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才子佳人小说与骑士小说比较研究刍议*

2023-04-16张成军曾思艺

关键词:才子佳人团圆骑士

张成军 ,曾思艺

(1.江苏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2.天津师范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384 )

无论是国内学界,还是国际学界,尚未有学者对中国的才子佳人小说与西班牙的骑士小说进行专文比较研究。二者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一个风流儒雅,一个金戈铁马,似无可比性。但若我们把二者果真并置于一起,进行深入考察,便会发现,情况并非如此:二者并非截然相异,而是存在着诸多的相似之处,甚至是有着宏观的、深层的相似之处。本文拟对此做一初步探讨,就教于方家。

一、“表层”的相似

才子佳人小说与骑士小说的相似是多层面的,有些甚至殊为有趣。

首先,从界定说起。才子佳人小说曾是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近几年来势头趋于平缓,但每年仍有十数篇相关论文发表。然而不免遗憾的是,有关才子佳人小说的界定,学界至今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认识。例如,有学者认为,才子佳人小说“特指明末清初产生在《金瓶梅》和《红楼梦》之间的一大批以青年男女的婚姻恋爱为主题的作品”[1]11;有的学者则认为,“才子佳人小说是清代爱情婚姻小说的一个流派。”[2]18;另有学者认为,才子佳人小说“是一个历时的、发展的、广义的小说概念”,中国古代以才子佳人婚恋故事为主体内容的小说都可包括在内(1)此处请参见苏建新:《中国才子佳人小说演变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2—13页,具体观点限于篇幅,不复述。;等等。对此,我赞成苏建新等学者的观点(2)具体内容请参见苏建新、陈水云:《才子佳人小说新界说》,载《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第1期;徐龙飞:《视野与类型:才子佳人小说的重新审视》,载《明清小说研究》2010年第4期。,即才子佳人小说应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才子佳人小说,指明末,尤其是清代前期大量涌现的描写才子佳人恋爱婚姻故事的章回小说。学界此前关于才子佳人小说的研究即基本局限于此。广义的才子佳人小说,则是指中国古代以才子佳人恋爱婚姻故事为主体内容的小说,可追溯至唐传奇。此外,我们还可以提出一个“才子佳人文学”的概念。因为不仅小说,戏剧、弹词等文学形式中亦包含有大量才子佳人的婚恋故事。我们在深入研究才子佳人小说时,实也应考虑它们。若把它们也囊括进来,这时便可统称为“才子佳人文学”。可以说,才子佳人文学是才子佳人小说的“土壤”和“武库”。若想使我们的研究更加深入,必须重视这层土壤。当然,这一概念能否通行,还需专家、学者们的讨论、参与,共同论证。(3)“才子佳人文学”这一概念,学界已偶见使用。

其实,笔者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受了“骑士文学”的启发。

与才子佳人小说相类,骑士小说亦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骑士小说,即众所周知的西班牙中世纪末期涌现的叙写骑士之爱与征战冒险的小说,也即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里大肆抨击的那类小说。广义的骑士小说,则可将此前法、德等国的同类作品包括在内,无论韵、散。在国内学界,法、德等国的此类作品一般被称为“骑士传奇”。其实亦可被称为“骑士小说”。因为在法语、德语等多数欧洲主要语言中,“roman”(“romance”,中译“传奇”)即“小说”。吉列斯比教授在《欧洲小说的演化》中即指出:“Romance这个词——即法语、德语和意大利语中最后表示‘小说’的词”。[3]5郑克鲁先生在《现代法国小说史》中亦说道:“骑士小说(Roman)一词,即今日的长篇小说。”[4]2因此,广义的骑士小说则可以将骑士传奇包括在内。同时,若我们把以中世纪普罗旺斯抒情诗为代表的骑士抒情诗等也囊括进来,则成了学界众所周知的“骑士文学”。笔者上面“才子佳人文学”概念的提出,即是受了它的启发。从比较文学互相参证的角度来讲,这一概念似乎可行、合理。

