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课教改研究与创新实践
2023-04-15李艳秋
李艳秋
“概论”课教改研究与创新实践
李艳秋
(渤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概论”课是我国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核心课程,需要与时俱进地开展教学改革,需要面向未来进行创新实践。“概论”课教改秉持守正创新原则,学懂用相贯通,知信行相统一,强化知识传授、践行能力提升等多重功能。在教学改革方面,改进教学理念以体现先进性与实效性,丰富教学内容以体现时代性与前沿性,改进教学方式以体现创新性与互动性。在教学实践方面,持续调动大学生内心积极性与使命感,不断提升大学生理论素养与综合能力,培育有理想信念、知识能力、品德修养、进取精神的时代新人。
“概论”课;教学改革;守正创新;时代新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的教学改革,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概论”课的教学实践,既要教学理念先进、教学内容厚重,又要教学方法得当、教学形式多样,还要教学师资雄厚、教学管理科学,为国家培养时代新人。
一、正确理解“概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概论”课教学改革与实践,以符合未来社会需要为评价维度,以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为原则,以帮助大学生找到人生价值定位为目标,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全球格局演变、中华民族复兴和未来发展大势,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一)有助于大学生深刻感悟厚重的真理力量
“概论”课教学改革与实践中,要让大学生感悟到其高深的科学真理性与强大的理论解释力,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大学生,用理论的系统武装大学生。通过厚重的理论讲授,让大学生“知其然”,通过清晰的实践案例,让大学生“知其所以然”,通过长期的历史逻辑,让大学生“知其所必然”。引导大学生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做到真学、真懂、真信并真用,使其能够顺利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二)有助于大学生提高理论素质并坚定政治信仰
“概论”课教学改革中,要处理好知识性与政治性、理论性与价值性的关系。“概论”课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讲清学理知识,学生要记住重要原理,实现政治性与思想性的有机结合,处理好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关系。通过教学,引导大学生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中学习立场、观点和方法,帮助大学生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三)有助于大学生收获理论思维与提升实践能力
“概论”课承载厚重理论,在教学改革中,要内容为王,坚持以理服人,同时关照大学生的兴趣和艺术享受;要艺术表达,必须坚持以情动人,真的内容加美的形式,达到善的目的。教学实践中,要做好引领,协助大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思维,还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教学内容必须增加社会热点和矛盾焦点,训练大学生用所学理论解释和预测时代变革和发展的能力。
二、深化“概论”课教学改革的内容
“概论”课教师要科学把握教材的逻辑结构,不脱离教材并巧妙设计教学内容,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最终转化为学生的认知体系。讲好“概论”课,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重点应夯实理论基础,讲好百年历史,优化知识结构,同时紧密结合实践,联系时政热点,开阔学生视野。
(一)必须处理好教材与教学内容的关系问题,使大学生不断夯实基础并丰富视野
“概论”课教学中,首先应充分尊重教材,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讲清楚三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形成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精神实质与历史意义。同时,还要与时俱进地丰富教学内容,主要是及时地把重要会议中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教学内容融入课堂,以扩充大学生视野的广度,提升他们思想境界的高度。例如:在党中央发布的文件中,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就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全面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充分彰显我们党高超的政治智慧、责任担当和历史自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4卷,是非常权威的辅导性重要读物,利于帮助师生进一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
(二)必须讲好理论的整体性问题,培养大学生的理论逻辑,完整理解中国共产党创新思想的中国价值与世界意义
“概论”课教学中,要明确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要讲清楚不同阶段不同创新性理论各自的鲜明特征,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内在关系。帮助大学生理解三大理论的整体性问题,理解它们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领会它们都对马克思主义做出了原创性贡献。
“概论”课教学改革中,要立足全球大视野以彰显中国道路、中国理论的世界意义。教学必须立足中国并放眼世界,要厘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实践的指导作用与中国实践经验成果对世界发展的理论价值之间的关系问题。“概论”课的教学实践中,要让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反映了各国人民的根本追求,不仅向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的美好前景,而且为破解“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世界难题提出了中国解决方案。帮助学生培养全球视野,树立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崇高理想。
