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艺术为时代放歌为人民画像
——第二十三届中国广播剧专家评析综述
2023-04-18黄云鹤
文/ 黄云鹤
在丰富多样的文艺创作中, 广播剧作为融合了文学、戏剧、音乐等多元艺术门类的创作形态,已然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喜闻乐听,承担着重要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功能, 肩负着培根铸魂的历史使命。 2022年以来,为迎接、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全国广播剧人踔厉奋发,不辱使命担当,创作了一批优秀的声音艺术精品。 第二十三届(2022—2023)中国广播剧专家评析共有44部连续剧和50部单本剧、超长剧、微剧参评。 可以说,广播剧创作进入了一个比较繁荣的状态。 这些作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历史自觉,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为时代放歌、为历史画像、为人民立传。 总体印象是,现实题材和现实主义创作领跑年度创作方阵。 现实题材中,国企改革、 乡村振兴与英模楷模高昂领唱, 声部强劲,生态保护、绿水青山与南水北调、“一带一路”和谐变奏,交相辉映;载人航天更是音腔亮丽、直上星空,汇聚成恢弘壮美的新时代交响诗。 而历史题材中,红色革命题材深沉凝重、大气磅礴,以雄浑之势咏叹信仰的光芒与力量。 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引领时代风尚的声音故事在广播剧音频中穿越时空,此起彼伏,荡气回肠。
一、新题材展现昂扬风貌,把好故事讲得更好听
(一)放歌时代,声音叙事与新征程同频共振
新时代火热的生活为广播剧创作提供了广阔天地。 从创新实践中汲取创作源泉,现实题材的重大主题作品呈现出持续攀升的态势,并且在题材领域上,也实现了新的拓展。 聚焦时代主题和“国之大者”,描绘了奋斗征程,满足了广大听众新需求,提振了民族精气神。
国家叙事与艺术张力巧妙结合,航天剧标志着年度创作题材与内容的全新开拓。 得益于中国载人航天3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 两部航天题材广播剧《中国空间站》和《问天》各有特色,各有角度。 前者的制作是宏大叙事,编导演制作阵容强大,在高度写实的情况下, 把握了纪实性与艺术性的融合,保持了剧作足够的戏剧张力。 特别是杨利伟和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的加入,强化了角色的代入感和剧情感染力。 后者的制作以聂海胜为原型,整合了第一代航天员群体的典型事例。 在挫折与坚韧之间塑造了有血有肉的航天员形象,也勾勒出航天员幕后团队无私奉献的英雄群像。 两部剧围绕大国重器背后的故事, 第一次形象地展现航天人自强不息、艰苦跋涉的历程, 是航天事业和航天精神的传神写照,并且在普及航天知识、拓展听众视野方面发挥着特殊意义。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的新农村题材广播剧持续闪耀声频。 从《黑色沃土》所讲述的东北黑土地保护“梨树模式”的创新实践,到《山乡来信》所呈现的西北毛南族整族脱贫攻坚战,再到《滹沱河畔》展示的华北正定乡村凝心聚力、依靠科技摆脱贫困的历程,我们再一次感受到广播剧人从时代之变的切身感悟中提炼题材,以用心打磨的故事再现乡村振兴的时代篇章。 《黑色沃土》切中“三农”发展的重大主题,以小切口展现黑土地保护的美好成果和乡村振兴的美丽蜕变,将话筒对准农民群像,用“乡土味”写农民、强调农民的主体性。 而《山乡来信》直面脱贫攻坚中的易地搬迁、生产生活用水难题,再到脱贫之后农村产业如何发展等现实问题,以戏剧冲突推动剧情,第一书记和村主任合力攻关,打通了少数民族脱贫致富之路。 《滹沱河畔》直面乡村发展症结,以村委会改选、公正评发救济金、党务政务财务“三公开”展开剧情,阐明农村基层党建的重要性,既写了发展集体经济的明线,也写了村里普通人命运的改变。 三部剧深刻反映了在党的领导下,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的精彩故事,展现了新时代农民的新思想与农村的新气象。
