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新时代教育使命的要求*

2023-04-16钟祖荣

中国德育 2023年4期
关键词:责任感责任教育

钟祖荣

钟祖荣,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

一、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相关文件谈素质教育时,常常会提到三个重点,即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谈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些概念,如责任、责任感。所谓责任,是指分内应做之事,应承担的义务;以及没有做好分内之事而应承担的过失,未能履行义务而应承担的后果。责任大体可分为三种,即义务责任、职务责任和代价责任。责任的对象,按范围由小到大可分为:自我负责、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和人类责任等。所谓责任感,是对责任的感知、行为选择及行为动力,由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意志、责任行为等构成。由此,我们可明确,社会责任感是对国家、民族、集体及他人承担责任、履行义务的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

为什么要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从根本上说,这是实现教育功能的要求。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系统,它首先承担育人的功能,并通过育人功能进而实现其社会功能。育人功能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立德树人的首要任务是培养有精神力量的人;社会功能就是为社会的发展培养人才输送人才,并通过他们的建设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新时代教育的使命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保障,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敢担当有责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完成教育使命的前提,就是学生有“强国有我”的社会责任感,有为社会发展担当尽责的意识和能力。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或缺乏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社会功能就会落空,教育的使命就没有完成,社会的发展就会受到精神力量不足的制约。我们看教育的贡献,不能简单地看培养了多少毕业生,而要看毕业生有多大的社会担当,能够汇聚多大的建设力量。

从历史看,中国的强大与社会责任感的一脉相承密不可分。在古代讲“内圣外王”,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近代,我们被外敌入侵,国力衰弱,进步的知识分子怀抱实业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理想与强烈的社会责任,发奋图强,不懈探索。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一大批革命志士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了中国人民的翻身解放,不怕牺牲,抛头颅洒热血。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一大批劳动模范坚持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奉献才智和青春年华,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我们要实现中国梦,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尤其需要青少年一代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个人理想追求和社会责任统一起来。

从人才流失的现状看,责任教育亟须加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才流失一直比较严重,尤其是高层次、高素质留学人才流失严重。人才的流失,固然有许多客观因素,但人的责任感和责任教育缺失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矢志回国,与其报国志向及所受的教育是分不开的。他曾回忆道:“当年我们在附中(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上学,都感到民族、国家的存亡问题压在心头,老师们、同学们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们班上,给同学们印象最深的是教语文的董鲁安老师。董老师实际上把这个课变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课。我们就从那个时候懂得了许多道理……”晚年,钱老常说:“我在师大附中6年,对我的知识和人生观起了很大作用。”可见,社会责任感教育在人才引进和人才集聚中的重要作用。

再从全球问题看,社会责任感对于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至关重要。目前,全球问题很多。一是能源紧缺,资源不均。发达国家人口占比少,但资源消耗占比很高,发展中和欠发达国家人口多,资源相对匮乏。我国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人均耕地、草地面积和淡水资源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3%、33%和28%,煤、石油、铁矿石、铜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也低于世界人均水平。二是人口急增。世界人口预计将在2050年突破90亿。因此,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才能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早在1987年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的确包含限制——不是绝对的限制,而是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的需要的能力施加的限制,以及生物圈承受人类活动影响能力造成的制约。” 这也要求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要培养学生的人类责任感。

从中小学生实际情况看,存在少数学生和家长考虑自身多一些,考虑国家社会少一些的情况。2020年,有研究者对某省3所小学四五六年级的515名学生展开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较高,但责任意志较弱,76%的学生对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非常崇拜,但持续时间不长;社会公德认知较高,但责任行为较弱,66%的学生在公交车上会给老弱病残让座,校内不良行为同时也存在;网络中社会责任感偏低,65%的学生认为在网络世界中不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应培养学生具备哪些社会责任感

我们要培养学生具备哪些社会责任感?具体说,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拥有共同体意识,公正、关心他人的品质;二是形成节制节约的品质;三是科技创新,尝试解决问题;四是辛勤劳动,奉献社会。

关于共同体意识,公正、关心他人的品质。目前,世界上还存在明显的不平等和差距,为消除贫困、缩小差距,需要培养人的共同体意识和关心他人的品质。我们要让学生感受这些差距,在反差中感受自身的责任,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关于节制节约。地球的资源有限,而人口却在不断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就显得更为重要,这就要求人们绿色生产生活和绿色消费,节约资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1994年发布的报告《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中指出:可持续消费是指提供服务以及相关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首先,消费数量上加以控制,反对浪费。其次,种类上加以选择,即多选绿色消费方式,如出行方式尽可能选用新能源汽车、自行车或公共交通工具,以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再次,方式上注意简朴化,如选购物品时选择简单包装。又次,延长使用时间。最后,倡导再利用,如引导学生做好垃圾的分类和资源的回收、处理、再利用等。

