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苗族芦笙文化中“滚山珠”的现状和传承研究

2023-04-18李安乐

文化学刊 2023年12期
关键词:芦笙苗族文化

李安乐

苗族芦笙文化,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音乐魅力,向世人展示了苗族文化的璀璨。在芦笙文化中,“滚山珠”文化不仅是一个音乐符号,更承载了苗族神话传说、生活哲学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其在芦笙演奏中的应用,既展示了苗族音乐的独特风格,又融入了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情感与智慧。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如何在不失原有魅力的基础上传承并发展“滚山珠”文化,是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亟待思考的课题。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苗族芦笙文化“滚山珠”在传承与发展中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传承策略,期望为芦笙文化的未来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一、“滚山珠”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一)产生与流传

苗族芦笙舞“滚山珠”凝聚了苗族的迁徙记忆,苗语名称为“子罗多”,集芦笙吹奏、舞蹈表演、杂技艺术于一体,声与形的契合、口与手的协调、个体与群体的交融是“滚山珠”文化最大的艺术特征[1]。“滚山珠”这一文化现象的产生,与苗族历史上的长途迁徙和持续的奋斗是紧密相连的。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而对于苗族,尤其是花苗支系,其独特的文化特质与民族记忆为何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如此鲜明地留下痕迹呢?这其中不得不提及花苗人的独特民族性格和坚韧的生活态度以及对文化的坚守。特别是小花苗,其名字来源于该民族喜欢穿着五光十色、精美刺绣的花色披肩。尽管生活在贫瘠的山区,但小花苗人的乐观、坚韧和创新精神,使得其在历史的大迁徙中不断创造和传承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其中就包括了芦笙舞“滚山珠”。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滚山珠”文化不仅在小花苗群体中得以保存,还受到了广大民众的热烈追捧,尤其是在1957年的北京演出之后,“滚山珠”更是声名鹊起,被誉为“高原明珠”。

(二)沉寂与生存

每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进入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滚山珠”和其他传统文化一样,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芦笙舞“滚山珠”也被迫沉寂,使“滚山珠”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危机。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政策的逐渐宽松,小花苗开始重新恢复芦笙舞的学习与传承,“滚山珠”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滚山珠”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师父的指导,不仅学会了芦笙舞的基本技巧,还在其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与创新,为“滚山珠”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发展与兴盛

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众多本土文化提供了重新崭露头角的机会,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家对民族文化的高度重视,滚山珠这一文化瑰宝得到了更多的关注、认可和发掘,逐渐崭露头角。王景才的芦笙舞“地龙滚荆”在1983年的端午节被文化工作者发现,此后,“滚山珠”文化在国内各地大放异彩,得到了观众极高评价。在此基础上,滚山珠在各种演出中屡创佳绩,代表贵州,在全国和国际的舞台上赢得了荣誉。尤其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其发展达到了高峰,受到了海内外的广泛赞誉。

(四)传承与未来

历史的车轮永远向前,经历了辉煌之后的“滚山珠”也遭遇了流行文化的冲击与经济发展的冲洗,逐渐走向了低谷。但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和价值,尤其是具有深厚民族根基的民族文化,总有其不灭的生命力。进入新世纪的2004年我国加入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为“滚山珠”带来了重生的机会,2006年被国家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王景才也被认定为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王景才意识到了培养后继者的重要性,与各级部门合作,推进“滚山珠”走进校园,使得更多的年轻人有机会了解和学习这门艺术,确保滚山珠能够在更多领域得到传承和发展。但是,面对资金和政策的挑战,滚山珠在校园的传承仍然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滚山珠”文化未来的发展,需要每一个人的关注和支持,使这片文化土壤孕育出更多的花朵。

二、苗族芦笙文化中“滚山珠”传承与发展的现状与困境

“滚山珠”文化承载着丰富的苗族民族精神和历史记忆,然而,面对现代社会的变革,“滚山珠”面临着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的传承和发展的机遇与困境。

(一)“滚山珠”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状

“滚山珠”传承方式主要有师徒传承、校园传承、社区传承三种形式,然而,受到现代社会变革与文化碰撞的双重影响,“滚山珠”文化的传承呈现以下发展态势,既面临多重挑战,但同时也存在新的传承与发展机会[3]。