工业题材的剧目也在机器与设备的轰鸣中写出了人物的厚度和温度。 《大港》以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为原型,讲述了大港人直面国外技术封锁、勇于担当创新,建设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亚洲首座自动化码头的感人故事,揭示了我国装备制造业“智造化”转型的艰苦奋斗,讴歌了新时代产业工人和科技人员的家国情怀。 《实业报国》截取柳州汽车工业起步艰难期, 国企股份制改造阵痛期和党的十八大以后飞速发展期三个历史横断面,用研发中国第一台汽油机、全国微型车产销第一、新能源汽车产销超百万辆等关键节点, 艺术地再现了国企从创业、 追赶到领跑的艰辛而辉煌的发展步伐。
南水北调工程是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的“国之重器”,这个题材的创作凸显了人与水的命运与共,延伸出民族精神的传承。 2022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工建设20周年。 《汉水人家》《一泓清水北上》致敬这项伟大的工程。 《汉水人家》聚焦南水北调水源地保护, 讲述移民通过绿色转型实现乡村振兴,把建生态与抓发展、 保水质与奔小康相结合的故事。《一泓清水北上》选取南水北调的重要咽喉——“穿黄工程”为背景,讲述水利科技人员改进水下机器人、盾构机带压抢修等攻坚克难的历程,描绘了依靠改革创新守护“生命线”,确保一泓清水北上的奋斗画卷。
描写共建“一带一路”的作品,聚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实践。 《中国草》以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教授为原型,围绕菌草技术发明推广过程,讲述他带动闽宁两地及南非等国家通过菌草种植致富的感人细节。 《南国红豆别样红》刻画了在中柬经贸合作区创业的民营企业家形象,既展现了域外创业的复杂与艰辛,也呈现了特殊的异国民土民风。 两部剧立意高远,中外文化交相呼应,彰显了共建“一带一路”的蓬勃生机。并且在同一主题下开辟出不同的视角和内容,为中国故事的讲述提供了新经验。
(二)抒写人民,用声音铭刻平凡奋斗者拼博姿态
现实题材作品反映了人民与时代共命运,反映了人民的关切与呼声、喜怒与悲欢,更反映了平凡人不懈追梦和奋斗的历程,体现了广播剧为人民立传、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洋溢着强烈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兼具精神高度与文化内涵。
用主人公妻子的独白串连叙事,《忠诚》讲述了一个普通的基层法官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对法律的坚守和敬畏,对弱者的同情和帮助,以及对父母的孝顺、对妻儿的深情。 作品摆脱了此类题材容易产生新闻性大于戏剧性的通病,以艺术思维和戏剧叙事的方式,把人物故事讲得有血有肉、生动形象。 故事紧扣了忠诚的主题,也充满了艺术真诚的力量。
从改革开放引发的创业潮中萃取素材,展现优秀民营企业家应对危机、勇于开拓的《晋江潮》,揭示了民营企业坚守实体、科技创新,攻坚破难,赢得发展先机。 剧中主人公用搅碎机处理劣质产品、投资上亿元建立国家级实验室、研制高科技冰雪运动服,践行“做鞋就是做人”的理念,弘扬了民营企业家爱拼敢赢、追逐梦想的时代精神。
为了解决生产生活缺水问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决定修渠,把天山雪水引下来。 《红星渠》讲述一家三代人与这项宏伟工程的感人故事,展现了时代发展变迁中人物的成长轨迹。 该剧体现了奋斗与奉献、历史与现实的紧密结合,既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元素,又有紧扣时代脉搏的思想意蕴。
《大漠染青绿》 为一名普通又伟大的草原女儿树碑立传。 在素有“八百里瀚海”之称的内蒙古科尔沁沙地,牧民宝秀兰发出“宁可种树累死,也不让沙子欺负死”的誓言,凭借坚忍不拔的毅力,带领全村人植树造林,三十年建成千亩绿色庄园,创造了荒漠变绿洲的传奇,折射出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奔向小康生活的时代画卷。
在浓郁的南粤风情氛围中,《中英街上鱼灯舞》展现了同住中英街上的深圳、香港居民对民间鱼灯舞的继承和发展,不仅发掘了传统文化价值,也为推进两地的和谐与繁荣发挥了作用,彰显了文化力量与文化自信。 这是传统文化推动深港一家亲的新时代故事,这也是广播剧在共建粤港澳人文大湾区方面的扛鼎之作。
(三)擦亮坐标,再现历史深处信仰的光芒与力量