此可谓二者的第一个“相似”,殊为有趣。(4)限于篇幅,本文研究的主要是狭义的骑士小说与才子佳人小说,广义的骑士小说与才子佳人小说主要作为其背景。

其次,从狭义来看,二者都曾风靡一时,可视为当时的“流行文学”。才子佳人小说与骑士小说的阅读面都很广泛,遍布社会各个阶层,可谓雅俗共赏。据学者考证,才子佳人小说的读者上至上流人物,下至百姓商贾;既有高级知识分子,又有普通识字妇孺。(5)具体内容请参见苏建新:《中国才子佳人小说演变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85—295页;邱江宁:《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叙事模式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37—146页。限于篇幅,引从略。而骑士小说,沈石岩先生在《西班牙文学史》中说道:“15世纪末16世纪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无人不读骑士小说”[5]58。当时有个法国人在回忆录里写道,他旅行到西班牙内地,看到那儿的绅士,“只要是骑士小说,他们都爱读。”[6]68可谓风靡。而且,二者的衰落也存在着某种相似。众所周知,骑士小说的衰落是因为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里的抨击,小说中人物批评其“千篇一律,没多大出入”[7]439“荒诞不经……连篇的胡说八道”[7](439)。而才子佳人小说的衰落与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批评也不无关系,书中人物批其“千部共出一套”[8]5“谎”(按:不真实)[8]759。邱江宁教授在《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叙事模式研究》中指出:“曹雪芹《红楼梦》出现之后,才子佳人小说甚至成为小说创作的反面典型,为人们所鄙弃。”[9]1-2虽然如此,令人叫绝的是,前者对后者都有成就之功。陈众议先生在《西班牙文学:黄金世纪研究》中指出:“《堂吉诃德》几乎是对《阿玛迪斯·德·高拉》的讽刺性摹拟。”[10]66高旭东先生在《论中国古代人情小说的发展流变》中则说:“《红楼梦》实在可以说成是经过才子佳人小说冲刷过的《金瓶梅》”[11]27。可见,事物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当然,上述相似主要是一些细枝末节,或可称之为“外部相似”。虽然有趣,这里拟不深究。笔者在此想着重探讨的是,才子佳人小说与骑士小说之间的“内部相似”,或曰“本文”(text)的相似。

二、“爱之奉献”

