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实效性探析
2023-04-18张向涛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利国实验小学221138
张向涛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利国实验小学 221138)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了小学数学的育人目标,强调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小学数学教师要结合当前教学现状,探索数学课堂改革,推进数学教学活动开展的实效性。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需要聚焦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提升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引导学生探索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要认真研读新课标相关要求,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教学因素致力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提高教学实效性。
一、创新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新课标提出,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深刻反思当前教法中的不足,重视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提升,促使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实现核心素养发展。转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学习体验,抓住学生兴趣及特长,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以认识10以内的数的教学为例,在10以内的数的认识中,教师可以与学生互换角色,让学生扮演教师,给其他同学讲述自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可以扮演学生,进行课堂提问,以此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展开深度思考,从而提升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在比较数的大小时,教师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法,组织学生主动学习,在游戏中,教师随意挑选几个带有10以内数字的名牌,然后贴到学生的身上。当教师要求按照数字从小到大的顺序排队时,贴着名牌的学生要根据自己身上的数字挑选站位。如此反复训练几次,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游戏的趣味性,从而提升主动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具体分析各阶段小学生认知特点,创新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投入数学知识探究中,培养主动学习能力,提升教学实效性。
二、应用信息技术, 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新课标建议教师要重视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以及推进数学课堂的现代化。教师要善于应用信息技术助力数学课堂教学,提升教学实效性。信息技术在知识呈现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它能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重塑并以更深刻的形式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小学数学教师要借助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深度理解数学知识,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以图形的平移教学为例,其中,平移定义及性质是课堂教学难点,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短板。小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力才能突破平移相关难点学习。因此,空间想象力差的学生在理解平移的定义及性质时,就会非常吃力。借助信息技术就可以弥补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教学难点。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播放现实生活中一些比较常见的平移现象,如行驶的高铁、缓缓上升的国旗、运行中的直梯、来回抽动的抽屉、左右推拉的窗户等动图或视频。组织学生认真观察这些现象,从中深度理解平移的定义,总结平移的性质。在信息技术直观展示中,学生在观察中轻松掌握平移的定义及性质,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引入生活元素, 鼓励学生深度探究学习
新课标提出要建构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深度探究学习。
小学数学教师在提升教学实效性的过程中,要重视数学知识的活学活用,利用生活化的内容扩充课堂容量,建构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要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内容入手,给学生提供熟悉的生活场景及现象,引导学生透过生活现象探索数学知识的本质。以认识方向的教学为例,为了引导学生深度探究关于方向表达的具体方法,可以引入生活元素。课堂上可以以学校为中心,引导学生运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词具体描述学校四周的建筑物。学生通过对学校周边事物的认真观察,可以明确说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上的具体建筑,并感悟方向用词的深刻含义。教师还可以布置生活化的作业,安排学生以简易图的形式绘制一幅从自己家到学校的地图。地图上每一处的拐角处都要标注出东、南、西、北的方向指标。这样,学生能清晰地表示出自己家到学校的路线。教师以生活现象带领学生学习方位词,再以生活化的作业指导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创新应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明确课堂与生活的联系,进而提升教学实效性。
四、开展合作探究, 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新课标进一步强调了合作探究学习的重要性,鼓励教师运用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教师要努力建构生本主义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然而,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如果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则会给学生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降低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有助于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弥补个人学习不足。合作探究教学中,学生通过共同思考、相互交流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共同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学习效果。学生在合作中能够增加看待问题的角度,增强合作意识,从而促进数学课堂实效性的提升。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为例,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共同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在长方形和正方形实物观察中,不同学生会有不同的观察角度及思维方式,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比如,有的学生通过直尺测量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有的学生通过折纸发现无论长方形还是正方形,它们的四个角的度数都相同;还有的学生通过比较发现长方形中总会有一组对边比另一组对边长。在合作式探究中,学生能够接触很多新鲜想法,增加看待问题的角度,形成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教学实效性。
五、组织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创新应用能力
新课标提倡要重视综合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升对知识的创新应用能力。要想有效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就要认识到组织实践活动的重要性。教师要提升自身实践活动的设计及组织能力,运用丰富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创新应用。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结合教师布置的任务对数学知识进行系统分析与整理,深度思考运用数学知识能够解决哪些实际问题以及怎样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对数学知识进行创新,从而实现自身对数学知识的深度内化和创意输出。以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教学为例,在这堂课程结束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场以“日常运动状况调查”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可以按照日常运动次数划分经常、偶尔、从不三个类别,并制作成统计表。学生需要统计班级中每位学生的日常运动状况并进行相应的归类。最后得出关于班级学生日常运动的调查表,通过分析,整理相关数据,具体了解班中学生的日常运动状况。结合统计表,学生可以继续探究日常运动的好处。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亲自实践操作验证了统计表的实用性,实现了创新应用能力的提升。
六、落实跨学科教学, 拓展学生综合性思维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打破学科限制,推进跨学科知识融合,拓展学生综合性思维。以关于三角形的教学为例,为了促使学生以综合性思维全面思考探究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可以跟美术、建筑等其他学科相结合,促使学生从数学、美学及建筑的多种角度全面研究三角形相关知识。在探究三角形特点时,可以引入素描中的三角形构图法,通过展示三角形构图法的素描作品,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性质。通过对素描作品的欣赏,学生能够感受到画面的和谐稳定,从而深度体会三角形的稳定性。还可以展示三角形的建筑,如三角形房子的尖顶、埃菲尔铁塔以及其他三角形外观的建筑等。这些建筑物利用的都是三角形的稳定性。通过数学、美术与建筑的跨学科融合,学生能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拓展综合学习思维,推进教学有效性。
七、开展多元评价, 推进课堂教学评一体化
新课标提倡要重视多元化课堂评价的开展,有效推进数学课堂“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教师要深度剖析新课标中关于课堂评价的相关规定,认识到教学评价的重要作用。在课堂上,要具体结合不同教学内容及教学目的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评价。通过多元主体的课堂评价及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助力课堂实效性的提升。教师要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为导向,科学设计、有效实施多元评价,发挥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功能,推进“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落实。
以负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为例,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对教学行为进行全面性评价。课前,可以先组织学生对负数的相关知识进行预习。教师通过数字化平台对预习成果进行检测评价。这种数字化的评价不仅能检验学生自学效果,还能以大数据的形式呈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这样的评价有利于教师针对性教学的开展。在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探索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在合作学习结束后,可以给每人发放一张课堂学习评价表,其中包含对学生学习态度、课堂知识表现情况、合作能力及进步状况等内容的评价。学生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自评,与组内成员进行互评。教师对各小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这种多元主体的评价方式更具全面性、真实性。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深度解读新课标所提出的教育改革意见,聚焦数学教学实效性,科学探究提升教学实效性的具体方法。要立足于数学学科育人教育理念,重点探究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教学方法。还要借助新的教学模式,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推进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