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专职组织员队伍的建设
2023-04-15朱晓施刘永平
朱晓施,刘永平
新时代高校专职组织员队伍的建设
朱晓施1,刘永平2
(1. 辽宁工业大学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2. 辽宁工业大学 党政办公室,辽宁 锦州 121001)
高校专职组织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有利于推动高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规范化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推动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发展。本文通过梳理组织员制度的发展历程,总结历史经验,针对新时代高校组织员队伍结构、配备数量、岗位职责、职业规划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思想层面、制度层面、管理层面探寻高校专职组织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策略,力求建立一支符合新时代党的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需求的专职组织员队伍。
新时代;高校;组织员;专业化;职业化
专职组织员是高校党务工作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加强高校专职组织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是提升高校党建工作质量的必然要求。新时代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必须正确认识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不断优化专职组织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路径,为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发挥强大合力。
一、组织员制度的发展历程与加强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的意义
(一)组织员制度的发展历程
组织员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建立起来的组织制度,经过曲折发展和不断完善,至今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组织员队伍最早建立于1945年,这是组织员制度的初建阶段。刘少奇同志在党的七大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提出:“要将发展党员的工作,委托给一些完全可靠的、在党的建设上有经验的、思想与作风都是纯正的工作人员去主持,……这就是我们党的组织员。”[1]1951年我们党明确开始建立组织员制度。但是,这一制度并没有被很好地实行和坚持下去。直到1990年,组织员制度的发展才逐渐趋于完善。进入新时代,党中央更加重视高校党建和发展党员工作,高校组织员队伍的建设也不断得到加强。2017年教育部党组印发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的通知》提出了党建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问题。从发展历程看,我们党的组织员制度经过了初建—探索—停滞—恢复—发展—完善的曲折经历。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对组织员队伍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高校组织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尤为必要。
(二)加强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的意义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高质量党建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党的建设,多次对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做出一系列重大部署。组织员是高校党建工作的执行者、组织者、实施者,是基层党组织工作的指导员、监督员、辅导员,肩负着做好新时代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使命。加强高校组织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有助于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有利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对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加强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有利于保障大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的质量。组织员在发展大学生党员工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能够为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加强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有利于坚持和巩固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权。把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高校基层党组织,以党的建设成效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第三,加强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有利于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规范化建设。规范基层党建工作,提升高校党建工作水平,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专职组织员队伍作为高校发展党员工作的重要力量,要严格按照发展党员工作的总要求,认真指导党支部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党支部“三会一课”、党日活动等组织生活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确保在党建引领下培养好肩负时代使命的接班人。
二、高校专职组织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组织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是高校做好基层党组织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基础。当前,由于各个高校对组织员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同,导致高校专职组织员队伍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专职组织员队伍结构、配备数量、岗位职责、职业规划建设等不够规范;组织员自身的专业背景存在较大差异,综合素养、业务能力、调查研究和科研能力等也有待提高,等等。
(一)专职组织员队伍结构不平衡
虽然中央和地方文件多次强调要加强组织员队伍建设,但部分高校对组织员队伍建设仍不够重视。在人员数量配备上不充足,或者虽然达到所要求的配备人数比例,但为了应付上级要求,部分专职组织员由专任教师、辅导员、党团工作人员或办公室行政人员兼任,工作职责不清,身兼数职,精力分散,没有达到选优配强的标准。随着高校扩招,学生总数不断增加,学生党员发展人数逐年增多,党员教育管理等工作要求更加严格,导致组织员工作任务繁重,压力攀升。此外,各个二级学院的学生总数、党员数量存在较大差异,工作量不同,考核标准单一。由专任教师兼任组织员的院校,专业背景也有较大差异。有党史党建专业背景的组织员屈指可数,大多数组织员缺乏工作经验,对党建工作业务不熟悉,难以适应新时代、新变化、新要求。这就使得当前高校组织员的队伍结构、业务能力与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要求不相匹配。
