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智库建设的问题与策略

2023-04-18

煤炭高等教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智库学科研究

尚 书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智库建设高度重视,多次下发专门文件指导智库建设。在自上而下的推动下,在理论与实践的共同作用下,我国逐渐形成了发展方式独特、内涵丰富、成果显著的中国特色智库发展模式。高校J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五路大军(高校、党校或行政学院、部队院校、科研院所、党政部门研究机构)的排头兵,高校智库以丰富的学科资源、人才资源、思想资源成为智库建设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高校智库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进行理论基础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是高校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的当代表达和外延拓展,是实现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的有力阵地,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有力抓手,但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2022 年5 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印发《面向2035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提出“要以能力提升为重点,统筹推进高校智库建设,优化高校智库发展环境,打造专业化创新型高质量高校智库矩阵,加强和改进国别与区域研究,建强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

一、高校智库的内生逻辑

高校本身是以学科组成的集合体,高校中的学科建设是高校生存发展的重中之重。依托于高校长期以来形成的学科特色、学科优势、学科人才,高校智库天然具有较高的思想性、理论性、原创性,在咨政建言中更具有科学性、指导性。这是高校智库的核心竞争力,也是高校智库区别于其他智库的本质属性和优势所在。同时,智库服务也促进了高校的学科发展,它是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体现。进而言之,无论是“双一流”建设还是学科评估,无一例外都需要有决策咨询等能体现社会服务功能的案例。传统学科的转型升级、新型交叉学科的融合建设、学科生态环境的优化,不仅是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抓手,更为高校智库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1]。高校充分发挥智库的专业化效用,观照现实,阐释原理,解释问题,不断为党和国家进行科学决策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持。高校的学科,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在这个过程中得以焕发新的生机。由此可见,学科与智库的内在联动互为支持,是高校智库的根本特征与优势所在。

如前所述,高校智库的最大依托是学科,同时,高校智库多为原先的学术型科研机构转化而成。面对强劲的社会需求,以智库为发展方向的科研机构在转型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1975 年,瑞典的达格·哈马舍尔德(Dag Hammarskjêld)财团向联合国提交了一份报告——《另一个发展》。其中提到:“如果发展作为个人解放和人类的全面发展来理解,那么事实上这个发展只能从一个社会的内部来推动。”[2]这标志着“内生发展”这一概念被正式提出。将这一理论应用于高校智库建设,可以指导高校智库大力探索发展的内源性动力,指导各级各类智库在充分利用各项政策、法规、制度等外部条件的同时,善于培育智库发展的自组织能力,夯实智库各项管理的自洽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在这一转化过程中,有的高校充分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强调专业化发展,以强烈的学科特色,异军突起,形成个性鲜明的专业型智库;也有的高校利用综合性大学优势,用有限的资源,整合全校的学科特色,打造智库矩阵,集团作战,形成有力的品牌效应。无论哪一种模式,都是以学校内生发展动力为基础的,都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炼智库发展方向的。

高校智库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抓手。以问题为导向的“智库范式”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提供了新的方法路径。从书斋走向田间,从单一学科建设转而学科交叉融合,从单兵作战转而团队协同,高校智库以破解国家社会治理、经济发展、外交政策等重点难点问题为己任,通过研究范式的创新引领,促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创新,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不断发出中国声音和提出中国方案。

二、高校智库发展面临的困境

1.管理的专业化程度不足

从内部治理而言,大多数的高校智库是以原有的学术基地、研究中心为基础的,天然地依赖于传统的、经验式的学术基地管理体系。具体来说,它以领袖科学家为主导,充分利用他们的学术水平、学术影响力、学术资源等,形成团队分工协作的工作模式。这种模式在高校中已经是属于成熟模式,驾轻就熟,但与现代智库管理还有一定差距。这是因为,智库不仅要进行研究活动,还要募集资金、公关、做市场、做品牌、做IP、做系统平台等等[3]。也就是说,在传统的以领袖科学家为主导的模式下,高校智库还是以学术研究为核心的单一型研究机构,具有封闭性、孤立性,而要转化为集开发、运营为一体的综合型、开放型智库,还存在诸多的不适应性。同时,过于依赖领袖科学家,高校智库未来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可持续性可能会变弱。

从外部管理职能上看,高校智库多为校级层面的研究中心,在组织架构中多为挂靠二级学院或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直接管理,其中最直接的管理部门多为各学校的科研处或人文社科处。科研处或人文社科处一般具有项目管理、成果管理、平台管理三个功能,有的学校将智库管理单列出来,但其核心功能也基本上为这三大模块。在高校智库成为“有组织的科研”的视阈下,管理部门的科学管理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现实中,必须承认的是,这方面的管理人才是相对缺乏的。智库怎么管,管什么,如何评价,各高校自身也在探索。

2.整体规范性不够

随着国家对智库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全国智库发展呈井喷式爆发。截至2023 年6 月,中国智库索引(CTTI)就收录智库977 家、专家18 157 名,而全国实际以智库名义活动的高校远超于此。目前国家与地方都把高校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予以重视,投入大量经费,高校学科评估中“社会服务”的比重也日益加大。这本是高校智库繁荣发展的大好机遇,但正因为先有了资源的投入,高校层面也由最初的不重视迅速地转成了如今的“高度重视”,纷纷上马成立各类智库。一些并没有相应学科基础、无相关研究力量的高校,甚至以“高标准奖励”的方式对外“购买”智库成果,结果往往造成研究方向不聚焦、研究成果不适配的现象。一些专家身兼数个智库的头衔,变换不同智库研究员身份,造成了高校智库建设的虚假繁荣,于高校智库本体发展并无益处。

