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视角下安徽推进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情况报告
2023-04-17李佳鑫
□ 李佳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将“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之一。面对共同富裕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新要求。中小城市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载体,是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为安徽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支撑。推进中小城市共同富裕已成为当前和未来需要面对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命题。
| 近五年安徽中小城市共同富裕发展情况
按照《国务院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对于中小城市的界定标准,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城区人口的调查结果,安徽16 个地级市中,淮北、亳州、宿州、蚌埠、滁州、六安、马鞍山、宣城、铜陵、池州、黄山11 个市属于中小城市,其中池州、黄山为小城市。截至2022 年底,安徽中小城市行政区域面积达9.35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66.7%;常住人口3258.1 万人,占全省人口的53.2%;经济总量2.1 万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46.6%。
(一)经济实现跨越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五年来,安徽中小城市经济规模逐步扩大,生产总值由2017 年的1.4 万亿元提高到2022 年的2.1万亿元,其中滁州GDP 总量跨上3 千亿元台阶,亳州、宿州、蚌埠、六安、马鞍山跨上2 千亿元台阶,淮北、铜陵、池州、黄山GDP 总量跨上千亿元台阶;人均GDP 由43676 元提高到64371 元,经济发展蹄疾步稳,不断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市场主体活力持续激发,2022 年,全省中小城市新设各类市场主体60.2 万户,占全省的比重为50.8%,高于GDP 占比4.2 个百分点。其中,企业17.7 万户,占全省的比重为44.1%,个体工商户42 万户,占全省的比重为54.1%,是富民强市的重要基本盘。就业总体稳定,收入持续增长,2022 年末就业人员1703.9 万人,占全省的比重为53.6%,高于常住人口占比,各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快于经济增长,住户存款余额达2.1 万亿元,是2017 年的2 倍。
(二)区域城乡协调共进,厚植共同富裕的均衡底色
聚力推动城市功能品质提升,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2017 年安徽中小城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0.4%,2022 年已提升至55.9%,年均提升1.1 个百分点。从地区差距看,各中小城市中人均GDP 最高市和最低市的倍差由2017 年的2.82缩小至2022 年的2.77,远低于全省的3.17;城镇居民收入倍差由1.55 缩小为1.53。从城乡差距看,近五年来,中小城市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持续快于城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平均为2.18,比2017 年低0.17,低于全省0.13。县域高质量发展不断推进,全省中小城市县域经济总量占全省县域比重超“半壁江山”,2022 年GDP 为5991.2 亿元,占全省的55.7%,是推进中小城市共同富裕的重要单元。
(三)奋力增进民生福祉,筑牢共同富裕的普惠根基
一是在健全高质量教育体系上下功夫。安徽中小城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培养能力不断增强。2017 年以来,中小城市新设高校6 所,新增在校生14.2 万人。累计培养毕业生56.6 万人,其中大多数是服务新兴产业、主导产业和民生急需人才。二是在推进健康安徽建设上下功夫。深入实施健康安徽行动,提高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与保障能力,增加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供给。五年来,新建立医疗卫生机构2904 个,总数达17406 个,占全省的57.7%,超过常住人口比重4.5 个百分点,其中新建医院129个;新增卫生技术人员8.3 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4 万人。三是在兜牢社会保障底线上下功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持续扩大社会保险参保面,城乡居民低保保障金额、医保基金支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分别比2017 年增长82.8%、41.7%和105.8%。失业、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比2017 年增长31.2%和27%。
(四)物质文化均衡发展,凝聚共同富裕的精神动力
经济的稳步发展为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安徽中小城市人均公共服务支出①人均公共服务支出测算时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的教育、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城乡社区、住房保障等支出。由2017 年的5443.2 元增加至2022 年6833.7 元。聚焦改善衣食住行,累计建成公租房1663.8万平方米,2022 年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4 万套(间)。高效率交通路网不断形成,年底公路线路里程达14.6 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615公里,一级公路4040 公里,分别为2017 年的1.2 倍、1.2 倍和1.6 倍。文化生活持续丰富,2022 年全省中小城市常住人口人均接受文化场馆服务1.7 次,与全省持平,实现市有“三馆”、县有“两馆”,乡镇文化站全覆盖。文化产业持续壮大,有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324 家,比2017 年增加170 家,实现营业收入999.2 亿元。人口文化程度持续提高,2022 年中小城市总人口文盲率5.7%,比2017 年下降1.5 个百分点。
| 安徽推进中小城市共同富裕的实践经验
(一)安徽黄山:聚力特色小镇发展,走城乡融合的共富之路
安徽黄山市以特色小镇为抓手,探索产城人文共融、创意创新赋能的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新路径。在全省率先出台加快特色小镇建设实施意见,先后启动两批26 个特色小镇(微型产业集聚区)建设,西溪南创意小镇入选全国最美特色小镇,宏村艺术小镇、齐云旅游小镇、西溪南创意小镇等6 个小镇入选中国特色小镇50 强;潜口养生小镇、宏村艺术小镇等14 个小镇入选省级特色小镇(微型产业集聚区),入选总数居全省第一。全市18 家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2022 年营收266 亿元,税收收入10 亿元,入园企业5700 余户,带动超6.5 万人就业,从以旅游休闲为主的单一类型向文化创意、健康养生、科技服务、新型专业市场等类别拓展。
(二)安徽潜山:“小”产业撬动“大”生活,依托富民产业推进共同富裕
潜山市源潭镇以刷立镇、以刷强镇,源潭工业刷、环卫刷和民用刷分别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90%和30%以上,刷业行业规模居全国第1 位。源潭镇先后获得“全国重点镇”“国家建制镇示范试点镇”等10 余项国家和省级荣誉称号,获评“中国刷业之都”。源潭镇坚持“立足刷业、发展刷业、突破刷业”不动摇,通过聚力“数智赋能”,实现制刷产业的转型升级,全镇共有制刷企业和个体工商户4700 余家,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集聚了外地创新创业人才近3 万,形成了便捷的“20 分钟就业圈”。源潭镇现已建成优质医院和小学,免费开放2 座公园和市民健身中心,培育特色餐饮上百家,为全镇群众和外来人才提供优质公共服务。
(三)安徽凤阳:努力打造乡村振兴小岗样板,创建共同富裕示范村
