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学散步》看诗歌中的空间意识
2023-04-15西安外国语大学
水 良(西安外国语大学)
宗白华先生是以美学家、哲学家的身份而为人熟知的,其著作《美学散步》更是中国现代美学研究中绕不开的一步书籍。事实上,宗白华先生不仅仅是一位美学家,还是一位诗人,他是中国最早进行小诗写作的诗人之一,其诗集《流云小诗》恬淡自然、精致典雅,充满了古典之美。而溯其根源,是宗白华先生一生对于古典美学的追求,这在其《美学散步》中便可见一斑。本文将着眼于空间意识,谈一谈《美学散步》对诗歌创作的指导意义。
无论是中国古典诗歌还是现代新诗,都是很追求空间感的。苏东坡评王摩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一种空间意识,朱湘评价郭沫若“他觉得一般的人,终身拘束在经验界中,未免太狭隘了,于是展开了他的玄想之翼,向超经验界中飞去”也是一种空间意识。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展现出来的核心的美学思想就是“虚实相生”,这对于诗歌写作中的空间感把握有着指导性的意义。所谓“虚实相生”,体现在诗的空间中就是“可以画出来的”与“不能画出来的”相互映衬,用“能画出来”的空间引出“不能画出来”的空间,再通过“不能画出来”的空间塑造更辽阔、更深刻的意境,宗白华先生称之为“诗中之诗”,认为“不能画出来的”正是“构成这首诗是诗而不是画的精要部分”。这是虚写空间在诗歌中的重要作用,是给读者以幻想进而留出更多的想象空间,通过调动读者的积极性使其主动思考,利用其想象创造出对象的整个世界。如果全然是实在的空间,读者在接受的过程中就会变成被动的,很难达到真正的思考,这就会导致出现“千人一诗”的现象,既不利于诗歌在传播过程中的发展,也影响诗歌的美感。但是诗歌也不能全然都是虚幻空间,全部都是虚幻的空间太过于抽象,不利于读者的接受。闻一多先生认为诗歌有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其中的绘画美就是强调诗歌中实在空间的重要性,要有画面感。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也说,“诗里具有画所写的形态,才能形象化、具体化,不至于太抽象。”由此观之,虚实结合的空间书写能够让诗歌更有美感,事实上,中国的古典诗歌一直以来都是强调虚实结合的,但是在现代诗歌中,尤其是当下的诗歌书写中,却常常被遗忘了,这也是当下的诗人难出大家的原因之一,能做到虚实结合的诗人不多,能准确把握其中的“度”的诗人更少,但是一旦能够把握虚实结合的“度”,作品自然会上一个台阶。当代诗人中,张二棍和刘年就很擅长虚实空间的结合,并且虚实的度、虚实转换的时机都把握得很好,他们也确实是当下诗坛的中坚力量,我认为,能很好地做到虚实结合是他们的诗歌能够打动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虚实空间以外,宗白华先生认为,客观的空间与主观的空间有机结合也是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一环。他在《美学散步》中说:“我们要把整个情绪和思想改造一下,移动了方向,才能面对美的形象,把美如实地和深入地反映到心里来,再把它放射出去,凭借物质创造形象给表达出来,才成为艺术。”这就是讲,艺术创作要主观地去感受客观空间,再把这经过了主观吸收的客观空间表达出来,就是艺术。诗歌当然也是如此的。既要“到自然、人生、社会的具体形象里去找”美的踪迹,塑造客观空间,以期达到“与我之境”,也要在此基础上做到“移人之情”、“移我之情”,把主观情绪融入客观空间,塑造出一个新的、不完全等同于客观空间的“主观空间”。中国的古典诗论经常说“融情于景”,实际上就是强调客观空间与主观空间的有机结合,美是客观的,这就要求诗人能够尽力复刻客观空间,但对美的感受又是主观的,这又要求诗人能够通过主观空间传递自我感受,这样才能在表达自我的同时引起读者共鸣。何谓“引起共鸣”?就是通过这种空间的书写来促使读者积极参与到接受过程中,而绝非直白地抒情来进行主观的情感灌输。诗歌不是呐喊,喊口号的东西就像一杯碳酸饮料,来得刺激,走得迅速,没有回味。诗歌是一杯酒,入口可以烈,也可以柔,但无论是烈或柔,一杯好的酒一定是有回味的,它的风味是固定的,但是每个品酒者的感受一定是不同的。舌尖敏感的人感受到的香气最多,舌根敏感的人更能感受到苦,而舌体两侧敏感的人可能对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酸味感受最为深刻。
总而言之,无论什么时候,诗歌的创作都应该注重空间意识,而宗白华先生提到的“虚实相生”、主客观空间结合可以作为一种参考。我们绝不是说所有诗歌都得按照这样的标准、这样的要求去书写,但是诚如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提到的,里尔克曾经说:“诗不徒是情感,而是经验。”这经验不独是对客观世界的体验经验,也是对前人总结出的理论的体悟经验。我认为,《美学散步》对诗歌创作中的空间意识掌握也正有这样一种“经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