第一,传统师徒传承模式受限。师徒传承作为最原初、最具有传统特质的传播途径,在现代文化环境中遭遇严峻挑战。由于年轻一代的文化取向多元,且现代生活节奏的骤然加快,导致传统师徒传承模式难以为继,而伴随着资深艺术家的凋零,师徒传承逐渐呈现断层风险。

第二,校园传承初见成效但尚待深化。部分教育主体已将“滚山珠”文化纳入课程体系中,使学生能在校园内接触和学习“滚山珠”文化。但此种方式往往着重于理论知识的传递,缺乏实践的深化,故难以实现对“滚山珠”文化本质的深入挖掘与体验。

第三,社区传承广度有余但深度不足。众多苗族社区为了活跃传统文化氛围,维护和传承“滚山珠”文化,陆续推出系列的文化活动与展览。尽管此途径具备广泛的参与度,有助于提高“滚山珠”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但由于其非专业性与临时性,难以深度地展现“滚山珠”文化的精神内核。

第四,现代技术介入带来的新契机与挑战。随着科技的进步,如网络平台、多媒体教学等手段为“滚山珠”文化跨地域创新传承带来新的机会,然而,如何确保传承质量与其文化真实性,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滚山珠”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困境

在当前社会文化背景下,“滚山珠”文化面临着一系列的传承困境,这些困境或源于外部环境的冲击,或由于内部机制的滞后,其困境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外部文化冲击与价值观转变

随着全球化进程和大众媒体的普及,导致外部文化不断涌入,给苗族聚居地区民众带来了丰富多元的文化体验,大众传媒、网络科技和流行文化等元素的强势渗透,使得部分苗族青年受其吸引,偏向于追求现代和外来文化,逐步产生对传统“滚山珠”文化的疏离感,从而使“滚山珠”正经受着外部文化冲击与价值观转变的双重压迫。

2.科技介入的双刃剑效应

在“滚山珠”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科技的介入已显现为一把双刃剑。虽然现代技术为“滚山珠”文化传承带来了便利,例如,数字化技术的利用可以有效地保存与展示苗族芦笙艺术的细节与复杂性,同时,网络平台为“滚山珠”文化提供了更广阔的受众群体。但过度依赖科技手段可能导致文化的物化和商业化,在数字化保存与传播过程中,某些文化细节和情感深度可能会被忽略或简化,从而使得文化失去其原始和真实的面貌。最为关键的是,科技介入可能导致“滚山珠”文化的表层化传播,即人们只是了解其表面形式而非其真正的文化内涵,表层化的传播方式会使得人们对“滚山珠”文化产生一种旁观和消费的态度,而非真正的尊重和理解。

3.政策保护与支持的不足

尽管有诸多非遗项目得到了政策扶持,但“滚山珠”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仍面临具体实施细节上的问题。首先,在文化遗产的分类与评定中,由于标准制定的不完善和官方对民间艺术价值认识的盲点,导致“滚山珠”文化在一系列优先级策略中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不仅意味着资金投入的不足,还可能导致该文化被遗忘或边缘化。其次,对于非遗项目的保护与推广,相关政策在具体实施中常常表现为形式主义,忽略了文化传承的实质。例如,部分所谓的“保护”项目,往往仅仅停留在物理层面的修复与维护,而对于文化内容与传承方法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却相对缺乏。最后,由于缺乏专门和系统的政策支持,“滚山珠”文化的传承者在经济、社会地位及教育资源上面临许多挑战,无疑为文化的深度传承设置了障碍。

三、“滚山珠”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策略

(一)深化社区与学校传承,营造文化传承氛围

在“滚山珠”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具体到校园与社区的传承环境,存在传承的浅层化和非持续性问题。因此,为确保“滚山珠”得到恰当的保护与传承,深化社区与学校的传承显得尤为关键。

社区作为“滚山珠”文化的活跃传承场所,其传承活动的广泛性已经初步确立,但深度仍然不足。一方面,可以建议社区增设专门的“滚山珠”文化教育中心或工作坊,配备专业的培训人员和资料,确保对文化的深入挖掘与传播。另一方面,鼓励社区开展长期的、有针对性的文化活动,例如手工艺展示、文化讲座、技艺交流等,以确保文化传播的持续性与深度。