关于科技创新。在资源缺乏的背景下,依靠传统的粗放式的生产方式难以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的方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比如,淡水资源缺乏,我们可以通过海水淡化技术突破瓶颈;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紧缺,我们可以通过风力、水力和太阳能等绿色能源缓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学生才有贡献社会的能力,才能成为社会进步的先锋,社会责任感才能落地见效。由此可见,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与社会责任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

关于辛勤劳动与奉献社会。社会责任感不是空谈和主观愿望,而是在动力驱使下的行动,是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尽可能多的财富来服务社会贡献社会。没有劳动和物质财富,社会的发展就没有了基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必须从培养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观念以及培养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开始。劳动素养是社会责任感的必然组成部分。要强化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让学生感受到社会的迫切需要,感受到财富创造的劳动过程,感受劳动的伟大与不易,感受劳动带来的收获和喜悦。

三、如何有效培养社会责任感

有效培养社会责任感,可以有两种途径,六种策略。两种途径:一是课外校外的社会实践途径,二是课堂教学的途径。两种途径各有其优势与不可替代性。六种策略分别是身临其境、角色示范、历史学习、知识渗透、职业体验、项目实践。下面分做解释。

1.身临其境。让学生走入社会、走进现场,从感知社会现实生活中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没有感知,不可能有责任感。社会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尤其能够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如垃圾处理、河流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学生有了一定的切肤之感和现场感,就会与自己联系起来,就更能够激发其思考如何克服和解决问题。我自己就曾参观过垃圾填埋场和垃圾焚烧厂,体会深切,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触动也很大。

2.角色示范。让学生多学习模范人物,在心中树立自己的榜样,在榜样的示范和激励下,多做有益于社会的事情。模仿学习是学生道德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学生都有向上的动力、有英雄崇拜的心理。我们的语文、历史、思想政治、科学等许多学科中都会讲到榜样人物。其他途径中这方面的教育资源也很多,如中央电视台每年举办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节目中许多人物的事迹特别感动人;再如课外阅读材料中的人物传记,等等。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原国芳就主张:“极愿奉劝大家研读伟人传记。只有像那样的真正人的生活,才能激起我们的感奋和壮志。他们的生活洋溢着血和生命,儿童或少年时代宜大量阅读传记。”

3.历史学习。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是最好的清醒剂,历史也是一面镜子,给我们提供启示和借鉴,更使我们增强历史感、阶段感、纵深感,在此基础上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如何在前人打下的基础上继续前行,跑好我们这一代人的接力棒?在学生中要加强“四史”教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学习教育,在感受革命前辈浴血奋战、不怕牺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过程中,继承光荣的革命传统,明确自己的历史方位、历史使命、历史责任。

4.知识渗透。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科知识点,有机渗透社会责任感。学科教学是社会责任感培养的主渠道和基本途径,社会责任感也是各学科中的核心素养之一,因此,学科教学必须突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如生物学科中,讲“传染病”时要强调防疫的知识方法与责任;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课中讲到二氧化碳产生温室效应时,可以问学生怎么办,组织研讨,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此外,“保护生物多样性”“垃圾分类”等都是很好的责任教育资源,要充分利用。

5.职业体验。职业岗位是一个人贡献社会的舞台,职业体验活动是链接社会和学校的桥梁。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了解职业的要求,可以增强学习的动力,明了为社会做贡献所需要具备的条件。目前,很多学校都在完善学生的发展指导体系,其中就包括职业指导或生涯指导。职业指导不单纯是课堂上讲相关职业知识,更多是引导学生走到社会各行各业中,了解生产、服务、管理的实际状况,了解从事相关职业应该具备的素质,从而启发学生早做准备。职业指导或生涯指导中,学校往往会邀请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这也是学生侧面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一种方式,同时,领军人物的事迹也起到了榜样示范的作用,指引学生的未来发展。

6.项目实践。项目实践主要是开展实践性的项目学习或实践活动,如研学旅行、社会调查、研究性学习、志愿者活动、模拟政协等。在这方面,北京的一些学校和区域进行了一些不错的探索。例如北京四中从2011年起就开始设计组织实施“乡村体验研学”课程,带领城市学生到乡村去,看到不同的生活场景,体验不同的生活,帮助学生了解国情,唤醒学生的善良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真正培养孩子们“家国天下的情怀、舍我其谁的担当”;北京教科院组织中小学参与“北京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学校组织学生像政协委员一样发现问题、开展调研、提出建议,学校还组织师生观摩政协会议,北京市政协办公厅和北京市教委还印发了通知,进一步推动中学生“模拟政协”实践。这些教育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观察社会、参与社会治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了不调查不发言的科学精神,提高了他们的政治素养。

猜你喜欢

责任感责任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题解教育『三问』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培养责任感强的孩子
期望嘱托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