(二)专职组织员岗位职责不明确
有的高校还存在组织员岗位职责不清晰、不明确的问题。高校党委对组织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考核越来越严格,但又没有出台组织员岗位职责相关文件,而组织员工作琐碎庞杂,任务重、责任大。一方面,要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教育党员工作,以及管理党员的主要工作。这就要求组织员队伍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必须细致认真、严谨求实地做好上述工作,不能有一丝的疏漏;另一方面,还要做好党委领导和党员同志、学校党委和院系党委、党委组织和基层支部的桥梁和枢纽,及时做好上传下达的衔接工作,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还要做好学校党委、院系党委领导临时交办的其他任务。还要及时掌握入党申请人、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同志的思想动态以及日常表现和学习工作情况,做好党建调研和党建理论研究工作。其工作任务繁重、压力较大,工作职责混乱、定位不清会导致本职工作质量下降,对指导党支部工作,对党员的发展、教育和管理等都难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三)专职组织员职业规划不清晰
高校组织员队伍顺利开展工作并做到有效衔接,还需要高校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经费保障及清晰的职业规划。目前,部分高校并没有真正重视组织员队伍建设,没有提供长期稳定有效的发展政策,重使用轻培养,缺乏有针对性的系统教育培训,职称晋升、享受待遇等方面没有获得必要的保障;没有为其规划广阔的发展空间,对组织员的考核也缺乏科学的考评标准和依据;没有制定管理、培养、考核等一系列的相关制度。组织员自身也对岗位认知不清,没有长远的职业规划,只关注个人自身发展,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撰写论文、申报课题等理论研究和职级发展上,应付完成本职工作任务而忽视对党员发展、教育及培养的质量和效果。这就导致组织员队伍不稳定、上升空间小、工作动力不足、发挥作用不明显,缺乏专业化、职业化的建设基础,无法保证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高质量开展。
三、新时代高校专职组织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路径
针对当前高校专职组织员队伍建设存在的一系列突出问题,亟待探索出构建新时代高校专职组织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策略。为此,需要从思想层面重视组织员队伍建设、制度层面保障组织员队伍建设、管理层面完善组织员队伍建设着手,着力提升组织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推进组织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进程。
(一)从思想层面重视专职组织员队伍建设
“随着时代的进步、环境的改变、要求的提高,高校党建工作面临新的变化和考验,专职组织员队伍建设必须常抓不懈才能满足新时代的新要求。”[2]从高校角度来看,高校党委要提高思想认识和政治站位,基层党组织也要正确认识组织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既要建设好专职组织员队伍,又要使其更加专业化、职业化。要充分认识到加强组织员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领悟到培养这支政治立场坚定、业务水平精湛、综合素质优秀、热爱党务工作的专职组织员队伍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从组织员角度来看,组织员自身要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对自身党务工作职责的认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重要意义,对新时代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要积极投身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充分发挥组织员指挥棒和主力军的作用,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为普通党员和群众树立榜样。
(二)从制度层面保障专职组织员队伍建设
高校党委应健全和完善组织员工作制度。要结合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明确高校组织员队伍的选拔任用要求、工作职责定位、日常管理培训和考核奖惩依据,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保障和长效激励机制。新时代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制度体系,在选拔任用上,应做好统筹规划,结合各学院和专业学生的分布情况,确定好选任数量和要求,严格标准、明确流程、合理规划,切实把党性强、素质好、业务精的优秀人员选拔到组织员岗位上来。在工作职责定位上,要明确组织员的岗位职责,聚焦主责主业,确保专岗专用,做好党建工作的指导员、发展党员的守门员、教育管理的监督员、党员群众的联络员、理论成果的研究员。在日常管理培训上,要加强日常管理细化工作,制定专业系统的培训计划。通过集中学习、党务培训、主题分享、挂职交流等多种方式,提升组织员的综合素质和组织工作能力,增强其使命感和责任感。在考核奖惩方面,要出台科学合理的考核评聘和晋升政策,对平时表现优异和工作突出的组织员应给予奖励,考核结果应作为组织员职称晋级、干部任用、绩效奖励等的重要依据。对确不适宜在组织员岗位工作的应及时进行调整。要制定组织员例会和工作汇报制度,积极解决组织员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困境和难处,不打折扣地落实组织员的各项待遇保障。
(三)从管理层面完善专职组织员队伍建设
在提高思想认识、落实制度保障的同时,高校党委还应从管理层面做好专职组织员队伍建设工作,不断完善专职组织员队伍建设工作的保障体系。一要保障办公条件和活动场所。在发展党员工作的过程中,高校组织员需要同发展对象及党员进行谈心谈话,部分发展材料也需要涉密管理和保存;在开展党员教育管理活动时,需要固定的活动场所,如党员活动室、党性教育基地、实践活动基地等。二要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组织员在开展教育培训、调查研究、品牌建设等活动时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撑,除了保障组织员自身的薪酬待遇外,还应保障必要的党务经费支持。三要加强专职组织员的教育培训。高校党委应统筹规划组织员的职业发展。党委组织部应将组织员队伍的教育培训纳入学校干部培训体系,制定科学的组织员培训制度和方案,鼓励专职组织员中的青年骨干攻读党建专业博士学位和党建业务挂职进修,为专职组织员提供系统讲授一门党课的机会和平台,保障组织员的职务职级“双线晋升”和职称评聘“三个单独”标准科学合理、落到实处。高校党委和院(系)级党组织还应为组织员长期发展创造条件,在整合党建资源、激发党建活力、增进工作交流、加强业务培训、优化过程管理、创新思路方法上下功夫,不断推动组织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激励组织员队伍同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其他队伍分工协作,共同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发挥强大合力。
[1] 《组织员工作手册》编写组. 组织员工作手册[M]. 北京: 党建读物出版社, 2016: 1.
[2] 马成瑶, 许毅. 高校专职组织员的职能定位与履职能力提高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 2020(4): 70-74.
:10.15916/j.issn1674-327x.2023.01.022
G641
A
1674-327X (2023)01-0087-03
2022-03-13
辽宁工业大学党建课题(2022LGDJ-YB002)
朱晓施(1986-),女,辽宁黑山人,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付春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