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美育的角度诠释高校思政课教学艺术

2023-04-15

关键词:理论课美育美的

王 俭

从美育的角度诠释高校思政课教学艺术

王 俭

(辽宁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解决的是人的理想、信念和信仰问题,通过一系列相关课程的开设,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本文认为通过实施美育来促进道德教育,以美育强化信仰,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得以实施的重要支点。

高校;思政课;教学艺术;美育

教学和艺术一样都主张以人为本,二者都具有认识、教育和审美的社会功能,教学与艺术的本身就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学本身就是一门特殊的艺术,教学作为一门艺术的观点被人们广泛接受,教育和教学的研究从此与艺术结下的不解之缘,也鼓舞着一代代教师投身教学艺术的创造实践活动。

一、教学是一种艺术创作活动

(一)什么是教学艺术

关于教学艺术的概念,不同的研究者有着不同的定义方式和表述方式。我国教育家王北生的定义是:“教学艺术,就是教师(在课堂上)遵照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的要求,灵活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图像组织调控等手段,充分发挥教学情感的功能,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施行的一套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1]而李如密对教育艺术的定义更为简练一些:“教师熟练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2]

这两个定义都提到了美的规律或尺度、创造性或独创性、教学技能技巧或教学法则等要素,基本上概括出教学艺术的内涵。本文作为一种实用性的研究,并不想独树一帜地为教学艺术下定义,只是在借鉴别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教学艺术的几点要素:

第一,教学艺术作为一种旨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实用艺术,首先是一种将艺术运用于教学的教学实践活动。

第二,教学艺术具有独创性和艺术性,是一种体现教师个性特点的、独具教学特色的教学艺术创作活动。

第三,教学艺术要遵循美的规律,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段来实施。

第四,教学艺术所要达到的效果,是激发学生的潜能、丰富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天赋,以更好完成学习任务。

(二)教学艺术的本质

教学艺术的本质是自由。教学不是把知识强加给学生,教学艺术以美学尺度和美的规律实施教学活动,也不仅仅是让人欣赏,而是要通过“美的建造”把学生引入学习的自由王国,使学生进入自主的学习境界。

按照美学家席勒的观点,作为审美状态的“游戏冲动”是人的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它既可以克服“感性冲动”使人坠入自然必然性的趋向,又可以克服“形式冲动”(即理性冲动)从道德必然性方面强加给人的限制,使人在审美的愉悦中获得自由。教学艺术之所以是一门艺术,就在于其运用艺术的手段打开了心灵的枷锁,使学生在自由的审美状态下充分舒张自己的创造天性,把枯燥的学习任务变成主动探寻知识和真理的事业。人的潜力是无限的,一旦获得心灵的自由,所迸发出的热情将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教学艺术的本质,就在于最大限度地把学习的自由赋予学生。这种自由既不是放任,也不是强制,而是通过营造艺术与审美的教学氛围来引导学生进入自由自觉的学习境界。

二、美育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意义

所谓高层次的教学艺术,指的是与一般意义上的教学艺术相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在艺术水平上更高,所借用的艺术形式和手段更广,对教师的教学艺术造诣要求更深。

(一)培养高尚情操和正直的人格

德育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培养高尚情操和正直的人格,培育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树立科学世界观、坚定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先导教育,而美育对于德育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渗透作用。

美学家朱光潜认为,美育是德育的必由之路,“是德育的基础功夫”。善和美在最高境界里根本就是一回事,“从伦理观点看,美是一种善;从美感观点看,善是一种美。”[3]古往今来的先哲们都把真善美统一起来,孔子提出完美人格的最高境界是“尽善尽美”;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亚里士多德认为“美是一种善”;席勒则提出通过审美教育来解决人性中感性和理性的冲突,从而达到人格完善的美育思想。可见,求美、求真和求善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通过实施美育来促进道德教育,把以美启真和以美储善统一到以美育人上来,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热爱生活、向往美好事物的优良品质,对完美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没有美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缺乏美育精神的德育教育也不可能完成培育人格的崇高使命。

(二)以美感教育强化理想和信念

所谓美感教育,指的是在教学中善于发现美、挖掘美,并且运用美的规律和美的尺度来设计教育方案,使教学在美的氛围中进行。美的潜在因素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中是随处可见的,总体来说包括科学理论的美、历史的美和人性美(或人格美)。科学理论的美主要体现在科学理论逻辑体系的对称、统一、简洁和严谨上。虽然说美是感性的,但理性同样可以触发主体的审美机制而产生美,它体现的是事物内在构成的和谐、秩序、简单、统一,是审美者通过逻辑思维所体验到的美。如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归结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而与此同时,它又是人类最崇高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一种永恒的“善”和人类的终极关怀,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因而具有美的基本特征,是真善美的统一。

