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史事业亟需人才与党史学生对口就业困难的矛盾解析与对策思考*

2023-04-16唐正芒

关键词:对口党史毕业生

唐正芒,熊 慧

(湘潭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问题的提出

党史工作是党的工作的极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以来广泛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更凸显党史工作的不可替代性。实际上,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就高度重视学习党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做了诸多重要指示,强调“学习党史、国史,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1]15-16甚至早在2010年7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的习近平就代表党中央在全国首次党史工作会议上强调了党史工作和党史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纲领性意见。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更是“立足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和‘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高度,深刻阐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和重点工作要求”[2]。习近平总书记还在全国革命文物工作会议上作出要“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3]的明确指示。这些指示不仅是搞好并巩固好党史学习教育的根本遵循,而且对进一步加强党史学科建设和党史事业发展具有长远指导意义。

由于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多年的高度重视,全国党史事业和党史学科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前不久中共党史党建又被列入法学门类一级学科,更体现了国家相关部门对这个学科的高度重视。然而仍有某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困扰着党史事业的发展。较长时间以来,党史事业发展亟需大量专业人才与党史毕业生却很难找到对口就业工作的矛盾现象相当突出。这一方面造成专业人才流失、党史工作人才建设弱化,影响党史事业发展;另一方面又造成党史教育资源浪费、专业培养定位弱化,阻碍党史高质量人才培养,这已成为当今影响党史学科建设和制约党史事业发展的一个亟待解决的体制性障碍问题。现在党史党建被列入一级学科,更彰显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拟从党史学科建设角度对此作些学理探析与对策思考,以期引起学界关注和有关部门的重视。

党史事业:前景广阔、任务艰巨却人才紧缺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前进发展的高度,多次强调党史“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4]3,对加强党史工作的有关重大问题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如2017年6月他在贵州视察时,就语重心长地叮嘱遵义会议纪念馆的讲解员“要给大家好好讲,告诉大家我们党是怎么走过来的”。[5]这实际上也是在强调党史工作特别是党史育人的重要性。近两年习近平总书记更不下十次强调要在党员、干部,青年、学生,学校教育和人民群众中“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1]161。而这“四史”中的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其主体内容实际上也都是党史或者说都离不开党史。所以习近平更强调广大党员学习“四史”“要以学习党的历史为重点”[4]4。

2010年6月,中共中央为配合首次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这个文件、这次会议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会上的讲话,对全国党史工作做了全面规划部署,提出了一系列重要安排和必然要求,彰显了中共中央对党史工作的高度重视。

按照这次会议、文件和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精神和要求,党史事业前景十分广阔、工作十分艰巨、任务十分繁重。如:要“深化党史研究,准确记载和反映党的历史”;要“组织党史学习教育,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素质和能力”;要“扩大党史宣传,普及党史知识”;要“搞好党史纪念活动,深化党史事件和人物研究”;要“抓紧党史资料征编,妥善保存党的历史财富”;要“加强党史遗址保护,搞好纪念场馆建设”;等等。[6]788-791而这每项任务又可分解出许多丰富、繁重的具体工作内容。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后来曾指示:“要把革命烈士那些感人至深的文章、诗文、家书编辑成册,用于干部教育,让各级干部常常看、常常思、常常反求己身。”[1]70行家悉知,将成千上万革命烈士的文章、诗文、家书编辑成册,其本身就是一项相当大的史料搜集和整理、研究工程,但它又仅仅只是庞大党史事业中“抓紧党史资料征编,妥善保存党的历史财富”这一项工作中的一件“小事”。整个党史事业之体系庞大、工作艰巨、任务繁重可见一斑。另外,习近平总书记还曾指出:“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1]111近些年他在贵州、江西、甘肃、河南、宁夏等地考察时,都语重心长地对此反复强调,并指出“不能停留在讲故事、听故事层面,而要通过讲故事引导广大党员加深对党的历史理解和把握,加深对党的理论理解和认识”[4]27,这必然要求讲述者及其组织者具有较高专业水准。此外在当下的意识形态领域中,党史工作还承担着纠正那些歪曲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回应历史虚无主义和驳斥国内外敌对势力对党的历史的污蔑攻击的重任,还要在全党继续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有效进行和成果巩固等。总之,要全面开展和较好完成这些任务,没有一支庞大的党史专业人才队伍,毫无疑问,力难胜任!