历史题材作品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等重要节点精心策划选题,再现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 作品在历史深处讲述革命故事,塑造英雄模范人物,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擦亮了民族复兴的精神坐标,以较强的思想性、艺术性赢得精神共鸣。尤其是创作对历史细节有了不少新发现,以深刻的思想丰富叙事内涵,历史书写有纵深、有力量。
以青年英烈陈延年和陈乔年由迷茫、 探索到成为坚定的共产党人的成长经历和革命生涯为主要内容的《正青春》,歌颂了兄弟俩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塑造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年轻共产党员形象。 该剧以平实的视角塑造革命人物,寻找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最佳结合点, 让革命人物有情有性, 让信仰的力量跨越时空绽放青春光彩, 也为重大历史题材的青春化表达做出了有益探索。
《赤金忠魂》 讲述了胶东根据地军民为抗战筹款、输送黄金,支援陕甘宁边区的故事。 筹金不易,运金更难,通过精巧的叙事结构和细腻的生活化情节,剧中刻画了特殊战线上有着崇高理想信仰却默默奉献的齐鲁英雄形象,填补了“秘密运送黄金支援延安”这段历史在声音叙事上的空白。
《钢铁运输线》 反映的是哈尔滨铁路局几位普通的火车司机,奋战在战火硝烟里,为抗美援朝前线提供军需物资保障。 他们热爱生活,也能舍生取义;他们粗犷豪放,也能机智灵活与敌机斗智斗勇。这是一个特定角度的保家卫国,大战场里的平民英雄,生动诠释了抗美援朝精神。
《人民的哲学家》注重文艺作品的价值引领和审美启迪。 剧作通过艾思奇毅然离开富贵之家寻找真理,排除困难资助《资本论》翻译出版,与毛泽东在延安彻夜长谈,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等重要人生节点, 浓墨重彩地塑造了一个人民的哲学家形象。 该剧是一部兼具历史高度、思想深度与人文温度的作品, 呈现出由现实回望历史的深邃思考。
《张謇》通过清末状元张謇创建大生纱厂、兴办新式教育、资助社会公益的故事,刻画了“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形象,弘扬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在积极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当下,具有较强的社会引领作用。
二、尊重声音艺术创作规律,在守正创新中锤炼广播剧精品
(一)制作人对选题方向、创作路线与融合推广的统筹把握,成为精品制作与传播的关键因素
广播剧精品背后凝结着制作人的运筹帷幄与辛勤奉献。 《中国空间站》制作人和团队整理载人航天的发展历程, 提炼出洋洋七万多字的故事素材,尤其梳理了这十年中国航天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重大事件。 载人航天本身就是一部史诗大剧,航天领域专业性太强,制作人调动跑条线的记者和相关资源,汇报、阐述、交流,说服了总装备部、航天员大队等部门负责人,踏进了航天城大门。 当面采访、线上座谈、深入现场,特别是对剧中人物原型的采访,创作思路逐渐清晰。 他们多次请教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等专业人员,使诸多重大历史时刻在剧中得到真实再现。 在选择演员上,除了选择洪涛、翟万臣等资深影视剧演员外,特别邀请了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和当时正在太空出差的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参与录制。
适应年轻一代的新媒体使用习惯,《中国空间站》在主题立意、剧情设计、节目样态上做足了准备,为不同传播媒介和平台量身打造“思想+艺术+技术”融合的适配产品。 该剧在中国之声、云听推出广播剧音频版;在央视频推出八小时录制慢直播和三集可视化版本;在央视新闻客户端推出图文加视频;同时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平台“定制分发”。 以打造热搜话题为主,辅以三分钟短视频,话题“杨利伟出演杨利伟”在新浪微博阅读人次超过8500万,登上当日热搜榜前列,抖音热榜第一,快手热榜第三。 截至目前,该剧总播放量已接近2亿,充分显示了主流广播剧突破圈层的力量。
