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的网络化表达研究
2023-04-18罗玮
罗 玮
(江西开放大学,江西南昌 330046)
新媒体时代,现代汉语的网络化表达日渐进入大众视野,并以其强大的创造性、灵活性与传播性,迅速占领了年轻人的日常交流阵地,成为一股强势且不可阻挡的语言潮流。对于现代汉语网络化表达的评价,呈现出褒贬不一的态势,大多数网民认为其时尚、简明、亲和、实用,是新媒体时代不可或缺的交际工具;部分人则认为其破坏了现代汉语的规则,违背了传统的语言学理论,对现代汉语系统造成了强烈冲击。本文将就新媒体时代现代汉语的网络化表达所呈现出来的特征和发展态势,其对现代汉语的影响,以及应该如何引导现代汉语实现规范化发展等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一、新媒体时代现代汉语网络化表达的特点
符号化与数字化[2]。新媒体时代,现代汉语的网络化表达依然具备网络语言的主要特点,即符号化与数字化,这也是网络语言最主要的构词方法。这里所谓的“符号化”,与“语言是符号系统”的“符号”涵义不同,指的就是标点符号。在网络化表达中,常常会出现由标点符号组成的“颜文字”,如“:)”“:(”“φ(>ω<*)”等,用一组特定符号来形象地表达说话者的各种情绪。此外,还有用单独的标点符号表示相应语气的现象,如用问号“?”表示疑问,用叹号“!”表示惊叹,用省略号“……”表示无话可说等。数字化则是采用“谐音”的方式,用数字将某个词写出来,以达到简洁方便的交流效果,如用数字“520”表达“我爱你”的意思,用数字“555”表达“呜呜呜”即哭的意思等。
缩略性与简约性。新媒体时代,人们愈发依赖网络平台进行交际,这就离不开打字。为了加快网络交流速度,方便网络交际,现代汉语的网络化表达也逐渐发展出缩略性和简约性的特征,这也契合了人们认知和记忆事物所追求的简单明了、方便形象的特点,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简约往往离不开缩略,这一特征常体现在英文单词的缩略上,如将“girlfriend”缩略成“GF”,表示“女朋友”,将“by the way”缩略为“BTW”等;也有中英文、数字和英文字母混杂缩略的现象,如将“thank you”缩为“3Q”,将“哥哥”缩为“GG”,将“永远的神”缩略成“YYDS”等。总之,缩略作为现代汉语网络化表达中的一个常见的造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汉字的难打、难写等问题,有助于增强现代汉语的表现力和传播性。
社群化与个性化。“社群化”即社会群体化,是指现代汉语的网络化表达存在于一定的网络社群之中,特定的网络社群有着属于自身的特定的网络语言,也可以称之为“网络方言”。网络语言使用群体经历了从“小众”到“大众”再到“分众”的发展过程,网络语言的分众化难免会给不了解该领域的人们以陌生感,但其发展符合社会语言学的基本原理,也是现代汉语网络化表达特征的一个重要体现[1](P100-108)。
二、网络化表达对现代汉语发展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丰富现代汉语内容。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过程就是语言形式不断创新的过程[2]。网络流行语是最直接、最鲜活的语料库。毫无疑问,现代汉语网络化表达的大量涌现,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汉语尤其是在词汇层面的内容。在新奇而独特的构词方式的广泛使用,以及人人均可创造新词的网络世界的开放性的推动下,大量新词随之产生和传播、流行;有些表达还创新甚至反传统地使用了汉语固有的修辞手段,如比喻、拟人、夸张、比拟、象征等,扩大了部分旧词的内涵,表现出了强大的构词力,使汉语词汇系统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扩大。当然,虽然多数新词的使用“寿命”不长,一般在产生、流行一两年甚至几个月后就逐渐消亡,如“蓝瘦香菇”“神马”“凤姐”等;但也有一部分因其经济性、生动性特征以及代表性优势,已经走出特定的网络空间,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使用,并被《现代汉语词典》所收录,成为了现代汉语词汇体系中的新元素,如“卖萌”“粉丝”“点赞”等。
适应社会交流需要。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因此,语言要充分发挥交际工具的作用,就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新媒体时代,网络语言不断产生、不断更替,我们要想顺利地与他人交流,也需要不断探索、接受和使用现代汉语的网络化表达。同时,网络交流虽然更多地以书面的形式进行,但其在本质上是一种口语化表达,为了满足当时交流的需要,说话人可能会临时创造出新词,极具随意性和创造性。虽然临时创造出的新词不够规范,但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创新既适应了社会交流的需要,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语言的发展,折射出当今时代人民群众的审美体验和精神风貌,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此外,新媒体时代,几乎人人都离不开互联网,人人都需要通过网络与他人进行交流,相对一致的网络化表达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拉近各年龄段人们之间的距离,使“代沟”逐渐缩小,进一步促进社会大众之间的交流。
