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全过程开展社会实践工作探析
2023-04-15代鹏
代 鹏
高校全过程开展社会实践工作探析
代 鹏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辽宁工业大学委员会,辽宁 锦州 121001)
高校为了更好地开展社会实践工作,培养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在对现阶段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进行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文件研读下发、活动宣传动员和相关培训;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要及时报备、推荐和交流反馈、动态调整;最后进行总结表彰和加大宣传力度,达到更好完成社会实践工作的目的,同时从多角度全方位提升师生综合素质,为青年成长进步搭建广阔平台。
社会实践工作;过程;能力提升
全国高校历来都注重社会实践工作,高校师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帮助和引导高校学子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高校要为青年成长进步创造更好条件,搭建人生的广阔舞台。
一、现阶段高校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
(一)“三下乡”社会实践
大学生“三下乡”是指“文化、科技、卫生”下乡,是各高校在暑期开展的一项旨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从1996年开始,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科技部、司法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卫生部、国家人口计生委、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和中国科协14部委联合开展了大学生“三下乡”活动[1]。前期的“三下乡”活动,更多的是需要大学生走入田间地头,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农村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农村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现阶段大学生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活动地点也不再仅限于到农村,可以深入社区,走访红色圣地、少数民族聚集地,开展相应社会实践活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是新形势下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有效载体。要广泛发动大学生利用寒暑假等时间开展 “三下乡”和“四进社区”活动[2]。
(二)“返家乡”社会实践
大学生“返家乡”是指按照“团中央统一规划、省级团委统筹指导、地市级和县级团委自主实施”及“因需设岗、按岗招人、双向选择、属地管理、就近就便”的工作原则,以重点开展县(市、区、旗)辐射带动其他县(市、区、旗),发挥县级团委的“生源地”优势,组织大学生在寒暑假返回家乡参加社会实践[3]。辽宁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将大学生“返家乡”工作纳入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支持学生以生源地为落脚点,关注家乡所在团省委、省学联、团市委等微信公众号及官网,结合生源地团组织发布的“返家乡”社会实践招募要求,参与“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返家乡的形式较为多样,目前我校学生从事的岗位主要包括到政府部门参与政务实践,深入乡村、社区街道参与防疫、抗洪等公益志愿服务等。
二、做好社会实践工作开展的前期准备工作
(一)文件研读及下发
每年暑期,省级正式文件下发一般需要较长过程且上报时间紧张,因此需要提前布置。这就对高校社会实践工作负责同志提出了较高要求,需要根据往年经验,结合国家文件进行解读,提前下发适合本校执行的社会实践活动通知。在研读往年和国家文件的过程中,要对项目分类进行准确理解,考虑实际情况。比如,全国专项,因为疫情等原因,不宜多人跨省跨市开展,但一旦条件允许,本着开阔眼界和深入锻炼的目的还是可以带领学生多加尝试。此外,分类不宜过多过细,曾出现过由于强调专项活动而造成学生选择项目困惑的情况。要善于化零为整,包括省级文件下发的专项,基本也是依托于理论普及宣讲、党史学习教育、乡村振兴促进、发展成就观察、民族团结实践等5个大项。
(二)活动宣传和动员
通过公众号、官网发布文件,组织各学院负责社会实践工作的教师召开线上培训会,对文件进行解读,对大家集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会后,再由各学院负责同志进行师生两个层面的宣传和动员。从教师层面,组织学院相关教师召开“三下乡”实践活动布置会,传达文件精神,鼓励教师们申报指导教师,为后期的双向认领团队做准备。同时邀请多次参加、获奖较多、经验丰富的教师为各位指导教师培训相关专业知识,帮助指导教师确定实践活动方向、形式等;从学生层面,学院通过各年级辅导员、学院分团委组织部向各班级下发《“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知》,利用网络、板报等多种形式对暑期实践活动进行详实、细致的宣传。学院召开实践活动动员线上会,详细解读文件内容及相关要求,邀请往年优秀社会实践成员从实践活动选题与形式、实践报告的书写方法、总结评比办法等方面做经验分享,让学生不仅认识到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更对近年来暑期社会实践所取得的成绩有详细了解。动员大会后,学生对选题、组团、申报流程、前期论证等诸多问题有了明确的方向,与指导教师进行双向选择,在教师的指导下撰写申报材料。
