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阈下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研究

2023-04-15王晓帆

中国市场 2023年7期
关键词:农业产业现代化农民

王晓帆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5)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我国为化解现代社会主要矛盾而作出的战略规划,肩负着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使命,一方面能够为现代农业全面发展给予助力;另一方面也能够加速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要求将农业农村发展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在政策扶持和资源配置方面,更多向农业农村倾斜。

1 农业产业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

1.1 农业产业现代化的内涵

对农业产业现代化的概念,理论界将其定义为由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实现产业化的过程。具体方面有以下五点:

(1)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将大幅度提升农业产出的效能,使人的劳作与生产资料的交互运作达到最优化配置。在农业生产中,对过往的手工劳动,采用先进设备予以替代,让机械化作业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并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加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提升农产品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拓展空间。

(2)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在农业生产中,对现代科学技术要加以推广和使用,使农业生产有更高的科技水平,农产品富含更高的科技含量。在农产品培育开发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使农产品品类丰富、品质提高,并获得较高的生产效率。农业的发展,需要以农业科技的创新与发展为最终动力,以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为依托,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农业结构,实现农产品质量标准化最终达成农业生态平衡,为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保障,灵活应对世界先进农业发展的冲击与挑战。

(3)农业经营方式产业化。在农业增长方式上,要以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目标,逐步构建起生产—经营—销售一体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格局。逐步实现农业经营效益的提升,使农产品对市场风险、自然风险有更强的抵御能力。围绕农业发展的需要,培育多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组织,覆盖农业生产经营的各方面和环节,为农业发展提供充足有效的服务。

(4)农业产业布局区域化。各地要以国际、国内市场为导向,结合在地理、资源、环境方面自身具备的条件和禀赋,以特色农业支柱产业为发展重心,打造拳头产品,树立品牌意识,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建设,要对生态环境保护给予高度重视,要把现代化生态农业放在突出的发展位置,构建起现代农业与优美乡村生态相结合的新型农业业态。

(5)农业劳动者现代化。农业产业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就是现代农业劳动者的塑造。劳动者个人素质是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的关键因素。要培养现代化的农业劳动者,不只是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加以培养,也需要在科技文化方面进一步帮助其提升素质。提升劳动者法治素养,加大法律能力和知识的培养,让农业劳动者在法规、政策方面有更多的认识,学习掌握对农业生产有用的更多新技术,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

1.2 农业产业现代化的特点

(1)农业产业现代化是一个阶段化的动态过程。农业产业现代化是相对概念,并不是孤立的概念。与工业化相类似,在不同的经济阶段,农业的发展与进步有着不同的内涵和特征。过往有研究者以发达国家在农业发展进程中取得的经验为借鉴,使用五个阶段来进行农业产业现代化的划分:准备阶段、起步阶段、初步实现阶段、基本阶段、发达阶段。所以,在农业产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国家要对政策措施适时做出调整,结合社会农业发展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表现出的差异以及区域实情,实施相契合的农业产业现代化推进政策[1]。

(2)农业产业现代化具有区域差异性。对发达国家取得的经验,在予以参考和借鉴前,需要在经济发展水平、历史背景、生态资源条件等方面充分考量不同国家的差异性。作为以物质生产为主要内容的产业,农业对区域的自然禀赋依存度极高,受此影响,在农业产业现代化进程中,区域的差异化影响较为突出。在我国,不同地区之间都存在着较大的区域差异,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条件、农业耕作要求等。因此,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需要以区域差异为考量,尊重自然禀赋,因地制宜做出动态调整。

(3)农业产业现代化需要适应全球化农业发展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加大对外开放的步伐,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农业对外开放的范围也日趋扩大。而这带来的最直接影响是国内农业部门更多地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因此,农业产业现代化的实施,需要充分考量全球状况,充分结合时代背景,遵循和利用国际通行规则,在农产品的国际竞争中争取更有利的地位和角色。

(4)农业产业现代化战略建设具有整体性、系统性。任何产业的发展和进步,都是由生产条件、生产工具等的进步来反映的,农业也是如此,农业产业现代化也需要实现以上内容。但是,农业产业现代化具有整体性、全面性的特征,需要在农业市场配置方式、农业经营制度创新等宏观方面做出前瞻性、系统性规划,以克服农业自然禀赋带来的不确定性。

2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产业现代化的价值和意义

2.1 有助于提升城乡融合效能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方略。这是在新时代背景环境之下,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对我国城乡关系作出的最新定位。由“城乡统筹”转变为“城乡融合”,更多突出的是城乡两者在地位上的平等,在空间与要素方面的共融和交流。党的十九大部署完成之后,基于对新时代城乡发展规律与城乡关系的深刻认识,我党提出了在农村地区实施乡村振兴这一伟大战略。农业产业现代化治理融合过程以及乡村振兴过程,从实质上来讲即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的过程,两者的融合不仅承载着重要历史使命——推进城乡在资本、空间与要素等维度的深层融合,还有效提升了农民的收入水平,这对城乡差距的缩小,农民幸福感的提升,以及现代化农业农村的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农业产业现代化治理与乡村振兴的融合,能够有效推进新科技在农业的发展,使农村产业落后的现状得到改善,有效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除此之外,两者的融合还有助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尤其是农村交通与信息化等基础设施,融入新科技之后,农村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进程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来讲,乡村发展是其根基所在,可实际情况是我国农村农业的发展依旧比较滞后,这不仅影响到我国农村现代化目标的实现,甚至还会影响到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

