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本科理工类动态教材建设的研究路径探析
2023-04-19任霄雅
杨 彬,任霄雅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91)
职业本科教育是适应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变革增长迫切需要人才培养提质升级的必然结果,满足了国家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顺应了“中职-高职-职业本科”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了职业本科教育类型定位,与普通教育具有同样的重要地位,《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提出推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高标准建设职业本科学校和专业,解决了国家在人才供给结构方面面临的“层次”与“类型”的双面矛盾。2019 年国家批准了首批职业本科教育试点院校,对于职业本科教育稳步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1]。
教材作为职业本科教育教学模式的主要表现形式和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是适应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提质升级的重要抓手,是高质量、高水平建设职业本科专业的重要依据。理工类教材是应对国家产业转型升级、技术变革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迫切需求的核心体现,需要融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业态的技术技能的发展规律。动态教材是为研究职业本科教育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课堂教学实际提出的新概念,适应国家倡导的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的立体化教材并配套信息化资源,适应项目式、任务式、工作过程导向等教学模式的教材发展趋势[2]。探索职业本科教育动态教材建设的路径,有助于提高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数量与培养质量。
一、职业本科动态教材的内涵
职业本科动态教材是在教育信息化教学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教材建设新理念。“动态”是对国家提倡的新形态教材新时代的重点阐释。动态教材需要具有动态建设过程、动态内容呈现、动态教材形式、动态参与成员、动态审核模型等特征。
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整合电子教材和互联网教学平台,将教材的开发、应用与管理在互联网平台上融为一体,实现教材的开放与共享,及时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相应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新内容,结合企业实际需要安排教材内容,注重内容的可操作性,依托信息技术动态更新。在形式上,以活页式教材、数字教材(电子出版物)的形式为理论参考基础,以专业课课程标准为核心,将文本、课件、教学视频、配套音频等教学资源整合,从微课、金课、课件的素材与实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国家规划教材等立体化的教学资源方面展开,适应项目化、结构化、模块化专业课程和教材出版的基本要求。在参与成员中,需要政府、学校、行业、企业、信息与技术人员、学生共同参与,搭建多主体教材研发团队,以满足人才成长规律为宗旨,各取所长,深度参与到教材编写中。在审核模型上,成立教材管理委员会,建立教材内容动态调整机制,定期召开教材内容线上审核会议,缩短审核周期,同时定期对使用动态教材的一线教师与学生开展有关教学成效与使用情况等方面的调研,及时调整、优化教材的内容与结构。
二、职业本科动态教材特性分析
一是体现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职业本科动态教材的开发与编写需要注重高职专科和高职本科衔接,遵循职业本科教育教学特色、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职业本科教育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过程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必须符合时代职教特征、跟随技术发展步伐、满足社会市场需求、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对接职业教育发展趋势、适应新岗位、新职业标准的办学理念,主要针对中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职业岗位的先进性、复杂性、集成性等特点,培育职业本科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术能力、应用创新能力、解决实际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是符合职业教育教材的开发路径创新。教材作为职业本科专业高质量建设的重要内容,为国家大力推动职业本科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3]。《“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建设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了加快建设新形态教材;探索纸质教材的数字化改造,为新时代职业本科教育教材高质量编写指明了发展方向、呈现形式提供了发展思路,将职业本科教育发展中教材的作用提高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数字教材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数字化升级,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可以利用数字化的独特优势,对工作场景进行图片、视频、三维建模等真实呈现;活页式教材从岗位能力、实际生产项目出发,把理论知识点、技术技能点、创新能力点以及职业素养有机融合在一起,以模块化的内容形式呈现、活页式的方式装订出版;工作手册式教材不同于活页式教材也不同于实训指导手册,主要体现工作过程实操和技能的学习,把实训内容、理论知识、项目过程、评价反思结合在一起,内容更加与企业实际生产相契合。以上三种教材都独具特色,而动态教材更进一步,是一种新型的可听、可视、可练、可互动的教材开发路径,适应结构化、模块化、项目化等职业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和教材出版要求,从形式、内容、方式等方面,跟随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等“四新”技术的发展步伐以及岗位的需求变化动起来,及时更新、及时融入,让教材动起来,把最先进、最前沿的知识呈现到学生面前。
