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交际语境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群文教学设计

2023-04-17汪慧珍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3年2期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文意思辨性

汪慧珍

(安徽省淮北市实验高级中学)

荣维东教授提出,“‘交际语境写作’是指面对具体或假拟的读者,围绕一定的话题,为达到特定的目的和意图,以一定的角色和口吻,建构意义,构建语篇,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活动”。可以说,很多文学作品都存在交际语境。这种语境有的是作品中作家创造的具体的对话语境,有的是作家创造的作品与读者之间的抽象的交际语境。这些语境都有荣教授所说的话题、角色、读者、目的、体式、语言等要素,只是在具体的对话语境中,读者的身份是对话者或听众。从本质上讲,交际即对话,交际语境主要由“交际” “语境” “语篇”三个呈内在关联的子命题构成。“只要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达成一定的交际目的,就可以看作语篇。”由此,我们可借“交际语境写作”理论,去解读写作的结果——作品。

一、教材及课程标准分析

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中华文明之光”,其中包括三篇诸子散文和两篇史传散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包含孔孟之道和老庄思想,《烛之武退秦师》 《鸿门宴》彰显仁义礼信。这些文章都有着真实而具体的“交际”(对话)、连贯而缜密的语境、独立且完整的语篇。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学习目标:

1.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

2.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

3.围绕感兴趣的话题开展讨论和辩论,能理性、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平等商讨,有针对性、有风度、有礼貌地进行辩驳。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第1点内容是让学生读懂交际语境下的文学作品,即作为读者,通过阅读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语言”特点。2、3两点是要求学生学会口头交际和书面交际,借助“语言”进入“角色”、说明“话题”、选择“体式”、达成“目的”,这些都是对交际语境理论的具体运用和实践。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完全可以在交际语境下对该单元进行学习,结合学习任务群的学习目标和单元学习任务,进行有益、有效的教学尝试和探索。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

笔者认为,单元教学目标应该在立足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全面考虑“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中华文明之光”和经典散文作品三个层面的内容,同时结合本单元作品的交际语境特点及交际语境理论来设定。此外,还应考虑高一学生的基本学情:通过对初中时《〈论语〉十二章》 《〈孟子〉三章》 《曹刿论战》 《陈涉世家》等篇目的学习,学生对中国经典散文及史传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等有一定的认识,并且有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基础能力。

基于此,我们可以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文言——在交际中读懂对话:能够分辨、理解对话中涉及的角色、话题、听众、目的、体式、语言等要素。

【思维发展与提升】文意——在对话中辨明逻辑:能够辨别具体语境、明白叙事及对话内在的逻辑关系、厘清作品的整体脉络。

【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学——在逻辑中强化审美:鉴赏作品中叙事、摹人、状物、说理、劝谏、游说等艺术,体悟其中的逻辑及思辨之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文化——在审美中传承文化:分析作品中蕴含的礼、仁、道、义等文化基因,分析它们于自身及社会的当代价值及现代意义。

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和“思维发展与提升”两个层面的内容是教学的重点,旨在从交际语境理论出发,紧扣本单元作品明显的对话(交际)特征,同时把对话本身作为思辨性阅读、研读、探讨的重点,借助对话语言感知、鉴赏经典作品经久不衰的内在魅力——思辨之美、逻辑之美、理性之美、内蕴之美。

三、教学活动的安排

(一)借助多种资源,疏通文章大意

1.完成预习任务:①疏通文意,做好批注;②查阅资料,简单了解文章背景和文中人物;③列举预习中存在的问题、疑惑。

2.师生合作,解决预习任务③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疏通文意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高中生要逐渐养成利用注释和工具书、借助网络疏通文意的习惯,不断提高文言文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要养成批注的习惯,让阅读和思维、记忆相生相伴。在解决③中的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引导学生互相解答、启发,教师做及时的点评和补充,消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

(二)重现对话场景,进入交际语境

学习活动一:

①改编课本剧:任选一个对话场景,改编为情景短剧。

要求:将文言文改为现代文剧本,剧本创作和场景创设要契合文意,可酌情增添动作、语言以突出人物形象特征,3分钟左右。

②各小组展示本组的情景短剧,并根据评价表自评与互评。(见下表)