(三)培训开展和出征仪式
此项工作分为几大部分,一是对评审专家进行培训。要求各位专家按照《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办法》内容要求进行把关,尤其是对非常关键的意识形态方面进行把关。各位专家在答辩和评审过程中,需要根据社会实践团队的选题意义、项目可行性、实践方式及预期效果等因素,审核审批团队类别,并提出终审修改意见。每组执行组长负责制,组长在统一所有专家意见后,按照要求比例将评审结果上报团委负责人;每组设置临时教学秘书。教学秘书需要负责确定本组所有专家均有适当的评审时间,预定腾讯会议,并通过团委社会实践负责人第一时间通知各学院安排学生按时参会;每组学生参与答辩人数不超过2人,其他组员可以旁听,答辩时间3—5分钟。指导教师可以一并参会,但不参与答辩问答环节。二是在评审立项结束后召开出征仪式暨各社会实践团队队长培训会。首先,公布立项结果;其次,分别由优秀指导教师、优秀团队负责人分享实践经验;同时不可忽视的就是实践活动安全教育,提醒学生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在开阔眼界、接受锻炼、提高素质、服务社会的同时保证人身、财产安全,组织指导教师和团队负责人为参加实践的队员购买意外险;最后,做好制作队旗、宣传条幅、文化衫等准备工作。
三、确保社会实践工作顺利开展
(一)及时进行团队报备
“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需要在中青网进行报备。需要及时提醒各团队队长在报备时期前注册,截止时间一般是在每年的7月中旬。未报备的团队将无法在中国青年网上发布经审核通过后的活动资讯,不能申报国家级重点团队或参与专项计划的奖项遴选。在往年具体操作过程中,也存在因为疏忽错过报备时间的情况。
(二)对重点团队进行推荐
按照上级文件和立项评审结果进行推荐。一般情况下推荐国家级重点项目1个,省级重点项目若干,能经过层层审批最终批准的也就在1—2个左右。因此,对此项工作推荐项目不要过于宽泛,过分强调数量没有太多实际意义,要选优选精,对确定上报的项目进行打磨。团委负责同志、评审专家、指导教师、团队学生四方要根据文件要求,共同努力,确保推荐的项目能够通过审核。
(三)及时进行交流反馈
各指导教师和团队根据项目书提交的实践日程开展活动,定期组织指导教师召开交流会,针对实践活动中会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指导教师积极联系团队,确定更详细的工作布置,在每一阶段形成指导意见,如:收集活动相关的资料,实践阶段注意事项,活动总结、评选材料的准备等。同时,团队成员在明确自己的任务后,按计划开展活动,各团队每周将活动进展情况向指导教师、学院汇报,出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四)活动过程中的动态调整
实践活动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安全问题,做好意外预案机制,及时调整方案、叫停或改变形式,保证团队安全。特别提醒参加民族团结实践团队,要尊重实践地民族、民俗习惯。所有团队成员要严格遵守实践团队的组织纪律,不得擅自行动,要互爱互助,团结协作。团队在通过实地走访中,一定要先与对接单位负责同志建立联系,在表明团队调研方向、目的、流程后,根据对方反馈实际情况开始进行调研等活动。建议团队在实地调研过程中,着装统一;多积累图片与影像资料,力争按照中青校园的视频、照片格式要求进行拍摄。
四、加大社会实践工作宣传和表彰力度
(一)社会实践项目结项及表彰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结项通过成果认证方式考核,不同等级的团队和个人需要完成对应成果指标方可结项或参与评优。实践成果包括“返家乡”实践故事、调研报告、实践论文、实践纪实、实践组图、实践视频、感悟收获等。各团队需撰写通讯报道稿件,并在“中青校园”发表,经评审确定符合要求后,方可结题。校团委对各团队给予经费支持。社会实践团队在圆满完成实践项目并结项的,将视情况给予重点项目、一般项目两个档次的经费资助。校团委将根据各学院组织情况及实践活动结项情况,评出优秀团队、优秀个人、优秀成果、优秀指导教师、优秀组织单位奖项;结合第二课堂进行学分认定,参与社会实践的团队成员可根据学校“第二课堂”相关规定认定学分。
(二)依托新媒体大力进行社会实践工作宣传
除在全国“三下乡”官方媒体中青网、中青校园进行团队总结发布外,我校还依托校团委公众号、官方网站进行社会实践过程和成果的宣传展示。同时,有条件的话还要积极与当地媒体联系。2022年我校某学院的社会实践活动就受到了活动所在地团市委、市科协的广泛宣传和报道,扩大了我校在社会实践地区的影响。还要做好典型选树和经验总结,选派优秀代表进行线下报告宣讲,可以安排在每年9月大一新生入校时间进行。大一新生也是社会实践的主力军,他们有热情有激情,需要相应引导。在入学伊始就接触到各类实践成果,能够让他们真正理解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也会带动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且激发他们学习专业知识的动力。
(三)中青校园投稿的经验总结