历史美是一种社会美。它是以审美的时间距离(过去的历史)和空间距离(正在发生的历史)为依据的,这是一种壮美或者崇高的美。历史美是中国人民本质力量的体现,是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动力之源。它能够强烈地震撼人的心灵,并转化为一种意志的力量。

(三)克服纯理论教育的单调枯燥

目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效果不佳、老生常谈式的说教单调枯燥、难于入脑入心的问题,虽然也有很多专门针对高校思政课的教改研究和教改方案,但大多流于纸上谈兵,甚至存在为教改而教改的形式主义风气。

大量教学实践的事实证明,某些所谓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不过是一些狭隘的经验之谈,要从根本上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还要有赖于思政课教师教学素质的提高,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的内涵式发展。而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思路之一就是实施美育,使学生在美的教学情境和美的教学手段中集中精神,思想感情随着教师的激情讲授而起伏波动,在潜移默化中升华思想境界。美的形态和种类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优美、崇高、悲剧和喜剧等美学范畴,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使教学呈现出各种美学效果,既有沁人心脾的芬芳,又有惊涛拍浪的声势;既有庄严肃穆的宣示,又有诙谐幽默的调侃;既有叱咤风云的豪言,又有娓娓动听的述说。从而有效地调动课堂气氛,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激活状态,进行积极思考并主动带着问题与教师互动。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就不再是让学生感到单调枯燥、让教师觉得头疼的课程,而是成为让教学双方都感到有兴趣、有激情、有吸引力的一门课程。

当然,将美育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并不意味着一“美”遮百丑,美育只是手段之一,要想真正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水平,教师还有许多“功课”要做,有许多“功夫”要练。此外,运用美育手段也需要精心策划巧妙设计,美在于精致。实施美育首先要端正态度,粗放式的教学无论如何是插不上美育的翅膀的。

(四)使政治理论教育与时代接轨

时代在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也必须与时代接轨。

一方面,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也已今非昔比,传统的“忆苦思甜”式教育已经不再适应人们的接受水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必须立足于时代,更加注重审美品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4]这里的“美好生活需求”,当然也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美好需求。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审美品质是时代的呼唤,反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和教学的崭新风貌。

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手段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多媒体手段把多种艺术形式引入教学,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入“美育时代”。多媒体技术把图、文、声、像等美育元素灵活运用起来,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可以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变得更加有魅力、有感染力。

与此同时,新媒体时代,网络文化也抬高了青年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绚丽多彩的网络世界甚至使青年人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审美的依赖”。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在美育上下功夫、做文章,就难以在青年学生中产生共鸣,当然也就占据不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阵地。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美育之维

无论在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中还是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中,随着近年来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思路也在不断拓宽。这些教学研究和发展的思路大体上可以分为外延式和内涵式两类。

所谓外延式,指的是改变教学形态,从教学组织形式上寻找提高教学吸引力和教学感染力的突破口,比如进行讨论式教学、开放式教学、实践型教学、翻转课堂教学、学生自我教育式教学等。这类教学改革的基本思想就是变革教学组织形式,以新颖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以充分体现。

不过,外延式的教学改革与发展模式仍然需要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基础,否则教学形式上的花样翻新很难产生实质性的教学效果。

所谓内涵式,指的是努力提高教师的思想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在提升教师个人的教学素质上下功夫。这种发展思路要求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刻苦钻研教学业务,致力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艺术的研究,包括备课艺术、辅导课艺术、板书艺术、提问艺术、教学组织艺术、教学讲稿艺术、教学语言艺术、教学表达艺术、教学互动艺术等等。对于多媒体教学来说,还要包括与多媒体教学有关的诸多教学艺术手段。

对于内涵式的教学改革与发展来说,一方面要求教师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做到知识渊博功底雄厚,把教学内容融会贯通,课堂上思路开阔、旁征博引,以学者的才华和睿智驾驭教学活动。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提高自己的综合教学素质,特别是审美素质。因为审美素质是决定教师教学艺术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成败有着重要影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美育既是一种方法和手段,又是一种思路和理念,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多维探索空间中的一个重要维度,在这一维度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艺术凸显了自己的特殊性。可以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门具有特殊性的教学艺术,是高层次教学艺术,既有一般教学艺术的共性,又有着自身特殊的规定性。与一般的教学艺术概念相比,它的层次、水平和立意要更高。

[1] 王北生. 教学艺术论[M]. 开封: 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27.

[2] 李如密. 教学艺术论[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85.

[3] 朱光潜. 朱光潜美学文集[M].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506.

[4] 习近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 北京: 学习出版社, 2018: 67.

:10.15916/j.issn1674-327x.2023.01.034

G642.2

B

1674-327X (2023)01-0130-03

2022-03-03

辽宁工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2053)

王俭(1969-),男,辽宁锦州人,副教授。

(责任编辑:付春玲)

猜你喜欢

理论课美育美的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