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略读课文要素浅析
2023-04-18山东省滕州市实验小学277500
陈 夏 (山东省滕州市实验小学 277500)
略读课文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需要正确引导学生对略读课文的阅读要素进行提炼和挖掘,以提高学生课文认读能力、理解分析能力以及鉴赏评价能力,进而为阅读水平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一、问题引导, 激活思维
不同于精读课文,略读课文的课堂教学时间较短,教师对其所花费的精力相对较少。这就需要引入一种简便快捷的方法,让学生快速掌握略读课文的阅读技巧。问题引导式阅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提炼课文核心思想,并且能够激活学生阅读思维,使学生对略读课文的行文脉络、故事梗概、创作手法产生更加深刻印象。基于此,教师在讲授略读课文时,应当结合课文核心思想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精心设计一些具有引导性与启发性的问题,然后,给学生预留足够的阅读、分析、思考、讨论时间,让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寻找一条能够快速解决问题的路径。这对个人阅读水平提升将起积极促进作用。
以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略读课文《小虾》为例,这是一篇描写小虾生活习性的叙事性散文,作者通过对小虾吃食、打架等细节的描写,突出了小虾有趣、脾气暴躁的两个特点,抒发了作者对小虾的喜爱之情。为了快速提炼出这一核心思想,在授课前,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在作者的笔下,小虾被描写得栩栩如生、可爱至极,为什么作者能够将这些细节内容描写得这样生动具体?”这一问题提出后,学生将很快进入阅读状态,并通过对每一个段落、每一句话的细致分析,来探究问题的根源,寻找解决问题的线索。比如,有的学生发现课文当中出现这样一段话:“我想让它们在水缸里生活得更快乐些,就和阿成哥到小溪里采了一些金鱼草,拾了些石块放在缸里。”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喜爱小虾,小虾快乐,作者也快乐,而小虾不快乐,作者也会不开心,因为这种对小虾深深的喜爱之情,才促使作者去更加细致观察和了解小虾的生活习性与一举一动。在这一问题启发下,学生能够准确将“作者对小虾的喜爱之情”这一核心思想提炼出来。
问题导入在提高学生阅读水平方面,能够产生以下积极影响:第一,问题的针对性使学生明确了阅读目标。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略读课文,理解难度与创作深度有所不同,有的课文运用的语言文字生涩难懂,并且诠释的寓意、阐述的道理往往隐匿在课文当中。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学生会像“无头苍蝇”一样,失去方向感,阅读过程也只是敷衍了事。而在针对性问题引导下,学生可以直接将问题作为探寻课文核心思想的一条线索,随着思考与分析进度的推进,课文核心思想也会逐渐清晰。第二,问题的适用性激发了学生主观能动意识。教师提出的问题往往与略读课文的主题及内容息息相关,学生在阅读课文前,并不了解课文内容,而在问题引领下,学生能够激发好奇心,进而能够主动对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和分析,快速找到问题突破口。第三,问题的互动性活跃了课堂氛围。在问题提出后,教师可以通过师生互动,共同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旦形成了这种和谐的互动氛围,学生的阅读兴趣将很容易被激发出来。
二、团队合作, 达成共识
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根筷子牢牢抱成团。这说明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教师在讲授略读课文时,可以采取团队合作阅读的方法,凝聚众人智慧,来掌握略读课文的阅读技巧与学习方法。首先,将学生划分为4~6个合作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成员人数以8~10人为宜。然后,为各个小组布置一项主题学习任务,让各小组成员通过互动讨论、集体探究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操作可行性较高,在收到主题学习任务后,各小组成员能够快速进入深度思考状态,并在讨论环节将个人观点与想法分享出来。最后,由小组长负责对小组成员的讨论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更为确切、更具说服力的结论。
以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略读课文《梅兰芳蓄须》为例,这篇记叙文通过对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蓄须的故事描写,充分显示他强烈的爱国思想与崇高的民族气节。为了更加深入了解这个故事细节内容,首先给学生预留5~10分钟自主阅读时间。然后,为各小组布置主题学习任务“梅兰芳蓄须意味着什么?”这项学习任务不仅紧扣主题,也是揭示全文中心思想的一个突破口。各小组收到这一学习任务后,应当围绕两个关键要素展开讨论。第一,从京剧专业角度出发。第二,从梅兰芳先生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在明确这两大关键要素后,各小组成员可以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发表自己见解。比如,第一小组认为,梅兰芳先生是“男扮女装”的大师级旦角演员,这一角色不允许留须,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梅兰芳蓄须以后将无法从事戏曲演出活动。