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风险管理视角的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研究
2023-04-18褚思超
褚思超
(湖州吴兴湖盛实业投资有限公司,浙江 湖州 313000)
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发展规模日益壮大,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深水区,为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工作提出了全新的标准及要求。在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工作中,需要建立健全投资决策机制,加强资产管理的科学论证及分析,针对国有企业资产的损失问题做好核查和责任追究,引导企业投资方向,为国有企业的转型和升级做好路径规划。同时,通过配套建设全过程风险管理体系,针对国有企业资产投资活动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的一体化管理,发现影响投资项目的不利因素及时制定措施,必要时需启动终止退出机制[1]。
一、基于风险管理的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意义
资产是企业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确保企业稳定发展的基本条件,只有强化资产管理工作,才能从根源上控制资产流失,改善资产的综合效益,促进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当前,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国企想要始终立于不败之地,需保障管理理念的与时俱进,依托于资产结构的全面优化,改善资产管理效能,获得更高的资产管理效益,并转化为企业的现实生产力,利用优质资产促进国有企业提高整体经济实力。
二、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权结构不合理,产业布局分散
回顾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历程,经历了放权让利、两权分离、梳理产权关系、三改一加强等改革阶段,现阶段,已经形成了以市场经济作为基本导向的新国有体系发展格局。但一些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机制不够完善,更加关注资产投入,忽视资产退出,更加关注资产管理数量,忽视资产管理质量,国企的资本结构比较零散,资本回报率比较低。特别是一些前期已进行了内部体制改革的国企,为了扩大国企的资产发展规模,存在着盲目扩张的现象,行业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主业定位也越来越不明确,一些国企的公益性资产与经营性资产都被放到一个经营实体中,这就造成了企业的资产回报率受到很大影响,企业的经营水平也比较低,企业的业务板块较多,资源过于分散,不能很好地规划和实现主业的快速发展[2]。
(二)经营观念落后,所有权观念不强
部分国有企业在资产经营观念上过于保守,产权观念比较淡薄,重视资产的控制而忽略了企业的所有权。例如,有些国企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发展,个别的房屋和土地资产是在其下属企业上,但是这些下属企业已经退出,在承接土地和房屋时没有按时完成资产的确权,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成为难以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再如,随着国企的产权治理逐渐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更多的企业引进了投资人,成立了合资公司,国企在其发展的进程中,以土地、房屋出资、回笼资金等方式获取了稳定的资本,推动了企业的发展。在这个进程中,入股方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了投资的红利上,无法对公司的运营进行有效介入,而身为合资企业的控制股东,国企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人力资源、资金资源和物资资源上,忽略了产权变化,造成资产的账实不符,给企业的平稳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在进行资产管理工作时,存在着后续交易税费较高的问题,特别是在进行资金和土地划拨时,要缴纳更多的出让金,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企业税费也会随之上升,以后激活这些闲置的资产也会存在着不小的障碍。
(三)资产管理缺少信息化管理体系
国有企业在资产管理工作中信息技术赋能未能落实到位,在资产台账的建设上,仍然简单地局限于初始入账金额,存在着严重的资产信息滞后性问题,主要通过人工来编制资产管理表格,难以及时做到更新,无法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企业资产管理工作人员提供提醒功能,出现了国有资产的大量闲置。例如,在物业出租管理工作上不够规范,时常会出现租金超期的现象,导致国有企业资产出现浪费,资产收益也出现了和市场脱节问题,难以满足资产管理的保值和增值要求[3]。
(四)风控制度不完善,存在较高的资产流失风险
国有企业目前在资产管理工作中虽然已经形成了风控制度,但是在制度的设计上不够完善,风控效果不够突出。例如,制度建设不够系统,没有充分地发挥监督功能,各个环节对风险的评价过于独立,事前、事中、事后都不能做到完整发展,各个部门很难相互配合,在资产管理与投资融资、财务管理上不能实现信息的共享,导致资产管理成效不佳,很难满足风险控制的标准和需求。
三、基于风险管理视角的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策略
(一)持续深化改革,实施资产重组,优化资产结构
