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视域下初中语文教学实践策略
2023-04-14隋洪霞
隋洪霞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信息传播提供多种渠道,此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良信息和外来文化充斥学生思想,影响学生价值观和生活观念的形成。初中语文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较强关联,以初中语文课堂作为依托,向学生传递传统文化价值,可在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同时,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此外,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的融合,更利于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探查,便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促进学生立足于传统文化角度,形成对课程知识的深度思考。为此,将传统文化贯彻于初中语文课堂势在必行。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过程中教师思路转变,教学设计方面亦较以往而言更接近真实情况,能够引导学生不断学习,进而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好的成果。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还需重视学生的学习地位,即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以学生为本的“生本位”教学。由这一点延伸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认识到新的知识,从认识、学习、理解、积累的一系列教学过程中始终需要思考,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以教师宣教为主,学生被动地跟随教师的授课节奏而学习,可能没有形成完整的思考逻辑便要进行下一步骤,显然无法切实掌握知识,更不必言及对文化的理解、积累等。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传统文化及其相关的教学内容正逐渐出现于课堂中,新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而言不仅较为新鲜,相对于教材中的内容更是学生愿意接受的。因此,教师还需基于教材内容,根据课改标准与思想,设计出更具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并使其具有兴趣的同时,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其思考并切实基于自主角度实现学习,践行课改的同时更促进学生的提升。
如在《岳阳楼记》的学习中,教师可首先引导学生从第一印象展开思考,大部分学生看到“岳阳楼记”四字时,首先联想到的一篇与岳阳楼有关的文章,而这便是教学展开的根本,此时,教师可从传统文化角度实现引入,在设置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相关内容产生兴趣,如教师可基于学生以往所学的相关事例举例,通过学生以往所学调动其思考并产生兴趣,提出问题“为什么大部分古代文人在仕途上并不顺利,但仍然希望在仕途上获得发展,并由此实现人生理想”,以此引导学生思考,为后续需要讲授的传统文化中包含的家国情怀打好铺垫的同时,亦成功实现引入,引导学生产生兴趣,思考为何这种内容与“岳阳楼记”这四字产生关联,通过阅读实现逐渐理解。当学生具有一定学习基础,亦了解到文章内容时,自然会联想到作者于文中所展现的思想感情,亦会得到问题的答案,即家国情怀这一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扎根在每个国人心中的思想是促进作者在人生境遇不順时仍然心系家国的根本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通过思考得出结论,在思考过程中通过想法验证自身所想,相较于教师讲授、灌输概念而言更自然地体会到传统文化,从语言文化、思想道德、家国情怀等多个方面实现积累,既掌握了古文中所包含的知识,亦能从中体会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
基于传统教学模式来看,初中语文教师更注重学生成绩的提高,忽略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文化意识的形成。为强化学生民族认同感,亦为帮助学生立足于传统文化角度,形成对语文知识的深层次思考,初中语文教师需采用文化渗透的方式,定期开展文化活动,在活动中注入传统文化和初中语文元素,进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结合初中生学习特点来看,相较于单一的理论教学,学生对主题活动的兴趣度更为浓厚。为迎合学生成长特点,教师应积极落实教学创新,挖掘现有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传统文化元素,建立传统文化与语文之间的关联,以此实现融合教育。同时,立足于拓展教学的角度,为学生收集更多以语文课程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书籍,鼓励学生观看带有传统文化氛围的书籍、专题讲座等,通过此方式营造文化氛围,在增强学生语文学习体验的同时,促进学生文化意识的形成。此外,初中语文教学目的不只在于帮助学生获得更为理想的成绩,更希望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达到实践能力和核心素养的提高。为此,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如在《唐诗五首》教学完成后,可在教学之余举办唐诗朗诵活动,引导学生收集自己喜爱的唐诗,并在课上向其他同学朗诵,以此营造传统文化氛围,增强学生文学底蕴,此方式既有助于达成语文教学目的,又培养学生文化品格,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阅读属于初中语文教育的关键环节,单依靠课内阅读不足以达成丰富学生知识储备的目的。为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目标,教师应适当拓展教学范围,尽可能多地带领学生阅读语文书籍,引导学生领略书籍中呈现的传统文化知识,感受古人的智慧,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并逐渐将传统文化内化为自身思想和行为,达到传承文化的目的,以此彰显传统文化带有的独特魅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发展。
如初中语文教材节选《水浒传》作品中《智取生辰纲》一章节作为课程教学知识,讲述杨志受大名府留守梁中书派遣,押送生辰纲失败的经过。教材中针对人物性格特点进行着重描写,为培养学生语文思维,强化学生文化意识,在本课教学前,教师可为学生发布三个预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首先,大致概括出故事梗概;其次,阐述文中人物主要性格特点;最后,阅读《水浒传》其他章节,了解小说作者的写作手法和传递的情感价值。为避免学生因学习资源有限影响预习效果,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水浒传》其他章节内容,以此调动学生阅读热情。在教学结束后,教师还可以开展以“赏析经典”为主题的阅读活动,为学生介绍《水浒传》以外的其他名著,包括《西游记》《红楼梦》等,虽然学生此时并不能完全理解书籍中所传递的情感,但大多能够掌握文章中心思想,此时,便需要教师作出及时引导。在阅读活动中,教师可鼓励学生阐述自己对不同书籍中人物的看法,领悟人物具备的精神,随后,教师可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阅读意识和思维品质,以此强化学生文化认同感。拓展阅读范围的方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更锻炼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促进学生对不同人物精神和品格的理解。但实际过程中,还需教师对阅读书籍进行严格筛选,保障所选择的内容既符合传统文化的传承要求,又达成初中语文教学标准,真正在满足初中生学习需要的同时,达成因材施教的目的。
总而言之,将传统文化渗透至初中语文教学中,不仅有助于传承传统文化,还能切实提高初中生文化修养,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内涵的掌握。因此,教师有必要借助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突出学生课上主体地位,同时,基于学生需要,改革教学模式,在融合传统文化和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以便于学生接受的方式,向学生传递更多的文化信息。此外,教师应深度挖掘语文教材,找到传统文化与语文知识的链接之处,结合文化主题开展语文实践和阅读活动,以此实现学生学习范围的拓展,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和语文思维的提升奠定基础。
作者简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第三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