据了解,全国各级党史机构、部门约有两千六百多个,专业人员队伍一万七八千人(数字据原中央党史研究室一位副主任于2011年6月介绍)。若只从机构和人员数字上看似乎还不少。但各级各地都有其地方党史研究的繁重任务,还有上级统一布置的任务,全国范围的持续的党史学习教育也增加了专业需求。这就普遍出现人才紧缺、任务压头乃至工作遗漏情况。

据我们与一些地方党史部门的专业接触和联系所知,现在不少党史部门都有工作任务无力完成的情况,不少事情放在那里无人做、无力做。尤其是不少重要纪念场馆没有专业人才做讲解、宣传和研究工作,甚至专门的维护人员也没有。如就这方面情况作一较大范围的实地摸底调查,其结果不说令人惊讶,也多会不太乐观。另据笔者了解的几个市级党史研究室,均存在缺乏研究人员情况。如某省的一个市委党史研究室因伟人故里缘故,是全国党研系统中很重要的市级党史研究部门,但也因专业研究人员缺乏,其党史二卷不少撰写任务不得不由退休人员和某高校党史师生协助完成。另有某市委党史研究室因人手不够,每年都有由高校选派的在读学生完成的课题研究、资料编撰等党史工作。还有一市委党史研究室则提出不少课题亟需人做而没有人做。另一省的某市委党史研究室专业研究人员很缺乏,而研究任务十分繁重,除其附近大学学生做了不少档案查阅、资料收集工作外,外省某高校师生也为之承担了不少研究任务。该市党史研究室现在编人员12人,而真属科班出身的党史专业人员仅1人。该市下属的五个区、县级党史研究机构基本上是有名而无实。邻近该市的另一市级党史研究室在编9人,虽有4人做党史的工作,但没有一个是党史科班出身的。推而广之,其他各地党史研究室情况也可能大同小异,即也存在能承担党史任务的专业人员严重缺乏问题,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情况可能更严重。甚至连有的省级党史研究部门也存在专业人员缺乏而需向外“求援”的问题。据悉,某省会城市新任市委书记“上任后第一站就来市委党史研究室调研,了解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党史编撰人员不够,党史讲解人员缺乏”。党史机构“人少摊子小,而党史服务需求很旺” (据某省委党史研究部门负责人2021年4月19日在该省三个学会——党史学会、党史人物研究会、毛泽东思想研究会换届大会上的讲话记录)。各地普遍反映,目前虽已有一批研究红色文史的专家,但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和部分省会城市,一些县、市、区等基层地区的文史专家普遍稀缺。可见,按中共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史事业发展的要求和部署,党史事业亟需大量专业人才,而现状则是党史部门专业人才紧缺,不少工作难以开展。

党史人才:僧多粥少、供不应求却难以对口就业

就在党史部门有很多事情没人做、工作难完成,党史事业发展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的情况下,很少量很“珍稀”的党史专业毕业生,却找不到或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他们站在党史部门“门外”,却不能“进门”工作,不能对口就业,只好望“门”兴叹。不得已,相当一部分党史专业的毕业生被迫转型,去做与党史专业无关的事。如商业营销、电脑编程、中小学教师等,五花八门,实在令人惋惜。而党史专业毕业生无法对口进入党史部门就业,并非“僧多粥少”、供大于求的结构性矛盾所致,而恰是反向情况。我们可来了解一下。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级各类党史机构、部门甚多,从中央到地方乃至不少全国性行业、战线,均设有党史工作机构,即如前述共有约2600多个,加上一些党史学会团体、党史编辑出版、革命纪念场馆等机构部门,估计总数约有3000多个。另有军队系统、党校系统、社科院系列及红色旅游产业等,从理论上说,也均有党史人才需求。比如仅上海就有中共一大会址等各类红色资源612处[7];另据统计,湖南省境内有革命遗址和纪念地2437处[8]1,仅长沙就有新民学会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75处,其中绝大部分是红色革命遗址和纪念地[9]。那么全国会有多少红色资源、红色基地,这些红色资源、红色基地需要多少从事研究、讲解和维护的专业人员,当不难估算。这几方面合起来平均每年对党史专业人才的需求量绝对不会少于4000人。再加上如按2010年中央文件关于高校文科都开设党史类课程的要求,考虑到全国2000多所高校(2020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738所)[10]的党史类教师需求(还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其师资专业要求也密切相近),则每年全国党史人才需求量至少5000人(保守估算)。更不说党史列入一级学科后和党史事业将进一步发展,其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了。

