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舞台背景在舞蹈作品中的运用探究
——以《只此青绿》为例
2023-04-15张汐
张 汐
(武汉体育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当代舞蹈艺术创作趋向于综合的舞台视觉,即多元融合的舞台合成机制。在舞台视像表达的各类要素中,首先是舞台道具伴随着成像空间技术水平的加强,在呈现方式、结构构成上都有所变化[1]。近几年,计算机图形技术的不断进步使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此类技术已经涉及城市规划、广告设计、舞台设计、多媒体教学等领域[2]。虚拟现实技术的广泛应用体现了各领域在努力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舞蹈艺术亦是如此。本文以春晚《只此青绿》舞蹈片段为例,旨在说明虚拟舞台背景在舞蹈作品中的实际运用以及为弘扬传统文化提供的新路径。
一、虚拟舞台背景简介
传统舞台背景借助LED屏幕来呈现图片或视频,而虚拟舞台背景借助技术手段创建虚拟环境作为舞台背景,以配合舞台的整体呈现,也就是借助VR虚拟技术,消除了传统舞台背景所带来的割裂感、距离感和时空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使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舞蹈艺术通过新媒体技术的包装而散发出独特的韵味,也使舞蹈呈现更加生动形象。
二、虚拟舞台背景在《只此青绿》中的运用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由韩真和周莉亚编导,全剧以《千里江山图》的创作过程为故事主线,共分为七个章节——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2022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青绿》片段更是火遍全网,笔者便以此为例进行分析。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指出:“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3]《只此青绿》的爆火“出圈”不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坚实基座、“舞坛双子星”对于舞蹈角色的集成与塑造以及舞美效果的加持,同时也离不开虚拟舞台背景的锦上添花之妙,下面就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个方面进行详述。
(一)思想性上:充盈剧情,弘扬传统文化
编剧徐郡蕊曾有过这样的解读:《只此青绿》在某种意义上,是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向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交了一份小小的答卷。[4]此剧能够为弘扬传统文化助力添彩,其中不可或缺的就有虚拟舞台背景对宋代含蓄清雅之意蕴的传达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传统’在这里不是某种一成不变的形式或内容,而是指一个文化体中多种艺术形式和内容之间变化着的历史联系。”[5]由巫鸿先生的这句话可知借由传统来与现代先进技术建立联系,也是现代艺术作品对传统历史文化的再一次含英咀华,如背景中的“心中若能融丘壑,下笔方能绘山河”诗句,让人们在体会俊俏山峰的秀丽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古人旷朗无尘的心胸,由此打开了追溯宋代绘画“画以载道”的本质和探究其渊源的线索,让我们从中窥探到宋代万壑争雄、碧波浩渺的气势恢宏。最后出现的“无名无款,只此一卷,青绿千载,山河无垠”的感叹,为整段舞蹈的剧情画上了一个句号,不仅明晰了舞蹈剧情,更是被《千里江山图》深深感动后的铿锵足音。
(二)艺术性上:引人入胜,实现雅俗共赏
美学家李泽厚在《略论艺术种类》中曾说过:舞蹈以身体之动作过程来展示心灵、表达情感,一方面源自日常生活中情感动作、体貌姿态的表情,语言的集中、发展;另一方面则又来自对培养身体力量和精神品质的操演锻炼动作的概括、提炼。这两者从不同方面都规定了舞蹈动作具有高度概括、广泛的表现性质[6]。《只此青绿》中的青绿这个角色就是一个写意人物,是千年淬成的那种端庄、大气、沉静,也是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岁月沉淀[7],该角色的塑造与把握对于编导和演员来说都是巨大挑战,而虚拟背景可以为角色呈现写下生动的注脚,从而实现雅俗共赏、老少咸宜。《只此青绿》作为舞绘版的《千里江山图》,在《青绿》选段的第一个画面,舞者着青绿色服装站在姜黄色的背景前,让观众直观地了解到编剧所要构建的人物形象与剧情设定,正因为有此交代与铺垫,才让舞者们展现的层峦叠嶂、高耸云霄不显得那么突兀,真正实现以画为境、以画写意。
(三)观赏性上:虚实结合,创造沉浸体验
在舞台上营造出虚实融合的场景,打破真实舞台与虚拟影像空间、演员与观众之间的界限,实现真人演员与虚拟影像的互动,观众的视觉和感受被引入舞台的时间和空间之中,这种游离于虚实之间的观看方式消除了传统舞台表演模式中舞台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从而使观众产生强烈的沉浸感[8]。“沉浸体验”描述的是一种心理状态,处于这种状态时,人的内心充满了和谐相容的感受,感觉、意识和精神之间产生了合一感,内心充盈着宁静与自在。剧中有一幕是在姜黄色背景中出现了类似折痕的流动,此时虚拟的背景加上真实的演员,打破了舞者和舞台背景的时空界限,使得人物与服装、灯光、背景高度融合,营造出“行舟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蕴。在舞台演出中使用增强现实技术可以创建虚拟的人物角色或场景,将虚拟影像与真实舞台实时叠加到一起并进行互动,实现传统舞台布景和道具配置难以达到的视听效果,彻底颠覆观众的观演体验。[8]在春晚片段中,舞台背景随着剧情的推演变成了完整的《千里江山图》,领舞演员走过,全画已然赋彩,演员和背景之间建立了实时互动,不仅突出了整体舞台效果,而且加速了观众头脑中的二度创作,实现“沉浸式”的审美体验,引得观众惊呼:“《千里江山图》活了。”
三、虚拟舞台背景与传统文化的创新建构