学校作为新时期“滚山珠”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不仅需要将“滚山珠”文化融入学校课程体系中,还需要通过音乐、舞蹈、手工艺等形式,使学生直接体验和学习“滚山珠”技艺,深化学生实践体验。同时,为了加深学生对“滚山珠”文化的了解与体验,教育部门应考虑推进学校与文化传承人的合作,邀请文化传承人作为特邀讲师,为学生提供第一手的制作经验与传统故事。此外,鼓励学校组织文化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文化体验工坊等,使学生能够直接感受文化的魅力,从而培养其对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在此基础上,加强社区和学校的合作,通过联合举办文化活动,如文化节、工坊、研讨会等,既能扩大“滚山珠”文化的影响范围,又能保障其传承的深度与准确性。

(二)进行合理数字化保护,拓展文化传播渠道

在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新的传承与保护机会。一方面,建立“滚山珠”文化数字资源库。数字化保护的意义不仅在于为“滚山珠”文化提供一个“备份”,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字手段为更广泛的群体提供访问和了解的机会[4]。为此,亟需要构建专门的“滚山珠”文化数字资源库,包含高清视频、图片、音频、文字描述等多种媒体形式,全面、深入地记录“滚山珠”文化的各个方面,如制作技艺、背后的传统故事、社会与历史背景等。同时,确保这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客观性。另一方面,拓展“滚山珠”文化传播渠道。通过利用社交媒体、网络直播、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广泛传播“滚山珠”文化,使其更为直观和生动地展现在公众面前,使更多人了解和接触“滚山珠”文化。例如,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用户提供身临其境的文化体验,使其仿佛置身于制作“滚山珠”的现场,感受其精湛的工艺和丰富的传统。或者通过线上教学和工作坊,吸引年轻一代,鼓励其参与文化的传承,进而促进其长久的繁荣与发展。

(三)加大地方政策支持力度,打造文化产业链

“滚山珠”文化作为饱含历史与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以确保其长久地传承与繁荣,地方政策的推动和引导对于“滚山珠”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至关重要[5]。

首先,地方政府应加大对“滚山珠”文化的财政支持。例如,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税收减免、给予优惠贷款等方式,为“滚山珠”文化的研究、保护和传播提供资金支撑,使其在面临现代化、市场化等外部压力时得到恰当的保护与发展。其次,地方政策应鼓励与引导“滚山珠”文化的产业化与市场化。意味着将其从单一的文化活动转变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例如,推动“滚山珠”工艺品的设计创新、品牌打造、市场营销等,使其能够满足现代消费者的审美与需求,进而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重价值。最后,地方政府还应促进“滚山珠”文化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与协同,推动文旅融合产业链建设。例如,与旅游、教育、设计等产业建立合作关系,开发“滚山珠”文化主题的旅游线路、教育培训课程、设计大赛等,进一步扩大其社会影响力。

在此过程中,相关主体应始终坚守“滚山珠”文化的核心价值,避免“滚山珠”文化被过度商业化、异化,确保其原始、真实的传统内涵得到恰当的传承与展现。加大地方政策支持力度,打造“滚山珠”文化产业链,不仅能为地方经济带来增长点,更能为“滚山珠”文化的传承与繁荣提供坚实的支撑。只有在政策与市场、传统与创新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才能确保“滚山珠”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四、结语

苗族芦笙文化中的“滚山珠”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文化符号,更是苗族历史、生活和信仰的载体。面对现代社会的挑战,尤其是外部文化的冲击和科技进步带来的机遇与风险,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确保其传统魅力得以传承,同时也能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通过深化社区与学校的文化教育、合理地运用科技进行保护与传播以及加大地方政策的支持,不仅可以确保“滚山珠”文化的持续传承,更可以使其成为推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猜你喜欢

芦笙苗族文化
苗族蜡染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岜沙芦笙节
你好,芦笙
谁远谁近?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苗族民歌
芦笙恋歌
苗族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