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宏傣陶的活态传承模式

2023-04-18冯云菊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制陶德宏傣族

冯云菊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芒市 678400)

一、德宏傣陶的文化保护现状及成因

(一)缺乏制度保障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日新月异,傣陶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已不再适用,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没落。世界各国都存在传统技艺濒临消亡的现状,这些非物质文化的社会存在感越来越低,造成缺乏制度保障的原因却很大程度源于制陶人。许多傣陶生产者不愿配合政府的统一管理,经营规模小、散、弱,又不愿意与他人合作,导致对于傣陶的好坏、制作技术的精劣没有一个确切的评定,经营主体没法协商定制行业价格,制陶人的收益自然就得不到保障。目前,关于傣陶文化我国并没有健全的立法,完善的监督机制,因此无法做到专款专用。文化保护的好坏,基本取决于当地政府执行力的强弱,导致缺乏制度保障的另一个成因是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有限,资金扶持较少。所以,在缺乏制度保障的情况下去谈保护傣陶文化是不现实的。

(二)缺乏系统性、规范化的发展

政府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了傣陶文化的发展。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已经得到很大的提升,并且构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保护体系。在芒市芒项村建立了“傣陶非遗传承展示中心”,当地居民的非物质文化意识不断增强。但是对于傣陶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传统傣陶得不到系统性、规范化的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对傣陶的文化宣传上不够,也缺少非遗的政府性活动。

(三)民族文化保护意识太薄弱

在此次走访中,作者对芒项村10 户人家进行了采访,从采访中发现,现在的芒项村大多盖起了楼房,多数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年轻人或中年人都不愿意从事傣陶生产,现在以制陶为生的几乎没有了,只有少数妇女在农闲时进行制陶。傣族人民对傣陶大多赞不绝口,在每个村寨的寺庙都广泛使用,但是人们却不愿意再以制陶为生。根据作者进村采访,导致该问题的主要成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傣陶市场越来越商业化,小规模的制陶根本无法获得很好的经济收入。据作者实地考察访谈了一位年过六旬的芒项村制陶人表示,每月制陶的收入才一千元左右。微薄的收入难以维持生计,所以,人们都不愿意从事傣陶制作,尤其是年轻人。其次,傣陶的制作时间过长且耗费精力过大,以制陶为生有很大的风险性。另外,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再困在寨子里,希望能多读书,去大城市发展。

由此可见,人们对于傣陶文化的保护意识薄弱,对非物质文化的重视程度过低,这与他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密切相关,农产品种植或外出务工让他们过上不错的生活,舒适安逸的生活方式渐渐淡化了他们对文化保护意识,人们逐渐忙于追求物质层面的享受,却忽视了文化的传承保护,他们认为即便自己不从事该行业,总有人去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

(四)传承人老龄化

目前,在芒市轩岗乡芒项村仅存三位老人掌握着傣族传统制陶技艺,有一位老人已年过九旬,另外两位老人,闷叶项和叶板也都70 有余,正面临着现实而严峻的传承危机,亟待抢救和保护。为有效传承与保护傣族传统制陶技艺,2017年6 月至8 月,由芒市文体广电旅游局主办,芒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芒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傣族传统制陶技艺项目传承培训”在芒项村举行,培训学员13 人,多数参训学员为中年妇女。

传承情况严峻,老一辈有过文化传统经历的人或不再经营、或不制陶,传承青黄不接。而且传承仅仅限于技艺传承,作为技艺背后的文化内涵却没有被传承下来,或丢弃、或遗忘。傣陶工坊不过是在做单一的生产销售。而本地民间陶器往往会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而带来的是劣质的模仿。再加上外来陶器风格的侵入,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本土窑文化、窑特色渐渐消失。据作者了解,在制陶技艺的抢救中,政府拨款给非遗传承人个体,仅仅让这个传承人个体在相对较小的经济压力的状态下继续做陶,这种方式不仅不利于得到款项的制陶人,也割裂了制陶群体之间的和谐关系。

