社会实践能力,成为具有归属感和使命感的新潮汕人。

(四)结合互联网,拓展心理育人传播载体

互联网在当今时代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它不仅是大学生获取信息和娱乐的方式,也会无形地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特质。利用互联网优势宣扬潮汕文化,拓展潮汕地区高职院校文化传播载体建设,强化潮汕文化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在传播内容上,高职院校要建立遴选机制,弘扬潮汕传统美德和文化精髓,输出高质量的文化内容。在传播方式上,要充分结合当前学生的上网习惯,通过微博、微信、抖音、“云展览”等传播渠道,开发系列网络短视频、网络游戏、网红景观打卡、公众号推文等具有吸引力的优质项目,使潮汕文化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文化。在创作主体上,发挥高职院校师生主力军作用,积极参与创作喜闻乐见的潮汕文化网络作品,主动宣传潮汕文化的心理健康资源,进一步增强潮汕文化与心理育人的融合,推动学生最大程度地汲取优秀潮汕文化的营养,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五)结合心理干预,健全心理育人手段

高职院校心理育人体系建立了学校心理中心、学院(系部)心理辅导站、朋辈心理咨询员、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信息员的多级干预网络,包括了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咨询辅导、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特色活动等系列心理育人手段和方式。尽管潮汕文化没有形成系统的心理健康理论体系,但其潮商文化、善堂文化、红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蕴含的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对本土高职院校心理育人皆大有裨益。为了进一步探索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心理育人模式,潮汕地区高职院校应将潮汕文化适时有机融入全方位的心理育人网络和过程,开展系列的特色育人活动,这既是新时代创新适应本土院校自身发展规律的心理育人实践的必然要求,也是助推优秀地方文化传承和弘扬的现实需要。

四、结语

潮汕文化蕴含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与本土高职院校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需要有诸多契合点,高职院校关键要注重文化开放性并把握切入点,才能更好地提升心理育人效果。本文虽然主要以潮汕文化为例,但其他地方文化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体作为高职院校心理育人资源加以开发利用时,均可参考和借鉴,以挖掘更多积极心理因子有机融入心理育人实践,从而更好地实现高职院校心理育人文化回归的宏观目标。

猜你喜欢

潮汕心理健康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潮汕牛肉火锅
潮汕:把一碗粥吃成了传奇
潮汕为何让人欲罢不能
潮汕文化进课堂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