通观才子佳人小说与骑士小说,我们可以发现,二者在题材、主题上不乏相似:均以男女爱情及婚姻为题材,颂扬了纯真、忠贞的爱情,表现了反禁欲的倾向。

“才子”与“骑士”乍看起来迥然相异,似乎是两类有云泥之别的形象,难以并提。其实二者并非截然不同。才子佳人小说里的“才子”固然满腹才学、文质彬彬、清俊潇洒,其实骑士文学里的骑士也不是粗鄙的武夫,只知勇武。他们虽然不能被称为“谦谦君子”,但亦讲究谦恭有礼。德国著名学者布姆克在其名著《宫廷文化》中指出:在骑士的道德规范中,“谦恭是首要的”[12]378;而且“在所有骑士道德教义中都有一条:即在任何事情上都要有节制,要走中庸之道”[12]379。在《骑士蒂朗》中,瓦罗亚克伯爵对青年蒂朗教育的重点之一就是:“在任何情况之下,都与人和睦相处”[13]58“应以谦让宽恕容忍其冒犯者”[13]58。特里斯坦在晋升为骑士的仪式上,人们也这样告诫他:“要谦恭,不要虚伪”[12]378。不仅如此,骑士还要“举止优雅得体,尤其在与女士打交道时更要端庄有礼”[12]384“必须学会优雅地说话”[12]394。尤其还需指出的是,音乐才能对于一位优秀骑士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很多会创作诗歌。对此,布姆克指出:“演奏乐曲和创作诗歌不仅在作品中而且也在贵族的实际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12]395因此我们看到,朗斯洛“能演奏竖琴、小提琴和其他弦乐器,他样样精通,因为这些是当代的习俗。同时,宫廷贵妇还教会他唱歌”[12]395。特里斯坦更是技艺超群,他以其精彩的乐器演奏在国王面前争取了一个心腹位置;他经常在自己的情人伊瑟面前弹唱。高文更是以其优雅的举止备受称赞,被誉为“骑士之花”。在中世纪广为流传的《玫瑰传奇》中,作者甚至要求献身爱情的人无论骑士与否均需以高文为榜样:“彬彬有礼,谦虚谨慎,风度优雅”[14]61……由此可见,骑士与才子并非截然不同:骑士虽以勇武为基本特征,但亦讲求“文质”。而且在两类小说中,二者均以其“才”来吸引、征服对方:一个主要是“文”才,一个则偏重“武”才。才子以其超绝的文才令佳人心仪,骑士则主要以其赫赫战功令公主倾倒。从某种意义上说,小说中那一波三折的叙事其实就是展示其“才”的过程。当然,更重要的是,在两类小说中,作者均浓墨重彩地叙写了主人公们的爱情,肯定了他们对爱情的追求,颂扬了他们对爱情的奉献。因此,在才子佳人小说里,我们看到:《定情人》中的双星为觅佳偶,由家乡四川出发,寻访至江浙,方邂逅足以定情的蕊珠。一经定情,便忠贞不渝,矢志不移。中状元后,他宁愿冒险出使海外,也不愿屈服于驸马屠劳的逼婚而背叛对蕊珠的爱情。《春柳莺》中的石池斋,因见凌春女子题诗,为之倾倒,“徘徊眷恋,情生肺腑”[15]29,于是毅然放弃束脩丰厚的佳馆,暂抛伸手可得的功名,去寻访这位素昧平生而自感文心相通的意中人。《锦香亭》中的钟景期与葛明霞在葛府花园不期而遇,一见钟情,借诗定盟。后安史之乱爆发,明霞被安庆绪所掳,誓死不从,后逃出。景期在遭贬和离乱中,亦不忘明霞,在蜀遇义士雷万春,欲以侄女相许,他推辞不受;后皇帝赐婚,他不知就是朝思暮想的心上人,又欲拒绝……苗壮先生在《才子佳人小说史话》中指出:“才子佳人小说的作者,特别是其优秀者,歌颂才子佳人的爱情,盛赞其结合的美好”[16]41“歌颂才子佳人们对爱情的忠贞,虽历经磨难,仍矢志不移”[16]54可谓是对它们的概括。与之相似,在骑士小说里,我们则看到:《阿玛迪斯·德·高拉》中的阿玛迪斯爱上了奥丽阿娜公主,“这一爱,将持续到他们生命的终结”[17]339。为了赢得她的爱,他开始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冒险,南征北战。后来当得知自己的身世后,阿玛迪斯便正式向奥丽阿娜表白了爱情。但佞臣们暗中破坏,挑唆国王将他逐出宫门。然而因阿玛迪斯一直忠于对奥丽阿娜公主的爱情,因此最后他通过了“忠诚恋人的拱门”——一个只有从未背叛过恋人的人方能通过的考验。《骑士蒂朗》中“骑士之花”蒂朗在救援君士坦丁堡时不期而遇皇储卡梅西娜,对之一见钟情,遂陷入了与公主相恋的情网。自此卡梅西娜公主便成为他南征北战、建功立业的动力。但好事多磨,由于公主乳母逍遥寡妇从中作梗,二人的爱情反复出现波折。在此期间,因忠于对卡梅西娜公主的爱情,蒂朗先后拒绝了数位贵妇,尤其是特莱姆森公主的求爱。在征服了土耳其和苏丹后,蒂朗被皇帝允婚。但不幸的是,在班师回朝途中,蒂朗突染疾病身亡。公主卡梅西娜伤心欲绝,在蒂朗的遗体旁自尽殉情。(6)《骑士蒂朗》的这一悲剧性结局在西班牙骑士小说中相当罕见(一般均以大团圆而结局,详见后述)。其实,在小说中,这一结局之安排是相当突兀,或者说不自然的。因为在这一事件之前,小说里所有的情节因素都是朝着大团圆的方向发展的:蒂朗已经与皇储卡梅西娜订婚,并且已完成了复国大业,即将与皇储完婚。众人都期待着这一天。作者在此突然插入了一段感慨,大意是慨叹命运之不可相信、功业之虚妄。随之蒂朗即突然得病,没有任何先兆:既没有受伤,亦非旧病复发。病得不明不白,且遽尔而逝。而在蒂朗逝世之后,作者又用了几章叙写皇位继承之事(老皇帝已因女婿及女儿悲伤过度而死);尤其是最后一章写国家在新皇帝的治理下,国泰民安,繁荣昌盛,新皇帝亦得高寿而终……作者以此作为《骑士蒂朗》之结尾,甚为有趣。而且,这里似乎亦不能说作品是以悲剧而结局。《帕尔梅林·德·奥利瓦》中主人公帕尔梅林在一次营救了德国皇帝后,爱上了美貌无双的德国公主珀丽娜达。二人坠入情网。后来,为了帮助其弟王子特瑞尼奥——其爱上了英国公主,帕尔梅林与之一起来到英国。在帮助他赢得了英国公主的爱情后,他们乘船返回。但不幸的是,途中突遇风暴,三人失散。帕尔梅林只身漂流到巴比伦,后落入巴比伦苏丹之女阿奇狄阿娜之手。公主爱上了他,但帕尔梅林,思念着自己的心上人,拒绝了这个不幸的公主;更加不幸的是,阿黛米娅也爱上了他,后因得不到帕尔梅林的回报,绝望而死。帕尔梅林始终思念着自己的心上人珀丽娜达公主,在经历了一系列冒险、奇迹,并成功营救了王子与阿格丽奥拉后,公开迎娶了珀丽娜达。有情人终成眷属……总之,在骑士小说描写的骑士爱情中,骑士对他的情人忠诚不渝,即使为之赴汤蹈火,亦在所不惜。在他们眼里,情人就是上帝,就是圣母。因此英国著名学者C.S.路易斯将其称之为“爱情崇拜”(Religion of Love)[18]2。托马斯·亨利教授在《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骑士小说》里亦指出,在骑士小说里,“爱情被描述作一种持久的崇拜”[19]49。

