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融通”策略的专业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探索
2023-04-12吴华群
[摘 " " " " " 要] "以茶艺课程为例,基于“融通”的课程思政建设策略,准确把握课程思政建设方向和重点,依据学校办学定位、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出了“以茶育德、以文化人”的育人理念,科学设定课程目标,深挖课程思政元素,优化内容供给,改进教学和评价的方法与手段,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融通”于“三环六步式”的教学实践中,全方位培育具备“崇能尚礼、德技双馨”职业品质和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从而创新探索出了“四融通、四培育”的特色育人策略,以期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
[关 " "键 " 词] "茶艺;课程思政;融通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 " "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1-0049-04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1]如何深入梳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结合不同的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是现阶段每一位教学工作者都在积极探索和实践的工作。然而,高校教师在对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面对专业课程建设目标、课程整体设计、教育教学实施、教学考核评价等具体问题时,依然会面临找寻何种有效策略,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巧妙地“融”为一体等诸多现实问题。本茶艺课程教学团队在十余年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了基于“融通”策略的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思路,希望能为相关教育工作者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一、“融通”策略与课程建设目标
“融通”意指“融汇贯通”或“融会贯通”,即:参会各方知识或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领悟。[2]顾名思义,“融通”策略是指运用多种方法、手段或规划,将多项具有一定内在关联度的事物进行整合重组,使之内部产生交融汇合并贯联为一体,从而产生新的事物或实现新的逻辑目标的方案集合。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源远流长的中国茶文化孕育出了“茶艺”这朵瑰丽的奇葩,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高校教育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3]。《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也反复强调:课程思政建设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便成为茶艺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相互“融通”的纽带。据此,本茶艺课程依据学校办学定位、专业特色和茶艺师岗位素质需求,确定了“以茶育德、以文化人”的育人理念,将着力培养具有爱国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职业道德、劳动精神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融通”人才培养全过程(如图1所示)。
二、“融通”策略与课程整体设计
基于“融通”的课程思政建设策略和“以茶育德、以文化人”的育人理念,茶艺课程根据教学整体设计中的目标、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从以下五个方面有机融入了思政教育元素。
1.遵循茶艺师职业岗位真实工作任务、学生现实素养及其认知规律,在构建“进阶型”教学内容体系的同时,融入客观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思政教育元素。
2.基于茶艺师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流程,在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全过程中,适时融入对“仁、礼、智、义、信、劳、康、惜”等思政元素的解读。
3.紧跟业态发展趋势,创新茗茶推介与茶艺表演教学方法,将人文关怀、文艺素养、责任担当和劳动精神教育融入其中,以提升学生人文思想和综合素养。
4.借助自制茶席设计App、VR/AR、录播、动画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已建成的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开展辅助教学,融入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教育,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紧跟业态的创新精神。
5.以弥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文情怀的高仿真茶艺馆实训环境、茶艺社、多维度校企合作平台以及融入思政元素的多元过程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解读。
三、“融通”策略与教育教学实践
(一)基于课程特性,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培育四种观念
基于茶艺课程特性,深入挖掘与课程相关的思政教育资源,归纳整理出了“仁、义、礼、智、信、劳、康、惜”八类人文故事或素材融入教学内容(详见文末表1),使学生深入理解“仁”为仁者爱人、家国之本,“义”为情深义重、担当敢为,“礼”为敬贤礼士、仪容堂堂,“智”为求知谋略、辨伪识诡,“信”为诚信无欺、品端行正,“劳”为尽职尽责、精致精益,“康”为健康环保、康泰安乐,“惜”为珍视爱惜、感恩知足等中华民族辉煌灿烂五千年文明中的家国人文情怀,培育学生形成正确的“四观”,即:民族观、文化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结合教学实施,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培养四类品质
基于茶艺师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流程,遵循“以茶养德、以文化人”的育人理念,本课程创新探索出了“融通”课程思政元素的“三环六步”教学模式。即:针对导入、执行、转化三个阶段,在“知、导、练、析、评、拓”六大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步骤中,适时融入家国情怀、人文素养、探究创新、道德操守等思政教育元素,将归纳整理出的“仁、礼、智、义、信、劳、康、惜”等思政教育素材贯穿于教学始终,在指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传授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育学生具有高雅的文艺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精益的工匠精神、乐观的生活态度。思政元素融于教学实施过程如图2所示。