三是满足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现实需求。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教材承载着国家意志和社会的价值期待,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载体。随着工业4.0 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新能源等技术迅猛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综合化和多样化的趋势,这就要求职业本科院校转变人才培养方式,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而教材建设需要与教学改革步调一致。动态教材的建设兼具产业性与教育性,紧跟行业升级节奏,反映最新技术、工艺,融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提高素养于一体,符合当前的理实一体化课程建设需求,同时“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建设模式能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支撑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实现“实时可学、处处能学”,满足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需要。
三、职业本科理工类教材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职业本科理工类教材作为职业本科教育发展的核心要素,随着职业本科教育的不断扩大,基本已经打通了发展的路径,职业本科理工类教材在形式、内容、质量等各方面都提高了一个层次,但由于职业教育本科发展起步较晚,针对性的理工类教材刚刚起步,在教材内容、教材形式、教材编写团队、教材审核模型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教材编写内容更新滞后
职业本科教育的核心是培养符合新时代技术发展规律的人才,补足社会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缺口,是对高职专科教育的升级与内涵特征的提升,具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双重属性。现有教材的内容跟不上社会技术发展的步伐,产业高端与高端产业体现不明显,最近的研究成果很难融入到教材中,与社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缺口吻合度不高,直接影响了职业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教材在内容层次上也存在着滞后的问题,缺少为企业提供中高端服务、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理论分析问题、较为复杂操作能力的模块和项目,一味的从高职专科教材的基础上“流水账”式的扩展和延伸,缺少层次的提升、深度的挖掘和内涵的融入等问题。
(二)教材呈现形式多而不强
职业本科教育教材呈现出不同的形式,数字教材(电子出版)、活页教材、工作手册式教材等并配有信息化资源层出不穷。各种形式的教材从表面上给教师们上课带来了便利并提供可选择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与利用率;但是从教材使用者的角度来看,数字教材适应了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活页教材适应了新技术发展带来的知识的可扩展性、工作手册教材适应了企业工作任务标准的现场呈现性、信息化资源适应了线上学习的新趋势,不同形式教材的选用给教师们带来了迷茫,教材形式多而不强,难以选出一本适合职业本科学生特色、学生特点的新式教材,培养的职业本科人才质量达不到教学标准的要求。
(三)教材编写团队缺乏特色
职业本科教材编写目前主要是以学校教师为主导力量,企业技术骨干人员参与度低,几乎没有政府和行业人员的参与。学校教师具有资深的教学经验,准确把握了职业本科学生的特点,具备资深的专业理论教学能力和科研探索服务能力。但是政企行校四方联动实施程度不够,教材编写团队参与的单一性,很大程度上沿习了高职专业教育的教学特点和教材呈现形式,缺少对职业本科教育人才的培养动态更新、准确定位和深入研究,导致教材很难从技术更新发展角度上创新提升,缺乏职业本科教材的特色。
(四)教材审核模型过于单一
教材审核模型主要包括样章编写、审核、编写、审查、出版等流程,需要遵循教材的教育性、系统性、政治性、科学技术性等标准与规律,从样章的编写到正式出版发行,一本教材正式出版大约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周期时间长,难以满足职业本科学生对新技术的需求和新岗位能力的培养。《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中要求,职业院校教材实行分级分类审核,坚持凡编必审;教材选用遵循凡选必审。目前教材出版发行的审核制度比较成熟,重点审核教材的政治性、学术性,促进教材内容的实用性、适用性,审核模型基本采用成立的教材建设委员会,通过单一人工审核的方式。但当前随着职业本科教育的普遍发展,人工单一的审核方式在速度上很难满足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审核模型的过程复杂、时间缓慢,审核的准确性也达不到预期的要求。
四、职业本科理工类动态教材建设的路径