由上述可见,才子佳人小说与骑士小说虽然产生于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文化传统之中,但却不约而同地叙写了两性爱情,颂扬了其忠贞与美好。这种主题的相似,再次证明了世界文学有着共同的文心、诗心。文学归根结底是人学。这共同的文心、诗心,则又根源于人类共同的“人心”。尤其是联系二者产生的背景,我们更可见人类情感之相似,人性之相通。

才子佳人小说产生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7)明清社会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极为专制的时代。其间虽有晚明的个性解放思潮,但似乎如昙花一现,清入关后,又复归封建正统。封建礼教禁锢着人们的言行。在男女授受不亲、男女之大防的礼教束缚下,青年男女几乎没有接触的机会,更缺乏相识、了解的场合。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非礼勿言……何谈爱情?至于婚姻,则是出于“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之目的,是为了广家族,繁子孙。它主要是家族的事,而不是个人的事;男女当事双方尊奉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在这样一种情势下,婚姻已成了一种排除个人爱欲的伦理责任。男女爱情几乎没有存活的空间。

骑士小说萌生于中世纪基督教社会。基督教在当时的精神领域里占据统治地位,它狂热地宣扬童贞之光荣,性关系之肮脏,禁欲之高尚。根据神学家们的观点,人与人的感情,特别是男女之间的欲望,归根结底来源于人类的堕落,即源于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的偷吃禁果:他们因此而发现自己是男人和女人。因之,男女之间的爱情和欲望本身即是一种罪过,应该被压制。为了将来的救赎,人们应该禁欲、苦修,把爱奉献给上帝。其实直至文艺复兴前期,男女青年依然几乎没有机会谈情说爱。(8)请参见莫尔顿·亨特:《情爱自然史》,赵跃、李建先译,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第245页,引从略。而至于婚姻,K. 克拉克教授在《文明》中指出:“建立在‘爱情上的婚姻’几乎可以说是18世纪后期的发明”[20]64。著名学者汤普逊在《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中则指出:“中世纪的婚姻关系,远不是像小说上所描写的那样,是感情的结合,而大多是一种利害关系上的婚姻,也是一种野蛮强制的婚姻。”[21]339史学名家布洛赫在《封建社会》中也指出:“贵族的婚姻常常是一宗平凡的交易”[22]508“有的孩子尚在襁褓中便已经订了婚,有的新人直到结婚时才看到彼此的模样”[12]478……如此婚姻何谈爱情?何况在基督教看来,即使是对妻子过于热烈的情感,也是一种罪过。因此,学者们指出,在中世纪,爱主要是指人对上帝的爱,以及上帝对人的爱。

