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生长理念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探究
2023-04-18陈燕宾福建省南平市第七中学353000
陈燕宾 (福建省南平市第七中学 353000)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方向,强调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眼光观察、思考、表达现实世界。同时,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的要求。生长理念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与新课标的理念相契合,旨在提升学生的能力,培养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可以基于生长理念的内涵,以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合作者的身份,科学地组织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主动探究、独立思考、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等过程中,实现自然、自由、自主地生长。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包括探究式学习、项目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师的角色需要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激发其学习兴趣和自主性。通过贯彻新课标和生长理念的要求,可以改变数学课堂的传统模式,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一、生长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内涵
生长原本是生物学中的概念,主要指生物体在一定条件下的数量增加、体积增加、功能完善、能量积累等过程。在教育领域,对于生长的理解是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课堂环境的助力作用,使学生在知识、结构、综合能力、思维、学习情感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学生的自由、自然、自主的生长。
生长教育理念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初期杜威就提出了“教育即生长”的理念,倡导在实施教育时应让儿童主动找到或者发明答案。陶行知先生也认为“教育应使学生向上生长”。可以说,最为理想的教育方式,就是将学生视为一粒种子,给其提供外部环境,使其在良好的环境中像植物一般自由、自主、自然生长。
生长理念的内涵与新课标的要求高度契合。在基于生长理念的课堂中,教师明确教育的目标,敢于为学生提供平台与空间,让学生在思考、交流、实验中进行创新性学习。这种课堂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和思维的发展,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唤醒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感受学科的魅力,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从中获得素养的提升和发展。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通过知识问题链帮助学生逐渐构建知识体系,同时拓展知识的维度,真正实现学识的增长。
二、运用生长理念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
1.找准知识生长点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建立高效的教育活动,教师需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只有明确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准确捕捉新知识的生长点,教师才能以此为出发点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生长”过程,使新知识与旧知识有机融合。通过课堂实践的经验发现,即便是相同的教学活动,只要起点不同,教学结果就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基于生长理念的内涵,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师必须深入进行学情分析,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构成,准确找到知识的“生长点”。
以人教版八年级上“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为例,在设计准备阶段,基于生长理念,教师展开了对学生已有知识体系的分析。考虑到学生之前已经掌握了“全等图形”和“全等三角形”相关知识,这一节课的任务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推进“定义到性质”的教学。同时,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的探究,教师结合之前学过的“平移、旋转”等知识点,使学生在已有数学知识的基础上逐渐进入新知识的学习过程。通过这样的设计,基于“生长”理念,立足于知识的内在联系,教师促使学生在旧知识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探究新知识,既保障了教学的顺利进行,也让学生在最适合的学习“生长点”中,实现了自由、自主、自然的学习生长。
2.基于问题探究促进生长
问题在引领学生参与课堂、进行探究中起着关键作用,也是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生长理念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无疑是灵魂,能够推动学生逐步提升,在感知、思考、感悟和体验中自然获得知识、能力和思维的成长。因此,基于生长理念的内涵,初中数学教师在构建高效课堂时,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立足于教学内容,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串,以建立生长式课堂。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关于“一次函数”中有关“图像”的教学中,考虑到生长理念的内涵,教师采用了问题引导的教学模式。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基于新课标的要求,从上一节正比例函数图像的内容出发,科学设计了问题链。
问题1:根据上节课所学的正比例函数图像,猜想一下“一次函数”的图像是否也是一条直线? 并根据正比例函数图像,画出y=-2x+1的图像,对猜想进行验证。
问题2:画出y=-x和y=-x+b、y=kx(k≠0)和y=kx+b(k≠0)的图像,并对其位置关系进行探究。结合函数图像分析,思考y=kx(k≠0)函数图像所经过的象限。这一个问题旨在引领学生理解一次项系数k和函数图像、图像所经过象限的关系。
问题3:画出函数y=2x+6、y= -x、y=-x+6、y=5x的图像,并回答:(1)y=2x+6和y=-x+6、y=2x+b和y=-x+b图像的共同点。思考y=kx+b(k≠0)图像是否经过定点,并对这四个函数图像进行分类,思考“一次函数”增减性和k之间的关系。
通过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问题链的引导,使得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经历问题思考、问题探究与问题解决过程,最终完成“一次函数图像”知识的建构,并从中获得思维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3.基于生活场景促进生长
生活是数学生长的“土壤”,也是数学知识的最终应用。调查显示,数学学科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蕴含丰富的数学素材,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养分。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素养观察现实、分析、表达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基于生长理念构建高效数学课堂时,教师应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引导学生在生活场景中完成知识、思维和能力的生长。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课题学习: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教学中,教师以生长理念为指导,采用生活化教学模式,设计了实践活动主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学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对体质评估数据进行调查和搜集,按照学号、性别等标准整理数据,使学生在整理数据中体会其顺序性。接着,教师指导学习小组学生对整理出的数据进行描述、总结和归纳,完成数据的多样化分析。最后,学习小组撰写调查报告。通过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完成了数学知识的生长。在数据分析中,学生明确了影响体质健康的因素,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促使学生综合素养得到生长和发展。
4.基于启发探究促进生长
基于生长理念的内涵,学生的成长必须是自主、自然、自由的。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科学设计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启发和引导,促使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使其深入理解数学本质,从中获得综合性的成长。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优化整个教学方案,使数学课堂变成一个探究的活动。以人教版八年级上“探究三角形全等条件”为例,教师根据生长理念的内涵进行了优化设计: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尝试画出与已知三角形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要想画出这样的三角形,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部分学生受到知识、能力和思维的限制,难以下手。为此,教师持续引导,并向学生布置任务:只明确已知三角形的一个角和一条边,是否能够画出相同的三角形?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画图和摆放的方式,通过多种验证得出结论;接着,教师逐步增加条件,引导学生从“两条边、两个角、一个角和邻边、一个角和对边”等四种情况出发,通过不断的画图和摆放探究学习,最终发现:只有在直角三角形中,当斜边和直边相等时,才能画出全等的三角形;随后,教师进一步增加探究条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最终得出边边边(SSS)、边角边(SAS)、角边角(ASA)、角角边(AAS)判定定理。通过这样的优化设计,将数学知识的学习转变为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在探究中逐渐内化所学知识,促进思维和能力的全面成长。
5.基于自主学习促进生长
基于生长理念的内涵,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需要遵循新课标的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实现生长与发展。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勾股定理”的教学中,教师基于“勾股定理”的研究对象和历史发展,为学生设计了微课视频,并提供了两个学习任务单。
任务一:相传在2500年前,毕达哥拉斯就在地砖图案中发现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接着为学生呈现了一幅地砖图案,其中由等腰三角形拼接而成,引导学生尝试探究其中隐藏的数量关系。
任务二:在任务一的基础上,从等腰直角三角形中进行拓展和延伸,使其推广到任意直角三角形中,探究这一结论是否依然成立。
通过任务单的引导以及相关资料的支持,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完成了“勾股定理探索”学习。这一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促使他们在自主学习中获得了综合性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学生的自由、自主和自然成长。
三、结语
生长理念与新课标的要求相契合,更加注重学生的自由、自主和自然成长,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关注新课标的要求,基于生长理念的内涵,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起点,利用问题探究、生活场景、启发性探究和自主学习等环节,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真正实现新课标下的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