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州书店史话

2023-04-17刘维嘉

北京纪事 2023年4期
关键词:京杭大运河新华书店通州

刘维嘉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来势迅猛的网上书店,似乎要取代实体书店。2005年前后,“实体书店消亡论”曾经在互联网甚嚣尘上。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人们发现这一说法越来越不靠谱了。

就拿通州的书店来说,解放后有了国营的新华书店,后来又有了民营书店和个体经营的书店,如今的实体书店已经遍布城乡。据2021年底媒体介绍,通州的实体书店已达150多家。

新华书店

民国时期,通县隶属于河北省。1948年12月,通县解放后,分别设有通州市(通州专区)和通县,通县隶属通州市管辖。通县人民政府办公地设在漕运古镇张家湾。为了满足人们的读书需求,人民政府在张家湾成立了通县新华书店,到了1950年3月被撤销。1949年初,河北省通州市新华书店在北大街鼓楼前建立,1952年更名为河北省通县专区新华书店,业务范围扩展至蓟县、房山、昌平、密云等12个县。

1954年5月1日,人民政府在通县新华大街124号建成通县新华书店門市部。1958年4月,通县和通州市划入北京市后,通县和通州市合并为通州区,新华书店也更名为北京市通州区新华书店。1960年又改称通县新华书店。

1972年10月,人民政府在通县新华书店门市部西边不远处选址,新建了书店营业大楼。这座大楼坐北朝南,分上下两层,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位于新华大街142号(如今的新华东街260号)。原新华书店门市部改为机关服务部。1979年,通县新华书店划归北京市新华书店,隶属于北京市新华书店领导。后来重新划归通县,隶属于通县文化局领导。2000年,新华书店机关服务部拆除后,原址被建成如今的汽车停车场。每当我路过那里的时候,一种独特的亲切感就会油然而生。

已有70多年历史的通州区新华书店,陪伴着一代又一代通州人的成长进步,不仅承载了通州几代人的书香记忆,更承载了这座古城的文化与精神,而且兼容了这座古城的烟火与情怀。

南街书屋

南大街位于通州旧城东南部,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当地居民习惯把南大街称呼为“南街”。这条大街一直是繁华的商业街区,人所共知的小楼饭店、大顺斋糕点门市部、万通酱园门市部等都在这条街上,如今有的还在,有的迁移到别的地方。

在小楼饭店南边不远处有个南街书屋,成立于2020年,这是一家个体实体书店,营业面积30多平方米。屋内的书架子上摆满了图书,特别是有关大运河文化方面的书刊最多。据南街书屋创办人柏则亮介绍,南街书屋成立以来,收集了不少与大运河有关的文学著作和文史资料,还有不少通州籍作家的文集。

在中仓街道文体办、中仓街道莲花寺社区党总支、通州区文物管理所党支部的支持下,南街书屋在经营的同时,还有计划地开展了阅读活动。活动形式主要有主题讲座、研讨论坛、诵读表演、读书交流和参观。既有室内的活动,也有室外的活动。

莲花寺社区党总支书记高艳辉说:“南街书屋的成立,为社区居民提供了阅读和交流的平台。特别是我们经常组织居民阅读,点亮居民的书香生活。在我们阅读的书里有《滋味儿》这本书,里面写了不少发生在南大街这一带的事儿,读来十分亲切。”

南街书屋开展的阅读活动,让南大街这个古老的街道飘着浓郁的书香,激励着更多的人阅读书刊,知通州、爱通州。

这个书店致力于大运河文化的传播,先后与马驹桥镇前堰上村党支部、西海子公园管理处党支部、新华街消防救援站党支部、通州区北运河管理处北关管理所党支部、北京振冲机械有限公司党支部等20多个党支部建立了结对共建关系,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传播了大运河文化,弘扬了大运河精神。

京杭大运河书院

在大运河森林公园内的北运河西岸,坐落着京杭大运河书院。书院建于2021年春天,距离公园正门不远。

具有仿宋式建筑风格的京杭大运河书院,精巧细腻,纤巧秀丽,古韵古香,与运河沿岸的通州燃灯塔、漕运码头、千荷泻露桥等桥梁、穿行在河面的古船成为北运河通州段亮丽的风景。著名作家、学者余秋雨先生为京杭大运河书院匾额亲笔题书,增添了书院的文化魅力。据书院经理孙锐介绍,书院整体设计体现了人们对京杭大运河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内部造型采用了曲线形式,象征着运河碧波荡漾,能让人联想起昔日这里舳舻蔽水的盛景,寓意大运河文化之水源远流长。

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京杭大运河书院,分为上下两层,有各类图书3万多册,涉及运河文化、历史、国学、文学、诗词、艺术、哲学、青少儿、心理励志等诸多类别。书院内专门设有大运河主题文化空间、阅读体验空间、文创零售空间、非遗文化展示空间等,让人们更加直观地感受文化发展及创意。为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书院设有新书推荐、预购、查书等服务。这里已经成为具有阅读、文创、培训、展览、讲座、品茗、咖啡等综合功能的服务载体。

京杭大运河书院经常举办相关文化活动,发挥了书院特有的优势。书院还邀请大运河文史专家,到漕运古镇张家湾以及运河通州段沿线的一些古村落,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资源,讲好大运河故事。

