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绎课的专业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探析
2023-04-12王猛
[摘 " " " " " 要] "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类型教育,行动导向、理实一体是专业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显著特点,故职业学校应以绎课活动为载体,以提升专业课程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质量为目标,把握绎课的流程、关键点,有效开展理实一体化专业课程的层次化教学设计、课程实施和课堂评价及课程诊改活动,构建新时代校本教研、团队建设及课程开展的新途径,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关 " "键 " 词] "绎课;专业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712 " "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1-0041-04
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教职成〔2020〕7号)明确提出了实施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攻坚行动:“推动职业学校‘课堂革命’,适应生源多样化特点,将课程教学改革推向纵深……建立健全国家、省、校三级教学能力比赛机制。遴选1000个左右职业教育‘课堂革命’典型案例,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向课堂教学改革倾斜。”故职业学校应依托专业教研室,发挥专业教学团队的校本教研功能,积极开展专业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绎课活动,落实课程标准,贯彻行动导向的课程理念,强化课程实施层面诊断与改进的行动研究,激发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热情,创新教学模式,积淀教改成果,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基于绎课的专业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概述
(一)绎课的含义
绎,《说文·糸部》释其本义为抽丝。引申为寻究事理,如寻绎。《论语·子罕》:“巽与之言,能无说(悦)乎?绎之为贵。”何晏集解:“谓恭孙(逊)谨敬之言,闻之无不说者,能寻绎行之,乃为贵。”
绎课,简言之,就是寻求职教课堂教学规律(事理)的研究行为和过程,具体说就是教学团队中各成员针对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若干典型问题,合理归纳分类,确定关键的问题点,并在课上有目的地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案,再通过集体听课、课后反思、综合评价等团队研究活动,总结得失利弊,提出新的教学方案,并在下一节同类试验课或相关课上进行深入的再实践,课后再进行集体反思、评价……循环往复,不断深入,从而总结出符合校本特点的、具有职教特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初步架构出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的理论,进而达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发展专业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目标。因此,绎课是职业学校发展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操作策略和有效途径,更是职业学校校本教研的基本思路和工作方式。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含义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行动导向课程改革理念在教学实施层面的具体体现,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按照典型的工作过程将专业技术理论与专业实践有机结合、知识和技能有序融合的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双方在实训中心或专业教室等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开展“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和方法。
理实一体化绝不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形式上的简单组合,而是从学生技术技能形成规律和认知规律出发,将传统的知识和技能体系解构,并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职业活动为线索实施的重组,它具有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内容一体化、工程实践与理论学习的情境一体化等特点,故职业学校的教师在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时应增加工程实践的经验,不断提升“教学做”一体化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理实一体化专业课程绎课的流程和关键点
绎课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发挥教学团队的集体智慧,针对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若干典型的现实问题,通过示范、观摩、反思、评价、完善等行动研究方式,获取最佳教学策略,形成教学案例,发展教学能力的教研活动。
(一)绎课的基本流程
绎课是实施课程诊改的主要手段,其组织形式是同专业的专业教师形成共同体并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绎课的操作方式为上课—听课—评课—磨课—再上课—再听课—再评课……如此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具体的流程为:开展教学设计—课前说课—上课、听课—评课并形成教学案例—修正教学设计—再说课—再上课、听课—再评课并完善教学案例……其中的评课不是简单下结论,而是团队成员在教学层面对课改理念、课改思路和课改原则等的深化和拓展,也是课程层面的诊断与改进,具有演绎的性质和功能。
(二)理实一体化专业课程绎课的关键点
绎课可以是团队教师对实际课堂教学的演绎,也可以是对课程教学的全程录像课或课程教学案例的演绎;可以是同课异构,也可以是同课同构。影响理实一体化专业课程绎课质量的关键点如下。
1.先进的职教理念是绎课的先导