职业本科教育起步比较晚,近几年发展趋势迅猛,教材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在专业建设、“三教”改革、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占有决定性地位。由于职业本科教育具有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定位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旨在培养理论知识较深入、实践操作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扎实、能够胜任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发展岗位形势变化的人才。理工类专业作为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为科技发展和产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理工类教材建设需要跟踪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标准的变化与升级,体现“动态”更新审核的特点,符合人才培养方案中素质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培养需求,并遵循职业本科学生的发展规律与特点,满足思政元素的融入、理论知识的深入、实践操作技术技能的渗入的要求,为后续开发数字教学资源等奠定基础[4]。
(一)素质目标上,融入“思政+工匠”的思想
教材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要重点发挥其育人功能,满足新时代的新要求。在教材框架的制定过程中,要主动梳理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思政元素都是静态呈现的,只有通过内在的精神才能将其融合在一起。在设计时要以“静态”的思政理论向“动态”的社会生活过渡,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体验,扩充学习资源,激发自主思考。强调以内容学习向素养学习转型为重点,强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加强对学生学习评价的引导,使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获取,强化教材内容从“学科知识”转向“学习经验”。把握好形式灵活、内容更新及时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逐渐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动态学习生态系统,适应不同学习情境的学习需求。
将工匠精神的内容融入教材,需要深度挖掘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工匠精神一直以来都在促进社会的发展,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体现了浓厚的传统文化根脉。工匠精神既有传承性,也有时代性,新时代赋予工匠精神以新内涵。弘扬工匠精神,正是与“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时代乐章同频共振。在新时代,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职业精神,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观。“注重细节、追求卓越、勇于创新、崇尚实践”是工匠精神的新时代特征。要把工匠精神培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在职业道德教育中潜移默化地融入工匠精神,以“崇尚劳动”、“无私奉献”的职业价值观作为引领,注重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讲实效、做实事,营造务实不浮夸的环境氛围,让学生认识到在每一个平凡的岗位上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实现自身的价值,并在实施过程中能够获得真正的满足与成就感。
将工匠精神与思政元素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更加实用的知识内容,通过对实时、鲜活案例的不断积累与总结,利用贴近实际的分析方法将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价值观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聚焦学生的关注点,激发学生学习效仿的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提升责任感,从而有效提高职业道德。
(二)知识目标上,创新“理论+项目”的路径
传统的教材以系统性的理论知识为主,重视学科内容的完整性,教材内容的固定不能及时与行业发展相接轨。职业教育的动态教材应该按照“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成果为导向、促进自主学习”的思路进行项目式设计,注重能力培养专业化和教学内容职业化的特点,通过学习任务引领,明确项目任务,培养学生的深度学习意识,使学生在经历了完整的工作过程直到完成学习任务后,可以从中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能等关键能力。在知识设计上应更加注重教材内容的实用性和职业性,在保证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同时,应以适应课程的综合化和项目化的需要为追求,帮助学生从抽象的书本概念中走出来,通过实际经验,构建属于自己的综合职业能力体系,最终实现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知识学习的统一。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项目化的学习模式,将职业能力的提升落实到实际操作过程中去。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可能存在几项职业能力对应一个项目的情形,可在项目中设置综合水平的学习成果评价,将知识、能力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有机结合。设计项目化学习内容,可基于真实的工作场景,采用项目式结构设计学习任务,内容上应从简单到复杂进行编排,确定每个学习任务的学习目标、实施步骤、相关知识、练习实操和评价内容[5],使学生在完成一个项目的学习任务之后就可以掌握此项学习任务下对应的一项或几项职业能力。学生在完成所有的学习任务的同时也就整体上了解了一个典型工作的任务,促进其适应以行动导向为目标的学习模式,不断锻炼学生的行动逻辑,帮助学生学习如何工作,实现有效学习。
