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网络意识形态重要论述的必要性及生成逻辑

2023-04-18刘淑艳李美彤

文化学刊 2023年12期
关键词:网络空间网民总书记

刘淑艳 李美彤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其工作成败直接关系到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与政权稳定,归根结底关系到数亿网民的人心向背。习近平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网络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同宗同源,是意识形态在网络虚拟空间形成后衍生而出的思想体系。尽管网络意识形态有其特定的作用空间,但是它同意识形态本身一样,是对现实社会的客观反映。

一、网络意识形态相关概述

(一)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观念的集合,这一概念最早由政治学家特拉西提出。通过综合国内外学术观点,本文所使用的意识形态是在唯物史观的范畴下,作为一种观念上的上层建筑所存在,其本质属性是阶级性。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认知的总和。

(二)网络意识形态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扩大了意识形态的存在领域。网络空间的产生改变了人们的交往形式,网络上人们的交往行为推进了网络意识形态的形成。网络意识形态与传统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网络”这个前提条件,网络从一开始的技术空间到现在的网络社会是由于人和网络之间产生了联系。人们在网络空间通过信息阅读、沟通,通过和网民的互动,将所获得的思想讯息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并作用于现实生活。综上所述,网络意识形态是现实意识形态与网络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具有多元复杂的特征。

二、新时代强化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必要性阐释

(一)核心价值理念: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归根结底需要人民的支持,工作的好坏需要人民的评价,切实保障亿万人民的利益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网络空间治理的基本线索。具体来说,网络空间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可以总结为以下两点。

其一,切实走好网络空间群众路线。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民群众交流交往开辟了新大陆,在新大陆能否走好群众路线,使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成为判断中国共产党网络空间治理工作得失的标准。新时代,亿万人民群众已经融入到互联网大家庭中,“互联网是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亿万网民在上面获得信息、交流信息,这会对他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会对他们对国家、对社会、对工作、对人生的看法产生重要影响。”[2]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听取网民意见,赋予网民较大的权利与政府机关平等对话,充分交流。“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习近平总书记号召领导干部勤上网,多看、多听、多思考,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平台懂民意、知民愿,了解群众、贴近群众,整合有效建议,纠正错误想法,不断革新群众路线这一党的根本工作方法。其二,赋予网民合理追求言论自由的权利。当前,网信事业的发展逐步消解了人民群众的地域性、行业区别以及社会关系圈层的限制,人民群众争取平等发声、言论自由的意愿愈发强烈。但与此同时,发声意愿的强烈必然引起不同的声音,意见分歧、人身攻击等现象随之产生。而且,爆炸性信息的聚集造成了信息开放的假象,实际是营造了一个相对闭塞的信息圈层,存在着缺乏客观性内容的信息壁垒,影响着网民对信息的判断。面对这一现象,2018年4月20—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中提出党和国家要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习近平关于网络意识形态重要论述系列讲话的发表大大改善了我国网络生态,网民言论自由的权利以及全方面获得真实信息的权利进一步得到保障。

(二)明晰斗争形势:网络是新时代意识形态斗争主战场

新时代,不同阵营的意识形态斗争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突破了传统场域,网络空间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因此,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并非一般工作,而是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全局与网络安全全局的大事。

具体来说,网络作为新时代意识形态斗争主战场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成为国家安全前沿问题。在互联网大背景下,国家之间的话语博弈主要发生在网络空间,因而网络空间成为国家博弈的风向标。无论是党、国家、政府,还是人民群众都同处一个网络空间,信息公开化、透明化程度越来越高,人们在便利了解国家信息的同时,也更容易受到不同声音的影响。党和国家若想把握人民群众的思想朝向,从而对外筑牢国家安全前沿,对内维护国家政权稳定,就要打好网络空间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和领导权。另一方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关键在于技术斗争。网络平台是依托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例如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建立起来的,这是经济基础在互联网空间的具体表现。网络意识形态则是适应网络空间经济基础发展起来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内含了社会属性和技术属性的统一。其中,与传统领域的意识形态相比,技术属性是网络意识形态最为鲜明的属性。一是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依靠技术。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使用的“武器”与传统场域意识形态斗争有很大区别,依靠的是先进的信息通讯技术。我国的芯片技术、传感器技术等颠覆性技术发展落后于世界领先水平,导致我们经常被动挨打。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自立自强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任务,我国在非对称加密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卡脖子”现象得以缓解,在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中拥有了更坚实的技术保障。二是网络意识形态的技术属性创造了网络“意见领袖”。在网络空间,人人都可以作为“传声筒”,既可以是信息源,又可以是信息终端。在个体话语权不断扩大的过程中,网络“意见领袖”会创造一个信息圈层,“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吸引大量网民围观、引起舆论蜂起,成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爆发的‘助燃剂’”[3]。在这一圈层中,某一观点的影响力会被无限放大,其他观点会遭到排斥或挤压,进而引导舆论走向。因此,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团结宣扬正能量的网络“意见领袖”,严厉打击由错误思潮包裹的网络“意见领袖”,不断净化网络空间,弘扬主旋律。