(三)必须讲好中国厚重历史与中国共产党故事,培养大学生的历史逻辑,强化历史思维并科学把握未来
“概论”课教学内容涵盖中国百年历史和实践,有着深沉的历史内涵。“概论”课教学中加强百年党史学习教育,引领大学生读懂中共党史这部最好的教科书,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唯物史观、大历史观,把握历史大逻辑和大趋势,彰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魅力。引导大学生从百年党史中品读中国共产党的鲜明政治品格,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概论”课要讲清楚中国厚重历史,通过揭示历史趋势,帮助大学生增强历史自觉,坚定理论自信;增强历史整体意识,把握理论高度;增强历史问题意识,理解理论深度。“概论”课教学中,坚持历史与逻辑统一,坚持历史与现实贯通,让中国精神与大学生共鸣共情。切实帮助大学生正视历史大事,正确看待现实大局,科学把握未来大势,使大学生能够对“实然”基础条件进行科学理性分析,对“应然”未来目标提供正确价值引导。引导大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也是“概论”课程的艰巨任务。
(四)必须讲好时事政治并做出正确引领,培养大学生的实践逻辑,提升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概论”课教学中,要避免单纯的教材理论讲授,要自觉围绕社会热点问题、时代焦点问题、学术前沿问题、学生实际问题等内容进行选材。针对大学生内心的疑惑,予以及时解答和正确引导,通过深刻阐释、深度讲解,帮助他们逐渐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概论”课教学中,既要注意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责任感,又要锻炼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紧紧结合时政热点,引导大学生进一步牢记“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引导大学生坚定党的领导的信心、信念与信仰,培养爱国情,实践报国行。
三、深化“概论”课教学改革的方法
“概论”课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课程,需要高质量教学内容,更需要高水平的教学方法。除了教师精讲外,加强研讨法、案例法、调查法等多种教学法在教学中的综合运用,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参与互动中学好理论、坚定信仰。
(一)讲深讲透讲活科学理论,使大学生明道明理明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2]
以往对于轨道换乘站客流拥塞风险的研究,主要包括对客流特性的研究和对轨道站点拥堵状况的评价. Hoogendoom等[1]研究了轨道站内双向客流与交织客流的运动规律. Helbin[2]分析了轨道站内各类通行设施对客流的影响.
“概论”课必须讲深道理,强化理论教育,展现理论魅力,以理服人、以理育人。要注重理论逻辑,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概念、观点、范畴、原理,揭示出纷繁复杂现象背后的本质,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维度,讲出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飞跃的重大创新性理论成果的科学高度和深度。
“概论”课必须讲透道理,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一个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使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尤其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对。通过理论讲授,让大学生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就好在领导有力、理论先进、制度优越、以民为本、实践有效、与时俱进、历史传承、实事求是,进而不断坚定他们的“四个自信”。
“概论”课必须讲活道理。教师要紧紧联系新时代鲜活的实践,采用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更加接地气的语言和他们交流。在教学话语体系方面,要创新语言表达,既用教材话语、教学话语等学术话语讲政治,又用大众话语、网络话语等生活话语讲理论,使“概论”课更有温度。教师要和大学生一起探讨实践中的新问题、尖锐敏感问题、学生的疑惑问题,达到沟通心灵、启迪智慧的育人效果。同时,引导大学生把个人梦想、力量融入到强国梦想中,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紧密结合。
(二)开展探究式教学,使大学生提升思维能力和明辨能力
“概论”课教学,既要进行理论教学和知识传授,又要开展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这就需要大学生积极参与和用心体验,激发内在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概论”课教学过程中,适当采取问题讨论、小组辩论、自主探究等多种互动式教学形式。课堂教学应鼓励大学生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对时代提出的理论问题、社会问题、思想问题进行深入交流研讨并能做出积极回应。例如,思考“为什么当今时代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是世界仍然处于马克思主义指明的那个时代?”谈谈“党的十八大到二十大这十年的变化之感悟”等等。布置这样需要讨论、探究的话题,让大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在课外独立思考、认真探究、自主完成,这样,他们带着收获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和老师、同学进行汇报交流和研讨,实现各抒己见、明辨是非、凝聚共识、深刻反思。
探究过程中,既要尊重大学生认识规律,又要做好教练引导、答疑解惑,表达方式要和学生理解与接受相契合。要引导学生正确思考问题,多维度思考问题,积极交换意见、多多分享观点。这样,师生间深度交流、融合互动,不仅能使大学生坚定正确方向,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明辨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进而,将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价值目标等内化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