另外,梅兰芳先生所处的时代背景是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侵华战争。当时,日本人听说梅兰芳正居住在香港,于是便极力邀请他为日本人唱戏,而梅兰芳为了不给日本人唱戏,不让日本人的计划得逞,便决定蓄须。从这两个方面可以看出,梅兰芳蓄须意味着不向日本人屈膝和献媚,表明了梅兰芳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通过团队合作,学生在阅读和分析略读文时能够少走弯路,而在短暂的时间里便可以提炼出课文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这种方法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每一名学生看问题的视角不同,在对略读课文进行阅读和分析时,会产生许多不同观点,而在这些观点中,有的极具参考价值。如果将这些观点集合在一起,学生将很快提炼出课文核心思想。其次,团队合作阅读是有组织、有计划地对略读课文进行阅读,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小组成员能够明确自己分工。比如,有的成员承担阅读任务,有的承担记录任务,有的承担归纳与总结任务,在这种和谐学习氛围下,学生对略读课文的分析与理解过程也会更加轻松。最后,通过这种方法,小组之间可以相互交换意见,并通过对讨论结果的比对,查找自己所在小组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能够及时纠正错误,以达到持续进步的目的。
三、小组辩论, 激发兴趣
小组辩论是对同一个主题或者话题进行批判性描述与说理性评述,以得出具有说服力的结论。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略读课文内容的印象。教师在设计辩论主题时,需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第一,主题内容应紧紧围绕略读课文的核心思想展开,不得脱离课文内容而设计一些毫无借鉴与参考价值的辩论主题。第二,辩论主题应当带有明显的矛盾冲突,即学生在辩论过程中能够同时形成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辩论观点,只有正方与反方的观点发生碰撞,才能营造激烈的辩论氛围。这对阅读思维能力培养将大有帮助。第三,教师设计的辩论主题应当带有启发性与引导性,即通过对主题内容的辩论与评价,能够明确课文所要表达的寓意,挖掘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以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略读课文《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为例,这篇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是学生能够在不断鞭策与不断鼓励之下找到自己的不足与进步方向,课文通过列举实例,将作者受到鞭策与鼓励之后表现出来的真实情绪描写得淋漓尽致。为了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真实意图,首先将学生划分为两个辩论小组,其中一个小组扮演正方角色,另一个小组扮演反方角色,然后为正反两方设计辩论主题“母亲的鼓励与父亲的鞭策对作者产生了哪些影响”。进入辩论环节后,正方所持的观点是母亲的鼓励可以促使作者再接再厉,创作出更好的文学作品;父亲的鞭策可以帮助作者正视自己,并及时查找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不足,使作者的创作能力能够持续提升。而反方所持的观点是母亲的鼓励是对作者的一种娇惯,作者容易失去自我、得意忘形;父亲的鞭策则相当于给作者打了一针“消极针”,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很容易灰心丧气。在确定辩论主题后,正反两方可以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论据进行深层次加工处理。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辩论效果。比如,正方认为,母亲的鼓励凸显了慈母的本性,只要孩子做的事是对的,母亲便会全力支持,而父亲的鞭策实际上是严父的一种本能反应,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没有取得任何成绩之前便扬扬得意,通过这种鞭策,作者会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父亲的良苦用心。
通过这种辩论方法,对略读课文进行理解和分析,一方面可以快速确定课文的行文脉络与主题思想,在辩论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够积累更多论据。当这些事实依据累积到一定程度后,略读课文当中所隐含的寓意、所表达的情感、所诠释的道理也会一股脑释放出来。这时,学生对略读课文中出现的语言文字的认知水平、理解水平也会提升到新高度。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小组辩论,脑海当中可以快速形成一种理性判断意识。辩论过程越激烈,说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越深刻。尤其对扮演反方角色的学生来说,虽然面对的辩论主题已经与正方观点保持一致,但是还要通过一系列有力的论据对正方观点进行反驳。这就使学生逆向推理思维变得更加活跃,而这种思维意识恰恰是学习略读课文时不可或缺的一种基本能力。
四、结语
问题引导、团队合作以及小组辩论的方法在实践教学当中的有效运用,不仅可以带动和激发学生学习与阅读兴趣,也成为提炼和挖掘略读课文核心思想的突破口。学生在学习略读课文时,应当在教师正确引导下,逐步领会和掌握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并积极借鉴和吸收一些成功的阅读经验,以此来拓宽阅读视野,促进阅读思维品质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