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自然之美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森林狂想曲》教学设计为例
2023-04-19文|冯赟
文| 冯 赟
一、教学内容
小学音乐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我的音乐网页”板块,演奏曲目《森林狂想曲》。
二、教学背景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网络技术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及音乐欣赏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网络信息技术既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更是优质的知识载体,还是学生了解大千世界的重要媒介。同时,网络也是互动交流的重要工具。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生带来良好的学习体验。因而,教师在音乐课堂中也要以千姿百态、五彩纷呈的方式,引领学生领略音乐的美好,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交互体验,尝试进行歌唱、演奏、情景剧等多种演绎形式,真正在音乐实践中让学生靠近美、理解美、创造美、想象美。教师可同步借助网络的多元素材,给予学生有效启迪,深度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热情。这样才能践行新课标的育人理念,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音乐课堂,依托网络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音乐的海洋自在遨游。
《森林狂想曲》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我的音乐网页”板块的一首优质演奏曲目。这是五年级上学期的一节音乐综合复习课,里面涉及大量的乐理知识,更蕴含了自然的美妙声音,学生对这首曲目进行学习、聆听与演奏,能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教师要在教学中体现音乐的流动性色彩,让学生能跳起来、唱起来、动起来,还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声情并茂、声色和谐地互动、学习和体验,进而让学生能够对自然万物有最纯真的热爱。
三、教材分析
《森林狂想曲》是留美制作人、台湾音乐制作人吴金黛女士耗时五年全心全意为台湾森林量身打造的自然音乐作品。歌曲融入了鸟类、蛙类、蝉类、虫类、溪流等100 多种自然声音。这是一首极其精彩的自然与音乐融合的作品,它让人们对自然产生渴望和羡慕,同时,从乐曲中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乐器和自然糅合后带给我们的清凉而又纯净的空间。
整首作品的音效呈现由弱到强,第一、二主题的声音呈现由远及近,整体旋律明快。第三主题则进一步将音乐推向高潮,通过音乐把人们带到美妙的自然音效中,听来使人身临其境。
四、学情分析
在本册书的第二单元,学生已经对《森林狂想曲》进行了欣赏,而且课堂上教师也对《森林狂想曲》的曲式结构、旋律、因素等进行了分析,所以对这首曲目学生并不陌生。因为大家对这首乐曲都非常喜爱,所以在最后尾声阶段又一次让学生演奏这一曲目,引导学生尝试通过独立演奏的方式,进一步加深对这首音乐作品的理解,也能在演奏中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真正通过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润泽学生心灵,体现核心素养育人。学生要想完整演奏这一曲目,仍然是一个重要挑战,需要教师做好引导,酌情给予提示,结合理解情况进一步尝试自编节奏伴奏,增强音乐学习自信。
五、教学目标
☆让学生对《森林狂想曲》的三个主题自然音效有效欣赏,感受主题、旋律、要素与感情的渐进性变化,有效辨识小提琴、笛子、吉他等特色乐器的音色,进一步了解乐器的演奏方式。
☆对“我的音乐网页”这一特色模块,在技能层面要跳出欣赏歌唱,主要通过演奏的方式,让学生尝试进行律动伴奏,教师要引导学生释放天性,跳出哼唱练习,鼓励学生用个性化的方式记录音乐、参与演唱,体会歌曲的轻快活泼,感受其中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盛境,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理解力、表现力、感受力和创造力。
☆让学生通过乐曲的欣赏,感受自然的美好,加深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还要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学会保护可爱的地球家园,理解作品所传递的生态美、和谐美与自然美。
六、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于歌曲的欣赏与演唱。鼓励学生通过陶笛、小提琴、串铃等乐器实现伴奏,从而开展有效的音乐实践。
教学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在演唱中能够听辨不同乐器的音色,为歌曲主题旋律进行排序。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学生能理解歌曲意境,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来展示音乐所呈现出的盛境。
七、教学方法
因为是综合性板块中出现的内容,所以本节课所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多元,从多媒体展示到聆听示范、合作学习、情景教学、律动体验等多种方法可交互运用。
八、教学过程
这是一节回顾、创新与延展性课程,所以教师在教学推进的过程中,要弱化自身的干预,以学生为主体,放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辅以教师教学指导工作,适当引入合作学习模式,为学生展示预留更多空间。
(一)导入阶段
在新课讲解时,课程导入以视频为主,更倾向于为学生带来良好的视觉体验,唤起学生对自然的热爱。而在“我的音乐网页”板块教学中,教师可以反其道而行之,直接为学生播放乐曲,让学生听音效。在听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猜一猜这是哪首曲目,并让学生试着说一说,其中是谁在唱歌,涉及了哪些音乐元素,通过单一的听觉输入,更好地集中学生注意力,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梳理节奏,唤起对已学内容的共鸣。教师可以再让学生猜测一下:这是描述的哪种事物?它有什么特点?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在互动表达中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学习阶段
