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公司预期信用损失模型设计与应用探析
2023-04-19尤伟红福建省能源集团财务有限公司
尤伟红 福建省能源集团财务有限公司
引言
财务公司具有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集团成员单位的双重特征,对外要接受银保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管,对内要接受企业集团总部的统一管理,为企业集团其他成员单位提供金融服务,本文就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对财务公司减值确认的影响及在应用中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实施建议。
一、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对财务公司减值确认的影响
中国银保监会2022 年5 月对新金融工具准则中关于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实施管理作了细致规定,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财务公司参照执行,给财务公司减值确认带来一定的影响。
(一)计提范围的变化
表外资产首次纳入金融资产减值的计提范围,计提范围全面覆盖了表内外各项风险资产,从财务公司核算科目的角度来看,有: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存放同业、拆出资金、发放贷款和垫款、贴现资产等及其他承担信用风险的金融资产。
(二)认定标准的变化
采用三阶段划分的方法评估金融资产的减值,三阶段的划分认定标准不再仅依靠过去的内部评级、五级分类来界定,除此之外,仍要对一些管理层叠加、前瞻性预测等各种因素考虑至其中,依据这些对金融资产所具有的信用风险来进行评估,且依靠这些数据判断信用风险的增加程度,如果没有显著性的增加,则划分为“阶段1”,减值预计的期间是未来12 个月;若已显著增加,则划入“阶段2”;若已发生信用减值,则划入“阶段3”,对划分为二、三阶段的资产减值预计期间为整个存续期。
(三)减值方法的变化
在金融资产的减值方面,当前以“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代替从前已有的“已发生损失模型”,且监管对此进行规定,在进行预期损失预估时应采用巴塞尔模型进行判断,利用二维的模型方式对之后可能出现的预期损失进行预估和计算。以此模型为基本基础,对金融资产信用损失进行计算,参数有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违约风险敞口(EAD)和折现率。
(四)管理机制的变化
管理机制的确立是实施预期信用损失管理的基础,监管明确将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管理层级提升至董事会,详细规定了董事会、监事会、高管层、牵头部门、相关业务部门和外部审计的职责权限,全面提升了预期信用损失法应用的管理能力和审计验证机制,为损失准备的精准管控“保驾护航”。
二、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在财务公司运行中的挑战
预期信用损失模型是一项重大的系统性工程,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的特征,对公司基础数据要求、模型搭建技术和风险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基础数据获取不全
对三阶段的划分认定与预期信用损失的计算,都需要大量的内外部现有的基础性的数据作为基本的支撑。一是与银行进行比较,两者面对的服务对象并不相同,财务公司服务围绕企业集团内部进行展开,其涉及业务较为基础,一般是对成员单位存款、贷款的简单业务,缺乏宏观经济情景及其权重的数据分析;二是财务公司受企业集团总部和监管机构的严格管理,资产质量一直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中,一般都分类为正常类,极小可能出现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的数据,缺少对未来资产信用风险周期波动变化的判断经验,这样对于减值预计时间范围为整个存续期的二、三阶段的风险资产而言,缺少历史数据,增加计算的难度。
(二)模型搭建难度较高
基于巴塞尔协议的预期信用损失计算模型要能识别出更加能够体现出瞻望预测信息相关的宏观性指标(如当前的国房景气指数或其他等等),利用敏感性分析法,对已有经济指标进行分析。除了结合数据之外,还要结合专家的判断来对未来的经济情境和权重进行分析。要准确计算出这样的预期损失,就需要充分运用数学方法及过硬的技术手段建立模型。但是财务公司的信息科技水平相对于银行尚存在较大差距,模型搭建难度较大。
(三)风险管理水平不高
从当前财务公司的信用风险管理措施来看,财务公司在风险识别、评估和预警等方面主要还是通过线下人工的精细化管理完成、风险管控手段相对银行较为落后,缺乏强大的信息系统支持,离智能风控还有较大差距。
三、实施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下列实施建议:
(一)设计因地制宜的预期信用损失模型
1.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式制定阶段划分标准
结合财务公司可获取的历史数据、业务风险状况和前瞻性信息,识别出与公司信用风险最相关的各驱动因素,包括但不限于评级信息、五级分类、逾期天数等多种的定量指标或者是定性指标,并且据此为基本的标准进行划分,且最少每隔一年就对标准进行修正。如下:
(1)三阶段划分标准及分组方式
如表1 所示。
表1
(2)信用风险显著增加判断标准
当出现下面的其中一个或者多个时,说明金融资产的信用风险已经增长明显。(如表2 所示)
表2
2.建立与财务公司风险管理能力相匹配的计提模型