(五)生产规模小

尽管芒项村傣陶制作具有悠久的历史,但由于生产成本高、市场缺乏合理的销售渠道等原因,目前仅保持着小规模的家庭作坊傣陶生产。消费者主要是游客、民间艺术爱好者。同时,年轻人不愿从事傣陶技艺,这也限制了傣陶制作的传承。但是,为提高傣陶的知名度、扩大销售渠道和缩短制陶生产周期,芒项村的傣陶技艺开始得到政府和各界人事的关心和支持。

二、德宏傣陶的传承模式

(一)原始工艺模式

德宏傣族土陶制作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考古发掘证明,早在四千多年前,傣族先民制作的陶器已成为了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在《明史.百夷传》《百夷纪略》等众多的史料中,就有了傣族制陶和用陶的记载。据作者深入实地调查,芒项村傣族制陶工艺,至少在19 世纪中叶,该村寨半数以上的人家就以制陶为生。解放以后,由于工业化产品的替代而逐步衰落。傣族传统的原始制陶工艺,在德宏的傣族地区,目前仅有芒市轩岗乡芒项村尚有余存。芒项村的傣族土陶制作工艺较为完整的保留了人类先民在新石器时期制陶工艺的原貌。所用的泥料取自芒巷村西面的一条小河独有的黑色泥土,经过烧制后呈现出漂亮的浅赭红色和米黄色。芒项村制作的土陶,主要器型有土罐、土壶、土锅、土碗、花盘等等,多为傣族日常生活用具,具有粗犷、古朴、自然的审美特质。烧制出来的陶罐密度不够大,质地不够坚硬。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芒项村因其烧制傣陶产品的体积小,数量少,所以仍然保留着传统的平地堆烧制方法和阶梯窑烧制方法。虽然这种传统的烧制方法使器型显得粗拙,但却具有厚重古朴自然的审美特质,和较强的艺术鉴赏价值和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传承和保护。

(二)家庭作坊模式

在传统的傣族社会环境中,傣陶工艺传承的主要途径就是家庭传承模式。目前,德宏傣陶发展主要是家庭式作坊。在家庭制陶的模式中,傣族人通常以口头传授经验、自己的实践操作来进行傣陶的学习制作,这是一种生活自然状态下的传承模式。在傣族的日常劳动生产中,傣陶技术主要是由女性来承担,他们通常是在农闲的情况下制作陶器。这些家庭式作坊平时参观者也比较多,其中大部分是外地的游客和民间艺术的爱好者,也有家长带孩子专门去体验传统文化的。在这些作坊中,傣族传统的慢轮制陶工艺,虽然还依然保留,但更多的成分是用于展示和演示。所做的陶艺产品除了有傣族传统的水缸、水罐、储物罐等以外,还有花盆花瓶茶具,小到烟灰缸、小碗小碟等等。甚至已经出现了没有实用功能,强调装饰性的陶艺作品。这也体现了傣陶从实用陶到工艺美术陶的一个发展路径。陶艺的烧制也从原始的平地堆烧制方法发展到了砖窑。燃料使用的依然是柴火。所幸的是近几年在地方政府相应政策和措施的推动下傣陶的学习和传承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如傣陶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闷叶项和叶板,除了按照政府的安排在傣陶非遗中心制作傣陶外,还经常对那些热衷于傣陶技艺的人们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让传统傣陶技艺得以传承。