2.2 有助于加速新型城镇化进度

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既是我国农业发展所需实现的重要目标,又是保证新型城镇化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新型城镇化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为土地的城镇化,其二为人的城镇化。如此一来,对土地与人力资源等生产要求的需求便会随之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有利于城镇化所需的劳动力得到满足。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实现,一方面使得农业生产率得到了大幅提升,另外一方面集中了农业用地,为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城镇化规模的扩大提供了更多便利。除此之外,不断增加的农民收入又会反过来拉动消费,并助力城镇其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从以上分析能够得知,要妥善解决目前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短板问题,可采取农业产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路径[2]。

2.3 有助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关键点是要进行新农人的培育。以现代农业发展为导向,努力培育一批能够为美丽乡村建设做出更多贡献的新型农民,让乡村现有人才释放出更多活力,发挥出更大的主动性。只有在农民实现现代化后,才可能实现产业振兴,才可能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治理。所以,融合发展农业治理现代化和乡村振兴需充分考虑乡村特性与客观规律,充分调动村民在发展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借助机制、制度的创新提高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农业科技培训,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一批能创新、有技术、有文化的劳动力。另外,农业治理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融合发展,能有效吸引其他社会资本的进入,为农村地区引进更多资本,从而为农村产业链的延伸提供更多资金上的支持。集休闲、生态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业,是以特色产业与地域文化为支撑的文化业态的一种具体体现,是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所在。不断推进农业治理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融合发展,有助于深入挖掘农村文化建设所需的资源,让村民了解并掌握更多的先进理念,切实提升他们的生活水平与生产能力,使他们的精神面貌得到改善,乡村文化自信得到增强。

3 解决途径

3.1 推进农村经营制度创新

农业产业现代化必须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方向,因此我国的农业产业现代化必须以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根本遵循。小农户生产的问题也必须通过双层经营体制的不断完善来破解,有效提升农业生产合作化水平,不断创新土地经营模式。随着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农业产业规模扩大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也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管理要素,传统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模式,已无法适应该发展趋势。必须把农民组织和整合,由此才能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的有效运作,可以通过建立各种农民合作社,专业联合会等专业组织,来为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发展打基础。可以借助合伙农场和联户经营等方式来实现生产的联合化,农业生产装备的资金投入实现联合,从而构建完整有效的农业生产链条,使得农业生产更加适应市场竞争和产业化要求。同时有效引导小农户从被动组织到主动自觉参与竞争,其拥有土地所有权和家庭经营的自主权,联合起来能够克服土地生产较为分散细碎的缺点,从而建立生产者联盟为市场竞争夺取话语权,实现小农户生产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转变。建立这种新型经营模式,能够适应市场化需求,克服传统行政化组织方式的弊端,农民根据自身需求自主参与到多样性的统一经营组织中[3]。

3.2 依托科技创新赋能农业产业现代化

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从而突破我国农业生产资源的禀赋约束,进而加快建设农业现代化速度,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性和基础性。我国粮食生产连年增产,要保持连续增长的产量,必须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才能有效提升产业效益空间。政府应当积极引导发展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将农业科研机构和科研院校引入基础研究中来,积极推广农业企业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实现农业科技自主创新链条的建设,从研发、孵化、产业化多个角度,建立专业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以科技创新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体制机制,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要积极鼓励先进实用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农业科技创新不仅要注重技术研发,同时也要注重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有机融合,摒弃只注重土地产出率提升的弊端,综合考虑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从而有效实现统筹农业多功能发展。集中投入科研力量和资金,实现农业技术发展的联合攻关,从而创造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在农业科技创新组织设立方面实现多元化,让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中起到更为强势的作用。其次是要让农业技术成果推广应用更为便捷。在农业科技方面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机制,让农业科技各组织之间的大联合协作更为高效,实现农业科技与生产的有效连接,让中央与地方的科研力量实现联合,从而实现不同组织和层次科研力量的协同创新。

3.3 树立以农民为主体的理念

农民是我国农业产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主力军,只有不断更新其发展观念和知识技能,才能更为适应现代化需求。数以千万的农民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宝贵资源,在农村发展进程中,必须发挥人民主体地位,才能有效实现乡村振兴,这也是我国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一个地区和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是当地发展进程的决定性因素,任何时候都不能忽略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坚持以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良好的农村工作作风。领导干部在开展工作时,必须心系群众,以人为本,真正了解农民农户关注的具体问题,坚持突出农民在农业劳作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始终以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为农民群众谋切实利益,有效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振兴。

农民现代化是农业产业现代化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决定性因素。只有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养和文化素养,让农民真正懂得农业经营和农业发展技术,培养其经济发展智慧,才能为农村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队伍。应当以政策措施来提高各类人才流向农村的待遇,确保农村发展环境适应人才需求。针对农村各类产业建立专门的专家人才库,积极鼓励专家人才下基层了解实际情况,面对面为农民开展技术指导,从而有效提升其务实能力。鼓励优秀企业家和在外大学生回乡发展,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人才供给,解决人才回村的后顾之忧。

猜你喜欢

农业产业现代化农民
边疆治理现代化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以“党建”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