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传播机制创新研究*
2023-04-16黄敏佳
黄敏佳
(湘潭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一、困境:智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传播机制亟待创新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被广大人民群众掌握并用于指导文艺实践活动的过程。其传播机制是指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信息从发布者经过传播媒介到接受者的传播形式、方法和流程等的总体概况,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的基本途径。当下,媒体传播已经进入智媒体时代,媒体传播的环境发生了深刻的改变,旧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传播机制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在智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大趋势下,只有对现有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传播机制进行反思和创新,才能在当代社会实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的目标。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传播机制探析
“机制”一词源于希腊文,在社会科学领域有系统构架和耦合模式的双层内涵。前者是指对应某种活动的机构或单元的系统构架;后者是指在系统运作过程中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耦合方式。[1]17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的传播机制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传播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运行模式,同样遵循传播学理论与规律。[2]30-37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传播机制的内涵包含了两个递进的层面,首先是静态的机制结构体系,然后是动态的机制运行模式。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传播机制的结构包括总体目标、传播主体、实现途径、运行保障、效果反馈五个部分。其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传播的总体目标是根本,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传播机制的出发点和回归点;传播主体是整个机制的主导者和具体实施者;实施途径是实现目的的具体方法和任务;运行保障是针对机制运行可能出现问题的具体解决措施;效果反馈是对传播效果的评价系统。这五个部分相互作用、相互关联,而前三个部分最为关键,能决定和影响后两个部分,是构建传播机制首先要考虑的要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传播机制的运行模式是指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主体通过媒体途径向人民群众普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知识,并通过受众对传播效果的反馈不断完善传播机制的过程。媒体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传播的基础,智媒体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传播机制有别于传统媒体时代的运行模式。
(二)传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传播机制的局限性
我国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传播机制建立在纸媒体和广播电视媒体基础上,在智媒体引领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其局限性也愈发凸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主要传播范围局限于体制内和相关专业领域,传播受众难以普及大众。传统媒体的大众化传播机制受限于媒介的传播覆盖范围,而智媒体能实现大众化传播的全面精准覆盖,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机制已经不适应当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传播全民参与的要求。第二,传统的传播运行模式以自上而下和自体制内向外的模式为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科学的、先进的文艺理论,其大众化传播目的是要被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掌握和运用。以“万物皆媒和智能传播”为特色的智媒体能打破以往传播运行模式的局限,实现大众化传播目的。第三,传播思路偏重意识形态的文本宣教,虽然利用了包括传统媒体和网络新媒体在内的传播媒介,在主流媒体官网及“两微一端”发布的文艺理论信息也逐渐增多,但是在信息来源的大众化和传播服务的高效化和个性化等方面还有诸多不足。第四,传播内容和形式与当前人民大众的文艺现实有较大距离,文艺理论研究与国内外日新月异的文艺现实日渐疏远,对新兴的丰富多彩的大众文艺类型关注不够,理论落后现实的问题正成为当代文艺理论建设发展的危机和挑战。[]309
(三)智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传播机制面临的机遇
智媒体是基于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等新型数字技术的生态系统,是重构新闻信息生产与传播全流程的新的媒体形态。[4]59-62智媒体随着互联网产品的快速迭代而不断演进,经历了初期的新媒体平台传播和当前的人工智能平台传播,正面向未来的“元宇宙”平台传播发展。智媒体给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传播带来的机遇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智媒体时代去中心化的特点有利于提高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传播的交互和参与程度。相对传统媒体和电脑端网站媒体的传播机制,新媒体平台传播机制的“大众化”特质体现为全民的参与式传播,也就是说,人民大众既是传播的受众客体,也能通过自媒体的方式成为发起传播信息的主体。第二,智媒体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支持下有利于构建更加个性化、高效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传播机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大众化传播要实现个性化就需要精准定位受众的特点和喜好,根据不同受众的不同特点“精准施策”。