在人才需求总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每年全国能提供的党史专业科班毕业生却很少。过去坚持开办党史本科专业的高校仅中国人民大学、湘潭大学两所。进入21世纪后增加了延安大学、井冈山大学和广西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1978年就曾开设,后来多次停、复招,进入21世纪后逐渐稳定、连续。近两年还有个别高校开办党史专业,但还没有毕业生)。上述五所大学平均每年党史本科毕业生本就不多,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要升研攻硕,剩下需就业的本科生当不过百余人。即使加上全国几十个一级学科下设的党史硕士点和博士点,每年全国党史专业毕业生充其量也不过八九百人。

据此分析可见,需求几千人而供应仅几百人,这种供不应求的人才比例显示:在僧(用人单位)与粥(毕业生)的供需关系上,很明显是僧多粥少。少量的党史专业科班毕业生按供求关系分析,应是十分珍贵的,当属“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秉着量才使用的原则,不同层次的党史毕业生完全有可能在不同层次的党史部门找到自己的专业对口工作。换言之,这种僧多粥少、供不应求的比例状况表明,要让各层次的党史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是完全没问题的。它与别的许多专业的情况明显不一样。别的专业毕业生一般说来供应呈饱和状态、供过于求。比如法学、经济学专业,本是很俏的专业,是高考填报志愿的“香饽饽”。也正因为如此,全国几乎没有哪个高校不开这类专业。由于开设太多,便造成这些专业毕业生市场供应饱和。当然就难以做到在毕业后完全对口就业。其他许多专业从理论上说,也都很难有党史专业这种全国从上到下都设专业机构,而高校开办该专业又仅此几家的得天独厚的对口就业条件。

然而,现实却是令人遗憾的。本来具有就业优势的科班出身的党史毕业生,也和别的专业一样都推向市场,致使绝大多数党史毕业生都改行做了别的事,如上所述的五花八门。也有很少数的毕业研究生费尽周折找到党政管理部门、高校辅导员等岗位,虽也相关,但毕竟不是地道的专业对口工作。这都是党史人才的流失。据某高校就业情况统计,党史本科毕业生极少有找到党史部门对口工作的;如其2009届党史本科毕业21人,在党史部门对口就业的仅1人(据该班班主任对学生就业的统计)。2003届党史本科毕业24人,其工作与专业基本对口的也仅7人(据该班毕业学生干部的统计)。党史硕士毕业的也只有很少数几个继续从事党史工作。该校党史教师为使党史学生安心专业学习,每年新生入学作专业介绍时,都按党史专业原本应有的就业优势向学生进行介绍。这无论是从僧多粥少、供不应求的客观实际,还是从理论上都是说得通的。然而令人遗憾和难堪的是,每到学生毕业时,却有大量学生无法找到专业对口工作,还是只能去做别的工作。见到不少毕业学生无奈地去找别的工作,作为老师,深感人才流失的痛心。但对下一届新生还会要这样作专业介绍,因为这有利于学生安心专业学习,同时又是实际情况,理论上完全说得通。然而这种矛盾现象终究令人费解:一方面党史事业亟需人才,这里“不够”,那里“缺乏”,有事无人做。另一方面却是党史教育资源培养出来的党史学生进不了党史“门”、未能服务于党史事业,人才大量流失,有人无事做。