项目化的设计理念,可结合理论知识,对工作实际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有效地反映实际岗位中的工作内容,向学生传授真正的工作过程知识。教材的内容须来自真实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教材中的知识不应仅仅是对人类过往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应将书本中过时的、静态的、间接的学科逻辑知识向工作中现场的、动态的、直接的行动逻辑知识转化,需要不断鼓励学生积累在解决实际问题当中获取到的属于自己的知识与经验。对教材中的知识及时更新,使教材内容能够紧跟时代,适应行业、企业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的需求和变化,使新知识可以快速地走进课堂,真正实现教材知识的动态更新。
(三)能力目标上,体现“实操+技术”的特色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任务思维能力,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专业技能大赛对职业院校培养技能人才有着明显的价值引领和导向作用。但竞赛中出现的新规范、新要求往往不能在传统教材中实时更新,甚至有时竞赛内容在教材中找不到合适的原型,因此对于知识点的学习要逐渐转变为发展潜能的学习。在重视“硬技能”的同时,加强“软技能”的渗透,要逐渐转变学生依赖教师、依赖以灌输知识为主的学习模式,要着力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大量的实操,不断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激发学生创新的能力。
职业能力是体现在真实工作情境中、基于工作过程中的能力,要遵循其从易到难的规律过程。通过分析企业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可以明确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时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形成系统化职业能力清单,反映相应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动态适应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涉及实践技能的具体问题,应坚持加强对技能的系统学习,可根据企业生产中实际的职业岗位需求,选取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性工作任务,选取源自实际岗位中的真实产品、工艺、方法、操作规程、标准等,引入典型案例,进行典型化处理和示范,注重以真实生产项目、典型工作任务、案例等为载体组织教学[6]。职业本科的教材,要基于职业体系和技术体系来开发建设,需要符合技术的发展逻辑,针对不同职业岗位,根据具体的要求,培养学生基础技能的同时还要大力发展技术研发等创新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行动体系”框架。
(四)总体编排上,适应“动态+更新”的模式
面对经济和产业的飞速发展,职业教育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要求。教材要及时更新,才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有利于产业的发展。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应采用更加开放、协同、可持续的方式,形成一个多元参与、多元合作、多元发展的新理念,根据“教育生态学”概念中的联系观、平衡观、动态观等特点,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系统。教材的编写从个体的智慧变为集体智慧,把对教材中知识内容的单向传播变为内容的动态生成,即以书本为基础,大量吸收与学生知识、技能掌握与个性发展相关信息的一个动态生成过程。动态教材应有效地进行资源共享,协作学习、知识内容的修改和增补都应被及时所见及更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职业教材的动态设计要格外注重促进知识的不断积累、知识更新与知识创新,要支持对教材的重组和修改,可以实时获取动态数据。对数据要能及时更新,以便达到对资源的最合理利用,利用其提供的丰富的、可定制的教学资源,形成动态的学习资源核心系统,可适用于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进行灵活的分层学习。要将原有的知识、资源、信息技术平台等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教师与学生对教材内容共同的扩充和修改,聚合新资源,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随着政策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迭代、产业的不断升级,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动态教材应借助信息化技术拓展、拓宽教学方式和方法,将纸质教材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开发配套在线题库,应用工具、数字资源等,赋予教材更加多样化、层次化、差异化的形式,使其呈现出更为独特的价值和功能,实现按需定制、菜单化选择,充分体现其灵活性和拓展性,及时动态更新由时代发展所带来的新理念、新政策、新技术、新标准、新规范,保证教学内容与时代同步,更好地满足教与学的需要[7]。
五、结语
职业本科院校动态教材的建设符合现代教材改革与专业发展的需要,为培养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动态教材的建设中,要围绕素质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总体编排四方面,融入“思政+工匠”的思想、创新“理论+项目”的路径、体现“实操+技术”的特色、适应“动态+更新”的模式,最大限度地克服目前职业本科院校教材无法实时修改与更新、技术知识落后行业企业发展、互动范围有限等缺点,做到紧扣时代发展,紧跟技术前沿的步伐,更快、更好、更新地满足职业本科院校理工专业教学需要与人才培养提质升级的需求,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