增强人民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中华文化认同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体现在精神层面。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非主流文化在我国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华文化,影响了人民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然而在近几年,中华传统文化在新媒体等新兴媒介的帮助下,逐渐受到人们尤其是青年的关注、重视和推崇,“汉服热”“国潮”“茶文化”等兴起,现代汉语的网络化表达又发挥了其构词力强的优势,“××热”“×文化”等网络新词随之而生,以其生动性、简洁性迅速占领了网络世界,得到了众多网络参与者的关注,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此外,网络化表达的趣味性和幽默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学习和使用汉语的兴趣,在看到一个不熟悉的新词时,会主动地去查找相关释义与来源,这样便有助于使用者在学习中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二)消极影响
第一,谐音滥用影响汉语规范。谐音是现代汉语网络化表达的一个常见的造词方式,本指利用汉字同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辞趣的修辞格。网络化表达扩大了谐音使用的条件和范围,网络语言的来源包括英文谐音,如用“秀”谐音指代“show”,“爱豆”指代“idol”;数字谐音,如用“1314”指代“一生一世”,用“666”指代“溜溜溜”表示厉害;汉字谐音,如“什么”谐音为“神马”,“这样子”通过谐音缩略成“酱紫”等。最初的谐音造词是为了适应网络打字交流的需要,以更少的单位、更快的速度表达更多的内容,以方便沟通,一旦交际主体的言语意图被接受,消极语用模糊就会转化为积极语用模糊[3]。这一类谐音词往往拥有较长的使用寿命,逐渐为社会主流所接受,被用于日常交流之中,但仍无法在书面语中使用。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网络技术的兴起以及短视频平台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谐音现象兴起甚至趋于泛滥,严重影响了汉语规范。以某短视频平台为例,由于违禁词审核机制的限制,不少含有“违禁词”的视频无法被推送,只能用谐音的方式将原字进行替换,如用“前”代替“钱”,用“郭嘉”代替“国家”,用“跪”代替“贵”等。名为谐音,实际上就是错别字,是对汉字的误用和滥用。再加上当前我国网民呈低龄化趋势,如果一直用新异的、流行的网络词语代替正规的现代汉语词语,长此以往,这部分低龄网民受到网络语言的影响,会潜移默化地以为这样使用是正确的,所形成的错误的语言表达方式难以得到根本性纠正,必将对汉语规范产生极大的影响。
第二,泛娱乐性致使表达空洞。新媒体时代,网络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成为了全民性的交际媒介。互联网媒体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泛娱乐化的社会风气走向,也对现代汉语的网络化表达产生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最显著的便是表达空洞化。随着网络化表达的不断流行甚至泛滥,加上人类思维惰性的影响,人们在交流与表达时更多选用网络流行词汇,呈现出空洞化的发展态势。这一现象也被称为“文字失语症”。第一种表现是“词不达意”,在遇到特定情况时,除了用一些“大白话”来进行表达外,无法实现更生动形象的解释与说明,体现了说话者表达能力的弱化。第二种表现是“同质表达”,高度依赖网络热词,如高兴就是“xswl”、伤心就是“emo”、夸赞就是“yyds”“绝绝子”等,仿佛离开了网络热词就无法准确传达出说话人的心情与感受。同质化、表面化、简单化的语言符号,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多元细腻的情感,也使得表达趋于空洞。第三种表现便是“盲目跟风”,从“咯噔文学”到“废话文学”再到“凡尔赛文学”,从“甄嬛体”到“饭圈用语”,每段时间都会有新的网络用语出现,并掀起一股跟风浪潮。在这样的背景下,现代汉语的网络化表达逐渐沦为单纯的情绪宣泄与社交媒介,无法为说话者提供进一步思考、升华的机会与空间,表达空洞化现象也随之产生并愈演愈烈。
第三,强社群性造成交流障碍[4]。网络虽然是面向社会大众的,但在新媒体时代,网络社群也在网络交往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每个社群都有属于自己的网络“方言”,这些“方言”往往具有加密性与排他性,加上“文字失语症”的影响,人们往往只会选择自己熟悉且新潮的语言来与社群内部成员进行交流,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各网络社群内外成员的交流障碍。以“饭圈”为例,即粉丝网络社群,因其自身的年轻化、娱乐化特征,该社群语言尤其是词汇系统更新换代极快,且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如“蒸煮”(表示“正主”,即偶像本人)“空瓶”(表示“控评”)“墙头”(表示一个粉丝同时拥有的好几个偶像之一)“zqsg”(指“真情实感”)等词,如非该社区群成员,一般无法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不同社群的独特表达方式,造成了网络交际的交流障碍。
三、新媒体时代现代汉语的规范路径
(一)发挥新媒体作用,加大宣传引导
首先,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规范网络语言的使用。网络平台是网络语言传播的基本媒介。因此,要规范现代汉语的网络化表达,就要从源头上阻止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网络语言的传播,保障符合标准规范的网络语言的使用和发展,从而不断提升网络语言的应用价值。可以根据《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通用规范汉字表》等国家有关语言文字的标准与规范,建立大规模、开放性的“网络语言语料库”,收集并筛选现代汉语的各类网络化表达,并将符合规范的部分收录其中,对网络语言中的谐音字、变形字、异体字等不够规范的词汇进行规范化改造后再收录,以供广大网民使用。新媒体平台可以开发和使用语言筛选、智能识别等技术,对错误的以及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网络化表达进行关键词屏蔽,并在用户编辑或发布信息之时,自动审核内容中是否含有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词句,对其进行错误提示,并根据“网络语言语料库”提出规范表达的修改建议。
