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本质安全的作业稳定性模型的构建方法

2023-04-17李呈军罗其锋刘磊谭莹莹毛焱中山供电局

现代企业文化 2023年29期
关键词:本质责任体系

李呈军 罗其锋 刘磊 谭莹莹 毛焱 中山供电局

本质安全致力于系统追问,本质改进,在真正将系统作为平台的基础之上,通过对于反复以及复杂的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达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目的,明确会对安全目标的达成产生影响的各种本质因素,并且针对性地进行改进,要求所有工作人员杜绝思想懈怠的情况。管理需要覆盖每一个环节,最大限度地排除设备在运转过程中潜在的隐患,避免系统在运转的过程中故障问题的发生风险,最大限度地杜绝质量缺陷以及安全事故等方面的问题。

一、中山供电局作业状态稳定性模型设计

谋划中山供电局作业状态稳定性模型的顶层设计,是现代管理、科学管理的体现和需要。为促使安全监督模式由传统的被动、辅助、滞后型逐步向现代的主动、本质、超前型转变。中山供电局通过系统研究,积极摸索电力安全监管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特性,构建了中山供电局作业状态稳定性“421”管理理论模型,以期通过模型构建,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并致力于积极发挥安全指标“指挥棒”引领作用[1]。

二、中山供电局作业状态稳定性模型的关键要素

1.本质安全“人、物、环、管”逻辑关系分析

“人、物、环、管”是形成本质安全的四大[1]核心要素,是走向本质安全发展的有机统一整体。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

人在生产过程中处于核心的地位,是生产过程中所有要素之中活跃程度最高同时也是控制难度最高的一个要素,无论是改善环境、更新技术、升级设备,还是提升管理能力,人的力量都是必不可少的。本质安全人是指想安全、会安全、能安全的人。本质安全队伍是指思想上安全意愿强烈,行动上自觉刚性执行制度标准,具备足够安全技术技能,善于构建安全态势、创造安全条件的卓越团队。本质安全建设首先要抓住人这个核心要素,建好领导层、管理层、执行层三支队伍。要关注到文化对于人的引领作用。安全文化不仅包含安全意识以及安全理念的相关内容,同时也包括人在安全文化的引导之下出现的与安全相关的行为,是一个涉及范围十分广泛的项目。人的本体地位是安全文化最为核心的一部分内容,这就需要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企业全员的具体工作中,在促进员工形成正确的安全价值观的基础之上,促使其主动在生产操作的过程中遵循相应的行为规范,最大限度地保证生产安全,促使在企业内部真正形成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不仅企业员工能主动地进行自我管理以及自我约束,团队内部也能发挥相互监督的作用,最大限度地维护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安全文化是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的结晶,是润物细无声中的那只看不见的手,是安全技术和管理过程中提炼出来的好做法和好经验,是对过去安全发展凝结的产物,更是一种价值认同,当安全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安全管理要素发挥的作用就会降低,人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大幅度提高,不再需要法律和制度的约束,而且形成一种自觉和互助行为,安全生产体系形成一个智能、自我修复、自我发展的体系,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保障和促进人—物—环—管系统高效运转。实现人本安全,促进管理落地,必须牢牢抓住“责任”这个牛鼻子!

物是指企业在开展生产活动的过程中,为使劳动者的人身安全能最大限度地得到维护,降低伤亡事故的发生风险而采取的一系列防范性的技术措施。尤其是在进行生产操作的时候,由于作业环境自身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因素,会对劳动者的健康以及安全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或是在工具和设备完善程度不足的情况之下,或是在工艺过程中存在一定缺陷的情况之下,容易诱发一系列的风险问题。而在操作方法以及劳动组织存在风险因素的基础之上,也会增加生产过程中伤亡事故的发生概率。为了使得劳动者的健康风险降到最低,则需要积极地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做好针对各种类型风险事故的预防工作,消除设备以及环境潜在的安全风险,维护劳动者的人身安全。上述所有措施均可以被划分至安全技术的范畴之内。安全技术是安全最本质最基础最核心的要素,是本质安全的内因。理论上如果技术水平足够高,智能化水平足以满足体系自身发展需要,人员参与度低,机器设备自身有效运转,达到人类“无为而治”的生产管理水平,自然安全事故就消失了。但这毕竟是一种理想的状态,至少今天科学技术还不够发达,企业的发展必须追求利润,不可能因为存在安全风险就无限追求对技术的投入。物的本质安全是达成本质安全目标的最为基础的条件,其需要达成的最终目标就是最大限度地缩小物态危险源以及风险点,在充分发挥物态资产功能安全的基础之上,对容易出现的设施故障问题以及人为因素而导致的失误问题而带来的安全风险进行防范。

