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述泉州瓷帮古道的遗产价值
——基于瓷帮古道调查研究

2023-04-18陈锦山

文化学刊 2023年12期
关键词:德化永春古道

陈锦山

一、泉州瓷帮古道概况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泉州港日渐繁盛,陶瓷成为大宗出口商品,刺激泉州各个地区大兴窑业,其中以德化为最。然而德化地处泉州西北部,“闽中屋脊”戴云山麓,境内多山、多河流深谷,交通极其闭塞。德化人民通过肩挑、担扛、船载等方式,走出一条纵横泉州大地的陶瓷之路,被人们称为“瓷帮古道”。

笔者所论述的泉州瓷帮古道,主要是集中在德化南部,即永德古道,主要沟通的是德化、永春两地,德化所生产的陶瓷商品从德化运输经永春到泉州港都必须翻越险峻的山路才能实现海上丝绸之路的远航[1]。据《德化县志》记载:“民国以前,德化至永春……从县城经高阳、铺仔、过草垵,出虎豹关,至永春剧头铺,长15公里,宋乾德二年(964)建成驿道,现古道尚存[2]。”根据文献记载,结合实地调查情况,我们可以梳理出德化陶瓷外销的运输路线:从德化县城出发,然后穿过高阳村,出虎豹关,入永春,在永春五里街上船,沿桃溪顺流而下,过东关桥后顺晋江抵达泉州[3];或肩挑至五里街石鼓镇,经东关桥,翻过五台山,到南安,再入泉州。瓷帮古道以青石或花岗岩铺砌而成,宽度和长度大小不一,但无一例外表面均圆润光滑,乃是千百年来商旅往返、瓷帮挑夫踩踏打磨留下的历史痕迹。

二、泉州瓷帮古道形成的原因

瓷帮古道的形成由多种因素促成,在人民群众的辛勤劳作下,在地方政府的保护下,依托泉州港的发展繁荣,瓷器源源不断地通过连接各个窑口和港口的瓷帮古道,输出山区内陆,输往东南沿海,成就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

(一)泉州港的兴起促进德化陶瓷产业的发展

泉州枕山面海,历史上与许多国家和地区有交往,《云麓漫钞》列举宋时与泉州有通舶关系的国家、地区达31处。赵汝适《诸藩志》记载中,这些国家、地区已增至58处,至元汪大渊所著《岛夷志略》列载诸国、地区多达99处,贸易范围东达菲律宾、西至东非,北抵日本、高丽,形成一个空前庞大的通商网[4]。从唐初泉州港的兴起,到宋元祐二年(1087年),泉州市舶司建立,大大提高了泉州港的世界大港地位,使泉州逐步成为宋元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这极大地促进了以外贸出口的德化陶瓷产业的发展。因此,在整个宋元时期,陶瓷大量通过瓷帮古道输往泉州港,销往海外市场。

(二)关税的征收增强瓷帮古道上官府保护的力度

据《德化县志》记载:“德化地处闽中要冲,属山地和丘陵地貌,宋代即置巡检寨、平卢隘、赤水铺、官井关军事设施,分兵设险据要,更番屯戍。元代增设巡检司,拨军守御,明代筑德化城池,县四境遍设隘。清代设汛、塘防守。铺:宋官道每20里设铺……铺置府兵5人防守,元代因之。明代加设通永春县的县前铺、高洋铺;清雍正时增设通往大田县的倚洋铺、大墘铺、苦菁洋铺,每铺置铺司1人,铺兵2人[5]。”自宋代建成“瓷帮古道”以来,政府就在瓷帮古道沿线设置关卡、驿站,配置官兵和税警,征税纳粮,保护过往官商。过往商客进入关卡需缴一定的过路税,而政府则派兵保护过往商客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关税的征收大大增强了政府对瓷帮古道的保护与修缮,从而保障了德化瓷器外销通道的畅通无阻。在虎豹关靠近德化三班镇一侧,至今还保留有烽火台式石堡,石堡下旧时就设置有关税所。

(三)德化人民的辛勤劳动推动了瓷帮古道陶瓷运输的发展

千百年来,德化陶瓷外销运输都是经过瓷帮挑夫肩挑人扛才能顺利到达泉州港。王调馨在《德化之瓷业》的调查报告中提到“(民国)德化瓷器之产量,年十余万元 ,其中三分之二用人工挑至永春,再从永春转运至泉州、福州等处,其余三分之一亦系用肩挑至仙游”[6],“瓷帮古道陆路近27.5公里,全程均需瓷帮挑夫人工苦力搬运,瓷器放在竹蔑篮中,每篮近百斤,两篮为一担,其搬运过程极其耗费人力”[7]。在长达20多公里的人工运输过程中,德化先民在瓷帮古道的青石板上留下了深浅不一的椭圆形凹陷,经考证乃是瓷帮挑夫在搬运瓷器过程中使用省力棍木杵常年在石板路上敲击杵槌所留下的痕迹。