智媒体在受众分析和信息推送方面,具有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优势,智媒体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受众的特点,之后通过算法将个性化的内容推送给用户。第三,智媒体能构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传播的场景化平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对象涵盖了各种具体的文学与艺术形态,不同于专家可以直接掌握纯粹的文艺理论,人民大众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理解要建立在了解各种文艺形式的基础上。因此,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传播的过程中,“文艺理论联系实际形式”的场景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智媒体能够通过智能技术为普罗大众打造文艺理论的传播场景,提升大众化传播效果。
(四)智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传播机制面临的挑战
智媒体在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传播机制带来许多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挑战。第一,智媒体时代的文艺多元化挑战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主体地位。智媒体给人们的信息传播带来了更加广阔和自由的传播空间,在给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供了更大传播空间的同时也为其他各类文艺思潮和观念提供了传播空间,使智媒体时代的传播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局面,不同的文艺观念、文艺思潮之间的冲突不断加剧。第二,智媒体时代传播主客体之间的模糊性挑战了主流话语的权威性。智媒体时代传播的主客体之间不再是固定的关系。以往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传播主体负责主导和把控传播内容,而在智媒体时代,传播主体和受众之间的模糊性势必会造成主流话语权的流失,进而影响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传播的价值导向。第三,智媒体技术超前发展与传播管控措施相对滞后的矛盾,挑战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传播的可靠性。智媒体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相较于传统媒体存在着媒体应用迭代迅速和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特征。监管传统媒体的传播管控措施难以适应智媒体传播的运行模式。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大众化传播强调意识形态导向和理论公信力,亟须稳定可靠的智媒体传播运行保障措施。
二、回应:智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传播机制创新的内容
方兴未艾的智媒体技术和传播机制已经促使人民大众的文艺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其理论内容和形式跟广大人民群众的具体需求紧密结合,[5]15智媒体的“智能、智慧和智库”传播特征正好符合这一“大众化”要求[6]119。那么在智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如何跟上人民大众文艺生活的步伐?除了利用智媒体进行网络传播之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传播机制还需要哪些创新?解答这些问题将有助于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来引导文艺活动实践,以满足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文艺生活现实需要。
(一)创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平权式”的传播主体机制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我国的大众化传播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进知识分子向普通民众宣讲传播,以实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革命群众的目的;二是在建国以后,通过政府组织和官方媒体宣传,以巩固意识形态阵地为目的,自上而下地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这两种传播方式在本质上都属于大众化传播的初级阶段,也就是侧重理论权威教化群众思想的“化大众”阶段。[7]25-30这种传播方式难以适应智媒体时代以大众为传播主体的趋势。一方面,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在解放人的精神生产力,消除艺术家、文艺理论家和普通民众之间的鸿沟,换言之,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和评论家,并通过智媒体传播获得其他民众的认可或回应,原来高高在上的经典文艺理论的权威性在网络时代正被逐步侵蚀解构;另一方面,当前主要负责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政务新媒体等依然秉承“化大众”的传统传播思路,难以真正适应去中心化的网络媒介结构和主体微粒化的智媒体传播机制,存在主体信息发布的理念滞后、效率低下,发布层级多、反应慢,不能第一时间从民众视角出发及时响应事件信息,传播的内容和形式落后缺乏吸引力等问题。因此,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大众化必须转变“化大众”传播思路,建立适应智媒体时代需求的“大众平权式”传播主体机制。
(二)创新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引导智媒体应用的传播目标机制