环就是环境。环境是实现本质安全目标的十分重要的条件。企业要在充分发挥现代科技所具有的支撑作用的前提之下,对现有的管理体系进行完善,最大限度地提升环境和设备、人之间的包容度,提升环境对于设备以及人的友好度,对于生产作业环境之中潜在的风险因素做好控制工作,在提升作业环境安全度的基础之上,最大限度地保证人在作业过程中的安全性。要以员工安全健康为中心,防范自然灾害引发人身安全风险,强化劳动保护措施,杜绝人员从事职业禁忌作业,确保员工职业健康;减少生产运行空间变化影响,确保设备运行环境本质安全;改进设计与建设标准,从源头上消除环境因素的危害,确保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管控自然灾害引发风险,消除自然环境对电网的影响;持续推进人—机—环系统化治理,联动各级政府及相关方,提升先进科技支撑,实现电网与环境和谐发展。

管理是企业生产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综合性、科学性的特征。在实际进行安全管理的过程之中,其管理对象不仅是企业的工作人员,同时也包括企业的生产环境以及企业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物质条件。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较强的动态性的特征。安全管理主要在于对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整体开展做好规划以及指导的相关工作,定期检查企业安全工作的开展,并且制定企业安全生产的相关决策。在维护企业生产安全的基础之上,安全管理是最为根本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在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不仅包括安全组织管理的相关内容,同时也包括对设施以及场地进行安全管理。在合理应用安全技术的基础之上,也需要加大对于相关工作人员行为控制的力度,最大限度地保证安全管理工作开展的精细化程度。安全管理由于技术的不完整性应运而生,是对技术不完整性的补位,是本质安全发展的外因。安全管理是用法律法规规程制度来对现有生产体系进行有效运转的组织管控,尤其注重对人的违章违规行为进行约束,使生产体系中的人和机械按照预想的轨道进行运转而不发生安全事故。安全责任对安全技术、管理和文化的有机统一起到耦合剂的作用。技术、管理和文化本身是相对独立的三个要素,相互之间无法强关联。责任更是中国文化的产物,贯穿我们千年古老文明,修身治国平天下乃中华子孙处世之己任。技术的发展需要投入资金和研发人员,这是企业和政府的责任。法律法规的落地是企业执行要求的责任。企业要成为一流企业,必须有自己的文化,这是一种自我责任。处处能找到安全责任的行迹,但又好像不见踪影。在具体工作中,安全责任就是《关于加强企业生产中安全工作的几项规定》(即《五项规定》)中的要求。企业工作中,需要对不同部门以及领导人员的安全职责做好明确,以制度的方式做出规定。企业中,上至各级领导、职能部门,下至技术人员以及一线的生产工人,都需要履行自身的安全职责。这主要是为了引导各级生产人员在劳动中做好自我保护,最大限度地保证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降低职业性疾病以及各种形式的工伤事故的发生概率。

以上四个要素组成有机的安全生产体系。其中,人是核心。人是安全生产体系的内核,是体系的灵魂。安全文化的覆盖面、渗透深度及具象化的应用程度,都能深刻地影响到安全生产体系运行的效果。在安全生产还受到各种不稳定因素影响的今天,在安全技术还未能做到消除全部隐患,还未能做到绝对安全的今天,安全文化对安全生产体系尤为重要。安全文化能最大限度地消除人的不安全因素,能调动各级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推进安全技术的改良和进步。安全文化还能让各级人员规范地开展安全管理动作,维护安全生产体系的正常运行,并能使体系内的各级人员正确面对安全责任带来的工作压力。因此,安全文化以人为本,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最终通过管理手段,在安全生产体系运作过程中体现出安全文化的价值。物是基础。物是安全生产体系的基石,是体系的核心。其他要素都是围绕如何运用维持(管理)、理解改进(文化)、监督考核(责任)安全技术的衍生体。没有安全技术,就不能由下而上地构建出安全生产体系,其他三要素就没有形成安全生产体系的依据,缺少安全技术的体系,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因此,安全技术的积累越多,技术力量越雄厚,安全生产体系上层结构,也就是其他三要素就可以越精简。虽然目前还未能实现,但可以预见,安全技术发展到了一定程度,最终可以达到绝对安全的理想状态。环是条件。实现工作场所环境健康安全,营造平安和谐的内外部环境。管是关键。安全管理是安全生产体系的主体,是体系的架构。了解一个体系的管理动作,实际上就基本能够了解这个体系的大致框架。安全管理规定了各层级生产人员的职权和工作内容、工作程序。体系运作需要按照管理内容开展。安全管理既是安全技术运用的流程保证,也是安全文化渗透、发挥作用的具象,同时还是安全责任落实的承接体。因此,其他三要素都是通过安全管理来体现,通过安全管理来运用。安全责任是安全生产体系的外壳,是体系的保护罩。安全责任能够督促安全技术自我检测、自我革新,能够确保安全技术在实际应用前审视检查安全技术本身的安全性、实用性以及适用范围,并能促使安全技术在责任压力面前不断进步改良。安全责任也是安全管理正常有效运行的约束器,界定了体系管理动作中各层级职权在运用过程中的责任,确保体系运转不失控,把体系运行动作约束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同时,有了安全责任的约束,才能确保虚幻的安全文化的渗透、具象体现落到实处,持续扩散到体系的各级人员当中。因此,安全责任把安全生产体系的运作框定在合理的责任范围内,同时也能确保体系的自我革新、发展壮大以及正常运转。

