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节日对民族文化认同的价值研究
——以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

2023-04-18夏银珍

文化学刊 2023年12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活动

王 倩 夏银珍 石 凤

民族节日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共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它不仅代表着本民族文化,也是各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石[1],积淀深厚的文化基因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历史记忆和民族文化传承的体现。三江侗族自治县少数民族节日作为凝聚民族精神的集体记忆,是映射民族文化心理的基本特征[2],也是传承民族文化成果的重要载体;同时又是坚定民族自信的有效途径,更是培养对本民族形成的一种认同感,增强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由此产生归属感的过程。因此,对该地区进行少数民族节日与民族文化认同价值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三江县少数民族节日的类型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三江)民族风情浓郁,是拥有116个民族节日的“百节之乡”,其中侗、苗、瑶、壮等少数民族各具特色,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其传统节日源于对自然,对丰收、健康、平安的祈求,后又受到儒、释、道等思想的影响,节日形式、内容和功能逐渐变得多元化、丰富化、复杂化。按节日起源及庆祝形式大致可分为4类,辟邪性节日以独峒镇唐朝村“赶贼节”和鬼节(中元节)为代表,社交娱乐性节日以梅林侗族大歌节和侗族多耶节为代表,运动竞技性节日以富禄“三月三”花炮节和平流斗牛节为代表,劳动性节日以高友韭菜节和高秀红薯节为代表,每一个节日都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底蕴,体现着各民族群众独特的风俗民情,反映了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铸就了民族团结之本,滋养着民族和睦之魂[3]。

二、情感认可:少数民族节日与民族文化认同的关系

(一)民族节日是凝聚民族精神的集体记忆

民族节日以仪式、节庆、风俗等形式集中反映了民族精神与民族情感,在民众生活中不断传递和延续着文化血脉,凝聚起和谐、团结的精神力量,肩负着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职能,对于维护民族统一,增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种传承民族文化最深刻的记忆,民族节日不仅反映了民族文化与现代生活印记,又体现着各个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风俗世情和审美情趣,而且具有凝聚民族精神的作用,是少数民族对外展示自己形象的精神标记。通过内聚共聚的节日活动亲密亲情,增进了友情,和睦了邻里[4],团结了民族,增加了文化认同,为深入发掘民族节日文化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共同体理念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民族节日是映射民族文化心理的基本符号

民族节日作为文化载体,从古到今,从虚到实,以基础文化力量形式给予民族认同,影响民族文化兴衰,关系民族族群和谐与社会发展,映射民族文化心理变化。民族文化心理以文化基因为内核,以文化认同为“疆界”,以人类学的“族群意识”为场域,是族人共同遵循现实规律的体现,民族节日内容越是趋向“求同求稳”,民族文化认同感越强烈越容易达到民族追求之和,而民族包容则是民族追求的最高境界。因此,每个少数民族在实现自身融合发展过程中都有和谐包容的文化认同基因,不同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体现在对本民族节日文化的定义、保护和传承,它们既不能脱离自身的文化传统而生存,也不能与外来文化彻底同化,不仅关系到文化发展的生存土壤、积累养分和发展定位问题,而且还影响着整个民族节日文化的价值建设和精神追求,决定着民族自信心的底气。

(三)民族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成果的重要载体

文化是各民族长期奋斗实践积累的结果,民族节日则是该民族特定发展的文化产物,它以特定的形式表现着民族的灵魂,反映了各个时期少数民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是民族文化符号中的重要元素,是各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宝贵遗产,浓缩了民族文化的内涵精华,承载了大量的民族文化成果与经验。作为民族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少数民族节日记载着对自然、祖先的崇拜,反映了对丰收、健康、平安的祈求,记录了少数民族迁徙发展和生产生活实践,对丰富民族文化成果来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民族节日是坚定民族自信的情感纽带

民族自信包含对本民族节日的肯定和认同,也是对本民族节日文化发展方向的引领。文化自信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程中,是更根本,更深刻,更深厚,更长久的动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日益密切[5],文化多元化时代已经到来,少数民族群众通过民族节日活动,开启民族文化最深层的历史记忆,表达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祭祖感恩、追求和谐,反映勤俭持家、明理守信、团结友善、平等共融的生活理念,展现独特的精神标识、民族自信和家国情怀,承载着民族包容共享、团结进步的美好愿望,构建民族蓬勃发展的精神世界,是增强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坚定民族自信的有效途径。

三、理性认识:少数民族节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民族节日传承形式单一化

民族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蕴藏着民族自信的底气,并以节日歌舞、节日饮食、节日服饰、节日风俗、节日仪式等形式传承文化。作为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与情感交流的活动载体,少数民族节日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受传统思想、地理空间、地域影响等因素制约,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大多都处于自发状态,呈现举办力量薄弱、自娱性强娱他性弱、传统器乐原汁原味演奏普适性弱、节日内涵和形式单一化的特征。缺乏由单一祈福祭祀、体育竞技、劳动丰收转变为多元综合性娱乐活动并存的活动形态。民族节日活动重心还停留在歌舞表演上,内容同质化倾向,形式僵化单一,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和社会对文化认同的需求,缺乏一定的创新性。

(二)民族节日运作模式趋同化

少数民族节日与传统节日相比,“少数民族”的优势更明显,但在运作开发中多由村民自发组织参与,以村寨为单位参加节庆,参与人员结构单一、活动功能单调;对少数民族节日进行统一包装运营,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节日被包装覆盖,节日内容产品趋同化严重,地方特色不明显;过度沿袭传统风俗要求,沿用民间信仰,节日要素结构不合理,形象不突出;节日活动赞助渠道少,投入有限,场地规模及活动人数有限。作为生产生活的组织实践形式,节日运作模式中面临商业化及娱乐化等倾向趋同,民族节日文化活动的运作模式更新,缺乏在“外来碰撞”“本土调试”“自身发展”过程中守正创新,以及如何坚守“文化基因”下拓展少数民族节日文化的创新空间。