矛盾透析:造成的影响与危害

党史事业亟需人才与党史专业学生对口就业困难的矛盾现状,使党史工作当强不强,落实党中央的战略需求受到制约,造成多方面的消极影响和危害。

其一,妨碍唯物史观即正确党史观的树立,影响意识形态建设。当前存在的一些错误倾向如“有的夸大党史上的失误和曲折,抹黑歪曲党的历史、攻击党的领导;有的将党史事件同现实问题刻意勾连、恶意炒作;有的不信正史信野史,将党史庸俗化、娱乐化,热衷传播八卦轶闻,对非法境外出版物津津乐道,等等”[4]24,体现出唯物史观、正确党史观培养的紧迫性和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性。党史工作、党史人才理应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骨干力量和先锋军,应针对不怀好意者蓄意贬低、讥讽、调侃、丑化革命英烈,亵渎历史,抹黑英雄,质疑壮举的恶行及恶劣影响,予以理直气壮的回应。然而要有理有据有高度有深度地完成这一工作,须有数量充足、质量上乘的专业人才队伍。但从对奇谈怪论和历史虚无主义尚未能充分回应和反驳的现状看,现有党史人才队伍显然捉襟见肘、力有不逮。

其二,影响讲好中国故事,制约文化软实力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曾意味深长地指出“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几经奋斗,挨打、挨饿已基本得到解决,“但‘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争取国际话语权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11]20我们要结合当代中国实际与时俱进地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12]205,而且要久久为功,要主动讲、经常讲、反复讲,“不能长在深山无人知”,“不仅中央的同志要讲,而且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讲;不仅宣传部门要讲、媒体要讲,而且实际工作部门都要讲、各条战线都要讲。”[12]210-211百年党史是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最好载体,深刻理解和讲好党的百年史,才能把握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才能融会贯通而非断章取义、深入浅出而非蜻蜓点水、有血有肉又有理有据、波澜壮阔又细致入微地展示好这样的中国。然而讲得多讲得好,看似简单实则不易,要深刻理解、生动阐释需要扎实的专业功底。而任何专业人才的培养或养成都非一朝一夕之功,都非可突击完成,这也就是强调科班出身、强调专业功底的原因。党史事业也不例外,没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往往很难及时、高效“讲好中国故事”,甚至出现知识性纰漏或犯低级红高级黑错误。而现实是少数难得的党史专门人才却没有能充分涌流至各级专业对口岗位,适合讲好中国故事尤其是党史故事的人却无法发挥专长,有红色资源宝藏却缺乏专业人才充分挖掘和解读。这势必影响讲好中国故事、制约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

其三,影响高质量人才培养,制约党史学科建设。党史人才流失和党史教育资源浪费,反过来又影响高质量党史人才的培养,制约和削弱党史学科建设。如前所述,为数不多的科班出身的党史毕业生就业直接面向市场,由于该专业是基础性学科,其能力素养具有暂时相对的隐性特点,在参与市场竞争时相对于即用性较强的专业没有任何优势。所以大部分学生最终就业五花八门、离题万里。那么,在非专业岗位上寻求发展,就只能另辟他途,专业能力就此荒废,从学生个人成长和党史人才培养双方来看,多是做了“无用功”。这样的难堪就业前景又反过来直接导致学生高考填报党史专业志愿的很少,党史本科招生普遍出现“拉郎配”,即非志愿生,而是“志愿服从”。据说这种情况即使在有的名牌高校也大致如此。高质量的生源有利于培养出高质量的专业人才,这是不争的事实。而非志愿生对党史学习的兴趣自然要打折扣,不太安心学习,又因就业分配一样要推向市场,无奈状态下的学习只能是“自救”式按通才型目标培养自己,即将自己作“万金油”培养,以增强就业市场的适应性,而不能专心攻读党史。此外,党史本科毕业后考研考博的也因党史没有就业优势而不少人改考别的专业。而报考党史硕、博的却因种种认识或实际原因有相当大比例是外专业生源,形成反向流动。党史人才培养从生源到培养过程全方位受限甚至反向,自然难出高质量“产品”,党史学科建设自然大受影响,这与设立党史学科专业的初衷明显悖离。党史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攀高提升,必殊难满足当今党史事业对党史专业人才的高标准战略性需求。

