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治疗”元素融入高职院校特殊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建设研究
2023-04-12陈星宇王得义
[摘 " " " " " 要] "现阶段,高职院校特殊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缺乏与特教专业的有机融合,未能形成完善、系统具有特教“特色”的教学体系。在“医教结合”发展的新模式下,为进一步提升特殊教育质量,特殊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必须依据特殊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建立以特殊教育为导向、以美术技能为基础、融美术治疗理念的美术教育课程体系,使高职院校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朝着融合化、职业化、特色化的方向发展。
[关 " "键 " 词] "高职教育;特殊教育;“美术治疗”;儿童康复;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2 " "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1-0053-04
一、背景与现状
2021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中指出,由于人口老龄化加快等因素,残疾仍会多发高发,残疾人人数众多、特性突出,特别需要关心帮助。要提升特殊教育质量,坚持固根基的原则,增强基层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满足残疾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全面完善康复业务布局,充实社会康复、职业康复、心理康复等功能。这对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全方位的教育和康复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
高职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的人才培养定位,主要是为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机构等输送复合应用型专业技能人员,为特殊儿童提供教育与康复的双重服务[1]。美术技能作为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不可或缺的技能之一,在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的美术课程建设过程中,应将美术技能、美术教育以及特殊儿童的康复需求进行有机融合。对特殊儿童的美术教育不是单一地教授绘画或手工技能,而是需要运用“美术治疗”等手段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和康复治疗。“医教结合”是当代特殊教育教学与康复治疗紧密结合发展的新模式[2],这不仅要求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具备美术教育的能力,更突出了“医”的融合,即融入康复治疗技能。因此,特殊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必须根据特殊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建立以特殊教育为导向,以美术技能为基础,融“美术治疗”理念的美术教育课程体系[3],在培养学生美术技能的基础上,更注重学生特殊儿童美术疗育能力的培养,使人才培养朝着融合化、职业化、特色化的方向发展。
(二)对美术课程教学尚存问题的思考
1.教学内容与特殊教育专业缺乏有机融合
高职院校特殊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大多有着美术专业背景,有着较好的美术功底与绘画技能,但缺乏对特殊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认识与理解。当他们步入特教专业美术教师岗位后,由于缺乏职前特殊教育相关经验,职后专业培训不到位,常常造成对特殊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定位不明确、教育目标不切实的情况出现。大多数美术教师按部就班地将自己曾受过的“学院派”培养模式,套用于特教专业学生的美术教学工作中,导致课程内容与特殊教育专业脱节,影响了课程为特殊儿童康复和治疗提供服务的功效,也直接影响了特教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高质量培养[4]。
2.课程体系和教材均不完善、不系统,未能体现特教特色
目前,湖南省高职院校特殊教育专业的美术类课程,仍有沿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设置的模式,未能形成完善、系统的具有特教特色的教学体系,并且在教材选用上也存在与学前教育专业区分不明显的情况。普遍存在对美术课程重视度低、课程定位不清晰的情况。课程设置上,课程安排不具体,缺乏核心课和教法课;教学方面,缺少实践案例教学和合适的教材,教学容易出现碎片化、浅层化的情况,难以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教材方面,普遍以机械技能内容为主,缺乏表达、创作与赏析的内容,学生对美术教育的意义和表达性绘画的体会不深,艺术素养难以提高。另外,教材内容老旧,未能融入特殊教育元素,无法适应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实际授课需求。
3.美术教学实践经验少
在校内教学过程中,缺少实际教学案例,教师和学生对特殊儿童的了解与认识仅停留在书本的讲解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与实际有偏差。在校外见习、实习过程中,专门的美术教学实践课程太少,学生难以将课堂学习到的技能在特校或机构中进行综合实践,以致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实践反馈,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与教学理念。往往有很多学生毕业后仍较迷茫,面对一堂美术课,不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不能理解如何通过一堂美术课、运用“美术治疗”等手段对特殊儿童进行康复教育。
二、特殊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建设策略探究
2021年年底,国务院公布的《“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中提道: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教育模式要多样化,基本建立特殊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不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课程教材体系。推进信息技术、医疗康复和特殊教育的融合,增强医疗、康复、儿童福利机构与学校的合作,提高残疾学生教育教学、康复训练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基于问题与政策,在特殊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建设中提出以下几点策略探究。
