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教材有效主题,推进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
——以统编教材必修(上)中国古代政治为例

2023-04-13马维珍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3年1期
关键词:统一民族教材

马维珍

(新疆昌吉州第二中学)

统编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以下简称必修(上)教材]是以时间为序、古今并重展开中国通史的教学,选择性必修1 教材《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以下简称选择性必修1 教材)是将中国历史放入世界史的视野中,让学生感知世界的发展变化,中国历史的发展紧随世界潮流,不断在学习借鉴中贴合自身的国情前行。其中,必修教材起到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二者犹如线和面的关系,将历史学科内的知识进行横向、纵向联系,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思维和能力。

高中历史的授课方法很多,笔者寻找途径,抓住根本,依据必修(上)教材和选择性必修1 教材都涉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内容,为了将两本教材的相关知识进行有效的结合,让学生学会学,教师教得好,笔者在此推荐一种有效的方法:用心寻找教材有效主题,整合大单元知识内容,全面精准地落实大单元教学法,以必修(上)教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第一至第四单元为例整合单元主题为: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以此为例进行说明,推进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

一、通过教材章节整合大单元主题

有效主题 整合两本教材目录构建大单元框架图:四个单元+1 课(见图示1)。

图示1

指导学生掌握必修(上)教材和选择性必修1教材中的相应部分内容,应确定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目标是什么?最主要是要让学生明确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首先,遵循大单元设计理念,确定单元主题——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二,怎样整合必修(上)教材的单元知识,我们依据灵魂“三问”这个终极问题——Why、What、How,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为什么要建立这一制度?建立后为何延续了两千多年?这一制度产生怎样的影响?从而引导学生明确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的规律和总趋势是什么。

依据此思路,这样整合必修(上)教材的单元知识:

首先,从第一个问题“Why”出发,引出第1 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第2 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第3 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通过问题教学法,让学生思考探究:中国古代为什么要建立大一统的国家?让学生明白:其根源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国家统一,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诸侯纷争必将被国家统一取代,秦王朝的建立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符合当时古代中国自然地理条件和历史传统。

其次,从第二个问题“What”出发,引出第4 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第7 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第9 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第10 课:辽夏金元的统治、第13 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第14 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让学生明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自秦朝建立后,一直被沿用并适时地发展创新,通过议题式教学,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符合当时的时代需求,有其进步意义,以此增强学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认同感,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

最后,通过对前两个问题的学习,引出第三个问题“How”,通过设置任务驱动和分组学习,指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沿袭了两千多年必有其卓越的价值,这一制度的积极作用是什么?为何到清朝后期,改革、革命的呼声日益高涨,清王朝被推翻,制度走向终结,其弊端又是什么?

通过图示1,我们完成了从课时走向大单元,对必修(上)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大单元整体的重构: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大单元设计,最重要的法则之一就是着眼于大标题、大概念,大标题就类似于学科知识的聚合点,可以把不同的知识结合起来,聚集彼此之间的联系,通过大单元知识构建引导学生前后相顾的学习。在整合教材知识的同时,笔者也注重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和时空观念等素养去深入思考学习。

二、大单元主题内的素养提升

要讲透本单元知识点: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就要充分挖掘教材课程内容、子目设计、史料阅读和地图图片等各种辅栏内容,它们都是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编撰的,笔者认真领会,将其运用到教学中。

(一)唯物史观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个方面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基本矛盾。大一统秦朝的建立与当时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特征密切相关,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大量荒田得到开垦,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手工业和商业日益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人身依附关系,社会上出现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等新的阶层。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新的要求,社会的发展要求对旧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变革,为了实现富国强兵,各国纷纷改革变法,努力发展生产。同时,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私人讲学风气。结合教材在本单元设计中说明如下(见图示2):

图示2

(二)家国情怀方面:使学生明确: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伴随着中国历史的不断发展而前行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永恒的主题。历代封建统治者不断调整政策稳定社会,巩固统治的同时带来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族之间的融合、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各地之间的沟通、统治疆域的不断扩大和巩固以及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和智慧。教材中的地图图片生动、简洁地引出讲述学习的内容,因此,笔者充分发掘利用教材中配备的地图,将其整合到大单元的教学中,以此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以及对教材的运用理解。

梳理大单元知识时,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地图设计问题,让学生明确目标:统一多民族国家在建立、发展、巩固的过程中,历代王朝治理国家过程中有哪些措施,结果如何。通过教材中辅栏内容,体现历史知识的学习,强化历史思维的训练,使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笔者选取秦朝、唐朝和清朝这三个典型的王朝,利用教材中的配图设计问题,让学生审读地图并结合教材思考:第一、对比三幅疆域图并结合课本知识分别概括秦朝、唐朝和清朝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是什么。第二、这些举措取得了什么成效?第三、古代封建王朝治理边疆的举措对当今我国有什么启示?

