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写21世纪乡村景观 建构新农村乡村文化
——评《新世纪乡村叙事研究》

2023-04-19李慧军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当代作家荒野

李慧军

(齐齐哈尔大学 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中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关系着社会稳定、民族复兴的重要问题。“乡村振兴”是近年来我国乡村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后,党再次提出的乡村发展目标。很显然,如何书写当代乡村,成为当代文学创作的重要课题。实际上,乡土、农村一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的重要阵地,不同时代的作家用不同方式讲述了百年来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社会变迁史、农民心灵蜕变史。进入21世纪,不同价值取向和立场的乡村叙事怎样塑造“乡村中国”的形象,如何让世界了解新的乡村中国,无疑是当代乡村叙事的重大使命。

2022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叶君教授著的《新世纪乡村叙事研究》一书,总结了21世纪以来乡村叙事的诸种景观,对未来的乡村叙事书写提出了建议。它是对上述问题的互动与回应,是叶君教授对处于变迁中的中国乡村持续关注,探究21 世纪以来乡村叙事的诸多新变的重要成果。正如作者所言,该书是他的《乡土·农村·家园·荒野:论中国当代作家的乡村想象》成果的延展与深入。全书分为四章:《诗意与挽歌》《乡下人进城的文学书写》《乡村荒野:从另类到常态》《乡村非虚构叙事》,立足于对乡村叙事景观的呈现,通过对作家和文本的分析,勾勒出21世纪以来乡村叙事的全貌,中肯地分析了当下乡村叙事遇到的瓶颈,并提出乡村文化亟待建构的历史课题。该著作对21世纪乡村叙事的表述立足于时代现状、社会问题,特别是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城市化趋势对农村和农民的影响,书写了二十年来乡村现代化进程的历史,为当代文学乡村叙事作品的写作提出了新的思考,对21世纪的乡村文学创作以及新的乡村文明的构建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该著作的贡献之一就提出了“乡村叙事”的概念。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关于乡村的书写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小说”,30年代茅盾的“农村三部曲”,到40年代的以赵树理为代表的解放区农村题材小说,20世纪50、6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创作再到新时期以来的乡村书写,乡土显然已经不能涵盖所有的乡村题材作品。因此学术界对“乡土”使用模糊,甚至有学者提出“新乡土文学”的表述方式。21世纪之初有研究者使用了“乡村叙事”的概念,但是并没有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做出界定,而对于乡土、农村、乡村的系统辨析则是源于叶君教授的博士论文《乡土·农村·家园·荒野:论当代作家的乡村想象》。概念的提出主要源于当代文学研究中对“乡土”“农村”界定的模糊,在作者看来,这些研究成果或者以乡土覆盖农村,或者以农村包容乡土,这种模糊“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对象指认的焦虑甚至阻碍了乡土文学研究的深入”①叶君:《乡土·农村·家园·荒野:论当代作家的乡村想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因此叶君教授回到“乡土文学”与“农村题材小说”的逻辑起点,梳理它们的发展与演变,辨析其概念内涵,提出应该有一个更具弹性的概念,涵盖之前的乡土与农村,进而解决这种指称模糊的问题,并提出“乡村的概念”是与“城”对立的“乡”,即“乡村”。但是在论述中,作者集中在对乡村四种文学景观的梳理上,对“乡村文学”“乡村叙事”“乡村小说”的使用并未明确,大有三个概念互通使用之意。而在《新世纪乡村叙事研究》中,作者摒弃了“乡村文学”“乡村小说”的指称,明确地使用“乡村叙事”,他认为:“相较于‘乡村小说’‘乡村文学’,‘乡村叙事’这一概念明显更具有理性与指称的明确性与弹性。”尽管作者没有展开论述何以乡村叙事的弹性更胜于其他概念,但是显然,“乡村叙事”较之其他提法更具有学理性,其弹性体现在它的包容性上。从这个意义上,乡村非虚构叙事包括有些社会学调查,也涵盖其中,对于21世纪乡村总体状况与问题的把握更客观真实,呈现出21世纪以后乡村叙事多元化的格局。本书正是在厘清概念的前提下,进行了对21世纪乡村叙事风貌总体的概括与细致的分说。