《问天》以中国第一代航天员选拔特训为叙事主线。 制作团队在创作中既能兼顾到科技元素,又凸显故事吸引力。 剧中特别设置了“岳明”这个角色,他虽然屡次备选,但从未放弃。 看似悲情的男二号,却是无数默默付出的航天人的写照。 剧中人物设置以男性为主体, 但从语言上凸显了鲜明的性格特色。 同时,总教头、家人等都设置为女性,充分考虑了广播剧的听觉需要。 总教头的女声旁白,既符合角色的真实人物背景, 也起到了很好的剧情串联和声音区隔作用。 该剧从选题确定、预热造势,到演播纪实、首播仪式、定制海报等,以短视频、图文等多种方式,做到了融媒体端口的全平台覆盖。
(二)注重剧本创作的文学品质,编剧为声音叙事的生动表达与完美呈现打下坚实基础
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体现了编剧对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赓续。 《正青春》表现了人物独特的家庭环境、少年动荡的生活、叛逆的青春色彩、强烈的追求真理的欲望、坚定的革命理想、大义凛然的牺牲等。 编剧精心塑造了中国革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一个家庭与父子, 独一无二的一对兄弟和烈士。 在叙事主线上,编剧依靠人物关系推动戏剧进展,揭示人物成长。 并对历史细节和历史精神有了新的挖掘,把一些历史书写的难点写成了作品的亮点,做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
人物价值观冲突是戏剧结构的主体。 《黑色沃土》编剧通过梨树县一个“满垄农机合作社”向“沃土农机合作社”转变的故事,向听众展现了吉林省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重任、 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的成功探索。 该剧把黑土地保护道路的选择作为核心冲突,在主要人物价值观的冲突中增强戏剧性。 剧中设置了梁满仓和梁晓梅父女同台竞争的悬疑式故事进展,让不同的理念选择在同一片黑色沃土上充分延伸,无论是第一书记还是普通党员、个体社员,无论是农技站长还是农业局长,都在父女二人的矛盾解决中精彩亮相。 建立在人物关系基础上的矛盾、发展、冲突、高潮,传达了可贵的但常常被忽视的农业传承, 展示了真实可信、感人至深的人间亲情。 从和风细雨到矛盾渐起,到冲突渐深,作品很好地把握了节奏,提供了感人至深的文学艺术享受。
对文化力量赋予以故事化的表现,实现了叙事视角的突破。 《中英街上鱼灯舞》在题材的选择上,聚焦深港两地民众均喜爱与传承鱼灯舞的动人事迹。 运用广播剧独特的声音表现方法, 对杰仔、海叔、阿涛、钟伯等中英街上的深港民众热爱传统文化的情结予以形象化、故事化的表现,为听众勾勒出一幅具有历史感和时代感的淳厚人文景观。 在思想内涵上,该剧将深圳与香港两地之间关系的政治站位,以看似寻常的中英街鱼灯舞传承的形式巧妙地、润物无声地予以体现。
(三)导演坚守戏剧标准与声音制作技术标准,在文本的基础上娴熟运用声音元素,实现对美的具象描摹与有效传播
重视讲好人物关系的导演积极介入剧本创作,乃至提前介入剧情设计。 《山乡来信》《中国空间站》的导演高度重视剧本的打磨。 首先确立的是人物和人物关系, 把每个桥段的人物出场动作线梳理清楚。 其次是深度挖掘人物的心理,在其变化的关键节点上做特写放大,注意了剧本的分镜头设计。
细节描写是艺术生命的细胞, 是刻画人物、揭示主题最有效的手段。 有些重大题材作品的艺术吸引力、感染力不够,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细节描写缺少密度和深度。 《问天》在每场戏录制之前,导演都会格外提示演员剧情的时间与场景。 雪地极寒生存训练的桥段,两位演员演播时对周围环境变化下的人物状态的准确把控,给听众留下了想象空间。 比如工作说话时“打寒颤”的劲儿,包括玩笑时发出的“颤音”,无不展示出冰天雪地的刺骨寒冷和航天员的艰难,让人隔空循声就能瞬间将人物和画面高度统一起来。
强调每部剧风格上的差异与声音制作的创新表达,导演对作品风格的清晰定位,不仅有效避免了叙事表达的趋同化, 更是一种可贵的艺术自觉。《正青春》定位为革命历史青春剧,叙事风格洋溢青春气息,以情动人。 导演调动声音表现手段,艺术的再现人物心理、情感,突出表现了一群革命青年志士的友情、爱情、亲情,以及他们追求真理、探索革命道路的执著信念。 在革命的关键时刻,突出人物的坚韧、乐观、浪漫,比如哼唱国际歌、朗诵革命诗句,离家的母子情、复杂的父子情,面对生死选择的从容,以及真挚的爱国情等,演播中都细腻地表现出来,富有激情和爆发力,让人过耳难忘。
