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分解及重组管理要素的方法提高科研项目管理水平
2023-04-14邵雪天
[摘 要]科研院所是国家科学研究、科技创新的主体,以产出科技创新成果为使命。从管理角度看,每一项科研成果都以若干科研项目为载体,因此,科研项目是科研院所综合管理的抓手,涉及质量、财务、物资、人力资源、团队建设、档案、保密、财务、内控、后勤保障等。项目管理过程和其他管理过程不能很好地耦合,会造成流程重叠、缺失等问题;管理部门间信息的不对称,会造成管理重点环节不明确、管理要素不明确;风险点和预防措施的不清晰,也会造成管理缺位。基于此,文章分析了科研项目管理涉及的要素,通过对要素的管理优化各管理部门的工作界面和流程,形成围绕科研项目全周期的管理方法,以期帮助科研院所提高管理效率。
[关键词]科研项目;管理要素;科研院所
中图分类号:G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2(2023)06-0046-03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一书中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創新”。
科技创新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而科研院所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机构,承担了科技创新的基本职能。科研院所有不同的分类,如国家级和地方科研单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科研单位,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类科研单位等。很多开发类或偏应用的研究所已经或即将改制为企业[1]。
国内的研究院所如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其职能主要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基地,是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基地,是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基地。本研究主要以中国科学院为科研院所的代表。
一、科研院所管理的基本模式
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所最早以学科建所,如物理所、数学所等,以基础研究为主;根据国家的需求,在开展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的同时,拓展了应用基础研究,既解决了原创性的基本科学理论问题,也解决了面向国计民生、国防安全等应用问题。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科院应创建“四个率先”(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总目标后,中科院党组决定实施“率先行动”计划,对科研院所实施分类改革,创新性地提出了创新研究院、特色研究所、大科学研究中心、卓越中心四类研究机构(简称“四类机构”),调整优化研究所的治理体系。
从宏观上看,四类机构的治理结构各有不同,但微观运行和管理模式大同小异。因为本质上,四类机构运行的底层逻辑都是以完成科研项目为目标的。不论项目的性质是国家部委委托的纵向项目、地方企业委托的横向项目,或是研究所自主部署的科研项目,也不论承担项目的主体单元大小(可能是一个研究人员,可能是上百人的课题组,也可能是矩阵式的临时项目团组),只要这个底层逻辑没有变化,科研院所的组织机构、管理模式就不会有根本差别,均由科研项目的管理要素决定。
(一)科研项目的基本管理要素
项目类型不同,管理要素也不尽相同,基本都可以归结为人、机、料、法、环、测五类[2]。一个项目完成的质量,取决于这五个方面能否有充足的供给和顺畅的配合,只要有一个环节缺失或者供给不足、配合不当,项目完成质量就会大打折扣甚至“烂尾”。随着项目越来越复杂,这五个要素涉及的范畴也不断扩展,在管理上,要不断细化。例如,“人”,找到适合项目团队的人,需要招聘、培养;个人在团队中能否很好地发挥作用,需要不断优化硬环境和软环境,涉及文化建设和党团建设;培养研究生则包括招生、培养、就业等系统管理工作;退休后需要提供离退休服务。因此,围绕项目的五个大类要素,不难看出,相关联的要素也会对项目的完成度产生重要影响。
(二)科研院所的综合管理模式
围绕着完成项目这一底层逻辑,科研院所的管理一般包括科研项目管理、质量体系管理、保密体系管理、财务体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五个管理体系,在这五个体系外围还有科研条件、基础建设、产业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新闻宣传、档案、党群、纪监审等。针对这些管理职能,一般会设立对应的职能管理部门,如科技处、综合办、质量处、财务处、人事处、物资处等部门。组织机构图(职能管理部门)见图1。
职能管理部门一般包括以下职责范围。综合办公室负责综合行政事务的管理,通常包括一般行政后勤、文书档案、宣传、服务等;保密、信息化等可以纳入该部门,也可以独立设置。
党委办公室负责党委日常事务,例如党建、群团、文化建设等工作。
纪监审办公室负责纪检监督审计工作。
人事处/人力资源处负责人才队伍建设和人力资源管理,离退休人员和研究生管理可以作为独立职能单设机构。
科技处负责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
物资处负责固定资产投资建设及资产管理。
财务处负责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
质量处负责质量管理及质量相关的各类资质认证。
根据项目需要,科研院所会设置国际合作处、产业化处、重大项目管理办公室等机构。
二、科研院所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管理“两极分化”、管理重点不突出