三、习近平关于网络意识形态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一)习近平关于网络意识形态重要论述的理论逻辑

习近平关于网络意识形态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以往国家领导人关于意识形态的论述的继承和发展。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赋予了意识形态十分丰富的内涵和关键的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虚假意识形态的严厉批判,建构了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理论,提出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著名论断。作为社会意识范畴的意识形态被马克思和恩格斯界定为观念的上层建筑,其生产和发展与社会物质生活息息相关。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意识形态生产的基础是国家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因此,我国十分重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意识形态建设。同时,“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4]。对统治阶级来说,“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5]。由此看出,意识形态对培养被统治阶级的政治认同起到关键的作用。

另一方面,以往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在思想领域的引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领导人一直都十分重视思想建设。实际上,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意识形态建设就成为党的核心工作之一,表现在宣传思想工作以争取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在革命与建设实践中,毛泽东强调“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6],我党从组织建设、军队建设、统一战线等方面开展意识形态工作,号召共产党员、人民军队、人民群众以及其他革命阶级强化共产主义信仰。改革开放以来,从邓小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到江泽民要求在各部门加强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再到胡锦涛强调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指导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唯一科学理论,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一脉相承。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党中央对我国互联网发展进行了科学研判,适时出台《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强调“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加强互联网宣传队伍建设,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7]。由此看出,他们在各自时代结合我国思想建设的实际情况形成的意识形态建设理论为习近平网络意识形态重要论述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来源。

(二)习近平关于网络意识形态重要论述的历史逻辑

我们认为,习近平关于网络意识形态重要论述的形成可以从初步提出、轮廓形成以及系统阐述三个阶段进行梳理。首先,初步提出阶段主要集中在2012年到2014年的系列讲话,这时期的显著标志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网络的重视以及不断要求改革互联网领导管理体制。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掌握了信息技术就是掌握了新一轮技术革命,才能在新一轮发展浪潮中掌握主动权。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分析我国网络空间管理形势的基础上,提出要加强对网络空间的管控,无论是党和政府,还是企业、社会以及个人都要参与到网络空间治理之中。着力加强各主体、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水平,全面提升我国互联网管理水平。

其次,轮廓形成阶段主要集中在2014年到十九大前夕。在此期间,习近平总书记除了重视互联网的重要性和加强网络空间管理体制改革之外,还在利用信息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网络事业等方面发表了重要论述,从多个方面阐述了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将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融入网络文化建设。他充分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以人民为中心,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让我国网民自由地在网络空间发表言论,不断适应大众的网络需求。人民满意是习近平总书记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最后,系统阐述阶段主要集中在十九大以后。在此期间,网络强国的战略构想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脑海中勾勒出来,而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成为建设网络强国的内在要求。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指标,网络强国战略一经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就将其摆在突出位置谋篇布局。在领导体制方面,将中央网信领导小组改组为中央网信委员会,组织机构由繁到简,工作协同能力由弱变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网上网下同心圆治理新格局的科学论断,明确了党委、政府、企业、社会、网民“五位一体”的网络空间治理新主体,将“一带一路”与网络命运共同体建设深度融合,提出了网络空间全球治理观。

(三)习近平关于网络意识形态重要论述的实践逻辑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创新理论,习近平关于网络意识形态重要论述的形成根源于实践。中国在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建设实践为习近平关于网络意识形态重要论述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的合作和交流日益密切,网络的便利性得到极致发挥。某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网络空间这一新的场域企图对我国进行更深层次的意识形态渗透,“千方百计进行破坏和干扰,甚至试图发动‘颜色革命’,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颠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8]。对此,我们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固意识形态防线,敢于和西方主流媒体进行话语碰撞,抢夺国际话语权。另一方面,互联网在我国快速普及,网民数量激增,积极引导人民群众的思想是保持中国共产党长期稳定执政的关键。

四、结语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乎到我国的持久发展。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了,意识形态工作开展得好坏,关乎到国家前途、民族团结和人民生活。习近平关于网络意识形态的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必要性和生成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为新时代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网民总书记
共建诚实守信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探讨
总书记的告诚
论网络空间的公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