三、泉州瓷帮古道重要节点

瓷帮古道是一条复杂的交通要道,沿途经过的地区,保留有很多与之相关的文物古迹和文化史迹,通过对瓷帮古道沿途重要节点的调查研究,我们能更加清晰地解析瓷帮古道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德化城关

德化城关是古代官道的必经之地,也是瓷帮古道的出发之地,宋乾德二年(964年),德化县城设龙浔驿。到明代,德化县衙设县前埔,清代改设邮政代办所,功能一直沿用到民国时期。古代德化多山,唯有县城通往各村有开辟道路供人行走,在很多地方,瓷帮古道是与官道重叠的[8],据《德化县志》载,“泉在闽南而德处西北万山中……环八百余里惜皆崇山峻岭、林壑深杳”[9]。因此,德化城关成为贩夫走卒聚集之地,在某些地方就形成陶瓷集市,如程田寺古街,原为东关市,为陶瓷贩瓷市场及瓷器加工区域,唐朝就已经存在。马可·波罗所记载买瓷器场所,其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写到德化“这里除了烧制瓷杯或瓷碗碟外,别无可述之处”“大批制成品在城中出售,一个威尼斯银币可以买到八个瓷杯”[10]。

(二)高洋村

高洋村为宋元时期德化四大瓷村之一,制瓷历史悠久,瓷帮古道穿村而过直至永春虎豹关。高阳村,素有祭窑神、陶神等陶瓷特色祭祀,境内有金城寨、金城桥、金城隘、金城堂,其名皆由明万历年间宰相李廷机上报皇帝所封。高阳村现存清康熙年间古窑址竹林仔窑,窑址留存有大量瓷片堆积层及匣钵等窑具,见证了高洋村的辉煌历史。

(三)虎豹关

虎豹关为德化永春交界隘口,地势险要,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明史》地理志中有记载:德化“东南有虎豹关”[11]。自宋代建成“瓷帮古道”以来,虎豹关先后设置关卡建驿站,配置官兵和税警,征税纳粮,保护过往官商。迄今可见遗迹。隘口位置立有“永春州界”碑刻一通。

(四)剧头铺

剧头铺又称“大剧铺”,即古代永春在吾中所设的驿站,临近虎豹关,据明嘉靖版《永春县志》载:“本朝定制每十里置一铺,铺兵五人,以中下户编差,永春裁减铺司兵只三人。”“剧头铺在县西二十都,北接德化县高洋铺。”南宋时期,大理学家朱熹曾过虎豹关,入住剧头铺,并留下《宿大剧铺》诗碑,使得大剧铺(剧头铺)名垂千古[12]。从宋代至民国,剧头铺逐渐人烟辐辏,发展成为永德古道上一个繁华集镇和重要的中转站。鼎盛时期,每日商旅行人络绎不绝。

(五)五里街

五里街为瓷帮古道重要的中转站,德化来的陶瓷,闽中南商贾货物,泉州沿海的盐巴、海产品等在这里集散,素有“商贾辐辏”的美誉。五里街许港码头是闽中南通向晋江出海口,也是陶瓷及其他山货外运,海盐及海产品内销的重要港口,范围内有飞龙宫、十三台阶等历史遗存。永春五里街及桃溪河流到民国时期,仍然是闽中南地区沟通沿海和内陆的重要水路交通道。

(六)向阳五台乐山

南安向阳五台乐山古道,历史上是永春通南安、泉州古官道,起于永春县通仙桥,止于南安市向阳乡卓厝村洋坪,全长约20公里,现残存5公里,是泉州目前保存最完整、最长的古官石道。古道修筑于唐,一直沿用至民国,甚至近现代仍有贩夫走卒通过这条古道将山货贩卖至外地。古道由青石板铺砌而成,石板宽约0.25米,长1.2米,石板路面磨蹭光亮,可见当时往来人员之频繁。古道周边文物古迹丰富,历史遗存众多,有昭惠祖庙、“观日台”摩崖石刻、“观日”碑刻、“藏宝图”摩崖石刻、朱相公墓塔、五伯僧墓塔等,形成了系列的文化集群。

四、泉州瓷帮古道的价值分析

(一)泉州瓷帮古道承载深厚的历史底蕴

泉州瓷帮古道是衔接德化、永春、泉州之间重要的交通要道,带动了周边经济、文化、造桥、造船等事业的发展。瓷帮古道始建于宋代,至明清延续到现代,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古道将触角延伸到市井、河流、山林、丘陵、平原、沿海中去,将人民的生产生活、信仰民俗融入其中,将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联系在一起,是一条跨区域的、跨范围、跨领域的经济大动脉。与瓷帮古道相关的古窑址、古遗址、古桥、古碑刻、古宫庙、码头、墓葬等至宋元留存至今,具有宝贵的历史文化价值突破,是泉州重要的文化遗产。