三、傣陶发展与传承的几点思考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生态环境的变迁以及外来商品市场的冲击,傣陶已经不再是生活的必需品,傣家人接受各种现代化塑料商品用来存水、存放食物,这种方式更为方便,不用再去繁琐的取土制陶烧制。然而,极少数人会意识到这虽然是科技的进步,但却是文化的消亡。傣族地区生态环境的变迁直接影响了傣陶艺术的文化与发展。由于对陶的需求量减少,掌握学习制陶技术的人就越来越少。当陶罐不在成为家家户户的必需品时,做罐子的艺人也就寥寥无几,大多数都去谋求别的发展了,做陶的艺人越来越少。傣族文化是傣族人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积累,傣陶艺术作为傣族文化的一部分,当整体文化生态遭到破坏时,局部的文化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要实现傣陶艺术的有效传承,就必须做好传承路径和方法的探索与创新,不断探索多样化的傣陶艺术传播渠道,扩大其文化影响力。

首先,地方政府要做好制陶艺术传承的指导工作,加强人才培养。政府应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划,出台相关保护政策,对于傣陶艺术传承工作提供政策支持,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大量引进掌握传统傣陶工艺的人才,加大对设计、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制陶技工等各种人才的培养。开办培训基地、实习场所,培养制陶传承人。值得肯定的是,当地政府正在积极开展傣陶艺术的发展规划与资源保护开发等工作,建立了傣陶非遗文化传习馆,让更多的人了解傣陶,参与到傣陶的传承发展中。

其次,利用媒介宣传傣陶,培养文化认同感。傣陶有着百年的辉煌历史,但是对于德宏本地,尤其是城区百姓而言,它仍是个陌生的词汇。原因在于人们对傣陶的识别度不高。对此,当地一方面可利用报纸、电视、媒体平台、广告等现代传媒手段对傣陶进行宣传,如进行相关节目制作,召开媒体研讨会等,以加强傣陶文化在观众心目中的影响力。此外还可从培养文化认同感入手,将与傣陶有关的知识编入课本,开设文化课程、地方性课程,做普及性宣传,以培养潜在的文化市场。

最后,发展相关旅游产业。2006 年傣陶入选国家非遗名录,其在制作工艺、造型、材质等方面与原始的制陶工艺相比较都有非常完整的保留,堪称制陶领域的活化石,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这为当地发展以陶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产业提供了契机。当地应结合自身优势,加强陶瓷制品的设计开发,从科技、文化含量上提高产品附加值。可在古镇或风景区开发陶器烧制体验中心,推广陶艺制作工艺,开展陶艺设计大赛,举办艺术节等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产业。

四、结语

经过笔者的实地调研考察,傣陶制作是云南傣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宏傣陶所处的制陶生产环境困难,并且有人才断层的情况,但这并不能削弱德宏傣陶的发展趋势。在政府社会各界人士、傣陶技艺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德宏傣陶技艺得以较好地传承和保护。虽然面对现代工业化生产的冲击,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传统傣陶陶器的生活需求量明显的减少,但是傣陶找到了自己的发展出路,那就是朝着更具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的工艺美术陶甚至陶艺艺术品的方向发展。从调研情况来看,这个发展方向是正确的,越来越多的人也逐步认识到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价值,傣陶在日常运用中得到了传承和保护。需要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傣陶制作业有望进一步发展。

总之,文化的变迁与进步都是为人类社会而服务的。在文化生态变迁的背景下,傣陶制作具有充分的市场前景,应当充分发挥傣陶艺术文化的主体性作用,构建傣陶艺术活态传承的良好氛围,通过人才培养、多方位宣传、创新来实现傣陶艺术的发展,寻找合适的生产、销售渠道和适当的技术和设计革新,使傣陶艺术在新的时代环境中发挥积极的文化价值,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及建设增添力量。

猜你喜欢

制陶德宏傣族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德宏 生态摄影“朝圣地”
三元互动下的德宏民族语言舆情探究
大滇西旅游一线6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德宏
共饮一江水葫芦丝独奏
青木木米制陶风格探析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大辛庄商代制陶工艺研究
西双版纳傣族慢轮制陶工艺初探——以景洪市曼阁村和曼斗村制陶工艺为例
傣族民俗文化的英译对其民族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