传播总体目标是传播机制体系中关键的方向性子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8]314。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9]1。但是,目前智媒体依托的数字技术往往偏离了人民中心的文艺观,都存在一个“算法至上、数据为王”的问题,也就是过于强调“技术理性”而忽视“价值理性”。首先,随着传统媒体垄断话语权的消解,以自媒体为代表的个人媒介逐渐成为表达自我宣泄情绪的场所,这种隐藏在网络中的绝对自由话语权造成了传播后果与主体责任的不对称,容易导致网络舆论环境失衡。其次,个人通过智媒体直接发布的信息质量良莠不齐,真实性和可靠性很难辨别,标题党和低俗内容泛滥,传播内容原创意识不强,违法违规行为层出不穷。最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完全服从于经济利益,“圈粉”导向的点击率计算和“千人千面”的推送服务被用于窃取用户信息和谋取不当利益,影响国计民生的重大政策和传播主流价值观的信息难以被APP推送到用户,娱乐至死和猎奇的主题却粉丝暴涨阅读量超高。在这种形势下,远离社会实际沉醉在哲学思辨的文艺理论很难在智媒体中传播,时代呼唤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来解决数字世界的文艺价值观导向问题。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从创立之初就树立了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艺价值取向,人民的文艺活动不仅是其源头,也是其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服务目标。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人民本质和大众化属性决定了他在智媒体时代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发挥这种作用的关键在于建立起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引导智媒体技术应用的传播目标机制。
(三)创新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传播实现途径机制
要了解生活在当代社会的人民的文艺需求,必须将文艺活动的主体视为“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10]187。人民的文艺需求随着时代演变在不断发展,移动互联网传播的人民文艺活动和审美形态呈现突出的碎片化、多元化和数字化趋势,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理论创作时期的文艺活动有巨大的差别。为满足当代大众的多元化文艺需求,网络文学、数字音乐、短视频、线上直播、沉浸式影视等新的文艺传播形式不断涌现,并随着网络迭代而快速更新换代。这种现实需求反过来又敦促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不断融入中国当代文学艺术实践过程中,产生了新的传播内容与传播机制,一方面实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理论更新和范式转换,[11]93-102另一方面推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新时代的大众化传播。这种新的传播机制具备与时俱进的动态特征,其传播实现途径必须用人民群众能接受的语言和形式来传播并能联系当代人民文艺生活的理论信息。也就是说,智媒体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传播机制中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实现途径,要通过智媒平台不断更新“从大众中来,到大众中去”的新形式,来满足人民群众日新月异的大众化传播需求。
三、策略:智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传播机制创新的路径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要适应智媒体的大众传播机制,需要更新传播内容,转变传播语言和形式,建立大众化的文艺理论新语言,拓展时尚生动的传播形式,构建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引导大众平权传播的智媒体传播目标体系,同时主动面向元宇宙时代探索场景化沉浸式的大众传播新路径。
(一)立足新时代文艺实践创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内容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属于审美的精神活动和意识形态范畴的社会活动,既“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12]498直接受到特定时代的生产方式的决定和制约。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是推动当代社会经济创新演进的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正在发展马克思艺术生产论,推动艺术观念的创新。[13]39-46社会生产的演进带来具体审美活动和文艺实践的改变,又通过实践的改变来实现文艺理论的创新,直接影响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大众化传播内容。
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传播内容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更新。第一,从学术史上,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的经验总结拓展到当代中国文化语境和文艺创作现实问题当中,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历史经验的当代应用展开理论探讨,以智媒体时代文艺问题为导向,结合经典理论和历史经验来开展文艺批评实践,实现马克思主义文论学术史的有机延续。第二,从理论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观阐释、文本精读、历史考证和人工智能引发的艺术生产论变革分析结合起来。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与应用、兴趣推荐算法等人工智能技术不仅解放了物质生产力,也解放了艺术生产力,能够实现大众平等享有的个性化文艺服务,还可以承担海量的新闻编写和广告设计等文艺生产工作,需要使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理论对这种新的文艺生产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第三,从美学形态上,把马克思主义审美形态理论和智媒体时代多元化和多变化的大众审美意识结合起来开展研究。智媒体时代的大众审美活动和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理论形成时期的大众审美活动有了很大差别,新兴的数字美学和人工智能美学等正冲击传统的审美思潮,需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中国化和当代化问题。
(二)创造大众化的文艺理论传播语言和时尚生动的传播形式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文艺理论能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给人民大众。[14]174-178智媒体早已经超过传统媒体成为人民大众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民众已经习惯了在移动互联网广泛传播的信息形式和语言。博客、微博、微信、QQ、抖音等APP软件平台上数量巨大的信息语言形式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的语言形式已经有了较大的区别。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传播必须有符合智媒体时代传播特征的语言和形式。
