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双轮驱动双向贯通红色文化“云课堂”
2023-04-12李琳
[摘" " " " " "要]" 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为高校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带来更多新机遇、新挑战。高校要适应网络时代,着力建设红色教育云端大课堂,引导师生上好红色教育“一堂课”,帮助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实现中国梦培养时代新人。
[关" " 键" "词]" 红色文化;网络思政;云课堂
[中图分类号]" G711" " "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1-0001-04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革命传统是最好的营养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弘扬红色文脉、传承红色基因,既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抵御意识形态渗透、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切实需要,又是广大青少年接受文化熏陶、汲取宝贵精神营养、健康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在当前大数据、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网络信息传播尤为便捷,不仅对高校师生的生活方式、思想认知产生极大影响,还为高校传承红色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带来更多机遇和挑战。高校要全面落实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总要求,主动研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探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形式,围绕“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积极开展网络红色文化教育,着力建设线上线下双轮驱动、理论实践双向贯通的红色教育云端“大课堂”,引导师生上好红色教育“一堂课”,通过网络传播充分展现红色文化的时代魅力,使其绽放时代光彩,为实现中国梦立德润心、铸魂育人。
一、突出“学思悟行”目标导向,统筹线上线下育人资源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在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建设和发展实践中共同创造积淀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精神给养和厚重的文脉承载,并且激励中华儿女胸怀理想、不惧风浪、艰苦奋斗、奋力前行。新时期开展网络红色教育,不能单纯讲大道理。要改变昔日传统教育理论说教枯燥、呆板的现象,遵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强化系统思维,抓好顶层设计,统筹多种教育资源,搭建红色教育学、思、悟、行平台,创新红色文化教育载体,让红色文化贯穿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在耳濡目染中由表及里、由眼入心,完成对师生价值观的引领和塑造;要通过扎实、有效的网络红色教育,切实让红色文化成为广大师生团结一心的精神航标、自强不息的精神源泉、奋进不止的精神动力。
(一)追寻红色记忆,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
高校可以从红色教育的“看、听、悟”入手,充分结合地缘优势,深入挖掘学校周边的红色资源,深入研究当地的革命文化传统和文化底蕴,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四史”教育,组织师生追寻革命足迹、寻访红色印记、聆听革命故事,推动红色教育走下讲台、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师生在参观寻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红色人物、红色故事背后蕴含的强大思想力量、精神力量,对这些红色题材进行艺术加工与创作,拍摄红色记忆主题微电影、微视频等,并通过网络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激荡师生的爱国情怀。在此期间,一座座革命纪念场馆转换成流动的“课堂”,丰富的文史资料转化为鲜活的“教材”,革命前辈、模范人物化身为精神“导师”,师生在别样生动的现场教学、沉浸式教学中,听得到烽火岁月,看得见百年辉煌,更加深切地感悟真理之光,铭记历史党恩。通过寻访红色印记、挖掘红色故事、传播红色经典、传扬红色传统,让沉寂在纪念场馆里的档案资料“活”起来、“动”起来,让尘封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焕发出新的“生机”,让红色文化从“幕后”走到“台前”,走到舞台中央,让红色教育更加具有感染力、号召力、影响力,促使红色基因自然而然浸入师生骨髓,使爱党爱国的信念在师生血脉中自然流淌。
(二)创建网络空间,共创开放式云端课堂