本书贡献之二是对文学作品中乡村叙事的分析紧密结合中国现代化进程给乡村带来的利与弊,分析了近二十年乡村叙事与之前同类题材相比的“变”,拓展了乡村叙事的审美空间。例如在第一章中,作者认为:“相比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乡村在外来影响之下的变动与重组无疑明显加剧。”②叶君:《新世纪乡村叙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版,第18页。作者指出:“乡村之变,体现为一个掉入了现代性陷阱的残酷故事的反复上演。”③叶君:《新世纪乡村叙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版,第19页。改革开放以来,国人原有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观念都被不断加剧的现代化进程猛烈冲击。中国乡村的“城市化”趋势无法阻挡,“城”与“乡”之间既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又不断地纽结。大批农民离开故土,奔向充满诱惑的“城”,滋生出乡下人进城、返乡的一系列问题,而固守家园的人们在“城”这个“他者”的入侵之下,又该何去何从?作者敏锐地体察到21世纪乡村叙事内容较之现代文学和新时期以来的乡村叙事更加复杂的特点,该著作关注的乡村叙事的聚焦点不再是封闭的乡村,而是处在变动与重组中不断被都市冲击的乡村。如果仅以乡村为叙事视点,很难梳理出乡村叙事中呈现问题的复杂性,因此与城市联动的乡村(被城市“侵入”的乡村)、在城市的乡村(乡下人进城),成为当下乡村叙事的焦点。而现代作家笔下的乡土,那个“诗意观照下的自然村社”,也因为城市文明、城市价值观点的冲击急剧变化而逐渐丧失了它本有的诗意。诗意只能停留在当代作家的想象中,他们对现代化进程中失却的诗意家园唱出了一曲曲“挽歌”。乡村叙事的内容中延展出城乡两地叙事、城乡一体化的叙事。例如在第一章,通过对孙惠芬的《民工》的叙事分析,提出返乡的农民能否顺利回到此前的生活与人际模式中的问题。作者抓住孙惠芬叙事的创新维度,分析其乡村叙事“逐渐深入乡村生活的肌理,感受东北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遭遇的价值取向改变与伦理观念冲突”④叶君:《新世纪乡村叙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版,第66页。。而在第二章,又提出类似《生命册》之类乡下人进城故事,实际仍是乡村叙事的观点,通过对乡下人进城的人物谱系的梳理,分析当代“失败青年”最终被城市“吃掉”的悲剧原因在于“城市”虽然“入侵”了乡村,却也一样对乡村的“人”竖起了坚实的壁垒:“一边是来自城市的拒斥,一边是来自乡村的拖拽。很大程度上,这成了国瑞还有千千万万进城乡下人永难脱离的困境。”⑤叶君:《新世纪乡村叙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版,第135页。