对策思考:多管齐下,认识第一

解决党史事业发展亟需人才与党史专业学生难以对口就业这一矛盾势在必行!在找到原因的前提下也并非不能解决。笔者提出几点,权作抛砖引玉。

第一,走出认识误区,提升思想高度。有些党史部门人才缺乏,并不完全是无编制安排,而是相关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把党史看成软任务,多做一点少做一点无关紧要。认为党史工作不仅不进GDP统计,还要增加很多投入,觉得似乎不合算。所以即使有人员编制,也不急于满足编制,能缓就缓,能省就省。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这就需要提升对党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党史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必须占领。且不说红色资源宝库、优良革命传统、崇高革命精神是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和理论力量。就退一步说,论经济效益,许多地方因红色旅游开发而带来GDP的明显增加,以文化人,推动了经济发展,面貌大为改观,这也是要以做好党史工作为前提的。关于这点,在当今大环境下,应能达成共识,这是解决矛盾的重要思想条件。而要将这一共识落实到争取相应的体制、机制与政策支持,则还需多方努力。

第二,创新就业思路,试行“特区”政策。总体而言,人才工作应遵循市场规律,强调公平竞争,党史工作原则上也应如此。然而党史领域又确有其特殊性。党史人才明显供不应求,则在毕业生就业问题上就可不完全套用市场经济的做法将其推向市场,而可试行就业制度的创新,对党史科班毕业生划一就业“特区”,实行订单教育、对口定向分配。这种做法在公费师范生中早有先例。如为了“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培养大批优秀的教师”“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13],我国自2007年实行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后改称“公费”)的教育政策即是如此,根据政策招收的学生不仅在校时不用交学费和住宿费,而且还有相应的生活补贴,并保证了对口就业(达一定年限后才允许流动)。党史事业与教育事业一样,具有非营利性,属于国家战略性事业。因此,师范教育这样的“特区”政策思路完全可资借鉴。借鉴这一政策,一方面,可解决党史专业人才下沉基层的问题,即解决能去而不想去的问题;另一方面,可解决党史科班毕业生对口就业困难,即解决想去而去不了的问题。需特别指出,这种对党史科班学生就业不走市场而划一“特区”,是否有悖改革精神、违背竞争理念呢?完全没有。首先,从高考阶段说,如能对口就业,则报考的生源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会有保障,这不仅不会降低学生的准入门槛,反而会使录取分数线提高即学生总体水平有大的提升。其次,在培养过程中,尽管按照特殊政策能定向分配、对口就业,在能否就业问题上可吃定心丸,但从中央到省、市、县的各级、各类党史部门以至各类高校,其就业单位层次和具体岗位差别还是明显的。只有更努力学好专业,通过竞争,才能到更高层次和更好地方的党史岗位就业。这就有利于促进学生专心攻读、促进高质量党史人才的培养。最后,到岗位工作后,还要面临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问题,其在专业工作中必须继续有竞争意识、奋发努力,也是不言而喻的。可见并不违背市场竞争规律。

第三,提高准入门槛,试行专职专招。现行党史部门选人用人一般是按党政机构的公务员招考制度。然而党史部门是专业性很强的研究型党政机构,并非一般公务员性质的党政机构,不能完全套用一般公务员的招考制度。由于其专业性、研究性较强,故各级党史部门公务员招录考试,可试行专业限制即党史本科专业毕业的资格准入制度。正如律师资格证、建造师资格证等诸多资格证考试,也经历了从报考不设专业限制到设置专业限制的转变过程。就是因为实践证明专业基础牢固与否与能否胜任该专业工作成正相关,这一经验同样适用于党史专业工作部门招考(即使对于党史硕士、博士,也宜经过党史本科的专业学习阶段,其功底才更牢固可靠)。或至少设一两门占分比例较高的党史专业考试(比如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史、社会主义时期党史),以考察其是否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功底,这也可使党史科班毕业生发挥专业优势,扬长避短。此不失为解决这个矛盾的有效路径。若能实施这一制度,也就从源头上杜绝了专业认定上打擦边球(如在学科分类上沾边)、考试效果上的偶然性和有限党史编制资源成为人情关系的灰色空间,即杜绝非党史专业的人员“合法”挤走科班出身的党史人才。

当然,必须声明,这里绝不是反对其他专业人才加盟党史工作,因为庞大的党史事业需要的人才确实极多。若考虑到红色旅游因素,则需求人才更极广泛。现有党史科班人才即使全部进党史部门工作也会明显不够。所以有相关专业人才的加盟,党史事业当会更加繁荣兴旺,此为求之不得。换言之,如能按上述第二点思路,即对党史科班毕业生都以“特区”政策实行定向对口就业,则第三点思路——党史本科资格准入制度即可取消,而专门面向党史专业以外的相关人员招考了。