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隶属于安徽滁州市凤阳县,在推进共同富裕道路上依旧走在前列。由县里研究出台《小岗村创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共同富裕示范村实施方案》,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围绕农村改革、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突出“和美”二字,加快推进小岗村创建“人心和、乡风和”“生态美、生活美”“产业旺、村民富”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共同富裕示范村。从持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着力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积极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扎实稳妥实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乡村公共服务提质增效、不断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方法、持续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7 个方面探索共同富裕的小岗路径。
| 推进中小城市共同富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从“做大蛋糕”这个硬核支撑看,综合实力仍待提升
在战略层面上中小城市得到的政策支持与各方面资源是难以和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相提并论的,安徽中小城市中还有淮北、铜陵这样的资源枯竭型城市,中小城市的总体资源有限,因而经济发展差距始终存在。从经济总量看,规模超过3000 亿元的市只有滁州1个,中小城市GDP 占全省的比重比2017 年下降1.6 个百分点,人均GDP 相当于全省比例由89%下降至87.5%。而经济体量越小,对于人才、资本、产业等的吸引力相对越弱,发展越受限制。安徽中小城市人口整体呈外流趋势,已连续7 年下降,常住人口比2017 年减少15 万人,占全省的比重下降0.8个百分点。
(二)从“均衡发展”这个应有之义看,区域差异仍然较大
虽各中小城市间整体差距不断缩小,但城市内部分化依然明显。调研发现,以长江为界,一江两岸发展水平差距明显。安徽马鞍山市江西片区的含山县、和县2 县土地面积超过全市一半,但经济体量仅与江东片区的当涂县1 县相当。铜陵市在区划调整之前,是个江南城市,城镇化率全国领先,相对工业化程度和人均工业化水平均较高,划入以农业为主的人口大县枞阳县后,与原铜陵市相比,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较大。从工业看,江北地区土地面积约占铜陵市的六成左右,但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占比不到一成。
(三)从“提高收入”这个本质体现看,收入水平仍需提高
安徽总体居民收入本就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22 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低11.2%,居全国第14 位、长三角末位,仅相当于上海的41.1%、江苏的65.7%、浙江的54.3%。中小城市收入水平更是不具有竞争力,在长三角40 个地级城市中,除马鞍山外,安徽其余10 个中小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均在后15 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城乡看,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更大,长三角城市中后13 位均为安徽地市,其中有10 个都是中小城市,江苏省唯一一个中小城市宿迁市的农村居民收入是安徽中小城市中最低宿州市的1.4 倍。
(四)从“民生普惠”这个主要内涵看,基本公共服务仍存短板弱项
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多层次,安徽中小城市在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从对滁州市的调研情况看,80%的被调查对象认为目前公共服务最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在不同区域、不同人群之间供给水平相差较大、分配不均。医疗方面,2022 年,全省中小城市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7.4 人,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居民选择市外住院就医占比较高,医保资金流出情况严重。教育方面,一般公共预算中教育支出占比低于全省0.3 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程度相对更深,中小城市60 岁及以上年龄人口超过五分之一,高于全省0.9 个百分点。
| 下一步中小城市共同富裕发展对策建议
(一)强基础,做大做好经济蛋糕
聚焦中小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环境和要素需求,开展专业化、精准化、实效化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在打造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实现新突破。持续深化改革开放,下好创新先手棋,注重发挥市场和资本的作用,不断增强经营主体的活跃度和满意度,把“蛋糕”做大做好,让共同富裕的根基更加牢固。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和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完善第三次分配机制,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推动更多低收入居民迈入中等收入行列。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不断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助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促均衡,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坚持中小城市全域统筹、一体谋划,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实现产业、人口、重大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的优化配置,缩小城市内部区域发展差距,增强发展的均衡性。深入落实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协同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增强连接长三角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市场枢纽功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实施城市功能品质活力和竞争力提升行动,加快县城、中心城市发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三)补短板,切实增强民生福祉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聚焦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等民生需求,努力打造覆盖城乡、区域均衡、全民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推进健康安徽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提高中小城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实施教育提质扩容重大工程,稳步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加快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加强养老托育救助服务,推动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均等可及。加大农村地区政策倾斜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四)显特色,蹚出共富安徽路径
相比于大城市,中小城市资源规模较小、结构简单,突出一城一品、一市一色,走特色发展之路更优。一方面注重专有特色。结合当地实际,保护特有的自然风光、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历史传承等,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形成独有特色的城市风貌,把“千城一面”变成“百花争艳”。另一方面着力做“专”做“精”。力戒求全求大,从本地资源禀赋和现实条件出发,转变“小而全”“大而全”的观念,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则旅,放大比较优势,走错位发展、特色发展之路,着力构建各具特色、充满活力的中小城市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