由此可见,才子佳人小说与骑士小说产生的背景也存在着相似:都产生于压抑、禁欲的古代封建社会;同时,这也见出了二者爱情叙事的可贵。因此,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写道:“这类小说(按:才子佳人小说)中明白表现了自主择婚的意识,提出了以才、貌相当为条件的爱情婚姻观。丢了现实中还占据着支配地位的家长包办婚姻、子女不得自主的封建观念……”[23]334鲁迅先生虽对才子佳人小说不乏微词,但对此亦持肯定态度,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指出其“似乎是很有悖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对于旧习惯是有些反对的意思的。”[24]331而至于中世纪的骑士之爱,恩格斯在论及“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时称之为“第一个出现在历史上的性爱形式,亦即作为热恋,作为每个人(至少是统治阶级中的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的热恋,作为性的冲动的最高形式。”[25]71著名哲学家罗素在《婚姻革命》一书中则说道:“这是对教会学说的一种反抗……因为它认为:爱在生活中应当有正当的位置”[26]46,都对其做了肯定。

马克思曾说:“男女之间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自然的关系。”[27]72人类对两情相悦的追求、对男欢女爱的渴望,根源于人性,是不应也不能被完全禁锢的。因此,如果现实生活中难以存在,它就到想象世界中去虚构;如果婚内不能获得,它就到婚外去寻找。(9)早期的骑士小说,尤其是骑士抒情诗及骑士传奇中不乏婚外情的描写。它的力量是强大的。若完全没有宣泄途径,对于一个人来说,他将成为一个不健康的人;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它将成为一个不健全的社会。因此我们看到,在压抑、禁欲的社会里,生活在中西两块不同土壤上、肤色亦有别的作者却不约而同地创作了一批相似的、颂扬青年男女纯真爱情的作品。这亦不能不令我们感慨人性的深层的相似。

中西虽然体制不同,文化殊异,肤色亦有别,但是当人们的情感遭到压抑时,却不谋而合地表现出相似的举动。诚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再次提醒我们:不同民族、种族、国家的人是可以相互理解的;面对分歧、矛盾,人们通过沟通、对话,应是能取得共识的。

三、“缘”起、延宕与大团圆

除了题材、旨趣外,才子佳人小说和骑士小说在叙事模式上也表现出很大的相似性。众所周知,才子佳人小说曾因其程式化的叙事,遭到人们的批评。著名的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说:“至若才子佳人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云云。虽然这种批评有简单化之嫌,但纵观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尤其是清代前期的才子佳人小说,的确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叙事模式。总体看来,这类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才子与佳人邂逅,于是以诗传情,私定终身;后因家庭、政事等的牵连,或因小人的拨弄,而发生才子落难、佳人遭逼嫁等灾厄;但在经历了种种曲折后,或因才子金榜题名,或因圣君贤吏主持正义,才子佳人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鉴于这种相似的情节模式,有后世研究者将其概括为:“定情——磨难——团圆”[16]101或“男女一见钟情——小人拨乱离散——才子及第团圆”[28]74。虽然这种概括不能涵盖具体作品里出现的各种衍变,但从宏观来说亦基本符合狭义才子佳人小说的叙事。

