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地域集市文化传承与创新性发展研究

2023-04-18孟伟伟

文化学刊 2023年12期
关键词:李村大集集市

孟伟伟

在《周易》中有“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的记载;在《五杂俎说》中就集市的形态和名称进行探讨,“岭南之市谓之虚。西蜀谓之亥。山东人谓之集”。四面八方涌入的人流、各式各样的摊铺、琳琅满目的商品、劳作的手艺人、市声鼎沸……共同构成了中国社会乃至传统文化的一个鲜活图景。在传统认知中,赶集成为城乡各地人们的一项日常社会活动,集市所依托的物理空间则凝缩了地方的过去、现在、风俗、语言符号以及代表性的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的交流实践,为城乡居民搭建了经济文化互动的平台。

现代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经济发展、人口急剧膨胀和城市扩张,使得城市面貌发生着巨变。现有城市肌理遭到破坏,千城一面;传统特色的生活方式与文化逐渐消失;形式单一的商业空间(超市、商场、农贸市场等)逐渐取代集市的作用。传统集市正在经历由大型现代化商业空间兴起带来的衰退,面临着发展的十字路口,也加速了城市居民对传统生活状态记忆的丧失、城市文化的割裂以及邻里隔阂[1]。

以人为本是城市发展的规律,也是城市更新的设计哲学,开展包容式城市更新,有效解决空间秩序与人的感知的应答关系。城市集市是城市环境中人类和谐共处的原生模式,记录了居民日常生活中以交易为中心的公共空间变迁,也是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的表达,具有重要社会价值。城市生活需要“阳春白雪”,也需要“下里巴人 ”,为集市空间留有余地,让传统文化记忆延续。

一、研究综述:城市集市研究学术史回顾

在城市“革命”的如火如荼进行下,居民对城市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诉求。在城市建设中进行自我审视,开始关注到“乡愁”“价值建设”“城市温度”“地方文化”等诉求点,人性化构筑城市公共空间,合理提升“生计”“生活”的布局和质量。有关集市的研究由经济功能转向、文化、空间形态、历史变迁等多元化,更是吸引了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等多学科的关注。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人类学家施坚雅将中心地理论运用在集市研究中,并在中国乡村集市开展深度研究,论证了我国 1900—1960 年乡村集市的现代化演变过程,建立市场共同体理论,分析了市场与社会结构、市场与社会习俗、市场与交通、市场与地理状况的内在关系,指出现代化的发展,尤其是现代交通的发展,对基层市场造成致命打击,基层市场就会被排挤并消亡。

另外也有学者开始关注集市空间的社会意义和城市集市中使用人群及社会属性。索菲·沃森以城市集市为研究对象从城市集市空间使用者角度客观还原了他们在城市集市空间中的日常生活,指出城市集市空间社会性价值。克劳福德指出“非正式的”的商业活动会使得人口集聚,为社区注入新活力,重塑日常公共空间的场所精神,被赋予地方意义,成为驱动“社会流动”的催化剂。

(二)国内研究综述

通过对国内集市研究方向的文献梳理发现,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庙市之史的考察》一书中介绍了对集市的研究。后续多学科专家对集市研究集中于乡村集市,分别从集市的发展脉络、演变等方向,功能、治理、空间结构等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在研究集市的功能变迁时,尹建东在云南边境集市考察发现,云南边境集市虽然部分延续着传统“基层市场”体系的结构特征与经济交换、社会交往的功能,但在边疆地区市场经济发展、城市化高速推进和小城镇建设推广等一系列城乡社会经济变革的深刻影响下,云南边境集市的结构功能正在发生着明显的现代转型。一方面集市的时空结构在现代性变迁过程中得到重塑;另一方面,集市的传统经济功能在渐趋减弱的同时,又呈现出社会文化功能不断增强的趋势[2]。任轶桐指出除了经济职能与文化职能,集市还具有提升人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促进社会稳定的作用。

在探讨集市在城市空间的重要性时,王岩研究了唐山集市与城市互动发展,集市的形态与规模等空间特征,是“补偿机制”和“惯习延续”的外化表征。潘颖、丁奇认为城市集市的发展需保留现有功能,将现代化需求和传统特点结合,有助于营造多功能城市空间。

另外一些学者从集市文化角度探讨传统集市的社会价值和地方性研究。马品磊、刘剑凡等指出集市文化的聚集、文化融合、生活交流的作用,是“城市之魂”也是城市活力的良好载体。高芙蓉指出在现代化进程中对集市文化景观进行活化保护,传承和有机更新[3]。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对集市变迁、功能、文化的研究不断被丰富、完善。在城市化、乡村振兴背景下,集市的发展走向是重要研究课题。在注重文化保护的前提下,如何与城市更新发展有机融合呢?