2.“人、物、环、管”乘数效应分析

乘数效应(Multiplier Effect)是一种宏观的经济效应,也是一种宏观经济控制手段,主要指的是在实际组织经济活动的时候,其中的一项变量发生增长或是下降的情况之下,对经济总量所产生的一系列连锁的影响。在电力安全管理领域,安全技术、安全管理、安全文化和安全责任形成安全“乘数效应”。

在安全生产发展的历史中,人是安全生产工作的核心。但进入高质量发展时期,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改良和安全生产组织效率的提高,仅靠人力进行安全生产工作的数量不断下降,出现了大批的技术管理工作人员。尤其是随着智能化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从事直接安全生产工作的人数还在不断下降。相应地,大部分管理者直接的管理对象不再是自然资源,而变成了社会资源。管理工具也从以人为本逐渐过渡到只需要进行管理、维护和监控的机器。文化对安全生产的推动作用仍在,通过借助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科学技术在推动安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逐渐取代人成为安全生产发展新的变量。原本责任对人的约束,随着技术的发展,影响逐渐降低。传统的少量物质资料附加上某些科学技术,可以使其价值大大增加,甚至以软件形式存在的无形知识也能发挥安全作用。因此安全生产公式可以表示为:安全管理水平=(安全管理水平×K1)×[(安全人水平×K2)×(安全物水平×K3)×(安全环水平×K4)]。

另外,依据“安全90 法则”,即90%×90%×90%×90%×90%=?(59.049%),安全生产工作需要真正保证保质保量,不能出现任何的疏忽。在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安全管理工作打折扣的情况,都会导致下面各个层级安全管理执行力的逐层下降,增加大型安全事故的发生风险[2]。

三、中山供电局作业状态稳定性模型评价的维度设计

通过对宏观层面与业务层面影响因素进行排列组合,以设备安全为例,可提出设备管理安全技术、设备安全管理、设备管理安全文化及设备安全责任等方面的管控要素、指标,宏观层的各维度均贯穿于业务实施过程,即“人、物、环、管”为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的核心要素。

其中,安全技术(“物本”“环本”)构成基础层面的维度,安全管理(“体系”)构成运作层面的维度,安全文化(“人本”)构成战略层面的维度。安全责任既有基础层面的,也有运作和战略层面的,因此贯穿在三个层面中。现代的安全管理具有系统化、定量性、合理性和持续性四个特征。

作业状态稳定性模型指标维度关系分析:物质硬件和技术是实现本质安全的基础,但同时任何系统仅仅依靠技术来实现全面的本质安全也是不现实的。科学的本质安全,是全面的安全、系统的安全、综合的安全、根本的安全。任何系统既需要物(技术、设备、工具等)的本质安全,更需要人的本质安全,“人本”“物本”“环本”“管本”结合,才能构建全面本质安全的系统。

“物本”是安全的硬实力,“人本”是安全的“软实力”,“软实力”具有硬道理。“物本”“环本”靠科技,“管本”靠体系,“人本”靠文化。根据安全科学“3E 对策”理论的研究,安全文化—安全“软实力”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安全文化是安全科技和安全监管的变量,即安全技术、安全管理和安全文化具有非线性的关系,安全文化会对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功能和作用产生显著影响。

针对生产安全和公共安全普遍应用的特种设备安全系统的分析研究,得到的研究结论是:安全科技(技术)对安全的贡献率大约为58%,安全管理对安全的贡献率为27%,安全文化对安全的贡献率约为15%,表明“安全软实力”(文化和管理)的安全贡献率接近一半。显然,对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拥有不同的发展背景基础的不同行业或地区,安全对策3E 要素的贡献或作用是不一样的,比如,劳动密集型的建筑行业,安全文化的贡献率就相对要大一些。但可以肯定的是,目前在我国多数地区和行业企业,应有的安全管理和安全文化软实力的贡献和作用还处于缺乏不足的状态,还有发展和提升的空间[3]。

四、结语

在存在安全隐患的环境条件下,要想在长时间之内达成安全生产的目标,就需要依靠内部系统和组织。基于本质安全的作业稳定性模型的建立是在对事故原因进行明确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的安全事故预防机制。

猜你喜欢

本质责任体系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期望嘱托责任
忠诚 责任 关爱 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