其次,适度吸收网络化表达进入现代汉语体系。语言在本质上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必将随着人们的交际需要而不断变化发展。现代汉语要想更好地巩固和发挥自身的交际工具作用,取得新的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要接受和吸收新事物,即日渐流行的网络化表达,在变化中求生存和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交际需要。适度吸收网络化表达进入现代汉语体系,使符合现代汉语规范且充满生命力甚至已经约定俗成的网络语言真正被社会主流所接受,如被收录进入《现代汉语词典》、被官方媒体在报道中应用等,也有助于语言使用与语言研究、语言规划等环节和领域的和谐统一。
最后,借助新媒体技术大力宣传汉语文化。如通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以及小红书、微博等网络分享平台等发布推广现代汉语定义、用语规范、现代汉语小知识以及推普主题动画等相关内容,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极大的受众面和用户粘性,潜移默化地宣传汉语文化。
(二)开展规范化治理,加强监督监管
一是建立健全网络用语监督管理机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网络用语监督管理机制,并加大对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网络化表达的引导和处理力度,加大对制造和传播不良网络用语行为的惩罚力度,视具体情况开展批评教育甚至实施行政处罚;同时可以设置奖励机制,对在网络化表达中自觉使用规范现代汉语的行为提出表扬和支持。此外,还可以尝试建立网络用户之间的现代汉语规范表达监督管理机制,鼓励网络用户互相提醒、互相监督、互相规范,充分发挥网络用户的主观能动性,突出用户群体在现代汉语网络化表达规范与汉语文化传播环节中的主体作用。
二是加强网络法治建设,完善语言文字法律法规。我国现行的专门的语言文字工作法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扫除文盲条例》《幼儿园管理条例》等法律及条例中也有“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等相关规定。然而,在网络新媒体高速发展的现今社会,网络语言的发展瞬息万变,现行的网络语言规范相关的法律法规仍无法满足当前规范现代汉语网络化表达的实际需要,部分不规范、错误甚至低俗的网络化表达未能得到有效的管理与控制。与此同时,网络表达所具有的非现实性特征,大大增加了网络化表达的监管难度,仅仅依靠各互联网平台自身的规范算法与屏蔽技术,依然很难真正有效实现现代汉语网络化表达的监管目的。因此,立法机关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加强网络立法,为新形势下网络语言生态治理与网络表达规范制定针对性的科学有用的法律规范与制度保障。
三是加强对网络语言的改造与运用。可以建立专门的国家级网络语言研究机构,加强对现代汉语网络化表达的语音、词汇、语法以及语义和语用研究,弄清楚各类网络化表达的形成缘由和发展历程,并对其未来走向进行科学预测,据此归纳总结现代汉语网络化表达发展的内在规律,为网络语言规范条例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三)提高使用者素养,加大推普力度
重视学校语文教学,规范语言文字使用。大中小学的语文课程的首要功能便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包括识字、写字、口语交际、阅读、写作等。此外,语文课程还具有引导学生发展思维,传播优秀文化以及发展审美能力、涵养文化人格等基本功能,这些功能的实现都离不开对现代汉语规范化表达的教学。因此,大中小学校都应该重视语文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语言文字观,正视网络化表达与我国主流语言文化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性,自觉使用和传播正确规范的现代汉语表达,从而不断带动社会面现代汉语的规范使用。与此同时,要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语言文化,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语言,感悟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从而提高语言审美能力,形成正确的语言观。
开展规范使用现代汉语的主题宣传推广活动。可以利用线上线下两种宣传渠道,通过视频、动画、图片、文字以及情景剧、演讲、辩论等多种形式,面向广大网民及市民开展规范使用现代汉语的主题宣传活动,在此过程中宣传推广《汉语拼音方案》《通用规范汉字表》等我国有关语言文字的标准与规范,提高大众的语言辨别及审美能力,引导社会大众在网上交际及日常生活中自觉使用规范的现代汉语网络化表达。同时,要大力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工作,严格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相关要求,面向广大学生及市民、网民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工作,向社会大众推广普及普通话和规范汉字,进一步推动现代汉语网络化表达规范工作的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