3.教师对智库的认同感不高

高校作为科学研究的主要场所,教师的晋升主要靠科研成果。但是在目前的体制下,智库之于教师发展的通道作用有限。高校教师的职称晋升主要是基于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学术成果(著作、论文)、学术获奖等,虽然有部分高校将“决策咨询建议”也认定为研究成果,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有相当的局限性。例如,教师在职称晋升中无法用相应的决策咨询成果作为代表作送出外审。目前只有极少的高校单列智库序列职称,大多数高校还没有打开专门的晋升通道。高校尚未建立针对智库的专门人才培养体系,这使得有志于在智库从事专门研究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晋升、考核时处于劣势且认为发展前景不明时,他们对于智库的认同感就会降低。

4.智库成果的显示度不足

应该看到,无论是国家战略方针的制定,还是重要政策文件的起草,我国高校的智库研究成果在服务党和国家事业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就高校智库的本质要求而言,在为国家发展服务,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的中国答案上,智库成果的思想力、显示度还显不足。一方面,智库供需匹配度不高,高校专家的视角、意识还不足以匹配党政机关决策需求。目前大多数高校与政府联系的纽带、途径基本为非正式、非官方的,没有良好的信息沟通和数据共享平台,对数据、资料的占有以及对政府需求导向的认知还存在信息偏差。这就导致政府的决策需求往往在智库这里得不到圆满解决,智库成果的转化效用和咨政建言水平有待提升。另一方面,很多智库成果还流于表面,导致智库成果的思想力、显示度不足。具体表现是:应急性课题做的多,对社会问题的单一性解读多,短平快的研究成果多,对于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问题研究得少,对区域发展的田野调查了解得少,对国际形势研判、中长期规划等问题研究还比较薄弱,等等。同时,由于智库成果的非公开性、相对封闭性,很多都属于内部直报,其具体的采纳、批示意见并无公开,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导致社会外界甚至高校内部对智库成果认可度不高。有高校教师简单把智库研究看成“写折子”,进而提出反对意见。正由于研究成果的显示度不高,高校智库自身的影响力、传播力远远低于所依托的高校母体。

三、高校智库建设的路径

1.创新智库运行机制

应该指出,我国的智库建设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真正发展也仅短短十年,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要建强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必须牢牢把握国家对智库要求的核心要义,既不能用传统的运行机制、评价机制来简单、模糊管理,也不能大破大立,完全独立于高校体制之外,而是要把握高校的特点,发挥高校的人才资源优势,构建起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组织结构,并按照科学的管理体系推进具体的管理活动。其一,高校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出发,在保障高校智库相对独立性的同时,优化智库管理层与决策层、执行层的组织关系,有效促成智库同其他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其二,高校要在创新弱矩阵管理方式过程中完善开放包容、协同创新的合作机制,探索集成高效的管理新模式[4]。在智库内部管理中高校可以尝试引入“项目经理”制度。在以领袖科学家为主锚定项目与具体研究方向的前提下,“项目经理”则要负责研究项目的相关日常事宜,例如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关系网构建、市场宣传与推广等等。“项目经理”要全方面负责管理研究环境,为智库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确保具体的研究项目按照进度要求有效开展。总之,高校要设计有效的管理模式,从而把领袖科学家从具体行政事务解放出来,形成智库内部的有效管理。

2.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区域发展协同发展

高校智库的核心功能是服务党和国家的现实需求。面对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与社会经济等问题,高校智库必须肩负起为国分担、为民尽责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对普遍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深入的、富有建设的、前瞻性与全局性研究,继而推出一批具有可操作性、实践性与理论性并存的决策对策建议,为党和国家的科学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所以高校智库本身就应该成为信息的集散点、研究者的联络点以及具体科研事务的组织者。高校智库只有成为一个独立而且有资源支配权力的部门,才有可能及时有效地整合分散在学校内部的各类研究资源与研究人员,使那些习惯于单兵作战的个人和各自为战的研究团队形成整体优势,进而有效地组织他们集中开展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前瞻性、规划性研究,实现智库研究“顶天”的功能与价值。同时,高校智库研究还要强调“立地”,即必须抓住区域内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面临的现实性问题,为区域内政府与社会机构提供发展规划类服务。尤其是地方高校,其智库建设必须牢牢地与所在区域的需求进行深度捆绑、深度融合,有针对性地为区域内的社会治理、经济发展、产业调整等重大发展难题提供智力支持。

3.加快智库的专业人才培养

如前所述,智库不仅有科研的功能,还有专业人才培养的功能,而且人才的能力与水平决定了智库的视域与上限。高校智库要尽量形成自己的人才库,而不能仅将其打造一个善于“借鸡生蛋”的“草台班子”。在现有体制下,高校要充分调动智库的人才内生动力,通过改进评价考核标准,吸引具有良好学术修养、具备敏锐研究视角、拥有多学科研究背景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加入智库研究,然后逐渐形成智库人才梯队和建立智库人才培养体系。高校智库的专业人才培养不能简单地照搬传统的以论文和课题的“级别”来作为素质养成与职称晋升条件的模式,而是应当更加开放,更注重实绩,更具有综合性与长期性的视野。高校作为评价智库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体,需要全方位、多层次地考核智库人才,在强调普适性的同时,坚持高校智库建设与运作的特点,特别是在相应的成果认定、工作量考核、职称评审等过程中,要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和晋升制度。同时,高校智库要充分利用“旋转门”机制,请进来,走出去,形成良性的人才汇聚与培养机制。一方面高校智库要以开放包容的视野,积极吸纳有关的专业人才加入智库建设中来;另一方面高校智库要拓宽培养渠道,积极链接和聚合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相关资源,让青年教师能够“脚踏实地”地与社会亲密接触,努力地让他们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加快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

猜你喜欢

智库学科研究
【学科新书导览】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超学科”来啦
微智库
微智库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