根据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和监管政策底线要求,结合财务公司自身业务特点、信用风险特征,对承担信用风险的表内信贷资产、表内非信贷资产和表外资产分阶段采用风险参数模型和现金流折现模型相结合的计提模型。
(1)风险参数模型。它是指采用内部或外部数据,对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多种类型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且将此应用至对于未来预期损失的估算方式之中。其中:表内信贷资产的拨备率按照《关于调整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的通知》(银监发〔2018〕7 号)规定,确定最低的监管计提比例,如资本充足率在12.5%及以上,最低计提比例为1.5%;资本充足率在11.5%至12.5%之间,最低计提比例为1.8%;资本充足率在10.5%,至11.5%之间,最低计提比例为2.1%;资本充足率在10.5%及以下,最低计提比例为2.5%;表内非信贷资产和表外资产计提比例监管未做具体的规定,可以参照表内信贷资产确立适合的比例。另外,表外资产可以按照权重法计量资产金额,即按照表外资产名义金额乘以信用转化系数得到等值的表内资产,再参照表内资产计提减值。
(2)现金流量折现模型。它是指在合理估计每笔风险资产未来净现金流量基础上,以当前折现率为基础,在预计的存续期内对风险资产进行评估。其中有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违约风险敞口(EAD)和折现率。在这之中:违约概率(PD)是基于内部评级模型的评估结果,或者依靠组合的方式,结合前瞻性信息,对债务人时点的违约概率评估;而违约损失率(LGD)则是基于交易对手方的基本类型等其他多种因素来确认损失率区间;违约风险敞口(EAD)则是在发生违约的事情后,能够被赔偿的金额。
3.采取逆周期方式确定预期信用损失的最低计提比例
结合监管政策变化、宏观经济变化及风险资产业务特征,由董事会集体决策确定最低计提比例。在宏观经济整体上行期,公司盈利较好时多计提预期信用损失,增强财务抗风险能力;在经济持续疲软,国家鼓励多扶持实体经济发展时少计提预期信用损失,降低财务压力。
(二)创造良好的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环境
财务公司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设计与运用,需要社会各界和公司内部成员长期、持续性的支持与配合。
1.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设计与应用离不开监管部门与软件公司的支持与帮助。
(1)监管部门的扶持。首先,监管部门应重视新金融工具准则和财务公司发展的充分研究,加快适合财务公司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落地实施。其次,还应当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实施环境,采取多措并举的方式鼓励财务公司自主创新,支持并提供财务培训与咨询服务等。
(2)软件公司的支撑。首先,软件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产品的研发工作,帮助客户提出前瞻性建议、产品选择、产品开发、产品优化和产品风险防控。其次,软件公司应建立以客户为核心的服务管理体系。软件公司的实施人员和服务人员应熟悉自身产品的运用和使用技巧,定期梳理、完善系统知识库,通过知识库让客户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创建良好的内部环境
财务公司管理层也必须重视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设计与运用,为模型创建良好的内部环境。
(1)管理者的引导和支持。一方面,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设计,需要财务公司高层领导统一思想,注重管理理念的创新,引导并支持模型的搭建;另一方面,需要财务公司中层管理者的支持与配合,有必要组建一个专业团队统筹管理,制定规范,分步骤组织推动模型的设计与实施。
(2)风险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风险管理人员应以不变应万变的心态,积极面对知识革新,主动从跨领域视角收集、研究最新会计及监管政策,紧跟公司管理变化的步伐,不断提高各类风险资产的计量、定量测试、定性分析水平,进一步加强风险管控质效。
(三)建立健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配套制度与流程管理
制度建设与流程管理贯穿于预期信用损失模型运用的始终。
1.完善模型制度体系
财务公司需结合模型运用的情况与实际管理需要,不断完善公司的制度体系。一是完善预期信用损失法实施管理制度,从总体要求、职责分工、阶段划分认定程序、损失准备的计提等方面进行详细规范;二是完善配套管理制度。梳理完善公司的资产风险分类等制度;三是完善风险管理考核制度,通过设置一些定性与定量的考核指标来评价一定期限的资产风险质量。
2.优化模型流程管理
随着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运用,根据资产特点和管理实际,财务公司应利用流程再造原理对模型进行再思考、再设计,确保所有业务的历史信息、前瞻性信息、业务审核审批流程、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及风险预警等全流程纳入信息化平台中,形成管理闭环和数据积累。
结语
综上所述,财务公司在实施预期信用损失法的初期,在不逾越监管底线的前提下,应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风险管控能力科学、客观地采用方法实施,并在过程中不断修正完善,切实提高财务公司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