(三)运用案例教学,使大学生实现从学理认知到信念生成的转化
案例教学是“概论”课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教学方法,既能把概念或理论激活,又能紧密结合社会热点。例如,在核酸检测、社会面清零等抗击疫情阻击战的实例中,可以让大学生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作为全球最大的执政党,在疫情防控中表现出来的组织能力、动员能力是国外其他执政党无法比拟的。通过世界各国面对疫情大考的真实答卷,进行两种制度比较,让大学生深刻感悟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更加坚定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能力的自信,使大学生从学理认知转化为信念生成。
(四)增加实践教学,提升大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出真知。时代新人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培育,在社会实践中认识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这要比单纯的理论传授丰富深刻得多,大学生也会有更多的体验感和更大的获得感。因此,在“概论”课教学改革中,应该结合课程内容增加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体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规律。
四、深化“概论”课教学改革的保障
讲好“概论”课,关键在教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2]
(一)“概论”课教师要有崇高的政治理想和良好的政治素养
“概论”课首先是政治课,教师必须提高自身政治站位,以更强的信心、更足的底气,引领大学生明辨是非、坚定政治方向,做好“人师”。教师要发挥好引导大学生在客观全面的国际比较中深刻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断增强“四个自信”的重要作用;引导大学生善于明辨各种社会思潮,切实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增强防范风险意识和本领的重要作用;帮助大学生涵养家国情怀和人类关怀,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
(二)“概论”课教师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广博的宏观视野
“概论”课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学科,涵盖内容范围广,需要教师有理论的深度和视野的广度。教师要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功底,主动研读经典,深耕教学内容,着力教学改革探讨,做好“经师”。教师要有广博的宏观视野,能以历史视野做好古今比较的纵向维度教学,也能以国际视野做好中西比较的横向维度教学。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时代格局,能够把“概论”课置于世界大变局和民族复兴战略全局的视野下,发挥课程教学对于引导大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风云变幻的世界局势中看清世界与中国发展的大势、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重要作用。
(三)“概论”课教师要有大气磅礴的气场和娓娓道来的修养
“概论”课教师一定是有气场、有魅力的教师,具有把理论魅力转化为个人魅力的能力。既能做到铿锵有力、气势磅礴,也能做到云淡风轻、娓娓道来。把自己对理论的深入理解转化为自己的逻辑、自己的语言、自己的风格、自己的能力,用深厚的学术积累,把“概论”课讲清楚、讲深刻、讲透彻、讲鲜活,学生才会有兴趣学得到位。
(四)“概论”课教师要有科学研究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概论”课教师不仅要吃透教材还要吃透中央精神,不仅要讲透教材理论还要讲透中央精神。这需要强化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尤其认真研究新时代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念、新政策,并把科研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培育教师的核心素养。
“概论”课教师必须做到理论结合实际,在解疑释惑中提升“概论”课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说服力。教师必须精准把握中国共产党新的方针、政策,及时了解社会热点,把握学术前沿焦点。尤其对时政复杂性、不确定性的解读对教师要求更高,面对社会上的各种噪音和杂音,教师要自身清醒并及时做好对学生引导。
五、结束语
总之,“概论”课教学改革是系统且艰巨的,需要教师做到守正创新。“概论”课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培育时代新人,主要方法是守正创新。守正是前提,“概论”课教学改革要有价值,不忘初心,激发师生的内在动力,实实在在为人才培养服务。创新是关键,“概论”课教学改革必须在守正的前提下解放思想、敢于创新、激发活力,提高教学效果。无论守正还是创新,都要经得起实践检验,改革成果必须具有推广价值,要使最广大的学生受益,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服务。“概论”课教学改革要引导大学生深刻领悟新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与重担,鼓励他们不仅要走好个人的人生之路,更要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中,争做坚定理想信念、勇担崇高使命、练就过硬本领、投身火热实践的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努力跑出当代青年最好成绩。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09(01).
[2]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 人民日报, 2022-04-26(01).
:10.15916/j.issn1674-327x.2023.01.033
G642.1
B
1674-327X (2023)01-0126-04
2022-08-29
渤海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BDJG028)
李艳秋(1969-),女,辽宁锦州人,教授。
(责任编辑:付春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