开展网络红色文化教育,需坚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工作理念,探索春风拂面、沁人心脾的工作方法,实现春风荡漾、绿满人间的价值引领。高校可以创建红色教育云端大课堂,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开展环绕式、立体式、沉浸式教育,使红色文化充盈网络空间,红色基因植根师生心灵。一是开办红色网络课堂,以直播授课、PPT课件、微视频等形式,多样化为师生推送党的创新理论,讲述党史故事,让严肃的理论、厚重的历史变得清新活泼、通俗易懂,师生不用行万里路便可以学到知识、增长见识。高校可以选聘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先进典型等担任红色网络课堂讲师,针对师生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开通定向精准的直播课程,切实提高师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开办红色网络课堂,促使红色历史、红色传统、红色文化走到师生身边、走进师生心灵。二是按照一体策划、多场域互动、多元发布、集中呈现的思路,精心设计并组织开展红色经典读、讲、唱、演等系列文化活动,用一场场生动活泼的云直播、云宣讲、云共享放大红色文化传播效应,向师生群体传递信仰之光和理想火种。例如,党史学习教育期间,很多高校开展了“音乐党史课”“舞台上的党史课”等活动,用艺术的语言讲党史,用寓教于“乐”的方式讲理论,让师生爱看、想看,从而达到“声”入人心的效果。其中,河北劳动关系职业学院组织师生排演了红色舞剧《晨光曲》,并开通了现场直播。该剧目以诗化的舞台意境、灵动的视觉转化、与现场同步的传送输出,为师生精心烹制触动心弦的艺术“大餐”。师生纷纷转发、点赞,在直播留言区交流互动,完成了一堂涤荡灵魂的红色教育开放课。
(三)赋能青春赛道,唱响踔厉奋发时代主旋律
开展网络红色文化教育,应当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通理论与实践环节,不断放大“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育人效应。高校在活学活用红色经典的同时,要更加注重贴近时代脉搏,多元化、多维度呈现和讲述时代楷模、奋进先锋的感人事迹、动人故事,让红色教育更加富有时代气息、青春色彩,用新时代的红色故事感染人、教育人、鼓舞人、激励人。一是应当突出“中国梦,我的梦”“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等主题,积极开展网络宣传活动,以微视频、快剪辑、图文合集等形式,集中报道、记录和展示学生学习劳模英才,传承和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精彩时刻,表达学生对自我的期许、对时代的担当。二是可以随团跟进师生暑期体验省情社会实践等活动,对实践过程进行跟踪采编和深度报道,以新农村建设的新成果、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风貌,激励师生与人民同命运、与时代同步伐,在青春赛道上奋力奔跑。近年来,河北农业大学以科技兴农为使命担当,继承发扬太行山上“新愚公”精神,坚持组织师生深入太行山沿线广袤农村,帮助当地发展果品、粮食、食用菌、中药材、苗木等10大类别特色农业产业,把爱国为民的实际行动写在青山绿水、田间地头。这一助力乡村振兴的做法经过该校不断总结提炼和各大网站深度报道,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鼓舞师生投身社会课堂“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激情和热情。
二、围绕优质内容供给,精心打造红色文化新媒体作品
建设“双轮驱动双向贯通”网络红色文化教育云端课堂,理应以青年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精心创作和输出更多更好的红色文化新媒体作品,让红色文化成为可听、可视、可读的精神食粮,做到有“颜”更有“料”,随时随地给师生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要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短平快”的优势,提升红色文化的传播度、亲和力、黏合性,提升师生的参与度、领悟力,让红色教育透过手机、电脑屏幕直抵师生心灵。
(一)见微知著,坚持用“小故事”讲述“大道理”
高校要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为目的,从广大师生熟悉的人物和故事入手,善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贴近师生的事例进行讲述,精心创作轻量化、信息量大、画面感强、直观性好的作品,方便师生更好地利用碎片化时间,立体、真切、直观地学习和了解红色文化,达到“入眼入脑入心”的教育效果,从而让红色基因在互联网更好地成长、传承和发扬,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比如,2012年4月13日,一场别开生面的老英雄红色故事报告会在河北师范大学举行,91岁高龄的老英雄史林山走上舞台,回忆峥嵘岁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昔日小伙伴、“抗日英雄”王二小的英雄事迹。这场报告会经过河北日报、河北电视台、长城网等媒体的矩阵传播,形成强烈的社会反响,特别是再次引发了青年师生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话题的热议。
(二)榜样引领,坚持用“小火苗”激发“大能量”
