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话语分析视角下国外主流媒体的中国国家形象再语境化研究
2023-04-15郭宇佳王月
郭宇佳 王月
大连外国语大学 大 连 116044 中 国
大连科技学院 大 连 116052 中 国
一、引言
大众传播对于国家形象的塑造至关重要(程曼丽,2007:9),而从话语分析的视角对新闻媒体国家形象建构进行研究,可以有效地揭示媒体国家形象建构背后的语言逻辑。同时,van Leeuwen & Wodak(1999:93)将话语作为再语境化的(recontextualized)社会实践,而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简称CL)也具备语言研究的再语境化这一特点(张辉,2022:41)。目前,学界已有研究在话语分析的视角下探讨话语在社会实践中的再语境化过程(武建国 牛振俊 肖晓,2019;苗兴伟 李珂,2021等),但将CL理论融入话语分析研究范式,进而对话语再语境化过程中的语言形式和话语策略进行挖掘和解读的研究路径依然有待尝试。基于以上,研究以日本『朝日新闻』和美国The New York Times为例,在认知话语分析视角下对国外主流媒体中国国家形象的再语境化进行剖析。进而,揭示国外媒体对外传播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以及话语背后所隐藏的政治意图和意识形态。
二、理论基础
Bernstein(1990)提出了“再语境”化这一概念,指把某些要素从原来的社会实践中提取出来,并将其置于新的话语实践中的过程。换言之,再语境化是将信息转移入新的语境并使之发生转变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身份建构过程(Sarangi,1998)。van Leeuwen & Wodak(1999)认为再语境化往往涉及转化,而具体转化的内容取决于实践重构背景下的利益、目的和价值观,同时指出再语境化的四种转化方式为:删除(deletion)、替代(substitution)、添加(addition)和重组(rearrangement)。
CL的语义概念包括语义学的语境化观点,顺应了语言研究的再语境化趋势,同时,CL的再语境化研究不仅能够帮助决定语言学语境的外部地位,而且对语言学框架的内部发展有很明显的重要作用(魏在江,2016:41-42)。另一方面,CL具有较强的社会阐释力,可以被运用于话语分析研究中,以此来剖析话语实践中用以实现强制和操纵的话语策略及其语言表现形式。而再语境化作为一种话语实践策略其最终目的表现为强制和蒙蔽。因此,在CL的理论框架下对实现再语境化的话语策略进行认知机制解读可以深入挖掘话语背后隐含的话语功能、话语意图和意识形态。
鉴于此,研究将在认知话语分析的视角下,以CL理论为基础,从话语层面切入,探讨国外主流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再语境化过程中的话语策略及其概念化过程。进而,揭示国外主流媒体对华形象建构的真实目的。
三、研究分析
1.要素删除策略
要素删除策略主要体现在被动语态中施事的删除(Van Leeuwen & Wodak,1999:96),如例(1)、例(2)所示。Langacker(1982)将被动化看作是图形—背景转换的一种。大堀(2002:163)指出被动构式具有状态化、施事非焦点化以及受事主题化三个主要功能。
(1)コロナ祸で……政策を出すなど、限られた権限の中で経済悪化を防ごうとしていたように见える。 (朝日新闻,2022-10-23)
(2)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Metoo claims have forced politicians out of oぞce, but in Chinathey are censored.(The New York Times,2022-10-23)
例(1)中,《朝日新闻》通过被动表达「限られた」来修饰受事“权限”从而突显其状态。此时,施事在描述中未被表征,语篇制造者通过要素删除的再语境化策略达到了模糊话语的效果,试图在没有事实依据模凌两可的情况下有意塑造中国“能力不足”的形象。例(2)中,《纽约时报》将“中国政治官员”置于图形位置作为主题突显其状态,即“被审查”。而此时,被动句的使用可以隐匿事件的施事与其他要素,体现出语篇制造者对现实状况进行主观建构。同时,结合前文将中国与欧美国家进行对比,可以看出该媒体试图构建中国对政府官员“监管不力”的负面形象。
2.要素替代策略
社会实践的各个要素在被表征的过程中会出现被替代的现象。其中,概念隐、转喻是体现要素替代策略最明显的概念化方式。概念隐、转喻可分别用于描写和指称从而达到情感共鸣和认知操纵的话语效果,如例(3)~例(5)所示。
(3)……ロシアと中国が拒否権を使い、北朝鲜に対する新たな制裁決议案を初めて採択できない事态に陥った。 (朝日新闻,2022-10-05)
(4)The export controls ...to starve China of key technologies while ...(The New York Times,2022-10-3)
(5)Authoritieshave smothered ..., decimated Chinese civil society ...(The New York Times,2022-10-20)