◇第一步,感受音乐情绪
乐曲欣赏的推进,是在学生聆听音乐的基础上开展的一项进阶性活动,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完整地展示乐曲与画面,并让学生认真聆听,同时尝试哼唱、打拍子。教师可进一步让学生听辨分析,在演奏过程中,各个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否相同?让学生尝试说出能听到哪些乐器的声音。教师可以同步将吉他、竹笛、小提琴等乐器带入课堂,并当堂演奏和展示,让学生近距离聆听不同乐器所产生的独特音色,通过对音色的辨别与分析,提高学生对音乐要素的敏感力。如竹笛和小提琴,作为《森林狂想曲》的主要领奏乐器,需要学生进一步熟悉其独特音色。
◇第二步,分段欣赏,深入理解
在对歌曲整体感受的基础上,教师要进一步带领学生细致地分析和欣赏乐曲,并以分段领悟的方式体会其中涌动的自然之美。
在主题A 音乐欣赏过程中,教师需要重点让学生聆听曲段中主题乐句出现了几次?在这七次主题句演奏中,使用的是同一种乐器吗?在主题A 演奏中《森林狂想曲》的领奏乐器一直在变化,竹笛和小提琴交互变换,也形成了一种对话的情境。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有效欣赏主题A,通过听辨,认识竹笛的清脆、明亮,聆听小提琴的明亮与高昂,并引导学生尝试通过拍手的方式来伴奏,熟悉主题A的整个旋律,在伴奏中学生可以自主挥手和打拍子,感受旋律的欢快。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开展声势律动与体态律动,鼓励学生加入响指、跺脚、垫脚等动作,进一步熟悉乐曲和旋律。
主题A 欣赏完成后进入主题B 的欣赏,教师可以将主题B 与主题A 对比播放,让学生仔细聆听其中的差别,进一步加深对竹笛、小提琴音色的认识,并让学生在聆听主题B 时,感受这段出现的新乐器——吉他。教师让学生反复聆听,引导学生分析这段的旋律、节拍、节奏、速度与主题A 是否完全相同,不用着急告诉学生答案,让学生积极参与,畅所欲言。允许学生试错,鼓励学生表达,在听辨、欣赏演奏中,进一步让学生感受歌曲旋律的欢快,有效把握主题B 的节奏感,并让学生理解主题B 在全曲中共出现四次,而且每次都是在主题A 和主题C 的中间。教师可以尝试通过主题演奏的方式,带领学生仔细聆听,有效欣赏主题B。同时,在这段音乐聆听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想象,分析这段乐曲中出现了哪些动物,让学生尝试模仿它们的声音、动作,并分析这些动物在干什么。将音乐的欣赏与联想、想象结合在一起,更符合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
然后着重让学生欣赏主题C,主题C 呈现的是森林深处更为纯粹、天籁的声音。在第二遍欣赏主题C 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摇铃、拍打两种不同的演奏方式参与到音乐表演中,实现乐器的和谐交融,曲目错落有致,引导学生深刻感受乐曲的高潮部分,想象其中的情景,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将主题C与主题B 区别开来,教师让学生对高音、长音有效理解,感受乐曲强烈的情绪表现,并引导学生找出其中小动物的声音,在深度互动、听辨分享中突破乐器听辨这一难点,给予学生更大的思考创造空间,让学生在歌曲学习中加入自己的想象,犹如正置身大自然,与小动物近距离对话。
最后,教师还要带领学生再一次完整欣赏乐曲。在主题A、主题B 与主题C 有效分解后,教师要进一步带领学生完整欣赏乐曲,让学生结合4 分40 秒的长音频分辨哪部分是主题A、哪部分是主题B、哪部分是主题C,并鼓励学生分别用哼唱、声势、动作、串铃伴奏等不同方式,参与到乐曲的欣赏过程,在课堂上呈现精彩的森林音乐会,为下一步学生自主编排、创作、小组合作奠定良好基础。
◇第三步,小组合作精彩实践
在分段欣赏整体聆听后,教师可以同步为学生播放陶笛演奏版的《森林狂想曲》,让学生在聆听中感悟如何用陶笛来演奏这一乐曲,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乐曲演奏中自然的音源和乐器的节奏要实现紧密融合,就可以通过简单的乐曲演奏出优美的《森林狂想曲》。这一步引导,为学生小组合作与精彩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各个小组集思广益,用自己擅长的方式理解乐曲。将乐曲哼唱、动物声音模仿、打击乐器伴奏、陶笛吹奏、声势律动、简单舞蹈融合在一起,让学生进行排练,并尝试为大家呈现小组合作的作品。各个小组之间可以相互评价,有效补充和完善,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
(三)拓展延伸
《森林狂想曲》是一首非常精彩的曲目,为了进一步让学生聆听体验、领悟乐曲的表现艺术,给予学生创造空间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入趣味化的游戏互动,完成对课堂学习的延伸拓展,进一步促进学生音乐综合素养的稳步提升。
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进行聆听挑战。教师随机播放任意主题,让学生快速判断这是属于哪一部分,让学生对主题A、主题B、主题C 有效辨识,提高学生的音乐敏感力。其次,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谱例识读游戏,在大屏幕上呈现不同的谱例片段,让学生尝试分辨两个谱例结构的异同,为它们排一排顺序,看看哪一部分应该在前面,哪一部分应该在后面。这样的游戏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作品结构,深刻记忆各个主题。最后,在课堂小结部分,教师还要与学生围绕如何爱护小动物、保护大自然、保护地球家园进行开放性讨论,让学生尝试说出自己的认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为保护地球家园积极贡献力量。
在这节课学习完成后,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设计延伸作业,让学生拿着手机、录音笔、DV 等设备到自然中采集一些灵动的声音,如风吹麦浪的声音、小动物的叫声、夏天蝈蝈的声音、早晨清脆的鸟鸣,还有山间溪流的声音、岩石敲击的声音等。这是课堂之外,学生音乐学习最生动的实践方式,也是引导学生靠近自然、聆听自然、热爱自然的最佳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