其三,是对乡村荒野景观的持续关注与研究。“荒野想象”是叶君教授多年以来的主要学术生发点之一。他认为,现当代作家的乡村书写有四种不同的言说方式:乡土、农村、家园、荒野。所谓的“荒野想象”是“作家对乡村的观照在诗意剥离之后所达到的一种乡村图景裸裎”①叶君:《乡土·农村·家园·荒野:论中国当代作家的乡村想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2页。。在他构建的乡村想象体系中,“荒野”是与“家园”相对的“另一个向度的诗意”。现当代作家的荒野想象一方面表现历史上农村物质匮乏的苦难生活,一方面又展现出与物质匮乏相对应的生存意义的流失,他认为作家对乡村荒野的想象源于萧红的《生死场》,此后又论及“《生死场》的独特之处或许在于,在20世纪30年代初创造了一种新的想象或曰书写中国乡村的方式,即乡村荒野想象,生成一种独特的荒野景观”②叶君:《荒野里的生与死——论〈生死场〉兼及一种乡村书写方式》,《南方文坛》2020年第5期,第130页。。从萧红开始,乡村荒野进入现代作家的乡村叙事视野,并在20世纪80、90年代莫言、刘恒、刘震云、李锐等人的作品中被再度呈现,成为当代乡村叙事中的“另类”景观,也是作家对乡村的别样观照。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在新世纪以来,“荒野想象由此前的小众、另类,逐渐演变为一种常态”。这显然是洞见了21世纪乡村叙事最根本的特征。在第三章中,叶君教授通过对《羊的门》《带灯》《丁庄梦》等文本的细致解读,深度解析了21 世纪乡村荒野之所以进入叙事的原因在于此前乡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乡村社会向城镇化、现代化转型以来,有的乡村治理观念和机制失能、失范,使乡村社会一度出现‘底层困境’。很多创作者和研究往往更多地关注了这些困境的表象,未能对这些治理问题进行深度探讨”③周景雷、白晶玉:《新世纪以来乡土叙事中乡村治理书写的嬗变》,《当代作家评论》2023年第2期,第28页。,能深入问题肌理的分析并不多见,叶君教授对21世纪乡村荒野叙事的分析,直抵乡村治理问题的深层。叶君教授在文本分析中,更关注了21世纪以来作家乡村荒野想象较之此前的变化,无论在《羊的门》,还是《带灯》等一系列作品中,作家不自觉点亮的“荒野里的微光”,即那些属于人类本性的“善”与“爱”,在与现实荒野的撕扯争斗中,从来没有缺席过。“灯光即便再微弱也要照亮暗夜”,光也是救赎。当代作家的荒野想象中更多是农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急剧阵痛。叶君教授敏锐洞察到作家们的荒野想象中所寄予的希望之光,这也是作家的时代使命。从某种意义上看,赵德发的《经山海》与关仁山的《金谷银山》等正面表达乡村治理问题的作品中,塑造出的吴小嵩、范少山等一系列带领人们脱贫致富的乡村干部形象无疑是对21世纪作家荒野想象的回应,是当代乡村的又一种书写。作者在第四章关注了乡村非虚构叙事,认为它们与乡村荒野景观的虚构性作品形成互文,非虚构作品中体现出了乡村荒野的另一重景观,进而指向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物欲的满足并不能让其精神变得丰盈富有理性。而愚昧的消除,则无疑有待于知识的传播,以及健康、阳光的乡村文化建构”④叶君:《新世纪乡村叙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版,第332页。,真正凸显了作家与时代的密切关联。同时,作者也感受到“全新的农村文化社区得以建构,农民们的精神面貌有了巨大改观”⑤叶君:《新世纪乡村叙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版,第340页。这一乡村变化的新质。

在该著作中,作者既不回避乡村叙事作品对当下乡村存在的问题的表现,也不回避作家创作中的问题,不美化现实,亦不美化作家作品。他尖锐地指出当下乡村叙事作品创作中的现实问题,比如从事乡村叙事的作家日益减少,乡村经验匮乏,导致乡村叙事进入瓶颈。在具体作家作品的分析中,肯定作家对乡村问题的思考,同时也指出他们在叙事中的局限,如对周大新《湖光山色》解读,一方面肯定它体现的乡村变革的现实性,又指出它对人事处理、问题解决的简单化、理想化。全书既体现出评论者、作家对于时代的使命担当,又从文学鉴赏的角度细读文本,不乏文学研究中的艺术关怀。

猜你喜欢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当代作家荒野
当代作家老照片
当代作家老照片
当代作家老照片
当代作家老照片
荒野求生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合作推出“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学术文库”
荒野求生
荒野求生
荒野求生
Gothic Elements in Wuthering He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