杜威的教育本质观认为:教育即生长、生活和经验,教育的过程就是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工作及成长过程中获得的直接经验不断改造和重组的过程。而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要求学生通过行动(活动)来获得知识和技能,实现“做中学”,故职业学校专业课程教学应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行动为导向,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理念。
2.教学设计是绎课的起点
加涅在《教学设计原理》中指出:教学设计是课程实施者结合学情对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开展系统化规划的过程,是对教学资源和教学流程作出有利于学习者习得知能的统筹优化。作为学习情境创设者、学习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授课教师应在课程实施前依据先进的教学理念,分析学习的目标、学生的基础、教学情境及学习资源等状况,围绕“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大学习要素及拟解决的教学问题,开展预设性的教学设计。
3.带着问题观摩是绎课的基础
绎课的参与者应通过学习授课者的教学设计或听取授课者说课汇报等方法,寻找待解决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观摩示范课(或课程录像),看授课教师是如何解决各种典型问题的(如实践情境创设、任务书的解读、理论和实践结合、师生活动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等);同时在观摩中再发现授课过程中尚未解决的典型问题,提出诊改的策略,为后面的继续提质奠定基础。
4.对教学的评价和反思是发展的关键
绎课参与者要将自身的课堂教学活动作为参照对象,反观自照;并与授课教师共同开展课后的研讨和评议活动,肯定解决问题的成功之处,分析不足之处,协同探讨解决后续问题的方向,并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典型教学案例,通过行动研究实现教学实践向教学理论上升的飞跃。
5.模拟教学是创新的开端
在首轮示范观摩课后,教学团队成员根据教学评价和反思得出肯定性结论和指导性诊改建议,结合教学案例的分析及自身对课程的理解,针对拟解决的新问题,重新开展教学设计,重新上课,实现在模拟教学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
三、基于绎课的理实一体化专业课程的层次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师以学习论、教学论等为理论基础,依据具体的专业课程标准和学校教学实际,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形成系统性、预设性的课程实施方案。基于绎课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应包含课程整体设计、课程单元设计及课堂教学设计三个层面,并通过每次的绎课活动,实现有效的诊断与改进,构建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闭环控制系统。故绎课成员应既关注每个教学环节的优化、每次课堂教学的效果,更要关注整个课程目标的达成度,通过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来逐步改进课程的单元设计和整体设计,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一)基于绎课的理实一体化专业课程的整体设计
理实一体化的整体设计是对实现某一职业领域的工作过程、工作内容向学习领域转化的系统化设计,是对一门专业课程所包含的工作规范、工作步骤、技术知识、操作技能等方面的解构和重构,是在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的基础上,确定教学过程中可实施的项目载体(或课题,或产品),每个项目实施应具备的教学情境、包含的知识和技能点、承载的思政要点、实施的主要方法、实施的时间等方面的整体规划,也是专业教学团队在国家教学标准或省级指导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校本化的具体成果。
(二)基于绎课的理实一体化专业课程的单元设计
理实一体化的单元设计是对专业课程中每个教学项目的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实施分析、分解的中观层面的设计,是在课程整体设计的基础上对每个任务相应的教学情境、包含的知识和技能点、课程思政点、实施的步骤、实施的主要方法等展开的局部设计。
(三)基于绎课的理实一体化专业课程的课堂设计
理实一体化的课堂设计是课程实施者为完成某一工作任务(或教学任务),对每个环节的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流程和方法、教学时间、评价方法等开展的微观层面的设计,是展示课改理念、优化教学程序、提升课堂质效,将课程转化成生产力的重要环节。不同的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设计达到相同的效果,这就是所谓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更是教学的艺术性及教师教学能力的直观体现。
四、基于绎课的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的实施要点
理实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是指师生双方共同在一定的情境中(实训中心或专业教室),通过边做、边学、边教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双向教学活动,更是学生主动、全面地通过实践活动和理论学习,来获得综合职业能力,达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统一的行动导向、主动建构的过程。基于绎课的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的实施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情境
基于绎课的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情境包括物理情境、问题情境、心理情境。其中物理情境主要包括工程情境、模拟情境、虚拟情境、学习资源等,是围绕学生所完成的具体任务所设置的具体场景,是实现行动导向课改理念的操作平台;问题情境是围绕实践活动的展开和深入而设置的若干个技术性或理论性的问题,是实践活动和理论学习有机结合的连接点;心理情境是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而营造的一种工作和学习的氛围,它包括实践场所的氛围、教师的指导方法、评价方式等。
(二)行动导向、任务驱动是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