书院已经实现多方资源共享,深受众多的运河文化学者、文人墨客、非遗传承人的青睐,他们喜欢这里的书香氛围,在这里查阅历史书籍,了解通州的历史沿革和民俗风情,探讨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如今的京杭大运河书院,已经成为通州区政协“悦读书屋”、大运河阅读基地、通州新时代文明实践书香驿站、通州区青少年教育基地、北京市小读者协会阅读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通州合作交流基地。

在运河边建这么大规模的书院还是不多见的,来这里的除了文人墨客和爱读书的人,还有众多的游客,他们来公园游玩和健身的时候,能被书院吸引并走进书院,感受一下浓浓的书香气息,并在这里拍照留影。京杭大运河书院不仅是一家实体书店,更是一处具有通州“运河文化”元素的最佳打卡地。

春风在书店

充满墨香的宋庄小堡村是知名的“画家村”,在这个村里有个以“春风在”为品牌的实体书店,成立于2018年10月,位于村里的核心位置,是一家以人文社科类图书为主,“阅读+体验”为经营模式的体验式书店。

书店主人马丽洁是土生土长的小堡村人。她大学毕业后做了20多年的媒体工作,成功开办了一家广告公司,服务过一线大品牌,经济效益不错。2018年,她怀着对阅读的热爱,对书业的情怀,毅然放弃了原来的工作,开办了这家书店。在她看来,办书店远远不如广告公司,但她从不后悔,为的是让画家村、让宋庄、让通州多一个能让人安静读书的场所,多一个能相互交流读书思想的平台。

这个书店以前叫“享悦书店”,意思是读者享受的是图书带来的安宁、艺术带来的精神愉悦、咖啡带来的苦中有甜。后来,马丽洁把享悦书店更名为“春风在书店”,其含义是春风吹过的地方,就有希望在生长。一本书宛如一缕和煦的春风,吹进人们心田,滋养我们心中那粒觉悟的种子,让我们的希望生根发芽。

春风在书店有前后两个营业大厅,大厅中间有门洞相通。两个大厅的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教育、语言、文学、艺术、少儿读物等图书。高低搭配、错落有致的绿色植物点缀其间,把书店打造成了一座温馨的小花园。

春风在书店每年都要推出150多场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其中有定期举办的中华经典诗词和散文朗诵会、“典亮乡村”红色经典阅读会、人文美学草地朗读会等,吸引了社会各界的读者,成为书店的特色文化品牌。

走进春风在书店,陪伴读者的除了书香、茶香外,还有与众不同之处,那就是店里有很多猫,它们有的躺在窗边晒太阳,有的喜欢趴在书架上看人们读书,还有的干脆跳上书桌,近距离和读者接触。这些猫很温顺,很少叫唤,既不咬人,也不挠人,喜欢小动物的,可以尽情地撸猫,享受有猫的乐趣。这些“猫咪店员”漫步在书店里,游走于书架间,给书店增添了不少灵气,在书店和读者间已成为团宠。

春风在书店自開业以来,始终坚持不卖畅销书。书店卖的书常常只比进价高一元,为的就是留住那些真正爱书、珍惜实体书店的读者。

这些年来,书店没有弄公众号,也没做过什么广告,是在读者的口口相传下,已经远近闻名。“我不想把它变成一个网红打卡地,书才是一家书店的灵魂,我希望为爱读书的人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希望通过书店让心灵契合的人走到一起。”这句话表达了马丽洁办书店的初衷和情怀。

这些年来,春风在书店越办越好,且远近闻名,还获得了不少殊荣。在2020年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举办的“致敬年度书店”活动中,被评为北京唯一的一家“年度乡村书店”,以后连续两年被评为北京“示范书店”。

春风在书店自成立以来,不断探索从书到活动再到生活的阅读路径,致力于倡导“回归经典,回归最质朴的中式生活美学,回归中华民族经典的人文精神”,以“书+艺术+咖啡”相互带动促进的阅读体验空间,给读者提供了一片宁静的精神乐土和文化涵养的绿地。

通州众多的实体书店,在经营理念和方式上各有特色,除了卖书,还增加了不少招揽生意的奇思妙想。他们把服务读者的需求看得至高无上,将时代的潮流融汇在迎来送往的细节上,他们深知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彰显了从业者文化与文明的程度。那些“货卖识家”的相关配制,真可谓用心良苦!

过去,实体书店是人们获取图书的主要途径,如今依然是。虽然网上购书对实体书店有些影响,但实体书店的功能并非网店所能轻易取代。把图书展示在读者面前,这种形式是实体店的绝对优势,也是网店无法相比的主要原因。在现实生活中,习惯于纸质阅读的读者仍占绝大多数,实体书店和网店的便利已形成互补关系,这应该是新时代的一个特点吧。

猜你喜欢

京杭大运河新华书店通州
从宠物看新华书店之变
雪落通州
实体书店稳中求索
普罗之城——通州新潞运河创意区
京杭大运河
通州侨商:海外创奇迹 国内献爱心
京杭大运河与戏曲传播研究的新视角
新华书店集团公司解放碑时尚文化城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文化资源再开发的思路与决策
通州商住限购,蝴蝶效应已经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