与之相似,骑士小说也形成了某种相对固定的叙事模式。因此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里批评其“千篇一律”。一般说来,骑士小说的情节不外乎:为赢得贵妇人的欢心,骑士历尽各种惊险遭遇,或南征北战;最后凯旋,成为国君、领主或朝廷里的显赫人物,然后分封他的朋友或侍从,并与自己的心上人喜结连理。(10)具体内容请参见Sebastián Quesada Marco, Curso de Civilización Espaola, Madrid: Sociedad General Espaola de Librería,1987,pp.82-84;沈石岩:《西班牙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6页。兹以骑士小说的典范之作《阿玛迪斯·德·高拉》为例:阿玛迪斯是高卢国王佩里翁和布列塔尼公主埃丽西娜的私生子,在苏格兰宫廷里长大,爱上了客居宫中的大不列颠公主奥丽阿娜。为了爱情,阿玛迪斯开始了无数次惊心动魄的冒险。后来当得知自己的身世后,阿玛迪斯便正式向奥丽阿娜公主表白了爱情。但由于佞臣们暗中破坏,国王将他逐出宫门;并将公主许配给罗马皇帝,将她遣送罗马。然而,公主对阿玛迪斯痴情不渝。途中,落难公主被阿玛迪斯所救。最后,阿玛迪斯粉碎了奸佞阿尔卡劳斯的篡位阴谋,国王对他大为赞赏,不仅尽释前嫌,而且亲自为他和公主完婚。一时皆大欢喜。其实,正是在《阿玛迪斯·德·高拉》的影响下,西班牙的骑士小说形成了其程式化的叙事。这里我们也可将其概括为:情有所钟——征战冒险——团圆。

由上述可见,骑士小说和才子佳人小说的叙事模式亦存在着很大的相似。二者大致都包含三个组成部分:“缘”起(情有所钟)、延宕(种种变故)、团圆(终成眷属、皆大欢喜)。这里再次见出了才子佳人小说与骑士小说有着相似的文心。而在“缘起”和“团圆”之间之所以生出种种变故而“延宕”,诚如天花藏主人在“飞花咏序”中所云:“金不炼不知其坚,檀不焚不知其香,才子佳人不经一番磨折何以知其才愈出愈奇,而情之至死不变耶!”[29]7-8这里尤其应引起我们关注的是二者的“团圆”结局。因为在中国文学史上,关于团圆结局曾多有讨论,但却态度、意见不一。概括说来,国内学界关于“团圆”结局主要形成了两种态度:一是赞成,认为其反映了国人的乐天精神。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说道:“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着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30]213可谓这一派态度的代表。二是批判,认为这是自欺欺人的国民性的表现。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指出,中国小说的喜欢团圆结局“这因为中国人底心理,是很喜欢团圆的,所以必至于如此,大概人生现实底缺陷,中国人也很知道,但不愿意说出来;因为一说出来,就要发生‘怎样补救这缺点’的问题,或者免不了要烦闷……现在倘在小说里叙了人生的缺陷,便要使读者感着不快。所以凡是历史上不团圆的,在小说里往往给他团圆;没有报应的,给他报应,互相骗骗。——这实在是关于国民性底问题”。[24]316可以说是这派意见的代表。审视这两种观点,我们发现,无论哪种,其立论的根基都是“团圆”结局是中国文学所特有的。故溯其根源至民族精神或国民性。于是后来学者多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角度来探寻其原因。但由前面我们对骑士小说的探讨可以看出,团圆结局并非为中国文学所独有:西班牙的骑士小说也是如此。这就动摇了先前我们立论的根基,亦使建立其上的探讨大打折扣。其实不仅西班牙的骑士小说,纵观世界文学史,古代希腊传奇、新喜剧,近代的莎士比亚喜剧,18世纪的英国小说如《汤姆·琼斯》《傲慢与偏见》等,印度的古典戏剧……大都以团圆收场。可以说,团圆结局是世界文学里一种常见的现象,并不罕见、独特。基于此,我们探讨其原因,就不能囿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视阈,同时还应去寻找普遍的、深层的因素。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在论述集体无意识时曾说道:“集体无意识是人类心理的一部分”“或多或少属于表层的无意识无疑含有个人特性,我把它称之为‘个人无意识’,但这种个人无意识有赖于更深的一层,……我把这更深的一层定名为‘集体无意识’。选择‘集体’一词是因为这部分无意识不是个别的,而是普遍的。它与个性心理相反,具备了所有地方和所有个人皆有的大体相似的内容和行为方式。”[31]52-53由荣格这里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集体无意识具有普遍性、超越性,它是个人无意识的基础。笔者认为,人们普遍地对团圆结局的喜爱即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一种反映。具体说来,它应源自人类的一种原型心理——“求全”:人们潜意识中总渴望事物能有一个完满的结局,即使过程如何坎坷、艰辛,只要结局是圆满的,人们精神上就获得了慰藉,心理上就得到了满足。加拿大著名批评家诺斯罗普·弗莱在《批评的剖析》中曾指出:“圆满的结局并不能给我们‘真实’的印象,但却符合我们的愿望”[32]203。弗莱这里所说的“符合我们的愿望”即指迎合了人类的“原型心理”。这点我们也可从读者大众对它的接受得到证实。众所周知,团圆结局是为普通大众所欢迎和喜爱的。英国著名作家毛姆曾谈到这个问题。在论及《傲慢与偏见》的团圆结局时,他说道:“在简·奥斯汀的这部小说中,新郎最后得到一大笔地产收入,并将把新娘带到一所漂亮的住宅,那里有花园,还有精美华贵的家具。这样的结局,普通读者是非常满意的。”[33]109我们知道,大众的反应往往体现了一种“基层心理”。这“基层心理”即源自人类的“原型心理”。毛姆在解释这一现象时也曾这样提及,这是“因为他们有一种深切的、本能的感觉……”[33]109这里“深切的、本能的感觉”,究其实质即是一种原型心理。普通读者之所以喜欢团圆结局,因为这契合了人类“求全”的原型心理。这种“求全”心理表现在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微观的个体的生活,到宏观的社会的发展演进,都可见其反映。试观,古人对大同世界的渴望,基督教对天国的构想……不亦是这种求全心理的投射吗?即使它们最终未必都能变成现实,但它们却体现了人类对美好未来的与生俱来的渴望与向往。正是心底这种对美好的渴慕与向往,促使我们不甘于平庸、浑噩的生活,而要奋起有所作为,有所奉献,以向美好与和谐的境界一步一步地迈进。

