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以“田径运动”为例
2023-04-19张彦福
文| 张彦福
在当下的生活与学习中,强健的身体是基础。所以,体育教师要肩负起强健学生体能的任务。田径运动作为初中体育教学的一部分,是走、跑、跳等项目运动的总称,主要训练学生的运动速度、运动技巧,同时对学生体质的增强、意志力的培养、团队协作力的提升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但以往的田径教学以教师示范、学生练习为主,整个过程枯燥且乏味,难以保持学生的运动热情。为了优化这一情况,文章提出了趣味教学的观点,并从“转变理念,构建师生的课堂角色;组织趣味游戏,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巧借体育器材,拓宽体育内容;开展趣味讲解,深化学生的认识;开展趣味训练,增强学生的体能;优化教学评价,助力师生的共同提升”方面展开了分析,期望能给有关工作者以借鉴和参考。
一、转变理念,构建师生的课堂角色
从本质来看,趣味教学法是一种以游戏为载体的教学方法,关键在于激活学生的体育热情,使其主动参与到体育课堂中来,以达到增强学生体能、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的目标。利用趣味教学法开展田径教学的关键在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认同感,所以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成长。为了将趣味田径法的优势发挥到最大,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构建“别具一格”的课堂。首先,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设计者,从学生的情况入手规划课堂。其次,教师要基于田径教学特点,合理设计方案。教师必须将学生的兴趣、参与意识放在首位,在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中,提升他们的运动水平,增强他们的意志力。最后,教师作为田径课堂的组织者,要合理组织课堂、规划教学,放下自身权威者的身段,与学生一起运动。比如,开展“两人三足”的游戏,教师和学生一起并肩作战,或者在学生比赛中给予语言的激励,学生自然会和教师产生亲近感,其参与田径运动的意愿、热情会更加强烈。趣味田径教学指出:教学只有关注学生的需求,才能引领学生的发展,进而激活他们终身运动的意识。学生也应该转变自身被动学习的状态,与教师形成配合,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锻炼自身,实现自身更好的成长与发展。
二、组织趣味游戏,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热身不仅是体育教学的一部分,还是保证学生安全运动的有利条件,为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实现安全训练提供了坚实的依靠。但当下的体育教学,热身多采用慢跑或体操的方式,导致体育热身陷入了固化的僵局。如若不改变这种情况,学生势必会对热身产生抵触,进而降低热身的效果。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教师将趣味元素融入进来,通过开展趣味热身活动,锻炼学生肢体的协调性、灵活性,确保他们主动参与到后续的体育运动中来,并在体育活动中焕发生命的活力。
以“400 米接力跑”运动为例,教师在把握这项运动要求、特点的基础上,组织了“障碍接力跑”的游戏活动。首先,教师为学生讲解游戏的规则:比赛前,每个队伍推出一名成员,手持接力棒站在起跑线上,裁判哨声一响,起跑线上的运动员开始跑。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要跳跃教师设置的障碍物,如凳子、绳子等,到达终点后用嘴咬住半杯水折返,小组的下一名成员继续接力。如此最先到达终点的为获胜者。其次,在学生理解了游戏规则后,各小组成员在组内商讨对策,然后在操场上展开10 分钟的“障碍接力跑”游戏。在游戏结束后,宣布本次游戏的获胜者。最后,教师将大家召集在一起,邀请获胜的小组向大家传授秘诀。在获胜者的分享中,教师自然地引入“400 米接力跑”运动项目。“400 米接力跑”是田径运动的一部分,对学生的身体反应力、灵敏度和团队协作力有着极高的要求,也正因如此,身心处在发展阶段的学生很容易出现扭伤、摔倒等各类情况。为了确保学生运动的安全性,做好课前热身非常重要。
在上述的“障碍接力跑”游戏热身活动的开展中,教师通过改善热身形式,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不仅让学生的反应力、与同伴的协调力得到了锻炼,其肢体的灵活性、运动体能也得到了强化,为学生学习“400 米接力跑”的技巧以及后续的实训做好了坚实的铺垫。
三、巧借体育器材,拓宽体育内容
在课堂设计中,如何根据运动项目选择合理的体育器材、器材在课堂的进入时机等都是教师需要考虑的。器材是开展体育教学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其好坏影响着教学的质量。但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却忽视了对器材的合理使用,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有序开展,阻碍着体育教学效率的提升。趣味田径法的应用,需要教师掌握各种器材的功能,根据教学需求合理运用,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例如,在“跳绳”教学中,因学生的体能、技巧等的差异,在跳绳中表现出了很大的不同。为此,教师就要准备好颜色、样式、长短不一的跳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选择,提升学生参与跳绳运动的主动性。在跳绳比赛开展中,教师可以组织“花式跳绳”比赛,如让学生在小组内解锁不同形式的跳绳,有单脚跳、双脚跳、反着跳、双人跳,还可以引导学生将跳绳连接在一起,开展集体大跳绳,两个人手持绳子摇动,其他学生排队进入(第一个学生进入跳5 个后,第二个学生进去,再跳5 个,第三个学生进去,依次循环)。借助这样的形式开展体育运动,不仅丰富了内容,还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进来,推动着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成。
四、开展趣味讲解,深化学生的认识
田径运动是一项综合性、体能性的项目。教师要想通过田径教学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除了开展必要的训练外,还要向学生讲解运动的技巧。因此,为了深化学生对运动技巧的理解,使其形成规范化、系统化的训练,教师可以为枯燥的讲解、示范注入趣味元素,一来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来深化学生对这项运动的理解。例如,在“立定跳远”的技能讲解中,教师就可以引入学生从小玩的“跳房子”游戏,通过游戏与运动技术的结合,提升体育理论知识讲解的趣味性、生动性。