开展网络红色文化教育,传承弘扬红色基因,主要目的是澎湃师生的爱国激情,激励师生的爱国志向。因此,高校必须坚持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榜样作为鲜活教材,充分发挥榜样的引领示范作用。通过深入挖掘革命前辈、时代楷模、先进人物的生动案例,选树和宣传教书育人、攀登知识高峰的师生典型,讲活红色经典,讲清时代主题,点燃广大师生不负时代、砥砺奋进的“火种”,汇聚起共筑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例如,中央组织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推出的纪念建党100周年系列特别节目《榜样》,采访录制了戍边英雄祁发宝、当代愚公黄大发、燃灯校长张桂梅等一批时代楷模的典型事迹,成为开展新时期红色教育的生动教材。高校要充分借鉴先进经验,积极开展“最美奋斗者”“榜样故事我来讲”等系列网络文化活动,以师生的“微”视角选准“小”切口,用小角度反映大主题;要用饱满的热情、鲜活的案例、精湛的视觉艺术、多彩的作品呈现,集中展现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善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深刻道理、诠释崇高理想,讲好红色文化“无字书”,充分发挥红色文化渗透、熏陶、濡染等隐性育人作用,让红色基因浸润师生灵魂,激荡师生情怀。
(三)滴水见沧海,坚持用“小端口”映射“大时代”
开展网络红色文化教育的落脚点是从红色文化中汲取继续前行的力量,凝聚奋进新时代、建功新时代的共同思想基础,因此,高校必须以传播正能量、激扬主旋律、提振精气神、引领新风尚为目的,与当下飞珠溅玉的时代洪流相互辉映。一是踏准时代节拍,用心发现、捕捉、记录发生在身边的美好和幸福,用情创作、用力推送抒写伟大时代、讴歌伟大实践、赞誉凡人善举、适合网络传播的优秀新媒体作品,主导网络传播的主流方向。二是适应青年师生的网络阅读习惯、网络行为习惯,对同主题、同类型的素材进行多角度加工创作,以分众化的传播吸引更多受众,要有效激励青年师生奋发图强、锐意进取、勇于担当、乐于奉献,与时代同向同行,成就出彩人生。三是在学校网络媒体开设“说新闻”“微党课”“青年学习说”等栏目,及时发布时政新闻、点评热点资讯、刊发青年师生的学习感悟和收获等,通过高品质的文化输出,让小小的手机屏幕成为洞见时代精神风貌的“大平台”,成为做深做细师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成为师生学史明理的“口袋书”,以此厚植师生的爱国情怀、报国志向。
三、立足久久为功,夯实网络红色文化教育的基础
红色文化育人恰如“慢发酵”的过程,其所蕴含的精神气质、人文素养完成情感内化,转化为行为外显,是一个连绵不断、持续发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因此,开展网络红色文化教育必将任重而道远、历久而弥新。高校应胸怀“两个大局”,着眼长远,增强战略思维,提升网络素养,建设网育队伍,发展网络文化,为推进网络红色文化教育奠定扎实基础。
(一)提升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基本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高校应提高政治站位,树立互联网思维,增强新媒体意识,主动拥抱网络,善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承担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使命。一是加快信息化校园建设步伐,升级门户网站,搭建信息化管理、教育和服务的平台,营造数字化学习环境,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二是善于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收集、汇总、分析、研判舆情信息,及时主动发声,加强正面引导,防范化解网络舆情风险。三是通过微信、QQ等网络渠道,了解掌握师生的思想动态,紧密结合师生的关注点和实际需求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四是教育师生规范上网行为,养成文明的网络行为习惯,共同建设维护清明、清朗的网络空间。
(二)建设高素质网络思政工作队伍
要做好思政工作的整体规划和统筹,建立网络思政工作室、新媒体中心等,配备网络思政工作专职干部,完善充实网络信息员、网络评论员、网络技术员等工作力量,健全完善网络思政工作体系;经常性开展业务学习和培训,提高网络思政队伍文化活动创意策划、文案写作、视频剪辑、网络推广等综合能力,提高网络文化活动项目化、精品化水平。重点加大对网络宣教力量的培养、培训力度,促使其深入研究红色文化,探究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探索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的基本规律,增强网络红色文化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三)积极培育网络红色文化传播新载体
高校要依据网络传播特点,积极培育网络红色文化传播新载体,并在师生的深度参与体验中,激活红色载体的生命力,为师生搭建好固本培元、立心铸魂的网络阵地。要传承弘扬本校优良办学传统、深厚文化积淀,积极创建独具特色的校园红色文化品牌,以本校师生薪火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育同心、聚合力。比如,西安交大的“西迁精神”、新疆石河子大学的“兵团精神”、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军工精神”、河北农大的“太行新愚公”精神,利用AI、VR等媒体新技术对其进行深加工和再创作,使其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并通过师生的身体力行,不断为院校发展添翼赋能。高校要坚持把政治过硬放在首要位置,努力创作更有历史厚度、情感温度和思维高度的高质量红色作品,加大推送力度,将红色文化网络传播同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等紧密结合起来,让网络红色教育无时不在、触手可及,更好地满足师生精神世界的发展需要,实现思想进步同美好生活的良性互动。
四、聚焦一心双环育人同心圆,推动红色文化进课堂