(一)将特殊教育与美术课程进行特色性、专业性和职业性的有机融合
特殊教育的专业性与艺术类课程的特色性未能进行有机融合,是目前湖南省高职院校特殊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的主要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特殊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美术课程的专业特色两方面去思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学生艺术性的审美,尤其要结合心理学,加强对表达性绘画的体会以及对作品赏析能力的培养,感受艺术带给人的心灵滋养。
1.技能课应注重创造性与表达性意识启迪
如简笔画课程,在培养学生造型能力的基础上,要强化简笔画默画和写生能力的培养,以及改编、创编能力的提升,杜绝因过分呈现教学效果而损害学生自我表达和创造的弊病;儿童画课程,要教给学生一定的色彩基础知识,扩充色彩心理学的内容。通过色彩去发现儿童目前的心理状况以及深层的性格特征,有效帮助特殊教育教师了解儿童的内心[5],进而进行适时的心理疏导与康复治疗。除此之外,要掌握多种符合儿童特性的绘画材料的应用,从而可以在步入特教教师岗位后,根据不同学生障碍类型和不同学生年龄阶段,去选择合适的绘画工具,设计针对性的美术教育活动。在一些技术性较强的画种中,如水粉画、国画、版画等,可适当弱化专业技法,在了解其材料特性后,着重凸显游戏式和表达式的趣味教学方式。运用不同绘画材料,通过构图、比例、色彩、内容、线条等元素去表达个人内在情感与认知,并得到教师专业的引导与认可,这本身就是让学生亲身体验表达性绘画对个人心理的疗愈功效,进而可以更好地推进下面的美术教育课程。
2.开发和完善融“美术治疗”理念的特殊儿童美术教育课程
课程前期,可将特殊儿童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融入儿童美术教育的内容中来,结合案例分析,使学生充分了解不同阶段儿童绘画发展的特点,帮助学生发现特殊儿童与同龄儿童的差距,为其在今后的美术实践课中更好地因材施教打下理论基础[6]。中期,配以特殊儿童“美术治疗”案例,带领学生了解“美术治疗”的运用过程,包括材料的选择、与特殊儿童前期沟通与信任关系的建立、绘画内容的选择、画面的分析、过程性的谈话、后续画面内容的选择以及针对性的总结分析等,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7]。后期,结合教学法、配合案例,根据不同障碍类型的特殊儿童针对性地制订美术教学活动、书写教案、模拟儿童美术课堂教学等,使课程的运用层层推进。最后通过见习、实习,提升特殊儿童美术教育的实践与应用能力,让教学内容与岗位所需密切结合,使课程设计更具职业性、特色性和专业性。
3.手工课遵循实用性、教育性与可操作性的原则
技能是基础,教育是目标。手工课除了培养学生教具制作和环境创设能力之外,教师还要掌握儿童手工能力的发展阶段,能根据儿童手工能力的不同阶段针对性地制订教学活动。以手工技能为基础,把教育理念贯穿整个课程,除培养学生良好的手工能力外,还要注重课程的教育与康复功能,这样才能更好地贴合学生的职业需求。
(二)丰富教师的知识结构
特殊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学习,最终目标是服务于特殊儿童的教育与康复,它涉及美术技能、美术治疗、心理治疗、康复教育等多门学科内容,加强相关课程间的介入、渗透与交流,有利于知识融合,帮助学生学以致用,为今后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各学科均采用单科纵向教学方式,独立性强,课程间缺乏交叉融合,容易出现单学科教学孤立化、单一化的情况,忽略了职业化特殊教育的总目标。《“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中对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专业水平进一步提升均做出了要求。教师作为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的关键,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十分重要,这对高职院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的知识广度及职业素养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高职院校特殊教育专业美术教师仅仅掌握绘画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学习儿童美术教育、特殊儿童美术治疗、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并将其运用于平时教学中,这对培养多学科融合教育背景下的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8]。
(三)整合教学内容,开发契合专业定位的美术教材
高职特殊教育专业的美术教材,一方面应体现特殊教育的专业性、特色性;另一方面应基于本校办学条件、学生能力等实际情况,开发与本校专业相契合且实用的教材,更好地突出学校特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目前关于特殊儿童的美术教育、特校环境创设、特殊儿童的美术治疗、表达性绘画等,都难以找到和高职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契合度高的教材。所以,创造条件多地走访调研、参考各类文献、积累并总结教学经验,研发校本教材是当下亟须解决的问题。
(四)深度挖掘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特色办学理念。通过校企双向培养、师生共同学习的方式,将特殊儿童美术疗育的元素融入特殊儿童康复训练的实践中,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反复多轮的循环模式,建设高质量课程,真正做到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
1.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让教学与实践形成高效循环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示范,学生听、做,从而完成技能的学习。这种仅停留于书本的教学模式,缺少案例运用与实践操作,导致很多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后手足无措,难以实施教学活动。故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增加实习实训机会,让案例教学可以常态化地出现于教学过程中,教师布置相应的实操要求,让学生带着任务进入实训基地,有针对性地提高实操能力。同时在校内课堂中,创新教学方法,多途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采用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等,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教学活动设计,从而达到“教、学、做”一体化。
2.教师入企,强化实践实战能力