二、集市历史的“活化石”——李村大集

(一)李村集市的基本情况介绍

1.文化溯源

关于李村大集最早见于文字的记载,是明万历《即墨县志》,其建置篇载:“市集,在乡十二。李村,在县南六十里。”据载,当时李村区有名的市集有李村、枣园、沧口、浮山所、流亭、华阴在即墨县境,与李村区毗连,附近的胶州人也在此购买所需。

早在明代后期李村就是声名远播的集市重镇。它位居青岛建制之初时的大陆中心点,雄居李村河中段;到清末后期,李村大集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辐射力强,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进步。在李村的居民中间一直有一个“聚宝盆”的传说。传说中描述李村河滩下埋藏着一个破锅状的聚宝盆,所以当年的李村大集才如此红火,人人进市都会发财。“聚宝盆 ”的传说进一步印证了李村大集对老青岛人的重要性。在人与人的不断交流中,文化发展不断壮大,李村大集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大集会。

2.青岛城市发展与变迁的见证者

长期以来,由于李村河底“天天市”占用泄洪通道经营,防洪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消费安全等问题突出,被省、市列入重大安全隐患。每逢集日,大量的客流、车流涌入,给本已拥堵的李村中心商圈带来更大交通压力。青岛李沧区“十三五”规划,重点对李村河中游开展整治提升工程,依托李村河中游整治工程和李村河全面维修工程等两大工程,百年大集变身生态景观河,还原李村河的生态美景。为照顾居民们的“赶集风俗”,搬迁后的李村大集以崭新的面孔展现在新一代面前,见证着青岛的城市变迁。

3.地方传统文化生活公共空间

具有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民俗是人们世代相传的文化事项。生产劳动者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地方特色,人们在进行商品交换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当地的风土人情。集市上的传统的手艺、民俗表演,例如:理发摊、吹糖人、崩爆米花……与现代化的商场相比较,带有浓浓的乡土情。李村集市展示了传统商贸与文化融合发展的良好形态,给居民提供了一个地方传统文化生活公共空间,也是青岛文化的一种独特表达[4]。

(二)城市居民对李村大集的认知评价

在调研过程中,笔者通过问卷进行随机采访,进一步了解当前状态下,地方居民对于所在城市集市的感受和评价,了解其存在于城市,对于城市居民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对集市文化进行全方位的解读。(1)物美价廉,品类丰富。在询问赶集缘由时,有 82.7% 的居民认为集市商品价格优惠,54.05%的居民认为集市距离家近十分便利,50.27%的居民认为集市中的商品种类齐全,可以满足居民一站式购买需求。其中,集市除了贸易经济活动外,还具有休闲娱乐功能,特别是节庆日的民俗节目表演。(2)产品质量有待提升,管理还需规范。在对集市存在的问题调研中,居民反映集市中产品同质化占比 40.7%,特色不够鲜明占比 37.79%,市场秩序混乱占比 56.4%,年轻人受众低占比 54.07%,宣传渠道少占比 45.35%。(3)传承保护,意义深远。76.22%的居民认为集市是外地游客与本地居民进行文化交流的场所,62.7%的居民认为集市可以带动当地旅游业和经济发展。(4)价值凸显,获得感强。调研数据显示,63.78%的居民认为集市可以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居民在赶集中不仅是满足物质需求,其他诉求也能得到满足。比如:65.41%的居民认为赶集能更真切地感受到城市生活中的烟火气,57.84%的居民认为赶集也是一种找寻儿时乡土记忆的行为。

综上所述,菜市场、超市、商场 这种组织形式无法取代集市在居民的心理地位,城市集市活动的主要功能是贸易经济,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这也就对当前的“千城一面 ”,功能单一、丧失其原有人文性的商品空间提出新要求。城市集市存在的交通阻塞、人流拥挤、停车位缺少、空间布局混乱、安全治理等问题,也是居民比较关注的方面,这些问题是当前城市集市与城市更新发展中的矛盾所在,亟待优化解决。