根据以往经验,向中青校园投稿是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首先,要在开展实践活动前认真仔细领会投稿要求。例如,照片格式和文字要求,根据经验拟定一些短小精致、引人入胜的标题。这有助于文章整体水平的提升,利于通过中青校园的审核。其次,要带领团队成员学会如何撰写新闻体稿件。众多退稿中的普遍原因有,内容形式不符合新闻体、缺少深度、缺少实践报告构成要素,应将实践、数据分析与理论分析等相结合。再次,要有耐心。以2021年为例,审稿速度比较慢,甚至有第一次投稿过了10多天才显示“正在审核”的情况。最后,每次投稿的审核员都不一样,所以每次的退稿原因也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锲而不舍,字斟句酌地按退稿或修改要求不断地完善稿件。
五、社会实践工作对师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1.作为评审专家,虽然已经是某些领域的专家,但是社会实践工作对他们来说还是比较新颖的领域。在评审过程中,能够触碰到新时代青年跳动的脉搏,加深对青年学生所思所想的了解,将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评审过程传授给学生,建立起第二个课堂,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2.作为指导教师,大多数指导教师都是团委书记或者辅导员,平时和学生接触较多,但是社会实践领域对专业能力也有比较高的要求,如调研报告的撰写,活动的策划,与学生所学专业的融合等。这就要求我们的指导教师多去积累和学习。这是平时除思政工作领域之外很难接触到的,从而促使辅导员和学生共同进步和成长,提升自己综合素质。
3.作为团委工作人员,社会实践工作是团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的细节很多。经历一次完整的组织活动后,对开拓个人大局观念、提升协调能力都有极大的帮助。与此同时,社会实践工作也提供了一个和专业教师、辅导员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增加学工系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社会实践工作能够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通过以下5个方面活动的开展可以促进不同能力的提升。
1.理论普及宣讲。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同时,可以提升学生的政治意识,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贯通起来,加深个人理论素养,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2.党史学习教育团。可以激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热情。通过学习宣传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依托各地红色资源,开展重走红色足迹、追溯红色记忆、访谈红色人物、挖掘红色故事、体悟红色文化等多种形式活动,持之以恒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引导青年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3.乡村振兴促进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引导和帮助高校学子紧紧围绕“国之大者”,深刻领会感悟为什么要推进乡村振兴、如何推进乡村振兴等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发动青年学生了解认知乡村,积极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帮助发展乡村产业,改善基础设施,美化乡村环境,提升乡风文明,促进乡村公共服务,讲好乡村振兴故事。
4.发展成就观察团。通过制作调查问卷,实地访谈等多种形式学习体验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感受祖国发展变化,感受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引导青年学生深刻领悟党的领导、领袖领航、制度优势、人民力量的关键作用,形成正确认识,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投身强国伟业。
5.民族团结实践团。通过实地调研和观察,深入了解民族团结现状,充分感知民族地区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当好民族团结的宣传者、示范者和践行者,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 百度百科. 大学生三下乡[EB/OL]. (2016-05-01) [2022-06-26]. https://baike.baidu. com/ item/大学生三下乡
[2]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S/OL]. (2005-02-01)[2022-06-20]. 中国青年网.
[3] 杨宝光. 学子返家乡实践育新人[N]. 中国青年报, 2021-05-20(02).
:10.15916/j.issn1674-327x.2023.01.024
G640
B
1674-327X (2023)01-0093-04
2022-07-26
代鹏(1983-),男(满族),辽宁锦州人,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付春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