1.环节一:导入
第一步:(课前)“知”基础。教师在学习平台发布基础学习的任务中包含对相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解读的任务;学生通过自主探究,逐步建立文化自信;教师以学定教。
第二步:(课中)“导”任务。教师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家国情怀、爱国主义等课程思政元素,创设恰当情境,营造适合氛围,导入工作任务,驱动学生探究新知。
2.环节二:执行
第三步:(课中)“练”技能。引导学生通过试错明知、实操体验及拟案思疑等,进行自主探究;教师结合示范操作、指导点拨、设置赛程等方式,融入团队意识、工匠精神和劳动精神教育,提示难要,突出重点。
第四步:(课中)“析”难点。教师归纳并剖析学生在“练”中出现的典型、难要问题,结合示范操作、信息技术或连线企业导师示范、点评等多种手段,融入创新创业和进取精神等思政教育元素,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通过观摩、模拟、推演和竞赛展示来突破难点,内化知识,掌握技能,提升素养。
3.环节三:转化
第五步:(课中)“评”成效。将“匠德、匠心、匠技、匠艺”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融入“活页式”《茶艺项目工作手册》中的评价标准,通过学生自评、互评、企业专家评价及教学平台数据实时评价系统进行多元评价,结合直播营销、小结、评优等方式,激励学生见贤思齐、乐观进取,逐步具备“崇能尚礼、德技双馨”的工匠精神和职业品质。
第六步:(课后)“拓”视野。鼓励学生到校企合作企业进行社会实践,探索直播营销策略;积极参加各类茶艺社团、茶艺竞赛和演出活动,实时了解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通过各种形式分享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眼界,形成探索进取、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提升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
四、“融通”策略与教学考核评价
(一)将思政作为量化指标“融”入考核评价标准
基于教学目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匠德、匠心、匠技、匠艺”等思政元素转换为可量化的指标,系统融入“活页式”《茶艺项目工作手册》和“线上”学习平台等考核评价标准,构建覆盖课程思政全过程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将思政作为“观测点”融入实时评价内容
在进行实时评价(点评)时,学生、教师和专家等多方评价主体均要将“仁、义、礼、智、信、劳、康、惜”等思政元素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观测点”进行点评。
五、“融通”策略与课程特色
本茶艺课程经过近三年的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创新探索出了一套能够灵活应用于教学实施全过程的“四融通、四培育”课程思政融通育人策略,并因此取得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效果,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一)“德·艺”融通,润育“匠德”
通过课程思政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等思政教育内容与专业教学内容巧妙融合,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其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得以升华,从而树立文化自信,具备“精细精致、德技双馨”的工匠精神,进而实现立德树人、价值引领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二)“境·界”融通,化育“匠心”
对接茶艺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茶艺馆工作任务构建课程内容,全程引入企业、业界专家在线上线下实施多元指导评价,从而打通了校企界垒;参照茶艺馆建造高标准仿真茶艺室,充分发挥一杯一盏、一画一乐等环境育人的作用,引导学生形成“崇德尚礼、崇技尚能、爱岗敬业、匠心独具”的职业品质。
(三)“虚·实”融通,巧育“匠技”
将挖掘出的课程思政元素适时融入“三环六步式”教学实践之中,以茶艺师职业岗位面临的典型工作任务为主导,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课程、教学视频等虚拟教学资源进行自主探究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课堂现场采用同步示范、情景教学等混合式教学方法,引入动画、网络营销、AR/VR等多种虚拟现实的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同时,巧妙地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使学生在享受到“虚·实”融通学习乐趣,强化重点、突破难点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逐步具备“知行合一、技娴艺精”的工匠技艺。
(四)“承·创”融通,妙育“匠艺”
成立“一湖品茗”茶艺社,为愿深入研习茶艺的学生搭建了“传、帮、带”平台。茶艺社除开展日常的学习和交流外,鼓励“老社员”积极带领“新社员”参加各级各类素质拓展、创新茶艺表演、茶艺竞赛、社会实践和直播带货等活动,巧妙地将“传承”与“创新”得以融通,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茶艺表演和创作创新能力得以不断提升。
六、结语
本茶艺课程思政建设案例基于“融通”的策略,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遵循“以茶育德、以文化人”的育人理念,依据本校办学定位、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设定课程目标,深挖课程思政元素,优化内容供给,改进教学和评价的方法与手段,创新探索出了“四融通、四培育”的育人策略,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融通”于“三环六步式”的教学实践之中,有效解决了专业课程在实施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融通”不足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但“融通”仅是课程思政改革中的一种策略,本课程教学团队还在积极探索诸如会意、联想等其他形式的课程思政建设策略和手段,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以使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高度统一,从而能够全方位培育具备“崇能尚礼、德技双馨”职业品质和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2-10-06].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 06.htm.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09.
[3]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