图示3 秦朝形势图

【中外历史纲要(上)教材 第一单元第3 课配图】

图示4 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669 年)

【中外历史纲要(上)教材 第二单元第6 课配图】

图示5 清朝疆域图(1820 年)

【中外历史纲要(上)教材 第四单元第14 课配图】

经过对三个时期疆域图的对比和教材知识的链接,学生从中可以得出:秦王朝建立后,通过在地方上设立郡县实施管理,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建从咸阳到达各地的驰道、直道,使东南地区得以初步发展,促进各民族的交往和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随后出现的唐王朝,国力强盛、疆域拓展,经济繁荣,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当时,唐太宗被草原各族共同尊奉为“天可汗”,唐朝中央政权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7 世纪前期,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唐玄宗统治时期,封东北的靺鞨族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唐朝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开发了祖国边疆,成为促成唐王朝盛世局面的因素之一。清朝时期,1662 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清朝于1684 年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实施对台湾的管辖;17 世纪中叶,清朝驱逐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沙俄势力;18 世纪中期,清朝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平定天山南路大、小和卓兄弟叛乱;1762 年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对新疆实施有效管辖;从1727 年起,清朝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1793 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 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三个王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管辖取得的成效可以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方面概括得出:稳定局势,维护国家领土主权,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交融,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等。

古代封建王朝治理边疆的举措对当今我国的启示:可以引导学生从中央的领导、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发展、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等方面得出。

(三)时空观念方面: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从秦朝建立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是按中国通史的时序进行编排的,对于学生来说较好理解,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时间轴、树状图等图示来掌握发展脉络,笔者在此不过多叙述。

三、易错点再演练

【典型题型1】(2021·全国乙卷·2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

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错误质疑】这道试题错误率较高。错误原因在于很多学生没有抓住这道题的答题点是:卿、大夫这些贵族,并不是天子和诸侯国君;时间是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已经发生变革。

【选项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至春秋时期,采邑数量大增,说明这一时期土地和人口大增,春秋时期铁制农具的出现,使生产力大大提高,所以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故选D 项;春秋时期属于奴隶社会阶段,土地国有制即井田制并没有被废除,到战国改革变法时期才被废除,排除A 项;春秋时期,随着诸侯国实力增强,天子权威日益削弱,分封制走向瓦解,排除B 项;题干强调的是“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将会危及诸侯国君的权力,排除C 项。

【典型题型2】唐初,尚书省“事无不总”,其事权与地位相当重要,(尚书省)都堂、六部、二十四司机构分工合理,编制完备,齐整划一,上下级的统属关系相当明确,三个层级间的管理幅度也较适中,形成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形结构。这一结构 ()

A.使皇帝权力受到制约

B.有助于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

C.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

D.使中枢决策过程发生质变

【选项分析】根据材料“(尚书省)都堂、六部、二十四司机构分工合理……上下级的统属关系相当明确,三个层级间的管理幅度也较适中”可知,尚书省的各个职能部门分工合理,有利于决策的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故选B 项;三省六部制的设立是皇权强化的产物,排除A 项;科举制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排除C 项;尚书省是执行机构,决策权在皇帝,排除D 项。

通过设计有效主题,对知识内容进行大单元的整合,使学生对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有了一个完整系统的学习理解,按照时序发展聚合起来,通过联系对比,让学生学会分析、比较和概括,借助教材中的辅栏内容对学生进行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笔者通过设计有效的单元大标题,引导学生学会高中历史大单元知识内容的学习,掌握大单元学习的技巧,提升能力。

猜你喜欢

统一民族教材
我们的民族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统一数量再比较
多元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