教师定期下企业、走进一线特校,开展以“美术治疗”为背景的美术教育实践研究,掌握特殊儿童特点、积累特殊儿童美术教学经验,提高自身实战经验的同时,还能了解一线特校和康复机构对特殊教育的人才需求,从而推进教学改革、教材编写、教学方法优化等工作,这也体现了教师在三教改革中的根本地位。此外,要鼓励教师走出去接受系统的美术治疗培训,考取美术治疗师等证书,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
3.企业骨干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入校,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特殊教育学校、儿童康复机构、医院等技术骨干人员,均是具有一线丰富教育与康复经验的工作人员,他们对岗位的职责和需求都较为熟悉。让他们参与校内的课程标准修订、课程计划研讨和教育教学等相关活动,能更好地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帮助指导和评估学生的实习实践活动,并设计更贴合岗位需求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同时,企业骨干技术人员以兼职教师或校外专家的身份进入高职院校,也有利于企业骨干技术人员科研与实操能力的提升,这是促进校企相互发展的一种合作形式,实现校企共赢。
(五)完善课程考核方式
考核评价是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重要教学手段。传统的考核方式多以期末终结性评价为主,方法过于单一,学生易出现应试化学习模式,对学生知识技能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核难以体现。创新考核方式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技能课可采用教师评、学生互评、跨学科教师评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也可通过举办作品展览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策划能力,激发其能动性。美术教法课可通过日常的教案写作、说课、模拟教学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教学应用能力。还可以教授学生基本的文献查阅法,让学生撰写、收集、总结与特殊儿童美术治疗、特殊儿童美术教育相关的论文,作为过程性考核的重要依据。这样不仅丰富了知识储备,还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特殊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建设的意义
将“美术治疗”融入特殊教育专业美术课程,能促进更专业化、科学化、系统化的高职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的美术课程标准的建设。另外,有利于推动艺术治疗与其他课程的有机结合,形成具有“重基础、强特色、精方向”的“特教”特色的课程群。为构建教学对象的多元认知结构,将多学科的若干知识、方法、技巧等有逻辑关联的内容加以整合,可将课程群分为两大板块:以艺术技能为基础的课程——美术基础、舞蹈基础、声乐基础等;融入艺术治疗元素的特殊儿童艺术教育课程——特殊儿童美术疗育、特殊儿童音乐疗育、特殊儿童舞动疗育等。两大板块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以打造一个具有学科特色的专业化课程群体系。同时,能加强特校教师专业能力朝着更全面化、科学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进一步促进特殊教育从低水平向高质量的转变,实现提质培优。
四、结语
特殊教育专业特殊又小众,同时对于国家的发展与稳定有着重要意义。湖南省特殊教育专业的发展规模和成熟性还有待大幅度提升,加强学科融合,丰富师生知识结构有着较大优化空间,师资的专业性和融合性发展是需要努力的方向。加强艺术类课程与特殊教育专业的有机融合,是高校特殊教育专业艺术类教师需努力的方向,也是人才培养方案中需不断优化的内容。在“医教结合”发展的新模式下,融“美术治疗”理念的美术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将促使高职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朝着融合化、职业化、特色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Jalambadani Zeinab. Art therapy based on painting therapy on the improvement of autistic children’s social interactions in Iran[J]. In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2020, 62(2).
[2]邵雪原.针对特殊儿童开展治疗性美术教育方法的策略研究[J].美术大观,2018(6):128-129.
[3]方仪,刘丽英,王辉,等.特殊教育师范“艺术治疗特色课程群”建构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 (17):87-91.
[4]Potash Jordan S.. Special Issue on Art Therapy Education[J]. Art Therapy,2021,38(1).
[5]Hartman Ashley. Telling My Story in the Gallery:Art Therapy With Females on the Autism Spectrum[J]. Art Therapy,2020,37(4).
[6]马芸.美术治疗在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干预中的应用[J].美术观察,2020(8):25-28.
[7]杨开颜.运用艺术治疗践行儿童美育:评《美育践行:艺术治疗教育行动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2,44(3):128.
[8]McDonald Alex,Holttum Sue. Primary-school-based art therapy:A mixed methods comparison study on children’s classroom learn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 Therapy,2020,25(3).
◎编辑 鲁翠红
①本文系2021年湖南省职教高地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项目“‘艺术治疗’元素融入下高职院校特殊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建设研究”(项目编号:ZJGD2021275)成果;2022年度湖南省残联康复课题项目“融‘艺术疗育’理念的特殊教育儿童康复专业人才能力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XK0306)成果。
作者简介:陈星宇(1993—),女,湖南新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画、美术疗育、特殊教育等。
*通讯作者:王得义(1973—),男,青海西宁人,硕士,教授,长沙职业技术学院特殊教育学院院长,研究方向:特殊教育、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障碍儿童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