第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者们需要创造一套理论语言的转译程序,把在小众精英学术圈中交流的深奥理论术语解译为符合智媒体时代传播特征的大众通用语言。这种新的理论表达方式需要满足通俗化、具象化、时代化和数字化的要求,通俗化就是不能晦涩难懂,普通民众不需专门的培训就能掌握;具象化则要求理论结合案例实际,在碎片化的移动互联网传播过程中,需要长时间思考分析才能掌握的抽象理论不受民众欢迎;时代化是指语言符合当前时代的文化形态和大众思维方式;数字化是智媒体传播的基本要求。
第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大众化还需要采用时尚生动的传播形式。单纯以文字为载体的理论文本很难得到普罗大众的青睐,而图像、影视以及音乐等形象化的多媒体形式更便于在智媒体平台推广传播。这种形象化的传播形式需要将文艺理论与其研究对象的具体文艺活动结合起来,以符合民众审美形态的时尚形式来传播。只有用智媒体时代的传播语言和形式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传递给人民,才能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融入人民大众内在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伦理,才能真正地实现文艺理论的大众化传播。
(三)构建“二元一体”的智媒体传播权力体系
智媒体传播权力构架是典型的去组织化和非中心的大众平权模式,这种模式和传统媒体传播权力构架的最大区别就是传播权力从媒体转向了个人,个人能决定向外传播什么内容,也能主动选择接受那些外界信息,数字媒介只是个体的使用工具。传统媒体长期垄断的信息话语权被智媒体打破和消解了,人民大众有了自己的发声平台。同时被智媒体打破的还有媒体话语的权威性,智媒体不再局限于发布信息,还是草根群众的社交平台,民众可以完全公开地表达自我思想,也能组建网络社群讨论半公开的话题。智媒体平台还具有信息传播全时性优势,能够实现事件发生和信息传播的同时同步,也可跨越时空距离,随时随地随意地获取网络信息。民众在获取信息的同时还能通过网络交流互动,受众不再被动地接受信息,还可以主动地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并反馈信息和发表评论。
这种扁平的传播权力结构能确保文艺理论传播主体和受众的自主性和交互性,但无法确保传播价值观的正确性与合理性,更无法发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引导作用。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兼顾大众平权和马克思主义文艺导向的传播权力新体系,一方面能适应智媒体的个体平权和去组织化的大众化传播机制,另一方面能按照数字媒介管理规则以文艺理论价值观对传播架构进行再组织。在这个新体系中,全民参与式的移动网络社会化传播机制以及人工智能提供的精准个性化服务的优势都得到充分地发挥,同时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云计算分析,对传播过程中出现的劣质甚至有害信息进行自动鉴别,对符合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正能量信息增加推送和传播机率。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化大众”传播体系不同,这种兼顾大众平权传播和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导向的“二元一体”传播权力体系完全基于智媒体的社会化传播机制,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引导作用以自下而上地激发传播兴趣和监管传播内容并制定“负面清单”为主,不直接进行宣教和灌输文艺理论。
(四)面向“元宇宙”时代创建场景化沉浸式传播新途径
元宇宙(Metaverse)是在扩展现实、数字孪生、云计算和区块链技术基础上的一种虚拟与现实融合的网络社会形态,因其具备新型社会体系传播特征,也是智媒体进一步发展的更高阶段,将实现人们随时随地将几乎所有在线下做的事情搬到线上场景里来做,也就是大众化传播的“场景时代”。[15]1
随着数字交互技术的加速迭代,元宇宙这一数字媒介的生态图景也越来越清晰。[16]110-118在碎片化的移动互联网世界中,元宇宙能满足每个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个性化需求,以虚拟场景为载体及时精准地传播人本主义服务体验。这种大众化传播机制的典型特征就是以场景服务和场景分享作为大众相互连接的基础,能够突破现实时间空间限制来交互体验现场信息。人们在元宇宙传播和获取信息的过程更像玩一场全感官沉浸式的虚拟现实网络游戏,人们可以自由选择与其在现实社会毫无关系的元宇宙社会角色,进而作为主体释放传播信息,或选择所需接受的信息内容。但这种传播过程又和玩游戏不同,元宇宙不是单纯的虚拟世界,而是虚拟与现实相互交织的新型共同体,现实环境中的主体价值与伦理依然主导元宇宙的传播规则,最终实现人与技术的共生发展。[17]54-60
作为媒介化网络社会的终极形态,元宇宙平台必将成为未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传播的重要阵地,有必要提前布局谋划。可以预期,元宇宙平台上的文艺理论传播是一种超越现实世界的沉浸式数字孪生场景的信息体验盛宴。传播媒介不再限于大众的使用工具,而是个人身体感官的延伸和扩展,网络信息的获取效率大大提高。元宇宙平台承载的文艺理论与文艺批评的内容、形式和交互方式都已经有革命性的飞跃,甚至文字都不再是文艺理论传递的主要形式,各种身临其境的场景才是文艺传播的基本形态。借由在虚拟场景的多感官获取的文艺信息,又从生理或心理上反馈到人民大众现实中的日常生活,从而提供能满足人民大众所需的各种文艺服务。因此,元宇宙平台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传播机制要优先创建适应文艺理论传播的数字虚拟场景,基于场景提供人们交流文艺理论的交互形式,并建构支持这种场景交流方式的虚拟社会生态系统,形成从虚拟场景到现实社会的文艺产品流通的生态闭环,确保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大众化传播机制能适应元宇宙这一即将到来的新型智媒体平台。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区别于西方其他文艺理论的本质特征正是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实践存在论哲学思想,理应更加适应智媒体时代的大众化传播潮流。然而却面临“既有的理论涵盖面在缩小,对新的世界文艺现象的某些方面的说服力在减弱”的挑战。[18]24应对的唯一方法只有回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走出就理论评理论的小众学术圈子,直面智媒体时代的大众文艺活动实践,创新大众化传播机制,主动适应智媒体和未来元宇宙媒介的传播特征。如此方能让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理论工具解决智媒体传播的实际问题,在全球化和多样化的社会文艺思潮中再次焕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青春生命力。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让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断渗透在全体人民心中。[19]11实现智媒体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众化,不仅能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