第四,跟进党史需要,力行才尽其用。如前所述,根据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和中共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党史事业发展前景广阔、工作艰巨、任务繁重,需要在学习、研究、宣传等方面打造有情怀、有能力、可持续的宏大党史人才队伍。否则,要按照中央要求做到党史事业真正高质量的全面发展便难以实现。特别是要以正确的党史观宣讲好党史的主题、主流和主线,更需“深化党史事件和人物研究”“抓紧党史资料征编”“搞好纪念场馆建设”[6]788-791等。要将这许多细小、细微、细致的工作内容落小、落细、落实,必得有一大批专业素养深厚的人才队伍。更值得提到的是,从建党百年大庆开始,党领导的许多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如党的二大、三大、四大,工农运动,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八七会议,南昌起义与人民军队的诞生,秋收起义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古田会议,等等,都将接二连三迎来百年纪念。尽管这些纪念与建党百年纪念不能相提并论,但毕竟也是党史大事的百年纪念,因而势必也都会有相应规模的纪念庆祝。尽管党史不是纪念史学,但对于党史大事的百年纪念来说,党史人才是不可或缺甚或有刚性需求的。所以应未雨绸缪,预见并适时跟进党史工作的这些实际需要。不仅让往后各届党史毕业生原则上全部对口就业,而且如有条件,还可特事特办,先行启动,努力将尚在“门外”的党史专业人才招入“门内”发挥专长,力促“人员归队”,让专业人才才尽其用。这也能为今后长远的党史事业发展繁荣打好坚实基础。

第五,加开党史课程,促进学科建设。早在前述的2010年中共中央文件和习近平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强调高校要把党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6]790,“积极推动党史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14]5。这对建设党史学科极为重要。加开(或称“重开”)党史作“必修课程”,对解决党史学生对口就业困难、党史事业亟需人才的问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各校如有一门党史课程作支撑,则全国2000多所高校将需要一支万余人的党史教学科研队伍,党史列入一级学科后,这支队伍的扩大更具现实紧迫性。如是,一方面可使现在党史学生找不到专业对口工作的状况大为改观,为试行党史学生就业“特区”政策提供又一条件保障。另一方面亦可重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党史教学科研在高校蓬勃繁荣的局面。即使新增这支党史教学队伍中的一部分是来自原相关教学人员(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科研人员等)的转型,但相较于过去,这部分人员的教学科研也必将多转至党史方向。也就是说,无论是新力量加入还是相关力量转型,都将为党史学科发展和党史事业繁荣乃至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建设、文化软实力提升提供更大的党史人才资源库。又如前述,党史学生能对口就业,反过来又可为党史专业招到优秀生源创造条件,以从根本上保证培养质量。一届又一届高质量的党史毕业生,正是今后党史学科发展和党史事业繁荣的希望所在。人们很容易发现,这样就会形成良性循环,否则就会是前途堪忧的恶性循环。

孔见:非常必要、完全可行

概括地说,现状是:党史部门所需人才缺口很大,制约党史工作有效开展;而高校“稀缺”的党史毕业生却难入其门,望门兴叹。本文所述,说到底就是要解决这一矛盾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古人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1]4党史国史是党执政兴国的根基与血脉。尽管以上所述,只是笔者千虑一得和一孔之见,然而,与其他专业明显有别的是:第一,全国从上到下都设党史专门机构,特别是党史事业发展使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增,而高校开办该专业仅此几家、党史人才供应很少,为特事特办解决矛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第二,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党史专业学生对口就业难问题,绝不只是解决几个学生的工作问题,而是培养高质量党史人才、加强党史学科建设、推动党史事业发展、写好讲好党史国史以占领意识形态高地等关系全局的大问题。简言之,解决这一矛盾和问题不仅完全可行,而且非常必要!我们应从党史事业在党和国家战略性地位的政治高度,切实将此事提上议事日程,多措并举、综合施策,认真解析和统筹解决这一并非解决不了的“难题”。

猜你喜欢

对口党史毕业生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选用对口药剂 适期防治病虫
对口帮扶这一年
从对口帮扶到合作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