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就要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创新发展路径,进行当代表达。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将《千里江山图》搬上舞台,将宋代之意予当代之形,其中舞台设计的视觉效果与VR视听语言结合,传统的视听移情转为更真实的视觉新体验,创造出新的舞台语汇和表达形式,利用象征、夸张、变形、隐喻等手法来传达舞台演出所具有的思想性,调动观众想象力的同时激发观众的思考,让场景表现更有张力,让传统文化焕发生机。
(一)解放舞台: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为了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重要理论,如何将传统文化进行当代表达成为众多编导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虚拟图像创作大门的打开,舞台空间的设计已突破传统舞台模式的框架,虚拟图像所营造的虚拟空间为演员的表演孕育了一个新空间,同时这一图像所构造的空间又与舞台的假定性空间、演员的表演空间混合成了新的空间叙事方式[9]。《只此青绿》从《千里江山图》出发,将宋代的“简”贯穿始终,不仅使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为科学技术留出了发挥空间,在演员的服化道与舞台背景的高度融合中,让观众感受到更加开放性、流动性的空间错觉。
科技的发展为舞台表演提供了更好的服务,而如何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来传递传统文化的意蕴,使传统文化迸发新的“活”力是需要编导和专业技术人员从细节入手,切实去感悟、领会的。就《只此青绿》而言,其所传达的意蕴与宋代所崇尚的“简”是高度统一的,在服装上,取用《千里江山图》中的“青绿”作为服装的主要颜色,整体风格避繁就简,强调清瘦感和留白气质,从色彩上也能带观众领略宋代博文雅致的山水气韵和重神轻形的文人风骨;在舞蹈动作上,领舞孟庆旸的第一个造型,半含胸表宋人含蓄之态,水袖下垂拟山间纹理与瀑布,轻描淡写的动作准确传达了画中宁静致远之意境;在舞台背景上,以苍黄为底色来类比绢本,折痕般的纹理又表达了历史的厚重感,而后又将《千里江山图》绘画过程分为三部分:勾皴、着色、积染,简单的三个背景变换,加上演员的舞蹈动作,便向观众展示出了这传世画作的制作过程。处处皆与宋代传统文化遥相呼应,让观众沉浸于编导所构建的氛围中,逾越时空壁垒,但求身临其境。
(二)多维交互:让传统文化“动”起来
在欣赏舞台节目时,人们不再满足于单一维度和线性的艺术欣赏方式,更倾向于不受观演时间、地点约束,能够自由发挥想象并与创作者进行互动的观赏方式,于是新媒体技术在时代的变革中走进了舞台艺术领域,并在舞美设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8]。因此,让传统文化“动”起来,不仅仅是单方面的动作,更多的是指“互动”。
《只此青绿》中的“动”一方面是指演员与观众的互动,如舞者呈三角队形时,集体缓慢转身,给人以压迫感,此时舞台仍为姜黄色背景,配合演员切碎的不同造型和体态变化来模拟画中的重峦叠嶂,使整体画面动起来,而在观众头脑中的二度创作也没有停止。编导韩真曾说过:“在这个作品里,最好的互动就是你把你的精神气质传递给他,他会像看一幅画一样看你,互动于无形之中,这不失为最好的互动方式。”[10]其次是指演员与舞台背景的互动,新媒体“互动舞蹈”的出现贴近了现代大众的审美倾向,构建了虚拟舞台时空,突破了舞者肢体局限,开拓了编创者的无限想象思维[11],在舞蹈诗剧《青绿》片段的最后,舞者们缓慢走进了《千里江山图》的背景之中,与画面融为一体,成为山水一角,其中虚拟技术的运用大大拓展了舞台空间的自由度,给观众带来了新颖的观演体验,为气氛烘托、意境营造打造了强劲的引擎。
舞蹈作品紧跟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可以促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向下扎根,让传统与现代接轨,使艺术与科技融合,为传统文化赋予现代语言。
(三)服务观众:让传统文化“潮”起来
《只此青绿》在网络上不断被热议,是“舞坛双子星”推出的又一“爆款”,不仅仅让《千里江山图》被大家熟知,也掀起了新的“国潮风”。我们不难发现,“潮”起来是要依靠群体推动的,要让传统文化恰如其分地进行当代表达。
在剧中就出现了很多劳动者的角色,正是因为有巧夺天工之篆刻人、精益求精之织绢人、餐风沐雨之磨石人等无数匠人一丝不苟、一以贯之的精神意志,才让天才少年希梦不拘绳墨,尽情融于山水之中,找寻生命的真谛,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最终成就了18米长卷的《千里江山图》,这是古人的集体创作,也是现代的“工匠精神”与“集体主义精神”的体现。“此画,与天地众人共绘,往来者,但见青绿足矣”是希梦的独白,也是《青绿》片段的高潮,在《千里江山图》的舞台背景前,由众舞者施施而行,漫步入画,借助AR虚拟技术,让整个观演空间更具有空间感,使造型层次更加丰富,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让观众自觉成为文化传播的参与者与助推者。
四、结语
科学技术的发展葳蕤蓬勃,虚拟技术已经悄无声息地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同时也提升了观者的审美意识。当下,要创作符合新时代的优秀舞蹈作品,向上应偏重于多元化,兼顾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向下应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不断丰富其内容,结合当代技术以连接古今,掀起新的“国潮”风,即带动新时代年轻人去喜爱传统文化。与此同时,对于精巧运用虚拟技术的优秀舞蹈作品,我们应总结其如何使虚拟背景为舞蹈作品提供恰如其分的补充,从而在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找寻传统文化赓续绵延的技巧,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唯此,我们才能够与时偕行,运用虚拟舞台背景等技术手段去弘扬传统文化,让人人成为“展卷人”,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