(三)民族节日文化内涵时代化

民族节日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有的蕴藏在节日习俗中,有的表现为生活习俗,有的体现在生产实践里。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的进步,少数民族在服饰、语言、建筑、工艺和生活习俗等都有了很大的改变,民族节日活动内容、活动形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在家庭生活、人际关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功能不断发生变化,人们对于具有勤劳勇敢、团结和睦等内在精神文化意蕴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表面,民族节日内容也不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轨,从山歌唱诵、仪式庆典、节庆信息、活动内容等丰富文化谱系,传统节日与节庆经济、生态文明、文化自信、基层治理互动,所折射出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意蕴,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互相渗透、本土与外来相互碰撞、内在与外显相互作用的特征。

(四)民族节日教育阵地服务常态化

发展教育对于国家、社会来说都是重中之重,而学校、博物馆及文化馆作为少数民族节日教育三大阵地,在少数民族节日文化发展传承过程中都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在传统节日庆祝方式上,学校、博物馆及文化馆还没有做到一体化建设,民族节日教育阵地服务呈现孤岛化等问题越来越明显。学校对于少数民族节日文化的传承类型不够丰富;博物馆和文化馆在开展民族节日活动时尚未完全发挥场馆功能优势,只是为民众提供了一个参观文物的场所,其中所蕴藏的文化需要自行探究,书法、绘画、摄影等数字资源以线下推广活动为主。

四、精神满足:民族节日对民族文化认同的价值引领

(一)创新少数民族节日活动形式

民族节日文化的创新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人们的文化认同与民族精神力量,为此应充分利用各种机会,重新审视民族节日活动内容和方式,二元平衡同质化与异质化应用,展现本民族节日文化魅力,继而提升民族自信。抖音、快手等社交娱乐App深入参与大众生活,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感悟和分享欲望强烈,“直播+短视频”“IP+节庆”已然成为一种流行趋势。利用新媒体平台对其进行宣传和推广,为广大群众提供一个了解少数民族节日文化渠道,将少数民族节日活动展示给观众的线上舞台,“壮族三月三”节日活动中,通过空间和场景转换“在线对歌”“民族变装秀”等丰富节日活动形式,沉浸式感受民族的歌舞,直观形象展示民族风情的美;同时借助网络平台以直播的形式开展节庆活动,开展线上主题推广活动,多角度展现民族节日活动内容,向世界传递民族节日风情之美。

(二)转变少数民族节日运作模式

农业社会以农耕为主,很多节日都是跟农神崇拜、农业祭祀有关,伴随着大量进城务工人员的流动,县乡少数民族节日运作就会有参与兴致不高、参与人数减少、参与形式简化等问题。少数民族节日开发运作不能仅仅依靠村寨、政府来举办,更需要文旅、传媒等承办方的大力支持,共同探索时代印记与乡村空间紧密联系、探索地理空间与人文自然的共生关系,同时,政府在开展少数民族节日活动时,要用“乡情+乡愁+乡荣”积极引导当地群众参与其中,有效拉近同宗同源心理距离,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话语权;出台相关政策并培养专业人才以实现少数民族节日正规化和专业化,传承弘扬民族节日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打造地方文化名片,同时有效利用节日传统促进村落社会秩序的良性循环与发展。

(三)丰富少数民族节日文化内涵

文化内涵对少数民族节日发展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三江少数民族节日对民族文化认同的价值优势体现在:节日旅游资源丰富,生态人文环境优良;受城市影响较少,节日旅游后发优势明显;交通条件的改善,地域位置由劣势转为优势。因此,需要个体树立民族意识,热爱并发扬本民族历史和优良的文化传统[6];同时,也要立足本民族文化信仰,支撑丰富民族节日活动内容,避免民族节庆和文化信仰与当代生活脱节,保护好自己的民族特色,避免民族文化在流传中逐步“形聚神散”;打造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的宣传阵地;国家还应完善相关法律规章,打击丑化少数民族节日文化内涵的行为。最后,丰富少数民族节日文化内涵,内在精神的凝练同样重要,凝练少数民族节日中所体现出的团结互助、和谐相处、拼搏向上的精神信念,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四)构筑民族节日教育阵地体系

民族节日教育是个复杂工程,以尊重历史、尊重现实为前提,需要站在教育阵地高度来思考,需要在教育落实力度上对民族节日文化所蕴藏的一切资源进行挖掘和利用。为此要树立“教育观”理念,以国家政策为导向,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功能作用,发挥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开展民族文化阵地建设;加大教育阵地建设工作力度,对学校、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教育阵地以“研学实践”形式,将民族节日文化活动与具体课程有机结合起来,确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同时还要加强教育阵地之间的协同沟通,充分发挥民族教育阵地的作用。

五、结语

少数民族节日记载和传承了绚丽多彩的传统文化,拥有独特的民族魅力和研究价值。以广西三江县少数民族节日为研究对象,基于民族文化认同的视角探究少数民族节日与其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心理的联系,发掘优秀民族文化成果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现代传媒的发展,人们对于传统节日的关注度逐渐提高,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很多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没有得到很好的延续,期望相关理论研究能使更多的人了解少数民族节日文化,加强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保护、推动民族节日内涵式发展、提升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传承和发扬少数民族节日文化。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民族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我们的民族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