此外,才子佳人小说与骑士小说都具有一定的理想、浪漫色彩,二者在作品命名、重情节而不重人物塑造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相似……而在作品的文化氛围、历史背景及众多细节等方面则存在着一些差异;甚至相似之中亦有差异。本文意在对才子佳人小说与骑士小说做初步的比较研究,以引起学界同仁的关注,抛砖引玉。故这里不再一一论析。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才子佳人小说与骑士小说貌似风马牛不相及,其实存在着诸多的相似、共通之处。这相似的“文心”归根结底源于人性的深层相似,共同的“人心”。或许可以说,才子佳人小说与骑士小说是相同的人心在不同的土壤上的变异。我们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分析,可以为各自的研究提供借鉴、参照、启发,从而使我们的研究思路得以放开,研究视域更加广阔,研究结论更具普遍价值。

同时,在这充满分歧、充满变局的当今之世,这亦能提醒我们——面对分歧、矛盾,我们应尽力寻求对话、沟通的解决方式 :中西虽然体制不同,文化殊异,肤色亦有别,但人们的深层心理是相似、相通的。通过坦诚、深入的对话、沟通,矛盾双方至少可以达成相互理解,而非相互攻讦。人,尚不完美。

猜你喜欢

才子佳人团圆骑士
中秋节——八月十五庆团圆
对抗大帝国的骑士
团圆中秋
克里夫兰骑士
论明清时期才子佳人小说的择偶观
张生与李益爱情比较研究
浅谈《西厢记诸宫调》的创作思想
才子佳人小说在越南的传播与影响
《小团圆》是否有出版的必要
New Enem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