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注重能力目标的达成,强调“行动导向”,即在项目、课题、案例等引领下,在师生的互动、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等教学活动中,完成若干个任务,达到为了行动而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的境界。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中的任务应具有承载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功能,具有生活性、趣味性、具体性、真实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它可以是绘制一幅工程图、填写一张工序卡、制订一份企划、撰写一份调查报告,也可以是制作一个企业真实的零件或产品,等等。
(三)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的有机整合是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的基础
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是以项目、任务等为载体,在工作的过程中完成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实现“教做学”合一。它同时遵循认知规律和技术技能形成规律,具有认识过程同步、认识时空同一、认识形式交错等特点,其教学内容是由工程领域中的工作规范、技术方法、操作过程等转化而成,是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对传统学科体系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的重构。故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的每一个学习任务都应有序地将相关的理论性知识、技术性知识和实践性技能有机整合,实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无缝对接。
(四)建构和指导的融合是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的关键
理实一体化的课堂教学过程应注重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有机融合。学生的每一个学习过程都是职业能力的自我获得及主动建构的过程,但并不意味着否定教师在此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因为学生在获取新技能的过程中需要定位、指导和帮助。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的不同情境、不同时机、不同环节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在不断变化,即学生在工程情境中习得技能的过程中需要主动建构,教师则应给予激励与支持;学生在理论提升和工艺创新的过程中需要他人指导,教师则给予咨询和解释。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活动必须在学生的建构与教师的指导之间寻求平衡和融合,教师也应实现从知识传播的主宰者、评判者、主导者向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引导者转变。
(五)多元评价是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的推力
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包含学习水平与行为变化两个方面的评价,即既有对专业技术理论知识掌握度的评价,又有对专业技能的达成度的评价,故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有利于推动理实一体化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在评价主体上要遵循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及教师评价相互结合的原则。在评价的内容上,除了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外,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参与度、职业规范的执行、职业素养的形成及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评价方法上,对专业技术理论知识掌握度可采用量化评价,如笔试、答辩、设计等;对专业技能的达成度可采用质性评价,如现场操作、成果演示、作品展示等。
五、基于绎课的专业课程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的评价方案
职业学校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特别是在专业课课堂教学评价中,尚缺乏较为客观的能反映专业课程教与学双向活动状态,尤其能体现职教专业课课程改革状态的评价系统。原有的课堂教学评价表或者较深地留有普通文化课课堂评价的痕迹,较多地体现了知识性教学的要求与导向;或者建立于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分离的基础之上,无法对项目教学等模式的展开过程进行评价;或者其评价的实质是对实训课教学的评价,缺乏对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状况的把握。
基于绎课的专业课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的质量评价应以课堂内学生的生存发展(思想情感、学习方式和能力形态)为着眼点,从“教学设计”“教学资源”“教学实施”“教师素养”“教学效果”五个方面对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水平进行整体性评价,如文末表1所示。
参考文献:
[1][美]乔伊斯,韦尔,卡尔霍.教学模式[M].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02.
[2]黄光雄,蔡清田.课程设计:理论与实际[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邓泽民,王宽.现代四大职教模式[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5]A.V.Kelly.课程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6]高丰.现代教学的模式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
[7]陈永芳.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教学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8]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9]戴士弘.职教院校整体课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