开展网络红色文化教育,绝非削弱和消弭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主渠道、育人主力军的作用,而是努力探寻网络育人和课堂育人同频共振的新路径、新形式,形成一心双环红色文化育人同心圆。高校应当积极推进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堂,坚持开展集体教研、集体备课活动,组织教师系统梳理红色文化的教学思路、教学目标内容、教学重难点等,促进教师互学互鉴,提升红色文化的解读能力。通过组织系统教研,开展系统讲授,使红色文化与思政课教学自然衔接、有机融合,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内容与形式相结合,切实为广大青年学生讲清楚红色文化的精神起源、发展脉络、传承弘扬。在具体的教育教学环节,需要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主动性,掌握并熟练运用解锁红色文化传承的“秘钥”,注意三个“准确把握”。
(一)准确把握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堂的切入点
深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教材,精选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中国共产党党史的重要历史时刻、重大历史事件、关键历史人物等作为课堂导入或思辨话题,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设计,深度分析一个个特定的历史事件、历史故事,带领青年学生深入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的国情、党史,深刻理解历史和人民选择,“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增强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情感认同。
(二)准确把握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堂的落脚点
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价值观塑造、思想政治引领、道德情操濡染等,精选红色历史故事、红色文献资料作为“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的生动案例,通过展示革命先辈百折不挠、英勇奋斗的英雄事迹,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伟大精神力量,更加深刻地理解共产党人面对各种艰难险阻始终不渝的初心使命,激励青年学生以革命先辈为榜样,坚持正确的人生选择,坚定理想信念。
(三)准确把握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堂的时代性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红色文化作为接续传承的精神富矿,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时代印记并呈现不同的精神风貌。一方面高校应着眼扎牢扎实青年学生在新时代接续奋斗、团结奋斗的“根”与“魂”,重点讲解建设时期、改革发展时期的“两路”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塞罕坝精神、“三牛”精神等,特别是讲好新时期载人航天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的时代内涵,不断砥砺青年学生不惧困难与挑战、勇于担当、笃定前行的意志。另一方面高校应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善用翻转课堂、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新方式方法,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让红色文化被更多师生看得见、记得住。与此同时,高校还应主动适应大数据等时代要求,充分完善思想政治数字化教学资源,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高标准建设、高效利用在线精品课、虚拟实践场馆、虚拟红色场馆等,与线下教学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让网络红色教育更有基础、更富成效。比如,有的高校尝试开发网上红色领航等虚拟课堂,这些新颖的方式受到越来越多师生的欢迎。
五、结语
深入开展网络红色文化育人,是新时代赋予的一项新课题。高校要坚持新题快做、深耕细作,持续专注推动红色教育鲜活生动、鲜明有效,努力把红色基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帮助大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不断增强青年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 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J].求是,2021(10).
[2]怀进鹏.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不断开创教育强国建设新局面[J].党建,2022(1).
[3]陈从凯.把高校新媒体建成思政教育有效载体[J].时事报告,2021(10).
◎编辑 郑晓燕
本文系2022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媒体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创新研究”(项目编号:SY20221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琳(1973—),女,汉族,河北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党建、思政教育。