项目从来源、经费、用户等不同维度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一般可以分为军口、民口项目;纵向、横向项目;基础研究(基金类)、应用研究类项目。从项目结题的要求来看,军口的、纵向的、应用类的项目,经费体量相对较大,管理环节相对较多,质量要求相对较高,承担的风险也相对较大,对项目立项、文档、进度、评审、经费使用、质量保障、风险控制的要求都很严格,还会辅之以签署“军令状”等形式强化项目的管理责任。民口的、横向的、基础研究类的项目,各方面要求都比较宽松,甚至往往“应付”交差,这也是造成科研项目出现顶层设计不够、基础研究原创性缺乏、学科交叉融合不足、科研平台缺乏、成果转化率低、项目质量管理不佳等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3]。
针对第一类管理相对严格的项目,由于对项目要素把控不清晰,存在一定程度的重点不突出等问题,比如项目风险分析不足。如何将项目管理中的重点要素剥离出来,对风险点加以分析和把控,做好风险等级划分和预案,是此类项目管理的一个薄弱环节。比如某个项目已经进入生产阶段,那么风险防控的重点就是物料的采购,管理的重点就从科研管理转向了采购管理,因此为了按期交付保量生产,需要提前选取合格供方,并与其洽商、签合同,对生产过程要实施现场监督,以控制质量、确保按时供货等。
(二)管理流程烦琐,重叠和缺位同时存在
科研院所是依据项目管理涉及的要素建立综合管理体系的,但由于每一项管理都有其特点和规律,管“人”、管“物”和管“钱”的管理理念和方式肯定是不同的,如果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和标准,仅仅依据各自管理中的特点进行管理,
久而久之,各职能管理部门就会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一个承担项目类型较全面、管理较规范的研究所,制定的管理制度一般有百余项,与制度配套的审批表格则有数百个。审批较多的环节其实并不是项目管理,而是外延的经费使用、保密管理等。规范的管理并不意味着高效,当每个体系都有一套工作流程和标准时,往往意味著这家单位存在着办事难、多头重复审批、部门之间不能协同等问题,遇到复杂的项目管理就会“踢皮球”;重复审批和管理“真空”会同时存在。
(三)信息不对称,对审核要点把握不准确
由于各项管理事务各自为政,没有顶层设计和一条管理主线,其他部门的管理岗位没有全面了解办理审批的事项,不能确认审批事项的事实,部门之间、一线工作人员和审批人之间信息不对称,就会造成审批流程的“形式主义”,为了流程而流程,为了签字而签字,每天都在烦琐的签字审核中浪费了大量精力,很多岗位的员工和领导不知道要“审”什么,或依据什么“审”。近年来,中央提出了科研项目“负面清单+包干制”,这对项目的经费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项目管理和科研经费管理的脱节,财务或审计人员不能确认经费预算和实际支出的合理性,而无法在管理环节中充分把控风险点,或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
(四)项目管理和实施过程脱节,形成“两张皮”现象
同经费管理类似,质量体系、保密体系等如果不能与科研项目管理充分耦合,就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形成“两张皮”现象,即文档是一套、项目实施是另一套。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依据“实施方案”和“操作规程”,凭借以往经验完成工作,事后再补充甚至“制造”体系认证需要的证据,既让科研活动失去应有的控制,又为了“拿证”(体系证书)增加了管理成本。这种看上去“双输”的管理方式,在很多科研院所却并不鲜见[4]。
研究所综合管理能力不足,会直接影响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影响科技成果的产出及研究所的核心竞争力。
三、以项目管理要素为基础建立项目管理体系
由于科研院所运行的底层逻辑是项目的争取和管理,因此,其他管理措施也应围绕项目管理进行。简言之,应根据项目管理的特点和规律,按照项目的不同类别和不同阶段,设计管理流程,把控重点环节,重新建立以项目管理要素为基础的项目管理体系,形成一套完整的研究所综合管理系统。
(一)科研项目的类型及管理要素
项目类型不同,管理要素也会有不同。文章以军口项目和民口项目为例进行说明。民口项目管理要素见表1,军口项目管理要素见表2。
军口项目包含更为复杂的管理要素,涉及的部门更多,由于篇幅限制,上表中并未将全部要素和部门一一列举。近年来,由于任务体量不断增加和任务难度不断提高而出现的,需要跨学科、跨领域、跨研究所集中攻关完成的总体类/工程类项目,如载人航天、探月、北斗导航、深海探测等,涉及的管理要素更为复杂和精细,通常需要建立指挥系统和控制系统,辅助质量师系统,设立专项管理办公室,协调不同研究所,以工程化的管理模式进行系统管理。
通过明确一个复杂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要素,再辐射到这些要素涉及的管理部门,细化到部门中的不同岗位,按照项目管理的规律,重新梳理每一个管理环节需要的制度和工作审批的流程,就能够真正地将每个要素落实到项目管理、岗位职责和部门职能中,既能解决“两张皮”问题,又能让每一个相关的管理人员明确流程中的“审核要点”,做到责任清晰、权责对等。可以通过重新梳理管理环节,打破部门间的壁垒,去除重复冗余的审批点,共享部门间信息,精简办事流程,提高管理效率。
(二)科研项目的研制阶段及管理要素
应根据科研项目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涉及的管理要素,设计不同的审批流程。项目预立项阶段审批流程见图2。根据流程图和相关制度要求,制作工作需要的审批表格,在表格中体现具体要求和审核要点,一目了然、权责清晰。例如,可以设计“科研项目预立项阶段审批表”,其他阶段的表格可以依此类推。
参考文献:
[1]周希东.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07):150+156.
[2]王振.科研项目全程质量管理与控制[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7(03):191-192.
[3]俞盼盼,卢汝一,李鹏程,等.提升科研项目管理质量和效率的途径探索办公室业务[J].办公室业务,2022(19):51-54.
[4]邵雪天.以管理要素为基础的科研院所综合管理体系建设方法初探[J].中文信息,2018(06):261-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