例(3)中,《朝日新闻》用“中国”这一上位概念转喻指代“中国政府代表”这一下位概念,意在凸显国家主体的行为特征,直接将问题上升至国家层面。同时,使用容器隐喻“陷入境地”来描述对北朝鲜制裁决议提案未通过的结果状态。进而,通过概念隐、转喻的再语境化策略故意捏造中国在处理国际关系问题上“责任重大”的负面形象。例(4)中,《纽约时报》运用概念隐喻,通过“starve”这一行为动作要素替代策略,影响受众在“人类饥饿”这一源域下去理解“中国科技”,进而构建了中国在科技方面“贫困”的形象。此外,例(5)中,该媒体还通过“authorities”转喻指代“中国政府”,凸显和放大政府权力的作用。同时搭配“smother”和“decimate”这样具有消极语义特征的词语为中国贴上“权力滥用”的形象标签,进而试图对中国污名化。
3.要素添加策略
再语境化不仅涉及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描述,还包括对添加要素的表征,主要包括:反应、目的和合法化(Van Leeuwen & Wodak,1999:98)。从CL的角度来看,这一再语境化策略体现的是话语生成者在对事件进行描述时所选择的视点框架(view frame)的不同,如例(6)、例(7)所示。
(6)[2021年10月TIME]には [中国海军最大规模の艦隊AGENT]が[日本海PLACE]で[ロシアAGENT]との[共同演习を実施しACTION]、[军事演习をしACTION]ながら[日本PATIENT]を[周回したACTION]。 (朝日新闻,2022-10-20)
(7)Oぞcially, [China AGENT] [suspended ACTION] climate talks with the United States [as retaliation PURPOSE] for [Speaker Nancy Pelosi’s visit to Taiwan in August EVENT CAUSATION].(The New York Times,2022-10-18)
两国媒体都通过要素添加的话语策略试图在全景视阈下对中国形象进行建构。其中,例(6)在描述中俄两国军事演习时,不仅将行为主体和行为动作纳入视点框架,而且拉长观察焦距,将“日本”作为事件的受事,从而增强中俄两国行动的“危机感”,试图构建中国会对日本安全产生“威胁”的负面形象。在例(7)中,《纽约时报》将“中国”作为施事纳入视点框架,试图将中美气候谈判暂停的责任方归结到“中国”身上。同时,通过添加目的和原因要素强行将这一事件与美国政府官员的个人行为牵扯到一起,并称之为是中国对美国的“报复”,试图污蔑中国将气候问题政治化,并构建一个“心胸狭隘”的中国国家形象。
4.要素重组策略
社会实践的各种表征要素未必会按照其实际发生的顺序出现,它们会基于社会实践再语境化的利益、目标和价值以各种形式被重组和分散在文本之中(Van Leeuwen & Wodak,1999:97)。从认知角度来看,要素重组这一话语策略体现了突显(salience)和视点(vantage point)转化的识解过程,如例(8)~例(9)所示。
(8)IMFが世界経済減速の主因の一つとして挙げるのが、中国だ。(朝日新闻,2022-10-12)
(9)Germany should protect itself more forcefully from Chinese companies.(The New York Times,2022-10-28)
例(8)中,《朝日新闻》站在国际国币基金组织的视角对中国在经济领域的形象进行描写。然而在表征过程中并没有使用例如「IMFが中国を世界経済減速の主因の一つとして挙げる」的一般表达,而是通过具有将特定语句前景化功能的「~のは(が)、~だ」构式进行要素重组,意在突显中国“是世界经济减速的主要原因之一”的特征,进而试图塑造中国消极的国家经济形象。而在例(9)中,《纽约时报》将“德国”作为射体置于主语位置。此时,相比于“Chinese companies should be wary of Germany.”这样的句式表达,原文中的视点更能表现出该媒体与德国的心理位置关系,即将德国划为组群内成员,通过对德国的“建议”,将中国企业描述为一种“威胁”。
四、结语
研究以日美两国主流媒体为例,在认知话语分析的研究路径下,探讨了国外主流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再语境化过程。研究表明,日美两国主流媒体在“对立思维”的裹挟下,运用要素删除、替代、添加和重组的话语策略,将中国政治民主、经济发达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再语境化为“政治能力不足”“经济发展放缓”的“弱者”形象;将建设世界和平、贡献全球发展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再语境化为“阻碍各国发展”“威胁各国安全”的“竞争对手”形象。由此可见,国外主流媒体在对外传播中肆意抢占国际舆论场,带有有色眼镜和主观偏见色彩对中国形象进行抹黑和扭曲,恶意渲染中国消极的国家形象。
注释:
语料选取来源为《朝日新闻》数据库(闻藏II Visual)和《纽约时报》官网(http://www.nytimes.com)。时间节点为2022年10月,即中共二十大召开前后一个月期间内。选取条件为两家媒体新闻报道标题中包含“中国”和“China”的所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