《钢铁运输线》定位为战争英雄剧,强调了英雄主义主旋律。 一号人物黎明,他是火车头上的统领、是打头的,智勇双全,在危急时刻勇敢冲上前,嗓门儿粗亮,铁打的汉子一般;司炉九亮是位山东小伙儿,总是想老家的娘,但在生死关口,为了完成任务,他选择了死;徒弟大江,性格有些文弱,经常来几句顺口溜,看到被炸飞的肢体吓得直哭,但残酷的战争让他变得坚强,成长为十足的男子汉。 本剧的音响也是刚性十足,蒸汽机车的突进、铁轨的摩擦、大烟泡儿风的猛烈、轰炸机投弹时的呼啸等都渲染得强烈震撼,听觉上很有冲击力。
(四)音乐表达风格、逼真音效与多彩剧情相映生辉,丰富了音响呈现的多维立体效果
音乐已经成为广播剧声音叙事的另一种语言。它不仅是烘托剧情、间隔时空等需要,更在细腻表达人物思想、渲染雕刻场景气氛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这是编导创优创新的主观意愿,也是新时代听众审美水平提升的客观要求。
借鉴地方传统音乐元素乃至类型化电子音色的诸多变奏,增加配器手法的变化与创新,使广播剧音乐更加富有感染力和戏剧张力。 《黑色沃土》音乐大量采用了唢呐、二胡和笛子,将东北农村的地域风情点染得十分浓烈。 经过作曲提炼的乡土音调,朴实而又接地气,表现出新时代新农村的盎然生机。 《山乡来信》的音乐中,使用了广西民歌的诸多变奏,既有音乐主题的变奏,也有配器手法的变奏,还根据剧情增加了变化,让音乐更加富有戏剧性。 《钢铁运输线》 对广播剧音乐动作化进行了尝试,有意模糊了音乐和音效之间的界限,使广播剧音乐实现了身份的多变,拓展了传统广播剧的音乐的功能。
融合剧情的音乐铺陈、精妙逼真的音效制作,《问天》谱写了一曲气势恢宏的航天史诗。 这部剧自然音效和社会音效真实、自然,还原现场感;心理音效、情绪音效设计巧妙,成功外化了角色的精神状态,利用通感激发听众展开联想;拟声效果在模拟航天科技设备运行的声音效果时, 做到了气势与细节兼顾;配乐的场景感特色明显,管弦乐大气恢弘,电子音乐跳跃灵动,能够与听众情绪形成共鸣。
三、任重道远:参评作品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一)广播剧对现实问题的反映力度还有明显缺失, 现实题材对社会矛盾的焦点和热点关注度不够
艺术来源于生活。 现实生活的故事是朴实的,但也应该充满锋芒,其中往往潜藏着广播剧创作的灵感。 广播剧还缺少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狂飙》那样的现象级作品,以及对现实的思考深度。 现象级反腐剧回应了公众期待,从演技到题材都把握住了当下观众的“痛点”,才成为爆款的“网红”。 这两部剧的收视率、点击率皆创新高,也给广播剧创作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二)剧本创作质量还需要下真功夫,遵循广播剧的声音叙事规律
本届评析会上有多部参评作品被淘汰。 因为关系着广播剧创作的基本原则、创作规律,评委们只能“壮士断腕”。 主要问题包括三个方面。 一个是故事的事实表达不清楚,而且容易产生歧义。 叙事清晰,事实清楚,主题明确,这是声音叙事艺术的基本要求,更是现实主义创作的基本原则。 违背这个原则,作品就可能“跑偏”“走调”。 二是没有遵循广播剧的声音叙事规律,剧的内容表达太文本化。 解说、旁白太多,引用的资料、数据太多,冲淡了戏剧表达、声音演绎式呈现。 有的作品使用了大段的书面语言,不符合听觉规律。 三是对剧的锤炼不到位,故事平铺直叙,缺少戏剧冲突。
(三)广播剧是综合声音艺术,在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上永无止境
参评剧目制作上的问题也不少。 比如,有的剧对音乐的功能重视不够,选用了一些现成的音乐资料或影视剧音乐来烘托气氛, 而且配乐也不恰当,有些还涉及音乐作品版权问题。 有的剧制作还欠火候,要么序篇或开头太长,迟迟不展开剧情;要么人物语言生硬,带有口号化、概念化;要么对听众耳熟能详的历史伟人的地方口音模仿不像,演员功力不足,还不如用普通话。
结语
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征程上,广播剧作为当代最为活跃、最为普及的大众文艺形态之一,必将肩负起更多的使命与担当。 广播剧不仅要有创作数量的增长,更要有创新创优质量的提升。 不断提高原创力,克服浮躁问题,用专注的态度、敬业的精神、踏实的努力投入新的创作,就一定能为时代、为人民贡献更多的高品质的声音艺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