评价等级评价标准优秀剧本完整,契合文意;场景独立,情境鲜明;表演生动,流畅自然;角色感强,能够凸显人物特征;台词处理到位,语气、神态符合情境良好剧本符合文意,对话自然流畅,能够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特征合格剧本符合文意,人物对话平淡,不能突出人物特征

学习活动二:

观点交锋,各抒己见:①自评与他评意见不一致者,分别说出评价依据;②他评不一致者,分别说出评价依据。

在此活动中,教师须全程参与,认真倾听,及时评价且有效点拨,对学生进行切实的学法指导,以期让学生更为准确地理解文意、塑造角色、演绎人物、创设情境。

1.关键句分析法:重视关键句分析,不放过伏笔、补笔,甚至闲笔。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齐桓晋文之事》

“无以,则王乎”是齐宣王问“齐桓晋文之事”的“霸道”转入孟子阐述“王道”的关键的一句,孟子的“王道”之言由该句始,至“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终,可谓是贯串全篇。针对学生在演绎时轻描淡写的处理,教师要指出这句话于上下文具体语境的重要性,并强调这句话在整篇文章即整个大情境中的重要性。

2.语境还原法:要把句子放在具体的交际语境中,明确对话双方的角色、身份,辨别对话进行的目的、意图,揣测双方对话时的情绪、情感和心理活动。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请求,有埋怨与指责,一句“犹不如人”可谓是一石二鸟,既说出了自己被埋没多年的悲痛,又指责了郑伯有眼不识英雄。我们在处理时要根据所查资料,还原烛之武的处境与身份,以此来还原具体语境,如《东周列国志》中所载,烛之武前往游说秦伯时是“须眉尽白,佝偻其身,蹒跚其步”。我们可以想象,此时在大兵压境“国危矣”的紧急形势之下,郑伯才去请烛之武出山的“过”,也就更明白烛之武的“辞”,所以更能演绎出该句话背后的怀才不遇、英雄迟暮的痛与悲。

3.场景还原法:把交际语境还原到历史场景中去,分析人物身份的双重性(自然的个人和社会的角色),以及由此产生的体现在语言中的人物情感的错位。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孔子的身份有两个:一是弟子的老师,二是他自己。“以吾一日长乎尔”这句,若从教师的身份而言,确有温和自谦、平易近人之效;若从孔子个人的境遇而言,“以吾一日长乎尔”则有着年“长”而志向未伸、抱负未展的感慨。如此,才会有后文的“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的夫子问志和夫子“喟然叹曰”。我们只有充分考虑到角色身份,才会在再创作中塑造出更为立体而真实的人物。

设计意图:上述学习活动及教师评价均立足于学科核心素养之“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去创设、还原具体情境,然后以情境为载体,感知、分析、呈现具体的交际语境。教师评价须及时、具体,从学生的生成出发进行评价与点拨,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借交际语境准确解读文本的方法,以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从而在今后的阅读过程中提高自主进行文本解读的能力。

(三)群文对比阅读,比较不同目的下的不同语境的创造

学习活动一:

学生自主查阅《论语》,找出其中孔子评价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等弟子的语段,按评价对象、评价语境、评价内容的顺序制作出孔子评价记录表(见下表),再尝试对孔子的评价作出客观评价。

评价对象评价语境评价内容你的评价

学习活动二:

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一直处于“在线”的状态,庄子在《庖丁解牛》中一直处于“隐身”的状态。这样不同的交际语境参与状态在《孟子》和《庄子》中比比皆是。你认为“在线”或“隐身”对他们实现言说的目的有影响吗?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学习活动三:

对比《烛之武退秦师》与《史记》。

教师提供如下语段:

郑人患之,乃使人私于秦曰:“破郑益晋,非秦之利也。”秦兵罢。

——《史记·郑世家》

三十年,缪公助晋文公围郑。郑使人言缪公曰:“亡郑厚晋,于晋而得矣,而秦未有利。晋之强,秦之忧也。”缪公乃罢兵归。晋亦罢。

——《史记·秦本纪》

思考:

1.《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的高超外交辞令在《史记》中未能展示,甚至烛之武之名在《史记》中都被司马迁略去。请翻阅《史记》查找相关语段,结合具体语境,谈谈司马迁这样做的理由。

2.《左传》是“儒家十三经”之一,属于“经部”书籍;《史记》作为“二十四史”之首,属于“史部”书籍。结合你对“经”与“史”的理解,谈谈它们对交际语境的创设的影响。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利用课内外文本、网络等媒介资源,建构起开放、多元的群文阅读空间,教会学生查询实证、运用推理、发现问题,并进行辩证或批判性思维来更深刻地、思辨性地阅读文本的方法,让理性思维落到实处。

(四)读写结合:交际语境的建构与运用

学习活动一:班级辩论赛

辩题:项伯是仁义之士VS项伯是不忠之臣

要求:结合《鸿门宴》中具体的语境和情境,联系课外查阅的相关资料,按小组分为正反方,每位辩手分别就所持观点写出300字左右的辩词,并在课堂上开展现场辩论赛。正反方小组各推荐四位主辩手及四位候补辩手进行辩论,明确各辩手职责。其中,二辩、三辩因其负责驳论、质询、推论、导引等,除较好地表达观点外,还须较好地驾驭即时生成的交际语境。其他学生可提供论据等材料支撑。

学习活动二:写作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③不以物挫志。(《庄子》)

④修己而不责人,则免于难。(《左传》)

⑤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经典作品是一座文化宝藏,闪耀着文明之光,亦蕴含着修身之要。校团委将联合校传统文化社开展全校范围内的“汲取经典智慧,争做文明青年”的主题演讲比赛,请你从所给材料中选择2—3则作为立意基础,使之建立起内在联系,并展开联想与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演讲稿。

演讲稿是常见的“交际语境写作”,有规定的话题、具体的演讲者和明确的对象,从而使其具有了限制性的情境。不同的情境,就要考虑不同的对象构成、演讲风格、语言形式等。为了达成演讲这一特殊“交际”的效果,要做到三点:

1.创设对话性:关注读者身份,合理运用人称

2.营造现场感:巧妙创设情境,描写具体场景

3.突出思辨性:既定话题导入,兼顾不同观点

设计意图:立足“中华文明之光”和“思辨性表达”设计了口头交际语境及书面交际语境的表达活动。两项活动都设置了具体真实的情境及材料所包含的文本真实情境,内容相互补充,在思维下进行表达,在表达中训练思维。教师要改变“思辨性表达”只注重书面表达的教学习惯,尝试去创设多样的口语交际实践。

四、结语

“中华文明之光”单元所有作品均有明显的对话形式,这为把交际语境的理论作为解读的抓手提供了有利条件。本单元教学设计从教材文本内容、文体特征出发,找出其共同性:人物对话的真实存在,真实交际语境下的个性化表达。由此着手阅读、解读、研读、细读,突出思维参与。同时注重思辨性表达的训练,创设具体交际情境,训练学生在交际语境下口头及书面表达的能力。通过教给学生交际语境的相关知识及师生共同分析具体真实的交际语境,让学生习得一种阅读、解读文本的具体方法。本单元是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紧接着的第二单元为戏剧单元,有着更为明显的交际语境,这种方法的习得将有助于学生自主阅读、解读、研读第二单元的戏剧文本。

本册书“抱负与使命”和“倾听理性的声音”两个单元,选择的实用类文本《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谏逐客书》 《与妻书》 《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也是有着具体的交际语境的作品。在其他作品中,虽然交际语境没有明显体现,但是也有创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交际语境。可以说,解读作品的交际语境也是我们真正读懂作品的必经之路。

[注]本文为淮北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1+X”诗歌群文阅读策略研究》(课题编号:HBJK20203019)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文意思辨性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鬼神之明》的文意主旨与“明”字的含义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教学实施对策等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理解与实施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案例:跟四位“名师”学思辨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案例:哀怨曲还是欢乐颂
工筆文意之大化——关于田禾虎画风格元素特征的分析
表达准确,文意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