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tlag Books:一家全球化独立书店的顺势而为
2023-04-17后商
后商
2023年疫情缓和后的开春,我和Jetlag Books(以下简称Jetlag)创始人乌云装扮者(以下简称乌云)约好在元古云境碰面。乌云是旅行和生活方式的媒体人,他还打理着人气自媒体“荒野气象台”,那是他第一次创业,主打全球旅行,本来一切都欣欣向荣,却遇到了持续三年之久的疫情,不得不“收缩”了议题、行动力。在此之前乌云还做过《时尚先生Fine》杂志的主编,参与创始GQ Lab。
格调、氛围是王牌
还没等我开场,乌云就聊起了由小红书发起、由戴显婧执行的“一书换一书”,这是“独立书店复兴计划”的一部分,也是小红书众多线下社交的一个环节。顾客带一本来,拿一本书走,实实在在帮助独立书店完成了高效、真实的转化。这是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带来的变革,人们凭借社交媒体所提供的素材库锚定自己的需要,并将自己的注意力和情感兑换给实体空间和社交实践。
2020年3月,Jetlag在三里屯北区(后因整体拆迁搬迁至太古里)开业。三年来,Jetlag已先后开了三家店,Jetlag太古里店、山海四合 by Jetlag东四店,以及一家更新场限时店。开业初期,面对物流、产品开发、店内服务、线下活动的限制,Jetlag采取了试营业策略,根据早期书店日志,乌云和团队一如既往地有点挑剔地追求品质,“Jetlag Books 在变得更好,完全不觉得‘疫情期间开业的第一家书店’是个尴尬的标签,相反是被未知的挑战激励。”日志详细记录了对书店布局和服务等的调整,如申请一个矮凳。
在书店,书籍的分类并不按照常规的“图书分类号”,而是按照旅行和地理这些概念。它们充满秩序和能量地摊放在书台或者书架上,以封面示人,而不是摆放在书架上,以书脊示人。一本书一旦卖出20-30本后就会下架,这样就可以保证让新书进来,让书籍发生流转。当然,Jetlag也有几种长期在售的书,类似礼品书,比如书店的销售冠军《艺术的故事》,打雷姐的有声书。
在撰写这篇文章时我才意识到,Jetlag的logo很像我在笔记本写小说和散文时涂抹上的文字,瘦瘦长长,笔画和笔画之间充满张力和干戈感。根据李冠儒介绍,logo的设计考虑到了书、时间、地理等形态。
独立书店进入新的时期
纵观中国独立书店历史,排除像1899年创办的文学山房旧书店,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独立书店才迈出了第一步——据刘苏里在《中国书店访谈录》里介绍,更早些的独立书店并不独立,常要挂靠集体。今天仍存在且发挥着巨大影响力的晓风书屋、万圣书园、博尔赫斯书店,可以说是其中的佼佼者。跨过千禧年,互联网和零售刚刚兴起时,民营书店就开始大面积消亡(民营书店行业的平稳甚至快速发展只有大约十多年的历史),与此同时,独立书店却步入更前台,单向街书店、雨枫书馆、时尚廊、彼岸书店、蜜蜂书店等的成立可以说标志着独立书店发展的一个新时期。关于这一时期的发展,刘苏里认为其原因在于艺术类图书、学术类图书仍无法脱离传统书籍承载的概念。大约近五年左右到未来几年,文化产业、大众消费随着移动社交媒体的变动又开始了新的变化,独立书店可能又进入了新的时期。
在阴霾重重的2022年,却新开了100余家独立书店(据北京开卷,2022年全国新开书店165家),比如匿名书店、野梨树书店、长野书局、林中空地书店,他们中很多诉求已有所不同,很多创始人或者店主或许更热爱实体空间、公共表达、现场交流。独立书店的增加不为中国所独有,2017年以来,英国的独立书店数量一直在稳步增长。
每个书店所需要回答的问题不同,民营书店有民营书店要回答的问题,独立书店有独立书店要回答的问题,百年书店有百年书店要回答的问题,
Jetlag对社区的重视在众多独立书店中是罕见的。Jetlag前后几家店都开在人流旺盛的核心地带,即闹市区。山海四合的命名就取了“四合院”“东四”等本土词汇,同时又彰显了Jetlag的品牌诉求,即“从四面八方聚拢”的“四合”。首店开业后,做共享社区的共享际联系上了乌云团队,乌云正愁总店没有太大空间办活动,就敲定了这次合作。在选址和设计上,Jetlag几家书店都用落地窗等方式扩大了临街面,塑造一种和街区、和人群共生的效果。
在《拥抱城市的人》中,乌云逆流地表达对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喜爱与赞美,或者用他自己的语言,“拥抱”,乌云的大城市更有人情味,也更积极。“对很多人来说,城市中的人际关系是自己亲手构建的,在城市里,你有更多可以选择的社交场所和交流方式。”他写道,“城市提供了生活的可能性。城市充滿了想象力,提供了更多的服务……是城市让共享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名词。”
书店永远都在产生新的渴望
乌云希望Jetlag可以成为全球独立书店的一个环节,“打比方说,如果你的外国朋友来北京旅行,你会带他去哪家书店呢?”乌云的这个愿望正在实现,Jetlag已经出现在一些全球旅行手册中,三里屯店就有一张来自企鹅图书的收录。越好的品牌,越能影响行业,影响世界,我们今天入门即知的品牌几乎都是这样的品牌。按照乌云的理解,这些品牌是用商业的方式在全球化的意义上推广一种生活方式。
经历完杂志业最辉煌的末尾后,乌云创业做自媒体“荒野气象台”。原《智族GQ》编辑总监(现任时尚集团首席内容官)王锋在离职后致信他,“杂志狗”乌云还保有几分不服、傲气,甚至风骨,尊崇品质与审美,心性里有根刺,“我去死,你们活,谁更好,只有神知道。”“荒野气象台”名字像是生态,其实是旅行。“荒野气象台”不焦虑,但也不过度轻盈,它迟缓、坚定,又乐观,在中国自媒体环境中并不多见。
乌云的旅行札记总是从“湿货”(相对于纯粹信息的 “干货”而言)出发,越过人之种种,最后落脚在一个轻盈的瞬间,那刹那,每一个在途中的人都更加成为了某种全球居民、世界居民。在哥本哈根,Hygge传递出来的价值观给远到伊隆斯·博利赫斯(Illums Bolighus)百货的乌云以完整的新鲜,Hygge即“一种惬意、舒适、愉悦的生活方式,能让人产生满足感或幸福感”。在瑞典,乔安娜邀请乌云作客她的沃诺丝古堡,还烹饪了一款肉丸套餐,并非宜家那种。在新斯科舍海边,乌云安慰起年轻的同事,“打开心扉,才能在旅行中看到他人的热情、抓住值得你回味的细节。否则,你就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
为了写作这篇文章,我阅读了非常多资料,最打动我的是亨利·希金斯(Henry Hitchings)的说法,“书店永远都在产生新的渴望,永远都在我们心中播种渴望。这种渴望会休眠很长一段时间,然后突然破土发芽。这就是它们的魔力:灵感在我们心中激荡,偶遇唤醒陌生的热望,梦想越来越大,顿悟着凉了的心灵。”这并不是一个显然的道理,这是一个仍然在生长的道理。
(感谢程宇琦、索马里等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