三、文脉延续下的“大集”与城市更新的融合发展

当前城市大集发展主要集中于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但是在城市更新、旧城改造、现代化综合体兴起的背景下,随着交通、物流网的完善,城市大集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式微的境遇或转化为现代商贸市场。以青岛李村大集为典型案例研究发现,传统大集仍以原生或转型的方式存在于现代的经济体系中,在构建社会资本、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就业等方面发挥作用,同时,居民对集市的接受和依赖度高,甚至发展为地方文化宣传的窗口,那么其存在就有很强的现实必要性[5]。所以我们不禁思考,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城市大集的发展既要保留传统功能,也需要满足城市现代化发展要求,在当前城市转型发展期,城市大集该如何融入城市,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空间,实现融合发展。

(一)重视集市贸易的发展

从经济层面,大集具有城市商业体系的经济补充作用,是连接城乡之间的经济交往纽带。城市集市虽在一定程度满足了居民的日常需要,但是在调研中发现集市上仍存在产品质量有待提升、市场规范约束力不足,缺乏监管等现象。所以,解决城市集市存在的固有问题,是当前城市集市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第一,摊贩的权益保障、卫生保障、租金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规范发展。第二,加强市场监管,规范交易行为。其中对于集市的缺斤少两、强买强卖、打骂等现象要杜绝。第三,严格把控产品的质量,对于三无产品、劣质产品等一律查处,拒之门外。第四,对于地方性的特色产业,设置宣传、推广窗口,比如:泊里红席、王哥庄鲍鱼、红岛牡蛎、鳌山卫海参等,从而促进农村初级市场向城镇化转型,扩大居民收入。

(二)完善基础配套,拓展经营思路

为进一步给居民和游客带来良好的体验,对于城市大集的基础设施和卫生环境、交通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提升。比如修建棚架、货架,卫生清洁、绿化等方面,充分利用空间,美化环境,改造绿色集市。借助互联网信息化平台,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安全救急服务。其中,在调研中,还发现赶集主体多为老年群体,可适当配备适老设施,开展助老服务。除此之外,青岛市的集市特别是年集,政府部门与青岛交运集团进行合作,发行循环班车、直达班车,以达到“引流”,保证居民和游客的参与。加强与地方高校合作,开展志愿者服务和社会服务,资源共享。

(三)赋能“城市大集”,促进多元化经营

城市大集作为城市零售经济的补充,其优势特点在于商品的丰富与多元,这也是其吸引消费者特别是年轻消费者的特质。因此,集市内的经营内容重点在“多”,除了传统的农副产品及衍生品的销售,还可以吸纳诸如各类美食零食、饮品店、娱乐设施等。政府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宣传招募各式小微经营者,拓宽城市大集的经营形式和经营内容,以更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这些第三产业营业项目既可以是周期性的,也可以是常驻的。在休市时城市大集的区域可以作为普通商业街,在开市时,多样化的经营商铺又成为集市贸易的配套。

(四)城市大集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有机结合

集市作为地方文化的载体,需要政府引领和扶持,借助艺术表达、文化推介使市集展示在地文化与本土特色。将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俗资源、当地自然资源、特色资源融入集市,增加集市的文化味,开发旅游新产品。将传统集市与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有机结合,打造有文化内涵、有故事的集市,进而发展成为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街区,以利于文化传承和保护,形成文化大餐,从而找到集市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打造城市集市公共空间

后城镇化时期城市更新归根结底是追求“以人为本”的城市生活,业态的高端化、建成环境的美观 化、管理科技化、氛围的文艺化是城市更新的一整套“组合拳”。随着集市文化的复兴,在城市更新中碰撞火花,带动了其周边业态提升和环境改造,成为激活整个地区经济与社会活力的重要引擎。所以,在城市规划中,要辩证地对待城市集中式的留存并进行现代化更新。比如,要加强公共文化性的引导,策划集市专题活动,鼓励创新性产品的售卖,打造城市集市公共空间,进而实现传统集市文化和城市现代化的有机融合。

猜你喜欢

李村大集集市
Capturing Shandong’s evolving market culture on camera山东莱州大集:喧嚣远去,记忆归来
久旱的日子
新时代的农村娃“赶大集”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热闹的集市
探访于山“相亲集市”
动动脑,永不老
逐梦路上奋楫行
——潞安集团李村煤矿建设集约高效现代化矿井综述
热闹的集市
热闹的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