(二)泉州瓷帮古道囊括丰富的人文景观

瓷帮古道是古时候平民百姓、士农工商往来的重要通道,周边遗留着不少的文化古迹,窑址有屈斗宫、竹林仔窑等;宫庙有祖龙宫、福埕宫、程田寺、昭惠祖庙等;碑刻有永春界碑、朱熹诗碑、重修金城桥记碑、重修剧头桥碑、剧头铺记碑等;桥梁有通德桥、龟龙桥、东关桥等;牌坊有贞寿牌坊等;摩崖石刻有观日台、观日、藏宝图等;墓塔有朱相公墓塔、五伯僧墓塔等,这些历史文化史迹充分印证了瓷帮古道丰富的文化底蕴,是闽南地区较少见的以古道为脉络贯串起来的文化集群。

(三)泉州瓷帮古道饱含多重的民间信仰

宋元以来的瓷帮古道,由于瓷帮人员因长期往返而对旅途中存在危险的担忧,以及对如窑神、海神和未知的鬼神,如山神、水鬼等的惧怕和尊崇,因此,逐渐在古道沿线建立起宫庙进行祭拜,从而得到心灵的慰藉。

窑神信仰存在德化大小村落,亦遍布在瓷帮古道沿线,最大的宫庙为祖龙宫。祖龙宫始建于宋,位于德化县城宝美村,因祭拜窑坊公林炳而出名,是德化陶瓷从业者心中的“圣地”。

海神信仰主要祭拜的是海神通远王,庙宇为昭惠祖庙,位于南安古道上,始建于唐开元年间,是“海上丝绸之路”第一代航海保护神——通远王福佑帝君的发祥地。此外,在泉州瓷帮古道还有许多大小宗庙,如程田寺、福埕宫、石鼓亭庙、飞龙宫等,都是庇佑瓷帮古道商旅往来的保护神,亦是瓷帮古道重要的民间信仰。

五、泉州瓷帮古道的遗产价值

(一)泉州瓷帮古道是连接德化窑址产运销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宋元时期,泉州作为东方第一大港,是商品的重要集散地。因泉州的德化窑址拥有生产、运输、销售等完整的体系,使得德化陶瓷能够源源不断地将商品输送到泉州港,然后再外销到世界各地,从而确定了德化“世界瓷都”的历史地位。泉州瓷帮古道作为德化陶瓷运输的中间环节,包括陆路运输和水路运输,涉及重要关口的关税、桥梁、渡头以及沿途周边环境等,是支撑泉州世界遗产德化窑体系构建必不可少的连接线。

(二)泉州瓷帮古道是实现泉州内陆与沿海的纽带和桥梁

泉州瓷帮古道不仅是连接了德化、永春、南安三大县的内陆地区,同时也是这三个县与泉州往来交流的重要通道,是山区与沿海相互交流的重要渠道。通过瓷帮古道,内陆地区源源不断地将茶叶、瓷器等商品输送到泉州港,再将沿海的食盐、海产品等输往山区,实现货物的交换和商品的买卖。除了商品货物的交换买卖以外,瓷帮古道还承担着内陆与沿海地区政治、文化交流。伴随着经济交流而来的,必然是政治、文化上的交融,泉州自唐以来,一直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瓷帮古道的开辟使泉州州治与地方县治能够实现政令畅通无阻,人才交往不断。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就是通过瓷帮古道往返于泉州与地方各县之间讲学授课。

(三)泉州瓷帮古道是世遗泉州文化内涵的必要补充

世遗泉州文化多元、多样,是海洋文明与陆地文明交融、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内涵丰富而厚重。我们在讲述泉州世界遗产的时候,充分考虑了人在文化遗产中的作用,而这一现象更真切地反映在瓷帮古道上。泉州瓷帮古道承载着德化,乃至泉州几代人的努力,通过物资的搬运、文化的传播,将内陆与沿海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造就了整个泉州文化的辉煌。因此,可以说瓷帮古道是泉州世界遗产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泉州瓷帮古道是重要的文化古迹,有利于发掘旅游资源

由于人们生产生活和城市建设现代化的影响,泉州瓷帮古道遭到破坏,有的甚至已经消亡,只在德化、永春、南安境内有部分遗存。现如今,当地政府加大对瓷帮古道的保护,将古道资源与文化旅游相融合,打造以古道、旅游为主题的精品路线,如南安向阳乡围绕瓷帮古道打造向阳乡文化节[13],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古道的保护,同时活化利用古道资源,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德化永春古道
走古道
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从太空俯瞰地球
德化白瓷雕塑作品选
永春雪山岩
德化窑白釉雕鹤鹿老人像
永春“逐火把”激情上演
5种野菜的烹调方法
德化也有五彩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