在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工作中,需要始终按照产业同质、经营同类、产业关联的基本思路,以产业发展作为基本导向,以市场发展需求作为主线,以资产专业化管理作为主要目标,实现对国有企业资产的有效梳理,及时做好重组工作,改善资产的综合结构,为产业优化布局奠定基础。同时,对国有企业的经营性资产和公益性资产做好剥离工作,继续推动国企资产的分级集中管理,通过资产分配、资产重组、资产兼并、资产授权经营等多种方式,使国企经营资产的规模得到充分扩大。要把重点放在建立优良的国企资产实体上,减少资产负债率,确保资产质量。与此同时,国企也要把重心放在发展主营业务上,提升运营资产的整体竞争力,提高资产回报率,优化配套产业布局体系,为主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转变资产管理观念,增强资产管理意识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思想决定未来。国有企业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需实现对资产风险的有效管理,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保持自身优势,与时俱进,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在企业经营中存在的认识误区,增强对企业经营的风险认识。国企必须从上到下,从领导班子到基层员工,都要树立良好的管理理念,通过公司内部简报宣传、各部门集中培训、各岗位沟通交流等方式更新国企的资产管理理念,认识到对国有资产进行风险管理、保值增值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加快推进资产管理指引、管理办法等方面制度建设,加强对国企资产管理的执行力度,加快推进资产管理工作的改革步伐,切实履行好资产管理职责。并根据企业的具体属性进行分类,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对企业经营工作提出不同的要求,并对差异化资产进行清点、登记。特别是对国企的固定资产要进行整理,确定产权,并派专人跟进,而对于租赁房产要做好逾期租赁的清理工作,通过追收、司法等多种手段来回收这些被拖欠的资产,保护国企的合法利益,保证资产的安全,避免出现国有资产的流失[4]。
(三)打造专业优势,推动不良资产升级
围绕国有企业主业,打造国有企业新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并将处理不良资产作为为实体经济提供服务的着力点,从根源上化解资产管理风险,实现对经济结构的有效调整。同时,以不良资产处置、实质性重组业务作为重点,通过对不同金融工具的有效运用,为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供有力支持。下沉国有企业的经营发展重心,深耕行业、区域,始终以客户作为重点,通过资产、智慧、制度、治理、知识等众多要素的合理运用,打造个性化服务优势,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工作要守正创新,苦练内功,持续推进不良资产的投行化、资管化和数字化转型发展。一是投行化。依托于“投资+投行”思维和“金融工具箱”的建设工作,利用资金、资本、管理、战略、制度、治理等众多要素,实现对国有企业资产的灵活兼并、合理重组,做好破产重整以及夹层投资等工作,实现对国有企业资源的有效整合,盘活资产存量,提高资产管理价值,并兼顾国有企业债权人、股东、职工、消费者等各方主体利益,提高资产管理价值。二是资管化。进一步强化国有企业主业经营能力的输出,展现出子公司渠道具有的优势和作用,开拓保险高净值类客户。挖掘投资者保护基金、社保基金等长期稳定的投资渠道,进一步改善国有企业资产市场化的募资水平,依托资产证券化和结构性融资等众多途径,引入和市场偏好达成一致的市场投资者,改善收益风险的分担水平,扩大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规模,形成资产管理品牌[5]。三是数字化。持续推进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工作的数字化转型,形成数字化思维,突破部门之间存在的数据孤岛,积累更多的数据资产,加强知识共享,建立健全流程一体化业务管理平台,嵌入数字化技术和相关思维。尤其是在资产的投资、管理和退出等环节,强化数据赋能,改善资产管理和运营的综合效率。建立健全数字化产业金融服务平台,建立和客户端之间的高效连接体系,注意场景聚合,强化生态对接,以满足客户需求[6]。
(四)健全风险控制机制,配套建设评价体系
国企的资产管理工作需要以提高资产抗风险能力作为重点,建立健全风险控制机制,形成在风险控制管理体系,改善资产管理工作的效能、监察参与度。以制度设计流程作为重点,以流程管理资产作为核心,发挥国有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纪检监察部门、内审部门、职代会具有的监督管理作用,形成监管合力,依托第三方机构,改善国有企业的综合性监管效率,实现国有企业资产的事前、事中、事后一体化管理,从根源上化解并防范国有企业资产管理风险,有效规避国有企业资产的流失。建立健全风险排查专项小组,对企业的资产风险排查工作做好统筹规划和方向指导,形成风险排查管理长效机制,通过定期、不定期、突击排查,组织好风险排查工作,并安排专人进行跟踪和整改,及时发现风险管理存在的不足,从根源上降低风险隐患。健全可量化的评价管理体系,实现对风险控制工作成果的定期考核,实现考核结果和岗位绩效的有效挂钩,做到奖罚分明,提高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为国有企业资产风险控制管理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风险管理导向,加强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对于国有企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作用。经济新常态下,国有企业需要了解目前在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改变管理观念,建立管理机制,加强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改善资产管理水平,提高资产的抗风险能力,有效规避国有企业资产流失,促进资产实现保值和增值,让企业在多变的经济发展背景下提高资产管理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