第一步,教师示范动作,学生观看并尝试。在学生自我尝试中,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的动作要领(上板后的腿部动作,腾空时摆臂和抬腿是否合理,落地时腿是否前伸),对不足之处进行一一纠正。第二步,学生掌握“立定跳远”的技能和动作要领后,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的立定跳远和你们小时候玩的什么游戏很相似?”学生回想小时候的游戏回答出“跳房子”,而后教师指导学生将“立定跳远”中习得的技能运用到“跳房子”游戏中。首先,学生在地上画出“跳房子”的图。其次,邀请一名学生用“立定跳远”的方式演示跳房子,在这名学生一步步演示中,教师为学生讲解腿、腰以及手臂如何发力。最后,让学生自由成组开展游戏,并在做游戏中强化自身的动作要领。第三步,学生完成“跳房子”游戏后,教师要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谁可以从第一格跳到第五格,鼓励学生尝试远距离跳跃,让他们在不断挑战中掌握控制身体的方法,同时达到强化体能、锻炼跳跃能力的目的。
“立定跳远”是常见的跳跃类的田径项目,主要锻炼学生的跳跃力、身体控制力。初中生正处于发展期,腿部力量欠缺,同时对“立定跳远”的固有印象,导致他们认为“立定跳远”只要做好摆臂、伸腿就可以轻松完成,这种轻视的态度导致他们难以取得好成绩。趣味田径法的应用,将学生从小玩的“跳房子”游戏与“立定跳远”结合了起来,在乐此不疲的游戏中练习了“立定跳远”的动作,改变了学生的固有印象,同时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运动的要领,并养成规范运动的习惯。
五、开展趣味训练,增强学生的体能
训练是夯实体育技能的重要手段,同样在增强学生体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以往机械化的训练抑制着学生的能动性,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无法坚持下去,进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了弥补运动训练中的不足,让学生在训练中增强体能,教师必须创新田径教学方法,为学生构建寓教于乐的训练环境。例如,在“投掷铅球”的运动训练中,教师可以将丰富的趣味游戏活动融入进来,让学生在参与各项投掷活动中锻炼自身的反应力、投掷能力。
第一,开展“扔沙包”游戏。首先,教师根据学生的意愿、能力,将学生分为6 人小组若干个,以抓阄的方式选择对手,然后采用“剪刀石头布”决定丢或者接的一方。在完成准备工作后,两个对抗的小队分别派出3 人,间隔6 米面对面站立,然后开始“扔沙包”游戏。丢沙包的小队打中1 人可以获得1 分,接沙包的小队接到1 个沙包记1 分,记时5 分钟。比赛结束后,分数最多的小组获胜,并参与到后续比赛中。如若两个小组打成平手,则以丢的一方最先打到接的一方或接的一方最先接到沙包为判断标准。
第二,开展“躲沙包”游戏。将学生划分为人数相同的两支队伍,一队站在场地的外部,一队则在内侧(场外的队伍不得入场内,入场3 次淘汰),场外为进攻的一方,场内为躲避的一方,如若场内选手被打中或者没有在边界线内,则视为淘汰,每轮比赛5 分钟,攻守交替开展,得分高的视为获胜。如若打成平手,则要加赛再战。
第三,开展“射箭”游戏。学生自愿组建队伍(每6人一组),教师为学生提供沾有白灰的沙包,小组内的成员轮流投掷沙包,两次成绩中取最高的一次,在各组成员投掷完成后,计算队伍投掷距离的平均数,平均数最大的小组获胜,依次选出亚军、季军。
“投掷铅球”是田径运动中一个重要的项目,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投掷铅球”训练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反应力、肢体协调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但在以往的训练中,教师只会让学生一遍遍地重复动作,这不仅会增加学生的反感情绪,还会影响“投掷铅球”这项运动价值的发挥。为此,教师选用了趣味的方法组织学生开展训练,不仅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还锻炼了学生的各项能力。
六、优化教学评价,助力师生的共同提升
完善的教学工作不能忽视评价的作用,体育教学同样如此。健全的评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训练中的不足和潜能,还能让学生在改进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水平。同时,评价也是教师掌握学生运动情况最有效的一种方式,以此为基础,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情况优化教学,进一步提升体育运动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趣味田径法强调学生的自我体验,提倡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习程度、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根据趣味田径法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教师在评价中要从课堂教学、后期总结两个方面入手,以此提升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教师对学生评价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指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从而主动参与到日后的体育运动中来。关于评价内容,尽量全面,尤其是体现趣味元素,如在评价教学开展中,教师要细分评价内容,将其划分为多个目标,从情感、学习意识、运动情况、认知等方面入手;还可以基于上述目标延伸出多个小目标,以对学生做出全面、合理的评价。如学习意识目标,教师可以延伸出多个子目标,包含主动参与、积极与同学配合等,又如认知目标,可以延伸出是否做出反思、自我目标达成的判断等。健全的评价,可以让教师的指导更精细、更科学,实现师生的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和以往的田径教学相比,趣味田径法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吸引着学生的参与,同时在他们享受运动快乐的同时,改善了体质,增强了团队协作力与运动的信心。趣味田径法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打破了固化的训练方式,为田径教学注入了活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并在积极参与中掌握相应的运动技巧。趣味田径法在初中体育课堂的应用,不仅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快的运动氛围,还强化了学生的自我感知与体验,更关键的是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让学生真切明白了运动的意义。因此,在日后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新趣味田径教学的方法,通过多种手段的合理应用,提升体育教学的实效性,为学生的更好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